隐公·隐公十一年
關燈
小
中
大
僖公、鄭莊公進攻許國。
初一日,軍隊彙合攻打許城。
颍考叔拿着鄭莊公的旗幟“蝥弧”争先登上城牆,子都從下面用箭射他,颍考叔摔下來死了。
瑕叔盈又舉着“蝥弧”沖上城,向四周揮動旗幟,大喊說:“國君登城了!”于是鄭國的軍隊全部登上了城牆。
初三日,便占領了許國。
許莊公逃亡到衛國。
齊僖公把許國讓給隐公。
隐公說:“君王說許國不交納貢品,所以寡人才跟随君王讨伐它。
許國既然已經認罪了,雖然君王有這樣的好意,我也不敢參與這件事。
”于是就把許國領土送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讓許國大夫百裡事奉許叔住在許都的東部邊邑,說:“上天降禍于許國,鬼神确實對許君不滿意,而借我的手懲罰他。
我這兒連一兩個父老兄弟都不能和睦共處,難道敢把讨伐許國作為自己的功勞?我有個兄弟,不能和和氣氣共同過日子,而使他四方求食,我難道還能長久占有許國?您應當事奉許叔來安撫這裡的百姓,我準備讓公孫獲來幫助您。
假如我得以善終,上天可能又依禮而撤回加于許國的禍害,讓許公再來治理他的同家。
那時候隻要我鄭國對許國有所請求,可能還是會像對待老親戚一樣,降格而同意的。
不要讓别國逼近我們住的這裡,來同我鄭國争奪這塊土地。
我的子孫挽救危亡還來不及,難道還能替許國敬祭祖先嗎?我讓您留在這裡,不僅為了許國,也是姑且鞏固我的邊疆。
”于是就讓公孫獲住在許城的西部邊境,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用财貨,不要放在許國。
我死後就趕緊離開這裡。
我祖先在這裡新建城邑,眼看到周王室已經逐漸衰微,我們這些周朝的子孫一天天丢掉自己的事業。
而許國,是四嶽的後代,上天既然已經厭棄了成周,我哪裡還能和許國競争呢?” 君子說:“鄭莊公在這件事情上合乎禮。
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後代有利的大法。
許國違背法度而莊公讨伐他們,服罪了就寬恕他們,揣度自己德行而決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辦理事務,看準了時機而行動,不要讓憂慮連累後人,可以說是懂得禮了。
” 鄭莊公讓一百名士兵拿出一頭公豬,二十五人拿出一條狗和一隻雞,來詛咒射死颍考叔的兇手。
君子說:“鄭莊公失掉了政和刑。
政用來治理百姓,刑用來糾正邪惡。
既缺乏清明的政治,又沒有威嚴的刑法,所以才發生邪惡。
已經發生邪惡而加以詛咒,有什麼好處!” 周天子在鄭國取得邬、劉、蒍、邘的土田,卻給了鄭國人原來屬于蘇忿生的土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陉、隤、懷。
君子因此而知道桓王會失去鄭國了,認為“按照恕道辦事,是德的準則,禮的常規。
自己不能保有,就拿來送給别人。
别人不再來朝見,不也應該嗎?” 鄭伯與息侯因言語不和,息侯就帶兵讨伐鄭國,鄭伯在鄭國的邊境迎戰,息師被打得狼狼大敗而回。
君子們因此知道息國将要滅亡了。
不考慮鄭伯的德望,不衡量自己的力量,不親近同姓的鄭國(鄭、息兩國同姓姬),不對證言語不和的實際原因,不調查有罪之事,犯了“五大不對”卻要攻伐他人,這種人喪失軍隊,難道不應該嗎! 冬季十月,鄭莊公帶着虢國的軍隊攻打宋國。
十四日,把宋國的軍隊打得大敗,以報複宋國攻入鄭國的那次戰役。
宋國沒有前來報告這件事,所以《春秋》沒有記載。
凡是諸侯發生大事,前來報告就記載,不然就不記載。
出兵順利或者不順利,也是一樣。
即使國家被滅亡,被滅的不報告戰敗,勝利的不報告戰勝,也不記載在簡冊上。
魯國大夫羽父請求殺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的官職。
隐公說:“從前由于他年輕的緣故,所以我代為攝政,現在我打算把國君的位子交還給他。
已經派人在菟裘建築房屋,我已經打算退休養老了。
”羽父害怕了,反而在魯桓公那裡誣陷魯隐公而請求桓公殺死隐公。
隐公還是公子的時候,曾率兵同鄭國人在狐壤打仗,被俘獲。
鄭國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裡。
隐公賄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鐘巫之前禱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國而在魯國立了鐘巫的神主。
