譯文 卷五 克己

關燈
5·01濂溪先生曰:君子乾乾不息于誠,然必懲忿窒欲,遷善改過而後至。

    乾之用其善是,損益之大莫是過,聖人之旨深哉?“吉兇悔吝生乎動”。

    噫,吉一而己,動可不慎乎!——周敦頤《通書·乾損益動》 [譯文]周敦頤說:君子勤勉不息以求達到誠的境界,然而必須戒除憤怒,堵塞欲念,遷善改過,而後才能達到誠的境界。

    乾道的功用善處在此,損卦益卦的大道理也無過于此,聖人的思想深邃呀!《周易·系辭》說:“吉兇悔吝生乎動。

    ”嗳,“吉與兇,悔與恨”中有利的隻有一個“吉”字而已,可以不慎重地對待自己的言行心念嗎? 5·02濂溪先生曰:孟子曰:“養心莫善于寡欲。

    ”予謂養心不止于寡而存耳。

    蓋寡焉以至于無,無則誠立明通。

    誠立,賢也;明通,聖也。

    ——周敦頤《濂溪集》第九《養心亭說》 [譯文]周敦頤說:“孟子說:‘修養心性沒有比寡欲更好的了’。

    ”我則認為修養心性不能停留在寡欲而存守善性的地方。

    減少欲望以至于沒有私欲,到了沒有私欲的地方,誠實無欺、真實無妄這些聖賢的品質就能确立了,聖智之光明就能通達天下事理了。

    誠立是賢,明通是聖。

     5·03伊川先生曰:顔淵問克己複禮之目,夫子曰:“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四者身之用也,由乎中而應乎外,制于外所以養中也。

    顔淵“請事斯語”,所以進于聖人。

    後之學聖人者,宜服膺而勿失也。

    因箴以自警。

    視箴日:心兮本虛,應物無迹;操之有要,視為之則。

    蔽交于前,其中則迂;制之于外,以安其内。

    克己複禮,久而誠矣。

    聽箴曰:人有秉彜,本乎天性;知誘物化,遂亡其正。

    卓彼先覺,知止有定;閑邪存誠,非禮勿聽。

    言箴曰:人心之動,因言以宣;發禁躁妄,内斯靜專。

    矧是樞機,興戎出好;吉兇榮辱,惟其所召。

    傷易則誕,傷煩則支;己肆物忏,出悖來違。

    非法不道,欽哉訓辭!動箴曰:哲人知幾,誠之于思;志士厲行,守之于為。

    順理則裕,從欲惟危;造次克念,戰兢自持;習與性成,聖賢同歸。

    ——《二程文集》卷八《四箴》 [譯文]程頤說:顔淵問克己複禮的具體内容,孔子說:“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

    ”視、聽、言、動這四個方面都是人身的功用,都由人内心的支配而與外在事物相互感應,而約束視聽言動這些外在行為的又是存養心性的方法。

    顔淵請求實行孔子這些話,所以他已經接近于聖人。

    後代學聖人的人,也應該牢記心中而不忘。

    所以我作了四箴來自我提醒。

    視箴說:心本是虛靈的,随外物之感應而無形迹。

    操持的關鍵,在于立個視的準則。

    物欲交相蔽塞于眼前,人心就會随物遷移而失其本。

    制約了外在的目視,作到非禮不視,這樣來安定内心。

    作到克已複禮,久後就能使得心誠。

    聽箴說:人生秉持着天道之常,這來源于人的天性。

    如果在物欲的引誘下心智随物遷化,就會喪失先天秉持之正。

    那些卓然的先知先覺的聖人呀,心有主宰有所定止不為物欲引誘而動,我們要防範邪念以存守内心之誠,就該作到不合禮法的話不去聽。

    言箴說:人心中思慮之動,借着言語來表達;語言出口要禁絕輕狂與虛謬的話,内心才能靜定而主一。

    何況言語乃是作人的關鍵,它能使人和好也能挑動戰争。

    自身的吉兇榮辱,也都由語言招緻。

    輕易出口的話近于荒誕,啰嗦煩瑣的話近于虛僞,自己說話放肆了就會沖撞别人,自己說了背理的話就會有人來跟你過不去。

    不合禮法的話不說,可敬可佩呀先哲的垂訓!動箴說:明哲的人能發現事物之幾微,在内心思慮剛動時就能存誠。

    有志之士勉力行事,在做事的時候能守之以正。

    順理做事就能安定從容,放任自己的私欲去做就會危險。

    倉促匆忙中能夠念善,戰戰兢兢地守持着善行,習慣中善的一性養成了,也就同聖賢一樣。

     5·04《複》之初九曰:“不遠複,無祗悔,元吉。

    ”傳曰:陽,君子之道,故複為反善之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