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語類評
關燈
小
中
大
訓門人類【朱子語類第一百一十三卷至第一百二十一卷計九卷為「訓門人」,前八卷記有姓氏之門人,後一卷為總訓門人,而無姓氏。
自1至44條摘自「訓門人」,以後各條,即為論呂祖謙、陳亮、葉适等卷中語。
】 朱子言:朋友來此,先看熹所解書。
引上迷途。
吾嘗言「但入朱門者便服其砒霜,永無生氣、生機」;不意朱子還不待人入門,要人先服其砒霜而後來此也。
痛哉! 仆亦吞砒人也!耗竭心思氣力,深受其害,以緻六十餘歲終不能入堯、舜、周、孔之道。
但于途次聞鄉塾群讀書聲,便歎曰「可惜許多氣力」;但見人把筆作文字,便歎曰「可惜許多心思」;但見場屋出入群人,便歎曰,「可惜許多人材」。
故二十年前但見聰明有志人,便勸之多讀;近年來但見才器,便戒勿多讀書,尤戒人觀宋人語錄、性理等,曰:「當如淫聲、惡色以遠之。
」觀此卷乃知朱子自賊之原。
噫!試觀千聖、百王,是讀書人否?雖三代後整頓乾坤者,是讀書人否?吾人急醒! 朱子言:教人無宗旨,隻是随分讀書。
會讀書者,曾見一人如帝臣、王佐否?以讀書自誤,兼誤少年書生矣。
此段且增「随分」二字,是自天子至庶人皆欲誤之乎?大學何不言「壹是皆以讀書為本」! 橫渠說:讀書須是成誦。
原來張子亦是如此。
朱子言:今人不如古人處,隻争古人記得、曉得;今人記不得、曉不得。
堯、舜五臣、十亂,那個如此? 朱子言:諸公不曾曉得,縱多言何益? 豈知曉得也無用! 又雲:隻要熟看、熟讀,别無方法。
将聖人方法壞盡,卻說「看讀外别無方法」。
試觀堯、舜至孔子何嘗有個「熟看」、「熟讀」? 一士謂:「讀書不用精熟,不要思維。
」朱子謂:「此兩句在胸中為病根。
」 然則孔明、淵明覽徹大義,不求甚解,非乎?二子猶是漢、晉高人;若孔、孟之引詩、書多隔間錯誤,又何故也?朱子可謂千年書笥中迷魂子弟一矣。
朱子言:求文字之工,用許多工夫,費許多精神,甚可惜。
文家以有用精神,費在行墨上,甚可惜矣。
先生輩舍生盡死,在思、讀、講、着四字上做工夫,全忘卻堯、舜三事、六府,周、孔、六德、六行、六藝,不肯去學,不肯去習,那從讨「庸德之行」,那從讨「終日幹幹,反複道也」,千餘年來率天下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為之,可謂迷魂第一、洪濤水母矣。
朱子言:釋子之心卻有用處,若是好長老,他朝夕汲汲,無有不得之理。
咳!說到叢林長老,分外精彩,且雲他「無不得之理。
」然則元嘗謂「朱子為手執四書、五經之禅僧」;錢曉城述朱子瑞岩寺詩有「三生此地記曾來」之句,謂是寺僧再生,豈過誤哉? 朱子言:其弟子學道,此心安得似長老?是此心原不曾有所用,逐日流蕩放逐,無一日在此上;莫說一日,并一時頃刻也無,悠悠漾漾,似做不做,從死至生,忽然無得而已。
此段把朱門弟子都可想見矣,宜朱子之目無一人也。
子靜說「朱子受病在群雌孤雄」,豈不信然! 朱子言,其弟子原不曾汲汲,若是汲汲用功,那得工夫說閑話。
先生隻好說閑話,還是不曾汲汲。
朱子言,其弟子思量一件道理到半閑不界便掉了,又看那一件。
如此,沒世不濟事。
先生濟了甚事?盲了自己兩目,壞了五百年人才世運耳! 朱子言,其弟子徒聽某言不濟事,須去下工夫,始得。
先生不曾下工夫,令弟子下甚工夫? 朱子言:學者不成頭項,隻緣聖賢說得多,既欲為此,又欲為彼,卻不把捉得一項周全。
