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問》白話譯文
關燈
小
中
大
泛濫而公正的天理滅亡,明德親民的學養由此在世界上變得無比混亂。
在古代就有想使明德昭明于天下的人,然而因為他們不知道止于至善,所以使得自己夾雜私欲的心過于膨脹、拔高,所以最後流于虛妄空寂,而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内容無所幫助,佛家和道家兩種流派就是這樣的。
古來就有希望親民的人,然而由于他們不知道止于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瑣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權謀智術上,從而沒有了真誠的仁愛恻隐之心,春秋五伯這些功利之徒就是這樣的。
這都是由于不知道止于至善的過失啊。
所以止于至善對于明德和親民來說,就像規矩畫方圓一樣,就像尺度量長短一樣,就像權衡稱輕重一樣。
所以說方圓如果不止于規矩,就失去了準則;如果長短不止于尺度,丈量就會出錯,如果輕重不止于權衡,重量就不準确。
而明明德、親民不止于至善,其基礎就不複存在。
所以用止于至善來親民,并使其明德更加光明,這就是所說的大人的學養。
” 問:“‘知道要止于至善的道理,然後自己的志向才得以确定;志向确定,然後身心才能安靜;身心安靜,然後才能安于目前的處境;安于目前的處境,然後才能慮事精詳;慮事精詳,然後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這種說法指的又是什麼呢?” 答:“人們隻是不知道至善就在我的心中,因而從外面的事物上去尋求;以為事事物物都有自己的定理,從而在事事物物中去尋求至善,所以使得求取至善的方式、方法變得支離決裂、錯雜紛纭,而不知道求取至善有一個确定的方向。
如今既然知道至善就在我的心中,而不用向外面去尋求,這樣意志就有了确定的方向,從而就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纭的弊病了。
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纭的困擾,那麼心就不會妄動而能處于安靜。
心不妄動而能安靜,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從容不迫、閑暇安适從而安于目前的處境。
能夠安于目前的處境,那麼隻要有一個念頭産生,隻要有對某事的感受出現,它是屬于至善的呢?還是非至善呢?我心中的良知自然會以詳細審視的本能對它進行精細的觀察,因而能夠達到慮事精詳。
能夠慮事精詳,那麼他的分辨就沒有不精确的,他的處事就沒有不恰當的,從而至善就能夠得到了。
” 問:“物體有根本和末梢,以前的儒家學者把顯明德性當作根本,把使人民滌除污垢永作新人當作末梢,這兩者是從内心修養和外部用功的相互對應的兩個部分。
事情有開始和結束,以前的儒家學者把知道止于至善作為開始,把行為達到至善作為結束,這也是一件事情的首尾相顧、因果相承。
像您這種把新民作為親民的說法,是否跟儒家學者有關本末終始的說法有些不一緻呢?” 答:“有關事情開始與結束的說法,大緻上是這樣的。
就是把新民作為親民,而說顯明德性為本,親愛人民為末,這種說法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不應當将本末分成兩種事物。
樹的根幹稱為本,樹的枝梢稱為末,它們隻是一個物體,因此才稱為本與末。
如果說是兩種物體,那麼既然是截然分開的兩種物體,又怎麼能說是相互關聯的本和末呢?使人民自新的意思既然與親愛人民不同,那麼顯明德性的功夫自然與使人民自新為兩件事了。
如果明白彰顯光明的德性是為了親愛人民,而親愛人民才能彰顯光明的德性,那麼彰顯德性和親愛人民怎麼能截然分開為兩件事呢?以前儒家學者的說法,是因為不明白明德與親民本來是一件事,反而認為是兩件事,因此雖然知道根本和末梢應當是一體的,卻也不得不把它們區分為兩種事物了。
” 問:“從‘古代想使天下人都能發揚自己本具的光明德性的人’,直到‘首先要修正本身的行為’,按照先生您‘明德親民’的說法去貫通,也能得到正确、圓滿的理解。
現在我再鬥膽請教您,從‘要想修正本身的行為’,直到‘增進自己的知識,在于能夠析物窮理’,在這些修為的用功次第上又該如何具體地下功夫呢?” 答:“此處正是在詳細說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功夫。
人們所說的身體、心靈、意念、知覺、事物,就是修身用功的條理之所在,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内涵,而實際上說的隻是一種東西。
而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在現實中運用條理的功夫,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名稱,而實際上說的隻是一件事情。
什麼叫作身心的形體呢?這是指身心起作用的功能而說的。
