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範 (全譯評點本)

關燈
司馬光(101—1086年),字君實,陝州夏縣(山西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北宋大臣,曆經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著名史學家。

    司馬光自幼聰明穎悟,《宋史》載:“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指。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饑渴寒暑。”寶元元年中進士,時年二十歲。

    宋英宗時,司馬光常苦于曆代史籍浩繁,帝王不便閱覽,遂撰成《通志》八卷,英宗大喜,命置之秘閣,繼續撰寫。等到宋神宗即位後,更重視此書,正式賜書名為《資治通鑒》,并親自為此書做序,而且令司馬光為他每日進讀。也正因此,司馬光得以成為神宗的親近侍從。  1084年,《資治通鑒》完稿,上呈朝廷。全書共294卷,上起戰國時期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下至五代後周顯德六年(公元959),是一部規模空前的編年體通史巨著,記述長達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曆史。全書完成曆時十九年。這部書是司馬光耗盡畢生精力所完成的一部巨著。為寫此書,司馬光及其助手遍閱舊史,工作非常勤奮。司馬光每三天必删改編定一卷,如果有事耽誤,日後必定補齊。因此,他的工作量非常大,每天工作到深夜,至五更初,仍要挑燈再幹。書成之日,他已是發白齒脫。

    《資治通鑒》“鑒前世之興衰,考當今之得失”,給統治者提供治國經驗,為曆代帝王所看重,以緻後世的君臣将相沒有不讀《資治通鑒》的。該書在史學上也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司馬光和司馬遷并稱兩司馬,史籍當中,隻有《資治通鑒》能與《史記》相提并論。

    然而,一般人隻知道司馬光有一部治國的書叫《資治通鑒》,卻很少有人知道司馬光還有一部齊家的書叫《家範》。《家範》并不是僅僅講如何治家的問題,司馬光在《家範》卷首引用《大學》裡的一段話,來闡明他寫《家範》的目的:“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心正而後身修,身修而後家齊,家齊而後國治,國治而後天下平。”司馬光自己也說:“所謂治國必先齊其家者,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無之。”古人把齊家和治國看得同等重要,甚至認為齊家是本,治國是末,“本亂而末治”是不可能的。家都管不好,子弟都教育不好,怎麼能出來教育别人呢?所以,司馬光是把齊家提到治國的高度,來寫《家範》的。所謂“聖人正家以正天下者也”。

    《四庫全書》說:自顔之推作家訓以教子弟,其議論甚正,而詞旨泛濫,不能盡本諸經訓。至狄仁傑著有《家範》一卷,史志雖載其目,而書已不傳。司馬光就用狄仁傑的舊名,另外著述,以為後世提供治家的準繩。

    《家範》被曆代推崇為家教的範本,全書共十九篇,系統地闡述了封建家庭的倫理關系、治家原則,以及修身養性和為人處世之道。書中引用了許多儒家經典中的治家、修身格言,對我們頗有啟發。還收集了大量曆代治家有方的實例和典範,以為後人樹立楷模。

    司馬光本人為人正直,為官清廉,居處得法,舉止有禮,忠信仁孝,治家有方,以身作則,為後人樹立了做人和治家的榜樣。所以,他的《家範》更有實際意義。

    《家範》确實是一部中國古人修身齊家的典範作品,我們今天學習它,應該從中吸取有益的精華,對于司馬光的曆史局限和《家範》中的糟粕應予以分析和剔除。

    此次整理,是以《四庫全書》所收《家範》為底本進行整理的。本着保持原汁原味的原則,我們對《四庫全書》所收《家範》原本照錄,沒作任何改動。對明顯的錯字和筆誤,随手改正,不另出校勘記。為了讀者在閱讀原文時更加醒目,我們在原文意思相同的段落前都拟了标題,在此說明。為了便于讀者閱讀理解,譯文采用譯述的方法,旨在充分闡明其道理。由于學識水平有限,點校過程中,疏漏和錯誤之處在所難免,懇請方家不吝賜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