既知患在說得多了,何不認定一句做去,卻更多說乎? 朱子言:學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說,隻記得前賢說便得;而今自家如何說,終是不如前賢。
既知學者不必自立說,隻記得堯、舜三事,周、孔三物,便信從孔子一句話「學而時習之」足矣,何勞公等說無算語,錄集無算書文,别開靜坐、注書、講學、刻書許多路徑乎?朱子之立說教人,真如颠人說安靜,瘟疥者教人避傳染方也。
傷哉! 朱子言:學者做工夫,須如大火鍛煉通紅成汁方好。
今學者雖費許多工夫看文字,下梢頭都不得力、不濟事者,隻緣不熟耳。
此段說來津津有味,使人欲舞,究竟歸到「看文字」,可哀也夫! 既廢卻「三物」之學,「時習」之功,則所謂「大火中鍛煉通紅成汁」是指何物、何功說?下面乃雲「費許多工夫看文字,都不得力者,正緣不熟耳」。
則朱子說诨半日,皆謂讀書乎?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
試曆觀宋、明已事,可為痛哭。
朱子胸中妙思,口裡快道,直如許津津有味。
試問立朝四旬,親民九考,幹得甚事?吾嘗謂「讀書欲辦天下事,如緣木而求魚也」;聖人複起,不易吾言矣。
朱子謂:建陽士人做工夫,今年隻似去年,前日隻是今日,無昌大發越底意思。
朱晦庵之「昌大發越」,是張起庵之「滿滿實實」也。
嗚呼!何日靖此亂根,除此疫毒,使學人再壯,乾坤複治哉! 朱子謂:在家讀書間斷,隻是無志;若家事如何汩沒得自家?須擺脫得過,山間坐一年半歲,做多少工夫,立個根腳,若往應事亦無害。
堯、舜、孔子總是人世上底聖人,總是做人世上底工夫,後世雖有書,隻記聖人之事業、工夫,以便後世遵法譜籍耳。
試觀「擺脫得過,山閑坐一年半歲做工夫」,還是堯、孔工夫否?見人便講讀書,便問讀書,是堯、孔口吻否?吾友李剛主近語仆雲:「近見宋儒始終本末,全與吾儒無幹。
」可謂見到矣。
朱子言:某于相法,愛苦硬清癯底人,至看百十字精細底也不見」一段。
此段予初看甚愛。
「愛苦硬清癯底人,做得苦硬底事」,全不似晦庵語。
再向下看,卻又轉到「看百十字精細底也不見」,越說越低。
渠見不好底可歎,見好底亦可歎,總之,文字人隻說底文字話。
便說許多堯、舜話,終無用也;即如說糟粕無救于饑渴,說稻粱魚肉亦無救于饑渴也。
嗚呼!其如此等學何哉!其如此等人何哉? 朱子言:學者不仔細玩味聖賢言意,卻要懸空妄立議論。
又雲:人好做銘、做贊,于己分上無益,既不曾實讀書,玩味聖賢言意,則終日所說是這個,豈得有新見? 自狀如畫。
不曾說得一句痛癢語,不曾做得一截着靠事,究竟隻是教人讀書。
噫!不看堯、舜、五臣、湯、文、伊、萊、十亂、孔子、七十賢是從說話讀書來否耶?先生迷矣! 朱子說:學者工夫間斷,反不如古山和尚吃飯阿矢,隻是看得一頭白水牯。
晦庵開口不是談禅,便是讀書,每閱一段,令人欲嘔,不知何以迷惑學者如是其深也?豈非天乎! 或解「居處恭」三句雲:「須是從裡面做出來。
」朱子曰:「公讀書,便是多有此病,這裡又那得個『裡面做出來』?大凡看書,須隻就他本文看教直截。
試看聖人說話那一句不直截,切忌如此支離蔓衍,拖腳拖尾。
」 先生終身坐此。
試看解四書、詩、易,多少離背本文,支離蔓衍,拖腳拖尾;去其本有,增其本無,妄為割裂,敢為改作者。
他處吾亦多欲批此,而吾則欲正乾坤中大義,堯、孔學宗,不屑屑于文字上鬥口角。
即四書正誤亦多偶筆,況評此書乎?此則其自狀甚肖,故标出。
