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八章 中國哲學在現代世界

關燈
上說,不可能成為思想的對象。

    我們在第十九章 已經知道,"天"字有時候在這種全體的意義上使用,如郭象說;"天者,萬物之總名也。

    "由于宇宙是一切存在的全體,所以一個人思及宇宙時,他是在反思地思,因為這個思和思的人也一定都包括在這個全體之内。

    但是當他思及這個全體,這個全體就在他的思之内而不包括這個思的本身。

    因為它是思的對象,所以與思相對而立。

    所以他思及的全體,實際上并不是一切存在的全體。

    可是他仍須思及全體,才能認識到全體不可思。

    人需要思,才能知道不可思者;正如有時候人需要聲音才能知道靜默。

    人必須思及不可思者,可是剛一要這麼做,它就立即溜掉了。

    這正是哲學的最迷人而又最惱人的地方。

     從邏輯上說不可感者,超越經驗;既不可感又不可思者,超越理智。

    關于超越經驗和理智者,人不可能說得很多。

    所以哲學,至少是形上學,在它的性質上,一定是簡單的。

    否則它又變成了簡直是壞的科學。

    它雖然隻有些簡單的觀念,也足夠完成它的任務。

     人生的境界 哲學的任務是什麼?我在第一章 曾提出,按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它的任務不是增加關于實際的積極的知識,而是提高人的精神境界。

    在這裡更清楚地解釋一下這個話的意思,似乎是恰當的。

     我在《新原人》一書中曾說,人與其他動物的不同,在于人做某事時,他了解他在做什麼,并且自覺他在做。

    正是這種覺解,使他正在做的對于他有了意義。

    他做各種事,有各種意義,各種意義合成一個整體,就構成他的人生境界。

    如此構成各人的人生境界,這是我的說法。

    不同的人可能做相同的事,但是各人的覺解程度不同,所做的事對于他們也就各有不同的意義。

    每個人各有自己的人生境界,與其他任何個人的都不完全相同。

    若是不管這些個人的差異,我們可以把各種不同的人生境界劃分為四個概括的等級。

    從最低的說起,它們是: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

     一個人做事,可能隻是順着他的本能或其社會的風俗習慣。

    就像小孩和原始人那樣,他做他所做的事,而并無覺解,或不甚覺解。

    這樣,他所做的事,對于他就沒有意義,或很少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自然境界。

     一個人可能意識到他自己,為自己而做各種事。

    這并不意味着他必然是不道德的人。

    他可以做些事,其後果有利于他人,其動機則是利已的。

    所以他所做的各種事,對于他,有功利的意義。

    他的人生境界。

    就是我所說的功利境界。

     還有的人,可能了解到社會的存在,他是社會的一員。

    這個社會是一個整體,他是這個整體的一部分。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社會的利益做各種事,或如儒家所說,他做事是為了"正其義不謀其利"。

    他真正是有道德的人,他所做的都是符合嚴格的道德意義的道德行為。

    他所做的各種事都有道德的意義。

    所以他的人生境界,是我所說的道德境界。

     最後,一個人可能了解到超乎社會整體之上,還有一個更大的整體,即宇宙。

    他不僅是社會的一員,同時還是宇宙的一員。

    他是社會組織的公民,同時還是孟子所說的"天民"。

    有這種覺解,他就為宇宙的利益而做各種事。

    他了解他所做的事的意義,自覺他正在做他所做的事。

    這種覺解為他構成了最高的人生境界,就是我所說的天地境界。

     這四種人生境界之中,自然境界、功利境界的人,是人現在就是的人;道德境界、天地境界的人,是人應該成為的人。

    前兩者是自然的産物,後兩者是精神的創造。

    自然境界最低,其次是功利境界,然後是道德境界,最後是天地境界。

    它們之所以如此,是由于自然境界,幾乎不需要覺解;功利境界、道德境界,需要較多的覺解;天地境界則需要最多的覺解。

    道德境界有道德價值,天地境界有超道德價值。

     照中國哲學的傳統,哲學的任務是幫助人達到道德境界和天地境界,特别是達到天地境界。

    天地境界又可以叫做哲學境界,因為隻有通過哲學,獲得對宇宙的某些了解,才能達到天地境界。

    但是道德境界,也是哲學的産物。

    道德認為,并不單純是遵循道德律的行為;有道德的人也不單純是養成某些道德習慣的人。

    他行動和生活,都必須覺解其中的道德原理,哲學的任務正是給予他這種覺解。

     生活于道德境界的人是賢人,生活于天地境界的人是聖人。

    哲學教人以怎樣成為聖人的方法。

    我在第一章 中指出,成為聖人就是達到人作為人的最高成就。

    這是哲學的崇高任務。

     在《理想國》中,柏拉圖說,哲學家必須從感覺世界的"洞穴"上升到理智世界。

    哲學家到了理智世界,也就是到了天地境界。

    可是天地境界的人,其最高成就,是自己與宇宙同一,而在這個同一個,他也就超越了理智。

     前幾章已經告訴我們,中國哲學總是傾向于強調,為了成為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