桓公·桓公六年
關燈
小
中
大
【經】六年春正月,實來。
夏四月,公會紀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
蔡人殺陳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紀侯來朝。
【傳】六年春,自曹來朝。
書曰「實來」,不複其國也。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軍于瑕以待之。
随人使少師董成。
鬥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
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
漢東之國随為大,随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
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鬥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
」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随侯将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
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
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
所謂馨香,無讒慝也。
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緻其禋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随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夏,會于成,紀來咨謀齊難也。
北戎伐齊,齊侯使乞師于鄭。
鄭大子忽帥師救齊。
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于齊。
于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饩,使魯為其班,後鄭。
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
公之未昏于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
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詩》雲:『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
」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
人問其故,大子曰:「無事于齊,吾猶不敢。
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
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
秋,大閱,簡車馬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禮舉之,接以大牢,蔔士負之,士妻食之。
公與文姜、宗婦命之。
公問名于申繻。
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将諱之。
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币則廢禮。
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
」 冬,紀侯來朝,請王命以求成于齊,公告不能。
《春秋》記載作“實來”,是由于他真正不再回國了。
楚武王入侵随國,先派薳章去求和,把軍隊駐在瑕地以等待結果。
随國人派少師主持和談。
鬬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國在漢水東邊不能達到目的,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我們擴大軍隊,整頓裝備,用武力逼迫别國,他們害怕因而共同來對付我們,所以就難于離間了。
在漢水東邊的國家中,随國最大。
随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棄小國。
小國離心,對楚國有利。
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君王隐藏我軍的精銳,而讓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長他的驕傲。
”熊率且比說:“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鬬伯比說:“這是為以後打算,因為少師可以得到他們國君的信任。
”楚武王故意把軍容弄得疲疲塌塌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
随侯将要答應,季梁勸阻說:“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軍隊顯得疲塌的樣子,是引誘我們。
君王何必急于從事?下
夏四月,公會紀侯于成。
秋八月壬午,大閱。
蔡人殺陳佗。
九月丁卯,子同生。
冬,紀侯來朝。
【傳】六年春,自曹來朝。
書曰「實來」,不複其國也。
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
軍于瑕以待之。
随人使少師董成。
鬥伯比言于楚子曰:「吾不得志于漢東也,我則使然。
我張吾三軍而被吾甲兵,以武臨之,彼則懼而協以謀我,故難間也。
漢東之國随為大,随張必棄小國,小國離,楚之利也。
少師侈,請羸師以張之。
」熊率且比曰:「季梁在,何益?」鬥伯比曰:「以為後圖,少師得其君。
」王毀軍而納少師。
少師歸,請追楚師,随侯将許之。
季梁止之曰:「天方授楚,楚之蠃,其誘我也,君何急焉?臣聞小之能敵大也,小道大淫。
所謂道,忠于民而信于神也。
上思利民,忠也;祝史正辭,信也。
今民餒而君逞欲,祝史矯舉以祭,臣不知其可也。
」公曰:「吾牲牷肥腯,粢盛豐備,何則不信?」對曰:「夫民,神之主也。
是以聖王先成民而後緻力于神。
故奉牲以告曰『博碩肥腯』,謂民力之普存也,謂其畜之碩大蕃滋也,謂其不疾瘯蠡也,謂其備腯鹹有也。
奉盛以告曰『潔粢豐盛』,謂其三時不害而民和年豐也。
奉酒醴以告曰『嘉栗旨酒』,謂其上下皆有嘉德而無違心也。
所謂馨香,無讒慝也。
故務其三時,修其五教,親其九族,以緻其禋祀。
于是乎民和而神降之福,故動則有成。
今民各有心,而鬼神乏主,君雖獨豐,其何福之有!君姑修政而親兄弟之國,庶免于難。
」随侯懼而修政,楚不敢伐。
夏,會于成,紀來咨謀齊難也。
北戎伐齊,齊侯使乞師于鄭。
鄭大子忽帥師救齊。
六月,大敗戎師,獲其二帥大良、少良,甲首三百,以獻于齊。
于是,諸侯之大夫戍齊,齊人饋之饩,使魯為其班,後鄭。
鄭忽以其有功也,怒,故有郎之師。
公之未昏于齊也,齊侯欲以文姜妻鄭大子忽。
大子忽辭,人問其故,大子曰:「人各有耦,齊大,非吾耦也。
《詩》雲:『自求多福。
』在我而已,大國何為?」君子曰:「善自為謀。
」及其敗戎師也,齊侯又請妻之,固辭。
人問其故,大子曰:「無事于齊,吾猶不敢。
今以君命奔齊之急,而受室以歸,是以師昏也。
民其謂我何?」遂辭諸鄭伯。
秋,大閱,簡車馬也。
九月丁卯,子同生,以大子生之禮舉之,接以大牢,蔔士負之,士妻食之。
公與文姜、宗婦命之。
公問名于申繻。
對曰:「名有五,有信,有義,有象,有假,有類。
以名生為信,以德命為義,以類命為象,取于物為假,取于父為類。
不以國,不以官,不以山川,不以隐疾,不以畜牲,不以器币。
周人以諱事神,名,終将諱之。
故以國則廢名,以官則廢職,以山川則廢主,以畜牲則廢祀,以器币則廢禮。
晉以僖侯廢司徒,宋以武公廢司空,先君獻,武廢二山,是以大物不可以命。
」公曰:「是其生也,與吾同物,命之曰同。
」 冬,紀侯來朝,請王命以求成于齊,公告不能。
譯文
六年春季,(淳于公)從曹國前來朝見。《春秋》記載作“實來”,是由于他真正不再回國了。
楚武王入侵随國,先派薳章去求和,把軍隊駐在瑕地以等待結果。
随國人派少師主持和談。
鬬伯比對楚武王說:“我國在漢水東邊不能達到目的,是我們自己造成的。
我們擴大軍隊,整頓裝備,用武力逼迫别國,他們害怕因而共同來對付我們,所以就難于離間了。
在漢水東邊的國家中,随國最大。
随國要是自高自大,就必然抛棄小國。
小國離心,對楚國有利。
少師這個人很驕傲,請君王隐藏我軍的精銳,而讓他看到疲弱的士卒,助長他的驕傲。
”熊率且比說:“有季梁在,這樣做有什麼好處?”鬬伯比說:“這是為以後打算,因為少師可以得到他們國君的信任。
”楚武王故意把軍容弄得疲疲塌塌來接待少師。
少師回去,請求追逐楚軍。
随侯将要答應,季梁勸阻說:“上天正在幫助楚國,楚國軍隊顯得疲塌的樣子,是引誘我們。
君王何必急于從事?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