或言:「某所學,多于優遊浃洽中得之。
」朱子曰:「若遽以為有所見,亦未是;須用力于學、問、思、辨,且未可說笃行,這便是浃洽處。
孔子所以『好古敏以求之』,其用力如此。
」 孔、孟「惡鄉原似是而非」,況之「莠亂苗」,「紫奪朱」。
蓋其害之大,禍之烈,至朱子而始驗矣。
自始至終,由隐而見,其工夫主意分毫不與聖門同;卻也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卻也冒稱孔子「好古敏求」,如之何不滅聖道至此也? 或言:「今且看先生動容周旋以自檢,所著文義卻自歸去理會。
」朱子曰:「文義隻是目下所行底,如何别做一邊看。
」 此公極是好弟子,何不獎勸之使照此學去?則朱子亦受其益,卻以文義混之,講學先生真不可解。
或言:「格物一項稍支離。
」朱子曰:「公依舊是計較利害。
因喻以放船到岸」一段。
夫子自道也。
朱子言,學者工夫不是「主靜」,便是「窮理」一段。
「主靜」、「窮理」,先生雲「隻有此二者」,卻不思二者全與吾道無幹。
堯、舜還有做不盡工夫乎?為甚專專去要「和三事」、「修六府」?周、孔還有做不盡工夫乎?為甚專專去要學習六德、六行、六藝?朱子口說佛者工夫,又明引佛者曰「十二時」雲雲,竟又稱夫子,可謂迷惑矣,可謂「無忌憚」矣。
朱子言:人之為學,五常百行,豈能盡記?然五常之中惟「仁」為大,人之為「仁」者,但守「敬」之一字。
常「求放心」,莫令廢惰,則雖不能盡記衆理,而義、禮、智、信之用自随其事之當然而發見矣。
宋人廢盡堯、舜、周、孔成法,而究歸禅宗,自欺以欺世,自誤以誤世者,正可于此段想見。
吾于存學編言:「靜、敬二字,正假吾儒虛字面,做釋氏實工夫。
」此之謂也。
朱子言:夫子不大段說心,隻說實事。
先生何為不說實事,隻說心,不亦與孔子反乎?諺雲:「明镫不照己」,先生之謂矣。
方伯谟以朱子教人讀集注為不然,蔡季通丈亦有此語,且謂:「四方從學稍自負者,皆不得其門而入,去者亦多。
」 當時亦有見其非而不許者,亦有厭其學而棄之者,隻其徒【缺】不肯如此說。
朱子言:注釋是博采前輩之精微,寫出與人看,極是簡要,省多少工夫。
咳!還不醒,真醉夢過一生矣。
炎言:先生獨任斯道之責,如西銘諸書方出,四方辨诘紛然;而江西一種學問,其于聖賢精義皆不暇深考,學者樂于簡易,甘于詭僻,和之者亦衆;然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故先生教人專以「主敬、窮理」,使學者自去窮究,見得道理如此,便自能立,不待辨說而明,此「引而不發」之意。
炎心更頑,尚不及方、蔡及散去諸公。
朱子言:「窮理,事事物物皆有個道理」雲雲。
嗟乎!吾頭又痛矣。
若得孔門舊道法、舊程頭,此等俱屬打诨。
朱子在郡中言:此兩日甚思諸生之留書院者,不知在彼如何?「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孟子所記本亦隻是此說。
「狂狷」即「狂簡」;「不忘其初」,即「不知所以裁之」。
當時随聖人底可逐日照管他,留魯卻不見得其所至如何。
然已說得「成章」了,成章是有首有尾。
如異端亦然,釋氏亦自說得有首有尾,道家亦自說得有首有尾。
大抵未成者尚可救,已成者為足慮【編者按:請參閱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章及子路「子曰不得中行」章朱注及正誤,以及孟子盡心下「萬章問曰孔子在陳」章。
】。
