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中國哲學的背景
關燈
小
中
大
全部十分同意,但是我認為他在這裡已經抓住了中國哲學和西方哲學之間的根本區别。
學中國哲學的學生開始學西方哲學的時候,看到希臘哲學家們也區别有和無,有限和無限,他很高興。
但是他感到很吃驚的是,希臘哲學家們卻認為無和無限低于有和有限。
在中國哲學裡,情況則剛剛相反。
為什麼有這種不同,就因為有和有限是有區别的、無和無限是無區别的。
從假設的概念出發的哲學家就偏愛有區别的,從直覺的價值出發的哲學家則偏愛無區别的。
我們若把諾思羅普在這裡指出的和我在本章開頭提到的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出,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由此而來的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以及區分的概念(同上,187頁),基本上是農的概念。
農所要對付的,例如田地和莊稼,一切都是他們直接領悟的。
他們純樸而天真,珍貴他們如此直接領悟的東西。
這就難怪他們的哲學家也一樣,以對于事物的直接領悟作為他們哲學的出發點了。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中國哲學裡,知識論從來沒有發展起來。
我看見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它是僅僅在我心中的一個觀念還是占有客觀的空間,中國哲學家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
這樣的知識論問題在中國哲學(除開佛學,它來自印度)裡是找不到的,因為知識論問題的提出,隻有在強調區别主觀和客觀的時候。
而在審美連續體中沒有這樣的區别。
在審美連續體中認識者和被認識的是一個整體。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哲學所用的語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
它不很明晰。
因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繹推理中的概念。
哲學家不過是把他所見的告訴我們。
正因為如此,他所說的也就文約義豐。
正因為如此,他的話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
靠商業維持其繁榮。
他們根本上是商人。
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業帳目的抽象數字。
然後才是具體東西,隻有通過這些數字才能直接掌握這些具體東西。
這樣的數字,就是諾思羅普所謂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
于是希臘哲學家也照樣以這種用假設得到的概念為其出發點。
他們發展了數學和數理推理。
為什麼他們有知識論問題,為什麼他們的語言如此明晰。
原因就在此。
子思筆中不偏庸不易作大學乃曾子自修齊至平治孝經通四書熟如六經始可讀詩書易禮春秋号六經當講求有連山有歸
但是商人也就是城裡人。
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裡住在一起。
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
由于這個原故,希臘人就圍繞着城邦而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邦是用家來理解的。
在一個城邦裡,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内,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
但是在一個家邦裡,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内,父的權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權威。
中國人過去是農,這個事實還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
以工業革命為手段,才能進入現代世界。
《列子》裡有一個故事,說是宋國國君有一次叫一個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樹葉。
二年以後雕成了,把這片雕成的葉子放在樹上,誰也分辨不出哪是真葉子,哪是雕成的葉子。
因此國君非常高興。
但是列子聽說這件事以後,說:"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列子·說符》)這是贊美自然、譴責人為的人的觀點。
