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關燈
小
中
大
,并不需要做不同于平常的事。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隻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無明狀态做他們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
由覺産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将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
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形上學的方法論 在《新知言》一書中,我認為形上學有兩種方法;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
正的方法的實質,是說形上學的對象是什麼;負的方法的實質,則是不說它。
這樣做,負的方法也就啟示了它的性質和某些方面,這些方面是正的描寫和分析無法說出的。
前面第二章 我表示贊同諾思羅普教授說的:西方哲學以他所謂"假設的概念"為出發點,中國哲學以他所謂"直覺的概念"為出發點。
其結果,正的方法很自然地在西方哲學中占統治地位,負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國哲學中占統治地位。
道家尤其是如此,它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混沌的全體。
在《老子》、《莊子》裡,并沒有說"道"實際上是什麼,卻隻說了它不是什麼。
但是若知道了它不是什麼,也就明白了一些它是什麼。
我們已經看到,佛家又加強了道家的負的方法。
道家與佛家結合,産生了禅宗,禅宗的哲學我甯願叫做靜默的哲學。
誰若了解和認識了靜默的意義,推就對于形上學的對象有所得。
在西方,康德可說是曾經應用過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他發現了不可知者,即本體。
在康德和其他西方哲學家看來,不可知就是不可知,因而就不能對于它說什麼,所以最好是完全放棄形上學,隻講知識論。
但是在習慣于負的方法的人們看來,正因為不可知是不可知,所以不應該對于它說什麼,這是理所當然的。
形上學的任務不在于,對于不可知者說些什麼;而僅僅在于,對于不可知是不可知這個事實,說些什麼。
誰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誰也就總算對于它有所知。
關于這一點,康德做了許多工作。
哲學上一切偉大的形上學系統,無論它在方法論上是正的還是負的,無一不把自己戴上"神秘主義"的大帽子。
負的方法在實質上是神秘主義的方法。
但是甚至在柏拉圖、亞力士多德、斯賓諾莎那裡,正的方法是用得極好了,可是他們的系統的頂點也都有神秘性質。
哲學家或在《理想國》裡看出"善"的"理念"并且自身與之同一,或在《形上學》裡看出"思想思想"的"上帝"并且自身與之同一,或在《倫理學》裡看出自己"從永恒的觀點看萬物"并且享受"上帝理智的愛",在這些時候,除了靜默,他們還能做什麼呢?用"非一"、"非多"、"非非一"、"非非多"這樣的詞形容他們的狀态,豈不更好嗎? 由此看來,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并不是矛盾的,倒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完全的形上學系統,應當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
如果它不終于負的方法,它就不能達到哲學的最後頂點。
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為哲學的實質的清晰思想。
神秘主義不是清晰思想的對立面,更不在清晰思想之下。
毋甯說它在清晰思想之外。
它不是反對理性的;它是超越理性的。
在中國哲學史中,正的方法從未得到充分發展;事實上,對它太忽視了。
因此,中國哲學曆來缺乏清晰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哲學以單純為特色的原因之一。
由于缺乏清晰思想,其單純性也就是非常素樸的。
單純性本身是值得發揚的;但是它的素樸性必須通過清晰思想的作用加以克服。
清晰思想不是哲學的目的,但是它是每個哲學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訓練。
它确實是中國哲學家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學史中從未見到充分發展的負的方法。
隻有兩者相結合才能産生未來的哲學。
禅宗有個故事說:"俱胝和尚,凡有诘問,惟舉一指。