宋儒與堯、舜、周、孔判然兩家,自始至終無一相同。
宋儒隻是書生,故其學舍直曰「書院」,廳事直曰「講堂」,全不以習行經濟為事。
故剛主謂餘「漳南書院宜仍名『習齋』,堂匾宜去『講』字」,予則有苦心也。
自存學中有性理辨,吾不複辨宋儒之誤矣。
至此段又欲詳辨,但限于紙地,僅細注一二語見意,智者自心會耳。
或言:「外面尋讨,入來都不是。
」朱子曰:「吃飯也是外面尋讨,入來若不是,須在肚裡做病,如何又吃得?蓋饑而食,即是從裡面出來;讀書亦然。
」 凡事必歸在讀書上,先生中書魔矣。
朱子言:盡舍詩、書而别求道理,異端之說。
朱先生必欲蓋讀詩、書,而思求道理,全廢三事、三物,是又别出一種異端之說也。
朱子言:人求道理,隻剖析人欲以複天理,教明白洞達。
今不于明白處求,卻求之偏旁處,其所得幾何?今日諸公之弊,卻自要說一種話雲「我有此理,他人不知」,安有此事?隻是一般理,隻是要明得,安有人不能而我獨能之事? 先生不求之明白處,卻求之虛暗處,胸中玩弄光景,紙上讀解虛文,何從讨充實、光輝?「今日諸公之弊」以下,乃程、朱兩門通弊也,隻不認不覺耳。
朱子謂:今人讀書得如漢儒亦好。
漢儒各專一家,看得極子細;今人才看這一件,又要看那一件,下梢都不曾理會得。
漢儒強似宋儒,解書亦勝于宋儒,但惜漢儒讀書已差,宋儒更差;其歎今人一段,先生自道也。
政和有客同侍坐。
朱子曰:這下人全不讀書。
離了讀書,先生便無話矣;否則執五經、論、孟談禅。
朱子讀解四書、五經,凡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藝,古聖人為治、為學、為教成法,那一件未見到?下手學教隻是講讀,全不習三事、三物矣。
可見讀、講之學全無用。
朱子言:做秀才,須知古聖賢垂世立教之意如何雲雲,方始成得個人。
予不得己亦嘗如此與人說,亦就時文人且引他觀紀鑒耳;朱子便以為「成得個人」,則誤矣。
朱子言其弟子意趣卑下,都不見上面道理,辟如吃魚鹹,不知有刍豢之美。
又雲:如論語說「學而時習之」,公且自看平日是曾去學?不曾去學?雲雲。
且去做好讀聖賢之書,熟讀自見。
先生正是「吃魚鹹不知有刍豢」底人,全不自看。
說半日學習,胸中卻是個讀書。
先生迷障至此,率天下人入爛紙堆中,耗胸氣心神,而孔子之道全無一人行習。
嗚呼痛哉! 朱子言:日來多病,諸公全靠某不得,須是自去做工夫。
且如看文字,須要此心在上面雲雲。
臨死還隻講「看文字」,哀哉! 朱子言:某病此番甚重,向時看文字也要議論,而今都怕了。
諸友可自努力,全靠某不得。
隻說「看文字」,隻說「要議論」,至死不悔。
孔門經濟全廢,獨無一悔時乎?哀哉!「都怕了」三字可歎,更可憐。
平生耗盡心神肺氣,可不早怕? 朱子一日腰疼甚,時作呻吟聲。
忽曰:人之為學,如某腰疼方是。
醫工皆知好内之人必腰疼,敗精也;不知好讀、好講、好着之人必腰疼遺精。
蓋内經明載「腎藏慧」,精但精于血氣筋骨耳,慧則更精于精。
故吾友刁公寡欲,嘗歲月不入内,而夜夜遺精,以其讀、作也。
今天下盡弱病之儒,晦翁遺澤着矣。
孔學不複,其如蒼生何? 朱子言:某臂痛,常以手擦之,其痛遂止;若時擦時不擦,無緣見效,即此便是做工夫之法。
晦公臂痛,何不讀按摩經三百遍,使之不痛乎?而必「常以手擦之」乃止。
若「時擦時而不擦便不效」,不可見道必學,學必習,習必時習乃得乎?顧終以讀、講、思、着自欺一生,不亦惑乎!某亟欲目為「惑公」。
朱子言:伯恭門徒各自為說,久之必銷歇。