農的生活方式是順乎自然的。
他們贊美自然,譴責人為,于其純樸天真之中,很容易滿足。
他們不想變化,也無從想象變化。
中國曾經有不少著名的創造發明,但是我們常常看到,它們不是受到鼓勵,而是受到阻撓。
海洋國家的商人,情況就是另一個樣子。
他們有較多的機會見到不同民族的人,風俗不同,語言也不同;他們慣于變化,不怕新奇。
相反,為了暢銷其貨物,他們必須鼓勵制造貨物的工藝創新。
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最初發動在英國,也是一個靠商業維持繁榮的海洋國家,這不是偶然的。
本章在前面提到《呂氏春秋》關于商人的那些話,對于海洋國家的人也可以那樣說,不過要把說他們心腸壞、詭計多,換成說他們很精細、很聰明。
我們還可以套用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是知
學中國哲學的學生開始學西方哲學的時候,看到希臘哲學家們也區别有和無,有限和無限,他很高興。
但是他感到很吃驚的是,希臘哲學家們卻認為無和無限低于有和有限。
在中國哲學裡,情況則剛剛相反。
為什麼有這種不同,就因為有和有限是有區别的、無和無限是無區别的。
從假設的概念出發的哲學家就偏愛有區别的,從直覺的價值出發的哲學家則偏愛無區别的。
我們若把諾思羅普在這裡指出的和我在本章開頭提到的聯系起來、就可以看出,已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由此而來的未區分的審美連續體的概念以及區分的概念(同上,187頁),基本上是農的概念。
農所要對付的,例如田地和莊稼,一切都是他們直接領悟的。
他們純樸而天真,珍貴他們如此直接領悟的東西。
這就難怪他們的哲學家也一樣,以對于事物的直接領悟作為他們哲學的出發點了。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在中國哲學裡,知識論從來沒有發展起來。
我看見我面前的桌子,它是真實的還是虛幻的,它是僅僅在我心中的一個觀念還是占有客觀的空間,中國哲學家們從來沒有認真考慮。
這樣的知識論問題在中國哲學(除開佛學,它來自印度)裡是找不到的,因為知識論問題的提出,隻有在強調區别主觀和客觀的時候。
而在審美連續體中沒有這樣的區别。
在審美連續體中認識者和被認識的是一個整體。
這一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哲學所用的語言,富于暗示而不很明晰。
它不很明晰。
因為它并不表示任何演繹推理中的概念。
哲學家不過是把他所見的告訴我們。
正因為如此,他所說的也就文約義豐。
正因為如此,他的話才富于暗示,不必明确。
海洋國家和大陸國家 希臘人生活在海洋國家。
靠商業維持其繁榮。
他們根本上是商人。
商人要打交道的首先是用于商業帳目的抽象數字。
然後才是具體東西,隻有通過這些數字才能直接掌握這些具體東西。
這樣的數字,就是諾思羅普所謂的用假設得到的概念。
于是希臘哲學家也照樣以這種用假設得到的概念為其出發點。
他們發展了數學和數理推理。
為什麼他們有知識論問題,為什麼他們的語言如此明晰。
原因就在此。
他們的活動需要他們在城裡住在一起。
所以他們的社會組織形式,不是以家族共同利益為基礎,而是以城市共同利益為基礎。
由于這個原故,希臘人就圍繞着城邦而組織其社會,與中國社會制度形成對照,中國社會制度可以叫做家邦、因為在這種制度之下,邦是用家來理解的。
在一個城邦裡,社會組織不是獨裁的,因為在同一個市民階級之内,沒有任何道德上的理由認為某個人應當比别人重要,或高于别人。
但是在一個家邦裡,社會組織就是獨裁的,分等級的,因為在一家之内,父的權威天然地高于子的權威。
中國人過去是農,這個事實還可以解釋為什麼中國沒有發生工業革命。
以工業革命為手段,才能進入現代世界。
《列子》裡有一個故事,說是宋國國君有一次叫一個巧匠把一片玉石雕成樹葉。
二年以後雕成了,把這片雕成的葉子放在樹上,誰也分辨不出哪是真葉子,哪是雕成的葉子。
因此國君非常高興。
但是列子聽說這件事以後,說:"使天地之生物,三年而成一葉,則物之有葉者寡矣!"(《列子·說符》)這是贊美自然、譴責人為的人的觀點。
農的生活方式是順乎自然的。
他們贊美自然,譴責人為,于其純樸天真之中,很容易滿足。
他們不想變化,也無從想象變化。
中國曾經有不少著名的創造發明,但是我們常常看到,它們不是受到鼓勵,而是受到阻撓。
海洋國家的商人,情況就是另一個樣子。
他們有較多的機會見到不同民族的人,風俗不同,語言也不同;他們慣于變化,不怕新奇。
相反,為了暢銷其貨物,他們必須鼓勵制造貨物的工藝創新。
在西方,工業革命的最初發動在英國,也是一個靠商業維持繁榮的海洋國家,這不是偶然的。
本章在前面提到《呂氏春秋》關于商人的那些話,對于海洋國家的人也可以那樣說,不過要把說他們心腸壞、詭計多,換成說他們很精細、很聰明。
我們還可以套用孔子的話,說海洋國家的人是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