什麼叫作身心的靈明呢?這是指身心能作主宰的作用而說的。
什麼叫作修身呢?這裡指的是要為善去惡的行為。
我們的身體能自動地去為善去惡嗎?必然是起主宰作用的靈明想為善去惡,然後起具體作用的形體才能夠為善去惡。
所以希望修身的人,必須首先要擺正他的心。
然而心的本體就是性,性天生來都是善的,因此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的。
那怎麼用得着去作正心的功夫
在古代就有想使明德昭明于天下的人,然而因為他們不知道止于至善,所以使得自己夾雜私欲的心過于膨脹、拔高,所以最後流于虛妄空寂,而對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真實内容無所幫助,佛家和道家兩種流派就是這樣的。
古來就有希望親民的人,然而由于他們不知道止于至善,而使自己的私心陷于卑微的瑣事中,因此将精力消耗在玩弄權謀智術上,從而沒有了真誠的仁愛恻隐之心,春秋五伯這些功利之徒就是這樣的。
這都是由于不知道止于至善的過失啊。
所以止于至善對于明德和親民來說,就像規矩畫方圓一樣,就像尺度量長短一樣,就像權衡稱輕重一樣。
所以說方圓如果不止于規矩,就失去了準則;如果長短不止于尺度,丈量就會出錯,如果輕重不止于權衡,重量就不準确。
而明明德、親民不止于至善,其基礎就不複存在。
所以用止于至善來親民,并使其明德更加光明,這就是所說的大人的學養。
” 問:“‘知道要止于至善的道理,然後自己的志向才得以确定;志向确定,然後身心才能安靜;身心安靜,然後才能安于目前的處境;安于目前的處境,然後才能慮事精詳;慮事精詳,然後才能得到至善的境界。
’這種說法指的又是什麼呢?” 答:“人們隻是不知道至善就在我的心中,因而從外面的事物上去尋求;以為事事物物都有自己的定理,從而在事事物物中去尋求至善,所以使得求取至善的方式、方法變得支離決裂、錯雜紛纭,而不知道求取至善有一個确定的方向。
如今既然知道至善就在我的心中,而不用向外面去尋求,這樣意志就有了确定的方向,從而就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纭的弊病了。
沒有支離決裂、錯雜紛纭的困擾,那麼心就不會妄動而能處于安靜。
心不妄動而能安靜,那麼在日常生活中,就能從容不迫、閑暇安适從而安于目前的處境。
能夠安于目前的處境,那麼隻要有一個念頭産生,隻要有對某事的感受出現,它是屬于至善的呢?還是非至善呢?我心中的良知自然會以詳細審視的本能對它進行精細的觀察,因而能夠達到慮事精詳。
能夠慮事精詳,那麼他的分辨就沒有不精确的,他的處事就沒有不恰當的,從而至善就能夠得到了。
” 問:“物體有根本和末梢,以前的儒家學者把顯明德性當作根本,把使人民滌除污垢永作新人當作末梢,這兩者是從内心修養和外部用功的相互對應的兩個部分。
事情有開始和結束,以前的儒家學者把知道止于至善作為開始,把行為達到至善作為結束,這也是一件事情的首尾相顧、因果相承。
像您這種把新民作為親民的說法,是否跟儒家學者有關本末終始的說法有些不一緻呢?” 答:“有關事情開始與結束的說法,大緻上是這樣的。
就是把新民作為親民,而說顯明德性為本,親愛人民為末,這種說法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不應當将本末分成兩種事物。
樹的根幹稱為本,樹的枝梢稱為末,它們隻是一個物體,因此才稱為本與末。
如果說是兩種物體,那麼既然是截然分開的兩種物體,又怎麼能說是相互關聯的本和末呢?使人民自新的意思既然與親愛人民不同,那麼顯明德性的功夫自然與使人民自新為兩件事了。
如果明白彰顯光明的德性是為了親愛人民,而親愛人民才能彰顯光明的德性,那麼彰顯德性和親愛人民怎麼能截然分開為兩件事呢?以前儒家學者的說法,是因為不明白明德與親民本來是一件事,反而認為是兩件事,因此雖然知道根本和末梢應當是一體的,卻也不得不把它們區分為兩種事物了。
” 問:“從‘古代想使天下人都能發揚自己本具的光明德性的人’,直到‘首先要修正本身的行為’,按照先生您‘明德親民’的說法去貫通,也能得到正确、圓滿的理解。
現在我再鬥膽請教您,從‘要想修正本身的行為’,直到‘增進自己的知識,在于能夠析物窮理’,在這些修為的用功次第上又該如何具體地下功夫呢?” 答:“此處正是在詳細說明明德、親民、止于至善的功夫。
人們所說的身體、心靈、意念、知覺、事物,就是修身用功的條理之所在,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内涵,而實際上說的隻是一種東西。
而格物、緻知、誠意、正心、修身,就是在現實中運用條理的功夫,雖然它們各有自己的名稱,而實際上說的隻是一件事情。
什麼叫作身心的形體呢?這是指身心起作用的功能而說的。
什麼叫作身心的靈明呢?這是指身心能作主宰的作用而說的。
什麼叫作修身呢?這裡指的是要為善去惡的行為。
我們的身體能自動地去為善去惡嗎?必然是起主宰作用的靈明想為善去惡,然後起具體作用的形體才能夠為善去惡。
所以希望修身的人,必須首先要擺正他的心。
然而心的本體就是性,性天生來都是善的,因此心的本體本來沒有不正的。
那怎麼用得着去作正心的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