子靜不然,精神緊峭,其說分明,能變化人,使人旦異而晡不同,其流害未艾也。
就朱子口中繪出子靜之學。
莫道伯恭,即朱子亦不及也。
顧曰「流害未艾」,何也?抑知己之害更甚于子靜乎! 朱子謂:「呂氏言『用夏之忠』,卻不合黃屋、左纛。
」不知漢高即「用夏時,乘商辂」,亦隻是這漢高也。
骨子不曾改變,蓋本原處不在此。
若如朱子之言,則夫子「論為邦」,何必「行夏時,乘商辂」乎?餘謂漢高即他端一善無稱,能行此二端,亦有禹、湯之二事,不勝一事不遵先王者乎?朱子隻胸中有禅宗,欲異人耳。
陳君舉以為讀洪範,方知孟子之道「性善」,如前言五行、五事,則各言其德性而未言其失,及過于「皇極」,則方辨其失。
君舉認性道之真如此,精确如此;程、朱「氣質之性雜惡」,孟子之罪人也,而反貶斥君舉,望人從己,愚謬甚矣。
朱子言:平日學者問春秋,且以胡文定傳語之。
胡康侯誣經多矣,朱子偏主之,春秋大義、小節盡亡矣。
朱子言:與林黃中、陸子靜諸人辨,隻是某不合說得太分曉,不似他隻恁地含糊。
他是理會不得,被衆人擁從,又不肯道我不識,所以不肯索性開口便道是甚物事,又隻恁鹘突了。
子靜隻是人未從他便不說,及鈎緻得來,便直是說,方始與你理會。
至如君舉胸中有一部周禮都撐腸拄肚,頓着不得。
又曰:子靜卻是見得個道理,卻成一部禅。
陳永嘉、陸象山、陳龍川到吃緊便含糊不與朱子說。
蓋朱子拘泥章句,好口頭角勝,又執呆自是,不從人善。
凡英雄遇之,初慕其名望,皆愛與談學問,商經濟,到看透他不作事,好争長書生局,便隻到模糊罷手,所以皆緻朱子「不說破,墨淬淬」之譏也。
吾之遇張仲誠便如此。
朱子言:金溪之學雖偏,猶是自說其私路上事,不曾侵過官路。
咳!你是官路乎? 朱子言:永嘉諸人皆以道藝先覺自處。
若在三代時,諸公原不敢稱先覺。
當兩宋為禅宗、章句滅卻孔子之道,全無一人不為程、朱惑者,而能别出手眼,或以經濟,或以道藝,倡收人才,亦可謂先覺矣。
今之士風更不如宋。
朱子說:鄉裡諸賢文字,皆不免有藏頭亢腦底意思。
開口隻論文字,隻講讀書,把聖人和事、修府、「三物」習行工夫,牙齒不挂。
諺雲「三句不離本行」,朱子信矣。
朱子說:某所說從古聖賢已行底道理,不是為奸為盜怕說與人,不知我說出便有甚罪過。
滿口胡說。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即上等亦不輕與。
黃帝問陰陽秘旨,岐伯曰:「帝其齊。
」武王問丹書,太公曰:「王其齊。
」今朱子廢卻習行經濟,玩弄吾道于口舌文字之閑,其罪大矣;乃敢肆口妄言不是為奸為盜,說出有甚罪過,可謂「無忌憚」矣。
一人與朋友書,言:「學不至于『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處,則學為無用。
」朱子曰:「詩人這句,自是形容文王聖德不可及處,聖人教人何嘗不由知識入來?」 是堯民擊壤光景,是孔門「不聞性道」,隻「學而時習」舊路,偏說高了。
朱子言:永嘉諸公多喜文中子,然隻是小;它自知做孔子不得,見小家便悅而趨之。
自1至44條摘自「訓門人」,以後各條,即為論呂祖謙、陳亮、葉适等卷中語。
】 朱子言:朋友來此,先看熹所解書。
引上迷途。
吾嘗言「但入朱門者便服其砒霜,永無生氣、生機」;不意朱子還不待人入門,要人先服其砒霜而後來此也。
痛哉! 仆亦吞砒人也!耗竭心思氣力,深受其害,以緻六十餘歲終不能入堯、舜、周、孔之道。
