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鬼譯文賞析
關燈
小
中
大
譯文
有東西在房梁上呼嘯,跟上去用燭火照,沒看見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聲音的。有東西站在堂上,跟上去看看,沒看見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形的。有東西碰着了我的身體,跟上去要抓住它,沒有抓到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沒有聲音,沒有形,怎麼會有氣。有人說:鬼沒有聲音沒有形體,沒有氣,果真沒有鬼嗎?
我說:有形體卻沒有聲音,事物中是有的,土、石就是;有聲音卻沒有形體,事物中是有的,風和雷霆就是;有聲音和形體事物中是有的,人和獸就是;沒有聲音和形體的,事物中是有的,鬼神就是。
有人說:那麼,怪異而又和百姓事物相關聯的是什麼呢?我說:這有兩種,有鬼怪也有物怪,模模糊糊沒有形狀沒有聲音的,是鬼常有的特征。百姓中有人忤逆上天,違背民心,違反物性,悖逆人倫。而又感受了氣,于是鬼就附形于有形的東西上,附聲于有聲的東西上來呼應這種事。從而降下災殃、禍害,都是由于人的活動。這以後,又返回常态。有人問:什麼叫物怪?我說:有形體和聲音的,是土、石、風霆、人獸;沒有聲音、形體的,是鬼、神;不能有形體和聲音,也不能沒有形體和聲音的,就是物怪。
因此,它的活動對人的影響是不一定的,有的作用于人而降下殃禍;也有的作用于人而為人造福,也有的作用于人卻無所謂災禍或福氣。恰逢老百姓有遇鬼的時候,就作了這篇《原鬼》。
賞析
《原鬼》認為鬼是無聲、無形、無氣的,按無神論觀點,既然無聲、無形、無氣,那便是根本不存在的。但韓愈的有神論思想,使他在論證鬼的無聲、無形、無氣之後止步不前。仍然承認了鬼的存在,“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由肯定鬼的存在,他自然而然地得出鬼神能禍福于人的結論。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原鬼》是一篇宣傳有神論的哲學論文。
韓愈一方面相信有鬼神,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利用有神論為其恢複儒學,建立道統服務。他指出:“民之忤于天,有違于民,有爽于物,逆于倫,而感于氣,于是乎鬼有形于形,有憑于聲以應之,而下殃禍焉”。人間可若有背離先王之道、違反孔子教誨的,必在冥界引起鬼的反應,鬼就會加殃禍于人。得咎獲禍,“皆民之為之也。”窮根究底,鬼加禍于人,是因人做壞事,有違聖人之教造成的。這實際上是用有神論告誡人們:不得違背先王之道。這是用有神論來為複興儒學運動造輿論。
如果說《原鬼》思想内容無甚可取的話,那麼,在藝術表現上,它卻有可資借鑒之處。首先,設問手法貫穿始終,使得文章條理分明,重點突出。作者設計了六問六答,都是在論鬼神的有無,鬼神的特征,鬼神的作用的關鍵地方,故意設下疑惑,然後一一解答,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開頭三個“斯鬼乎?”的疑問及自問自答,使人産生作者持無神論的錯覺,于此轉捩要緊處,作一設問:“果無鬼乎?”然後回答:有鬼神。設問在此起強調作用。是否與人接觸的怪物隻有鬼,這又是一個關鍵處,所以作者再次設問,指出不隻有鬼神,還有物怪。由于通篇以設問為标志,來劃分層次段落,所以顯得條分縷析,不紊不亂。
其次,縱橫曲折,愈轉愈深。這是韓愈“深厚雄博”的一個體現。第一段,自“有嘯于梁”至“無氣也”,用三個設問句刻畫鬼神的特征:似乎有聲、有形、有氣,實則無聲、無形、無氣。《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韓文在此把《易》之所述具體化,描摹出鬼的情狀。第二段,自“果無鬼乎?”至“鬼神是也。”辨析有形無聲、有聲無形之物,指出,無聲與形之物為鬼神。第一段似乎在說明不存在鬼神,這一段扳轉文意,肯定有鬼神,命意曲折。第三段,自“曰:然則有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至“物怪是也。”分辨與民物接者的兩種情況:一是鬼神,二是物怪。鬼神殃禍于人是由于人有忤于天,有逆于倫等等。第二段承認有鬼神存在,第三段則闡述鬼神如何活動——“與民物接”。并說明其原因也在于人。比第二段深入一層。在此充分闡述之後.得出全文結論:鬼神能禍福于人。這便是第四段内容。文章環環緊扣,不斷深入,曲折有緻,正所謂“文貴奇”,“昌黎文奇”也。
第三,排比反複,氣勢騰躍。林纾說韓愈的許多議論之文,“篇幅雖短,而氣勢騰躍,萬水回環,千峰合抱,讀之較讀長篇文字為久,即無煩譬冗言耳。”短文氣盛,不易。造成氣勢雄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章大量運用排比反複。發端數語,是三個排比句,中間兼用“有……,從而……,無……,斯鬼乎?”構成反複。第二段,“有……,無……者,物有之矣,……是也”,排比、反複配合使用,文勢如江河奔騰,不可遏抑。三、四段亦然,不贅述。
最後,全文以短句為主,多“也”字判斷句,斬截有力。句子短則二字,長則十餘字。大多為四、五字。短句節奏急促,铿锵有聲。且多“也”字判斷句,是與非,旗幟鮮明,語氣肯定。如“非也”、“土石是也”、“鬼之常也”、“皆民之為之也”等等,不勝枚舉。
有東西在房梁上呼嘯,跟上去用燭火照,沒看見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聲音的。有東西站在堂上,跟上去看看,沒看見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是沒有形的。有東西碰着了我的身體,跟上去要抓住它,沒有抓到什麼。這是鬼嗎?回答是:不是,鬼沒有聲音,沒有形,怎麼會有氣。有人說:鬼沒有聲音沒有形體,沒有氣,果真沒有鬼嗎?