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鐘巫,在社圃齋戒,住在寪氏那裡。
十五日,羽父讓壞人在寪家刺殺隐公,立桓公為國君,并且讨伐寪氏,寪氏有人被殺害。
《春秋》不記載安葬隐公,是由于沒有按國君的規格正式為隐公舉行喪禮。
初一日,軍隊彙合攻打許城。
颍考叔拿着鄭莊公的旗幟“蝥弧”争先登上城牆,子都從下面用箭射他,颍考叔摔下來死了。
瑕叔盈又舉着“蝥弧”沖上城,向四周揮動旗幟,大喊說:“國君登城了!”于是鄭國的軍隊全部登上了城牆。
初三日,便占領了許國。
許莊公逃亡到衛國。
齊僖公把許國讓給隐公。
隐公說:“君王說許國不交納貢品,所以寡人才跟随君王讨伐它。
許國既然已經認罪了,雖然君王有這樣的好意,我也不敢參與這件事。
”于是就把許國領土送給了鄭莊公。
鄭莊公讓許國大夫百裡事奉許叔住在許都的東部邊邑,說:“上天降禍于許國,鬼神确實對許君不滿意,而借我的手懲罰他。
我這兒連一兩個父老兄弟都不能和睦共處,難道敢把讨伐許國作為自己的功勞?我有個兄弟,不能和和氣氣共同過日子,而使他四方求食,我難道還能長久占有許國?您應當事奉許叔來安撫這裡的百姓,我準備讓公孫獲來幫助您。
假如我得以善終,上天可能又依禮而撤回加于許國的禍害,讓許公再來治理他的同家。
那時候隻要我鄭國對許國有所請求,可能還是會像對待老親戚一樣,降格而同意的。
不要讓别國逼近我們住的這裡,來同我鄭國争奪這塊土地。
我的子孫挽救危亡還來不及,難道還能替許國敬祭祖先嗎?我讓您留在這裡,不僅為了許國,也是姑且鞏固我的邊疆。
”于是就讓公孫獲住在許城的西部邊境,對他說:“凡是你的器用财貨,不要放在許國。
我死後就趕緊離開這裡。
我祖先在這裡新建城邑,眼看到周王室已經逐漸衰微,我們這些周朝的子孫一天天丢掉自己的事業。
而許國,是四嶽的後代,上天既然已經厭棄了成周,我哪裡還能和許國競争呢?” 君子說:“鄭莊公在這件事情上合乎禮。
禮,是治理國家、安定社稷、使百姓有秩序、使後代有利的大法。
許國違背法度而莊公讨伐他們,服罪了就寬恕他們,揣度自己德行而決定事情,衡量自己的力量而辦理事務,看準了時機而行動,不要讓憂慮連累後人,可以說是懂得禮了。
” 鄭莊公讓一百名士兵拿出一頭公豬,二十五人拿出一條狗和一隻雞,來詛咒射死颍考叔的兇手。
君子說:“鄭莊公失掉了政和刑。
政用來治理百姓,刑用來糾正邪惡。
既缺乏清明的政治,又沒有威嚴的刑法,所以才發生邪惡。
已經發生邪惡而加以詛咒,有什麼好處!” 周天子在鄭國取得邬、劉、蒍、邘的土田,卻給了鄭國人原來屬于蘇忿生的土田:溫、原、絺、樊、隰郕、攢茅、向、盟、州、陉、隤、懷。
君子因此而知道桓王會失去鄭國了,認為“按照恕道辦事,是德的準則,禮的常規。
自己不能保有,就拿來送給别人。
别人不再來朝見,不也應該嗎?” 鄭伯與息侯因言語不和,息侯就帶兵讨伐鄭國,鄭伯在鄭國的邊境迎戰,息師被打得狼狼大敗而回。
君子們因此知道息國将要滅亡了。
不考慮鄭伯的德望,不衡量自己的力量,不親近同姓的鄭國(鄭、息兩國同姓姬),不對證言語不和的實際原因,不調查有罪之事,犯了“五大不對”卻要攻伐他人,這種人喪失軍隊,難道不應該嗎! 冬季十月,鄭莊公帶着虢國的軍隊攻打宋國。
十四日,把宋國的軍隊打得大敗,以報複宋國攻入鄭國的那次戰役。
宋國沒有前來報告這件事,所以《春秋》沒有記載。
凡是諸侯發生大事,前來報告就記載,不然就不記載。
出兵順利或者不順利,也是一樣。
即使國家被滅亡,被滅的不報告戰敗,勝利的不報告戰勝,也不記載在簡冊上。
魯國大夫羽父請求殺掉桓公,想借此求得宰相的官職。
隐公說:“從前由于他年輕的緣故,所以我代為攝政,現在我打算把國君的位子交還給他。
已經派人在菟裘建築房屋,我已經打算退休養老了。
”羽父害怕了,反而在魯桓公那裡誣陷魯隐公而請求桓公殺死隐公。
隐公還是公子的時候,曾率兵同鄭國人在狐壤打仗,被俘獲。
鄭國人把他囚禁在尹氏那裡。
隐公賄賂尹氏,并在尹氏所祭神主鐘巫之前禱告,于是就和尹氏一起回國而在魯國立了鐘巫的神主。
十一月,隐公将要祭祀鐘巫,在社圃齋戒,住在寪氏那裡。
十五日,羽父讓壞人在寪家刺殺隐公,立桓公為國君,并且讨伐寪氏,寪氏有人被殺害。
《春秋》不記載安葬隐公,是由于沒有按國君的規格正式為隐公舉行喪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