但于途次聞鄉塾群讀書聲,便歎曰「可惜許多氣力」;但見人把筆作文字,便歎曰「可惜許多心思」;但見場屋出入群人,便歎曰,「可惜許多人材」。
故二十年前但見聰明有志人,便勸之多讀;近年來但見才器,便戒勿多讀書,尤戒人觀宋人語錄、性理等,曰:「當如淫聲、惡色以遠之。
」觀此卷乃知朱子自賊之原。
噫!試觀千聖、百王,是讀書人否?雖三代後整頓乾坤者,是讀書人否?吾人急醒! 朱子言:教人無宗旨,隻是随分讀書。
會讀書者,曾見一人如帝臣、王佐否?以讀書自誤,兼誤少年書生矣。
此段且增「随分」二字,是自天子至庶人皆欲誤之乎?大學何不言「壹是皆以讀書為本」! 橫渠說:讀書須是成誦。
原來張子亦是如此。
朱子言:今人不如古人處,隻争古人記得、曉得;今人記不得、曉不得。
堯、舜五臣、十亂,那個如此? 朱子言:諸公不曾曉得,縱多言何益? 豈知曉得也無用! 又雲:隻要熟看、熟讀,别無方法。
将聖人方法壞盡,卻說「看讀外别無方法」。
試觀堯、舜至孔子何嘗有個「熟看」、「熟讀」? 一士謂:「讀書不用精熟,不要思維。
」朱子謂:「此兩句在胸中為病根。
」 然則孔明、淵明覽徹大義,不求甚解,非乎?二子猶是漢、晉高人;若孔、孟之引詩、書多隔間錯誤,又何故也?朱子可謂千年書笥中迷魂子弟一矣。
朱子言:求文字之工,用許多工夫,費許多精神,甚可惜。
文家以有用精神,費在行墨上,甚可惜矣。
先生輩舍生盡死,在思、讀、講、着四字上做工夫,全忘卻堯、舜三事、六府,周、孔、六德、六行、六藝,不肯去學,不肯去習,那從讨「庸德之行」,那從讨「終日幹幹,反複道也」,千餘年來率天下入故紙堆中,耗盡身心氣力,作弱人、病人、無用人者,皆晦庵為之,可謂迷魂第一、洪濤水母矣。
朱子言:釋子之心卻有用處,若是好長老,他朝夕汲汲,無有不得之理。
咳!說到叢林長老,分外精彩,且雲他「無不得之理。
」然則元嘗謂「朱子為手執四書、五經之禅僧」;錢曉城述朱子瑞岩寺詩有「三生此地記曾來」之句,謂是寺僧再生,豈過誤哉? 朱子言:其弟子學道,此心安得似長老?是此心原不曾有所用,逐日流蕩放逐,無一日在此上;莫說一日,并一時頃刻也無,悠悠漾漾,似做不做,從死至生,忽然無得而已。
此段把朱門弟子都可想見矣,宜朱子之目無一人也。
子靜說「朱子受病在群雌孤雄」,豈不信然! 朱子言,其弟子原不曾汲汲,若是汲汲用功,那得工夫說閑話。
先生隻好說閑話,還是不曾汲汲。
朱子言,其弟子思量一件道理到半閑不界便掉了,又看那一件。
如此,沒世不濟事。
先生濟了甚事?盲了自己兩目,壞了五百年人才世運耳! 朱子言,其弟子徒聽某言不濟事,須去下工夫,始得。
先生不曾下工夫,令弟子下甚工夫? 朱子言:學者不成頭項,隻緣聖賢說得多,既欲為此,又欲為彼,卻不把捉得一項周全。
既知患在說得多了,何不認定一句做去,卻更多說乎? 朱子言:學者看文字不必自立說,隻記得前賢說便得;而今自家如何說,終是不如前賢。
既知學者不必自立說,隻記得堯、舜三事,周、孔三物,便信從孔子一句話「學而時習之」足矣,何勞公等說無算語,錄集無算書文,别開靜坐、注書、講學、刻書許多路徑乎?朱子之立說教人,真如颠人說安靜,瘟疥者教人避傳染方也。
傷哉! 朱子言:學者做工夫,須如大火鍛煉通紅成汁方好。
今學者雖費許多工夫看文字,下梢頭都不得力、不濟事者,隻緣不熟耳。
此段說來津津有味,使人欲舞,究竟歸到「看文字」,可哀也夫! 既廢卻「三物」之學,「時習」之功,則所謂「大火中鍛煉通紅成汁」是指何物、何功說?下面乃雲「費許多工夫看文字,都不得力者,正緣不熟耳」。