我說:有形體卻沒有聲音,事物中是有的,土、石就是;有聲音卻沒有形體,事物中是有的,風和雷霆就是;有聲音和形體事物中是有的,人和獸就是;沒有聲音和形體的,事物中是有的,鬼神就是。
有人說:那麼,怪異而又和百姓事物相關聯的是什麼呢?我說:這有兩種,有鬼怪也有物怪,模模糊糊沒有形狀沒有聲音的,是鬼常有的特征。百姓中有人忤逆上天,違背民心,違反物性,悖逆人倫。而又感受了氣,于是鬼就附形于有形的東西上,附聲于有聲的東西上來呼應這種事。從而降下災殃、禍害,都是由于人的活動。這以後,又返回常态。有人問:什麼叫物怪?我說:有形體和聲音的,是土、石、風霆、人獸;沒有聲音、形體的,是鬼、神;不能有形體和聲音,也不能沒有形體和聲音的,就是物怪。
因此,它的活動對人的影響是不一定的,有的作用于人而降下殃禍;也有的作用于人而為人造福,也有的作用于人卻無所謂災禍或福氣。恰逢老百姓有遇鬼的時候,就作了這篇《原鬼》。
賞析
《原鬼》認為鬼是無聲、無形、無氣的,按無神論觀點,既然無聲、無形、無氣,那便是根本不存在的。但韓愈的有神論思想,使他在論證鬼的無聲、無形、無氣之後止步不前。仍然承認了鬼的存在,“無聲與形者,物有之矣,鬼神是也。”由肯定鬼的存在,他自然而然地得出鬼神能禍福于人的結論。因此,在這個意義上《原鬼》是一篇宣傳有神論的哲學論文。
韓愈一方面相信有鬼神,另一方面,又自覺不自覺地利用有神論為其恢複儒學,建立道統服務。他指出:“民之忤于天,有違于民,有爽于物,逆于倫,而感于氣,于是乎鬼有形于形,有憑于聲以應之,而下殃禍焉”。人間可若有背離先王之道、違反孔子教誨的,必在冥界引起鬼的反應,鬼就會加殃禍于人。得咎獲禍,“皆民之為之也。”窮根究底,鬼加禍于人,是因人做壞事,有違聖人之教造成的。這實際上是用有神論告誡人們:不得違背先王之道。這是用有神論來為複興儒學運動造輿論。
如果說《原鬼》思想内容無甚可取的話,那麼,在藝術表現上,它卻有可資借鑒之處。首先,設問手法貫穿始終,使得文章條理分明,重點突出。作者設計了六問六答,都是在論鬼神的有無,鬼神的特征,鬼神的作用的關鍵地方,故意設下疑惑,然後一一解答,以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開頭三個“斯鬼乎?”的疑問及自問自答,使人産生作者持無神論的錯覺,于此轉捩要緊處,作一設問:“果無鬼乎?”然後回答:有鬼神。設問在此起強調作用。是否與人接觸的怪物隻有鬼,這又是一個關鍵處,所以作者再次設問,指出不隻有鬼神,還有物怪。由于通篇以設問為标志,來劃分層次段落,所以顯得條分縷析,不紊不亂。
其次,縱橫曲折,愈轉愈深。這是韓愈“深厚雄博”的一個體現。第一段,自“有嘯于梁”至“無氣也”,用三個設問句刻畫鬼神的特征:似乎有聲、有形、有氣,實則無聲、無形、無氣。《易》曰“精氣為物,遊魂為變。”韓文在此把《易》之所述具體化,描摹出鬼的情狀。第二段,自“果無鬼乎?”至“鬼神是也。”辨析有形無聲、有聲無形之物,指出,無聲與形之物為鬼神。第一段似乎在說明不存在鬼神,這一段扳轉文意,肯定有鬼神,命意曲折。第三段,自“曰:然則有怪而與民物接者何也?”至“物怪是也。”分辨與民物接者的兩種情況:一是鬼神,二是物怪。鬼神殃禍于人是由于人有忤于天,有逆于倫等等。第二段承認有鬼神存在,第三段則闡述鬼神如何活動——“與民物接”。并說明其原因也在于人。比第二段深入一層。在此充分闡述之後.得出全文結論:鬼神能禍福于人。這便是第四段内容。文章環環緊扣,不斷深入,曲折有緻,正所謂“文貴奇”,“昌黎文奇”也。
第三,排比反複,氣勢騰躍。林纾說韓愈的許多議論之文,“篇幅雖短,而氣勢騰躍,萬水回環,千峰合抱,讀之較讀長篇文字為久,即無煩譬冗言耳。”短文氣盛,不易。造成氣勢雄放的主要原因,在于文章大量運用排比反複。發端數語,是三個排比句,中間兼用“有……,從而……,無……,斯鬼乎?”構成反複。第二段,“有……,無……者,物有之矣,……是也”,排比、反複配合使用,文勢如江河奔騰,不可遏抑。三、四段亦然,不贅述。
最後,全文以短句為主,多“也”字判斷句,斬截有力。句子短則二字,長則十餘字。大多為四、五字。短句節奏急促,铿锵有聲。且多“也”字判斷句,是與非,旗幟鮮明,語氣肯定。如“非也”、“土石是也”、“鬼之常也”、“皆民之為之也”等等,不勝枚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