既夕禮

關燈
夕哭後,有司向喪主請示啟殡的日期和時間,并告之賓客。

     次日早上起來,在祖廟門外設好盥盆。

    陳放三隻鼎,都和大殓既殡之奠時所設一樣,東邊所設祭席也和大殓既殡之奠時所設相同。

    屍床設在堂下東西兩階之間。

     兩支火燭點燃後置于殡宮門外,俟啟殡時用。

    男子“免”(通“絻”,古代喪服之一),婦人用麻束發,腰绖下垂,即位和朝夕哭時一樣。

    婦人不哭,喪主叩拜賓客,入門後就堂下之位,袒露左臂。

    商祝免于袒露左臂,執大功之布從西階進入,走到西階盡頭,但不登堂。

    商祝随即連續三次發出“噫歆”之聲以警覺神靈;又連續三遍诏告神即将啟柩;進而命喪主及家裡男女等号哭。

    執燭者拿着火燭進來,周祝取銘下堂,與夏祝在階下相遇,各從右側走過。

    周祝将銘插于重上。

    喪主哭、踴不計數。

    商祝用大功之布拂柩之塵,用夷衾蓋在靈柩上。

     接着用軸車運靈柩到祖廟。

    插有銘的重在最前面,重之後是奠,奠之後是火燭,火燭後為靈柩,靈柩後又是火燭,然後是喪主及其親屬。

     及至祖廟,由西階擡靈柩上堂。

    奠于西階下等着靈柩之升設,正面朝東,以北為上,喪主随靈柩之後上堂。

    婦人也跟着上堂,面向東。

    衆主人于東階下就位。

    在兩楹柱間正柩,将靈柩放到夷床上。

    喪主站在靈柩的東邊,向西視柩。

    和在殡宮時一樣,置重于中庭三分之一處。

    拿席上堂,鋪設在靈柩的西邊。

    然後和原初一樣陳設祭席,并用巾蓋好以禦擋風塵,設奠者由西階上堂和下堂。

    喪主哭、踴不計數,下堂,拜謝賓客;在堂下東階即位,哭、踴,穿衣。

    主婦及大功以上親屬經由柩南而至東階,向西就位。

     拉死者生前所乘之車進祖廟,與東邊的屋翼對齊,車轅朝北。

    次日天亮,滅掉火燭。

    撤席者從東階上堂,撤去舊奠後,從西階下堂。

    繼而為遷柩朝祖而于堂上設遷祖奠,和先前所設從奠一樣,設奠者從西階上堂和下堂。

    喪主在設奠者上堂時哭、踴,主婦在設奠者下堂時哭、踴。

     接着牽駕車之馬進祖廟,馬纓由紅、白、蒼三色絲繩做成,入門後面朝北;每兩馬的缰繩交結在一起,由養馬之人在左右兩側牽着。

    駕車之人手執馬鞭立于馬後。

    喪主哭、踴,牽馬者右轉身,牽馬出門。

    賓客出門,喪主送至門外。

     有司向喪主請示設祖奠的時間。

    喪主回答:“太陽西斜之時”。

    喪主進來,袒露左臂。

    載靈柩于柩車。

    喪主哭、踴不計數。

    束棺于柩車完畢,喪主穿好衣服,有司取下遷祖奠席,改設于柩車前束之旁。

    商祝裝飾柩車:柩前挂竹制的“池”一個,用白布圍上柩之四周稱之帷,又以白布覆蓋柩之上部稱之荒,聯結帷和荒的“紐”前紅後黑,要求前後左右各一“紐”,柩車頂端之圓蓋以三色缯為之,上紅中白下蒼(青),并充之以絮使之高起,沒有貝飾。

    在棺之兩側各設二“披”以固棺柩。

     用一長繩拴系柩車前辂的兩端而以人引之。

     送死之明器陳放在乘車的西邊。

    先将“折”橫放于地上。

    繼放“抗木”,橫的三根,豎的兩根。

    然後加三重用葦做成的“抗席”于抗木之上。

    又加墊棺用的“茵”于抗席之上。

    茵用大功之布,染成淺黑色,有緣邊,也是豎的兩塊,橫的三塊。

    陳列明器以最西一行之南端為上,按自南往北、又自北往南的格式排列。

    先是茵。

    繼是盛羊肉和豕肉的葦包兩隻。

    再是用菅草編成的筐三隻,一盛黍,一盛稷,一盛麥。

    然後是甕三隻,一盛醋,一盛豆醬,一盛“屑”。

    覆蓋以大功之布。

    甒兩隻,一盛醴酒,一盛酒。

    覆蓋以小功之布。

    每器之下皆置一木架,各器皆用蓋子蓋好。

    日常使用之器具依次是:弓,矢,耒,耜,兩隻敦,兩個盂,盤,匜。

    匜放在盤中,匜口朝南。

    沒有祭器。

    可以有燕飲、奏樂之器。

     兵器依次是:铠甲,頭盔,盾牌,竹制的箭袋。

    燕居安體之器依次是:杖,鬥笠,大掌扇。

     上述各器放好後,撤去祭席,并将所撤之奠的巾和席放在西邊,以俟設祖奠時用。

    撤奠者入時男子哭、踴,出時婦人哭、踴,喪主袒露左臂。

    商祝執功布指揮柩車調頭向外,為行之始。

    喪主哭、踴,穿衣,稍向南至靈柩前束處而立。

    婦人下堂,于東西兩階之間即位。

    出行時,調轉柩車車頭,但陳列的各種器具不必移動方向。

    周祝取銘置于茵上。

    兩個人擡起重左轉身,使重由面北轉為面南。

    有司在柩車的東南邊鋪席,将祖奠設在屍的右邊、柩車的東邊,和先前一樣。

    設奠者入時男子哭、踴,出時婦人哭、踴。

    又牽駕車之馬進來,其禮儀和前一次一樣。

    賓客出去,喪主相送。

    這時有司向喪主請示下葬的日期,喪主作答後進來,返回堂下柩東之位。

     國君遣人送來助葬之物:黑色帛三束,淺黃色帛兩束,馬兩匹。

    傧者出門請使者進來,并入告喪主。

    喪主放下喪杖,到廟門外迎接,不哭;然後自己先進來朝北立于門右,和衆主人袒露左臂。

    牽馬進門後設于庭中重的南邊,國君使者捧拿束帛經由馬的西邊過來,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