則朱子說诨半日,皆謂讀書乎?讀書愈多愈惑,審事機愈無識,辦經濟愈無力。
試曆觀宋、明已事,可為痛哭。
朱子胸中妙思,口裡快道,直如許津津有味。
試問立朝四旬,親民九考,幹得甚事?吾嘗謂「讀書欲辦天下事,如緣木而求魚也」;聖人複起,不易吾言矣。
朱子謂:建陽士人做工夫,今年隻似去年,前日隻是今日,無昌大發越底意思。
朱晦庵之「昌大發越」,是張起庵之「滿滿實實」也。
嗚呼!何日靖此亂根,除此疫毒,使學人再壯,乾坤複治哉! 朱子謂:在家讀書間斷,隻是無志;若家事如何汩沒得自家?須擺脫得過,山間坐一年半歲,做多少工夫,立個根腳,若往應事亦無害。
堯、舜、孔子總是人世上底聖人,總是做人世上底工夫,後世雖有書,隻記聖人之事業、工夫,以便後世遵法譜籍耳。
試觀「擺脫得過,山閑坐一年半歲做工夫」,還是堯、孔工夫否?見人便講讀書,便問讀書,是堯、孔口吻否?吾友李剛主近語仆雲:「近見宋儒始終本末,全與吾儒無幹。
」可謂見到矣。
朱子言:某于相法,愛苦硬清癯底人,至看百十字精細底也不見」一段。
此段予初看甚愛。
「愛苦硬清癯底人,做得苦硬底事」,全不似晦庵語。
再向下看,卻又轉到「看百十字精細底也不見」,越說越低。
渠見不好底可歎,見好底亦可歎,總之,文字人隻說底文字話。
便說許多堯、舜話,終無用也;即如說糟粕無救于饑渴,說稻粱魚肉亦無救于饑渴也。
嗚呼!其如此等學何哉!其如此等人何哉? 朱子言:學者不仔細玩味聖賢言意,卻要懸空妄立議論。
又雲:人好做銘、做贊,于己分上無益,既不曾實讀書,玩味聖賢言意,則終日所說是這個,豈得有新見? 自狀如畫。
不曾說得一句痛癢語,不曾做得一截着靠事,究竟隻是教人讀書。
噫!不看堯、舜、五臣、湯、文、伊、萊、十亂、孔子、七十賢是從說話讀書來否耶?先生迷矣! 朱子說:學者工夫間斷,反不如古山和尚吃飯阿矢,隻是看得一頭白水牯。
晦庵開口不是談禅,便是讀書,每閱一段,令人欲嘔,不知何以迷惑學者如是其深也?豈非天乎! 或解「居處恭」三句雲:「須是從裡面做出來。
」朱子曰:「公讀書,便是多有此病,這裡又那得個『裡面做出來』?大凡看書,須隻就他本文看教直截。
試看聖人說話那一句不直截,切忌如此支離蔓衍,拖腳拖尾。
」 先生終身坐此。
試看解四書、詩、易,多少離背本文,支離蔓衍,拖腳拖尾;去其本有,增其本無,妄為割裂,敢為改作者。
他處吾亦多欲批此,而吾則欲正乾坤中大義,堯、孔學宗,不屑屑于文字上鬥口角。
即四書正誤亦多偶筆,況評此書乎?此則其自狀甚肖,故标出。
或言:「某所學,多于優遊浃洽中得之。
」朱子曰:「若遽以為有所見,亦未是;須用力于學、問、思、辨,且未可說笃行,這便是浃洽處。
孔子所以『好古敏以求之』,其用力如此。
」 孔、孟「惡鄉原似是而非」,況之「莠亂苗」,「紫奪朱」。
蓋其害之大,禍之烈,至朱子而始驗矣。
自始至終,由隐而見,其工夫主意分毫不與聖門同;卻也說「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笃行」,卻也冒稱孔子「好古敏求」,如之何不滅聖道至此也? 或言:「今且看先生動容周旋以自檢,所著文義卻自歸去理會。
」朱子曰:「文義隻是目下所行底,如何别做一邊看。
」 此公極是好弟子,何不獎勸之使照此學去?則朱子亦受其益,卻以文義混之,講學先生真不可解。
或言:「格物一項稍支離。
」朱子曰:「公依舊是計較利害。
因喻以放船到岸」一段。
夫子自道也。
朱子言,學者工夫不是「主靜」,便是「窮理」一段。