後有童子,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豎起一指。
胝聞,遂以刃斷其指,童子号哭而去。
胝複召子,童子回首,胝卻豎其指,童子忽然領悟。
"(《曹山語錄》)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它暗示這樣的真理:在使用負的方法之前。
哲學家或學哲學的學生必須通過正的方法;在達到哲學的單純性之前,他必須通過哲學的複雜性。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他不可能表演奇迹,也不需要表演奇迹。
他做的都隻是平常人所做的事,但是由于有高度的覺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有不同的意義。
換句話說,他是在覺悟狀态做他所做的事,别人是在無明狀态做他們所做的事。
禅宗有人說,覺字乃萬妙之源。
由覺産生的意義,構成了他的最高的人生境界。
所以中國的聖人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中國的哲學也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随着未來的科學進步,我相信,宗教及其教條和迷信,必将讓位于科學;可是人的對于超越人世的渴望,必将由未來的哲學來滿足。
未來的哲學很可能是既入世而又出世的。
在這方面,中國哲學可能有所貢獻。
形上學的方法論 在《新知言》一書中,我認為形上學有兩種方法;正的方法和負的方法。
正的方法的實質,是說形上學的對象是什麼;負的方法的實質,則是不說它。
這樣做,負的方法也就啟示了它的性質和某些方面,這些方面是正的描寫和分析無法說出的。
前面第二章 我表示贊同諾思羅普教授說的:西方哲學以他所謂"假設的概念"為出發點,中國哲學以他所謂"直覺的概念"為出發點。
其結果,正的方法很自然地在西方哲學中占統治地位,負的方法很自然地在中國哲學中占統治地位。
道家尤其是如此,它的起點和終點都是混沌的全體。
在《老子》、《莊子》裡,并沒有說"道"實際上是什麼,卻隻說了它不是什麼。
但是若知道了它不是什麼,也就明白了一些它是什麼。
我們已經看到,佛家又加強了道家的負的方法。
道家與佛家結合,産生了禅宗,禅宗的哲學我甯願叫做靜默的哲學。
誰若了解和認識了靜默的意義,推就對于形上學的對象有所得。
在西方,康德可說是曾經應用過形上學的負的方法。
在他的《純粹理性批判》中,他發現了不可知者,即本體。
在康德和其他西方哲學家看來,不可知就是不可知,因而就不能對于它說什麼,所以最好是完全放棄形上學,隻講知識論。
但是在習慣于負的方法的人們看來,正因為不可知是不可知,所以不應該對于它說什麼,這是理所當然的。
形上學的任務不在于,對于不可知者說些什麼;而僅僅在于,對于不可知是不可知這個事實,說些什麼。
誰若知道了不可知是不可知,誰也就總算對于它有所知。
關于這一點,康德做了許多工作。
哲學上一切偉大的形上學系統,無論它在方法論上是正的還是負的,無一不把自己戴上"神秘主義"的大帽子。
負的方法在實質上是神秘主義的方法。
但是甚至在柏拉圖、亞力士多德、斯賓諾莎那裡,正的方法是用得極好了,可是他們的系統的頂點也都有神秘性質。
哲學家或在《理想國》裡看出"善"的"理念"并且自身與之同一,或在《形上學》裡看出"思想思想"的"上帝"并且自身與之同一,或在《倫理學》裡看出自己"從永恒的觀點看萬物"并且享受"上帝理智的愛",在這些時候,除了靜默,他們還能做什麼呢?用"非一"、"非多"、"非非一"、"非非多"這樣的詞形容他們的狀态,豈不更好嗎? 由此看來,正的方法與負的方法并不是矛盾的,倒是相輔相成的。
一個完全的形上學系統,應當始于正的方法,而終于負的方法。
如果它不終于負的方法,它就不能達到哲學的最後頂點。
但是如果它不始于正的方法,它就缺少作為哲學的實質的清晰思想。
神秘主義不是清晰思想的對立面,更不在清晰思想之下。
毋甯說它在清晰思想之外。
它不是反對理性的;它是超越理性的。
在中國哲學史中,正的方法從未得到充分發展;事實上,對它太忽視了。
因此,中國哲學曆來缺乏清晰的思想,這也是中國哲學以單純為特色的原因之一。
由于缺乏清晰思想,其單純性也就是非常素樸的。
單純性本身是值得發揚的;但是它的素樸性必須通過清晰思想的作用加以克服。
清晰思想不是哲學的目的,但是它是每個哲學家需要的不可缺少的訓練。
它确實是中國哲學家所需要的。
另一方面,在西方哲學史中從未見到充分發展的負的方法。
隻有兩者相結合才能産生未來的哲學。
禅宗有個故事說:"俱胝和尚,凡有诘問,惟舉一指。
後有童子,因外人問:'和尚說何法要?'童子亦豎起一指。
胝聞,遂以刃斷其指,童子号哭而去。
胝複召子,童子回首,胝卻豎其指,童子忽然領悟。
"(《曹山語錄》) 不管這個故事是真是假,它暗示這樣的真理:在使用負的方法之前。
哲學家或學哲學的學生必須通過正的方法;在達到哲學的單純性之前,他必須通過哲學的複雜性。
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