「主靜」、「窮理」,先生雲「隻有此二者」,卻不思二者全與吾道無幹。
堯、舜還有做不盡工夫乎?為甚專專去要「和三事」、「修六府」?周、孔還有做不盡工夫乎?為甚專專去要學習六德、六行、六藝?朱子口說佛者工夫,又明引佛者曰「十二時」雲雲,竟又稱夫子,可謂迷惑矣,可謂「無忌憚」矣。
朱子言:人之為學,五常百行,豈能盡記?然五常之中惟「仁」為大,人之為「仁」者,但守「敬」之一字。
常「求放心」,莫令廢惰,則雖不能盡記衆理,而義、禮、智、信之用自随其事之當然而發見矣。
宋人廢盡堯、舜、周、孔成法,而究歸禅宗,自欺以欺世,自誤以誤世者,正可于此段想見。
吾于存學編言:「靜、敬二字,正假吾儒虛字面,做釋氏實工夫。
」此之謂也。
朱子言:夫子不大段說心,隻說實事。
先生何為不說實事,隻說心,不亦與孔子反乎?諺雲:「明镫不照己」,先生之謂矣。
方伯谟以朱子教人讀集注為不然,蔡季通丈亦有此語,且謂:「四方從學稍自負者,皆不得其門而入,去者亦多。
」 當時亦有見其非而不許者,亦有厭其學而棄之者,隻其徒【缺】不肯如此說。
朱子言:注釋是博采前輩之精微,寫出與人看,極是簡要,省多少工夫。
咳!還不醒,真醉夢過一生矣。
炎言:先生獨任斯道之責,如西銘諸書方出,四方辨诘紛然;而江西一種學問,其于聖賢精義皆不暇深考,學者樂于簡易,甘于詭僻,和之者亦衆;然終不可與入堯、舜之道。
故先生教人專以「主敬、窮理」,使學者自去窮究,見得道理如此,便自能立,不待辨說而明,此「引而不發」之意。
炎心更頑,尚不及方、蔡及散去諸公。
朱子言:「窮理,事事物物皆有個道理」雲雲。
嗟乎!吾頭又痛矣。
若得孔門舊道法、舊程頭,此等俱屬打诨。
朱子在郡中言:此兩日甚思諸生之留書院者,不知在彼如何?「孔子在陳,思魯之狂士」,孟子所記本亦隻是此說。
「狂狷」即「狂簡」;「不忘其初」,即「不知所以裁之」。
當時随聖人底可逐日照管他,留魯卻不見得其所至如何。
然已說得「成章」了,成章是有首有尾。
如異端亦然,釋氏亦自說得有首有尾,道家亦自說得有首有尾。
大抵未成者尚可救,已成者為足慮【編者按:請參閱論語公冶長「子在陳曰」章及子路「子曰不得中行」章朱注及正誤,以及孟子盡心下「萬章問曰孔子在陳」章。
】。
宋儒與堯、舜、周、孔判然兩家,自始至終無一相同。
宋儒隻是書生,故其學舍直曰「書院」,廳事直曰「講堂」,全不以習行經濟為事。
故剛主謂餘「漳南書院宜仍名『習齋』,堂匾宜去『講』字」,予則有苦心也。
自存學中有性理辨,吾不複辨宋儒之誤矣。
至此段又欲詳辨,但限于紙地,僅細注一二語見意,智者自心會耳。
或言:「外面尋讨,入來都不是。
」朱子曰:「吃飯也是外面尋讨,入來若不是,須在肚裡做病,如何又吃得?蓋饑而食,即是從裡面出來;讀書亦然。
」 凡事必歸在讀書上,先生中書魔矣。
朱子言:盡舍詩、書而别求道理,異端之說。
朱先生必欲蓋讀詩、書,而思求道理,全廢三事、三物,是又别出一種異端之說也。
朱子言:人求道理,隻剖析人欲以複天理,教明白洞達。
今不于明白處求,卻求之偏旁處,其所得幾何?今日諸公之弊,卻自要說一種話雲「我有此理,他人不知」,安有此事?隻是一般理,隻是要明得,安有人不能而我獨能之事? 先生不求之明白處,卻求之虛暗處,胸中玩弄光景,紙上讀解虛文,何從讨充實、光輝?「今日諸公之弊」以下,乃程、朱兩門通弊也,隻不認不覺耳。
朱子謂:今人讀書得如漢儒亦好。
漢儒各專一家,看得極子細;今人才看這一件,又要看那一件,下梢都不曾理會得。
漢儒強似宋儒,解書亦勝于宋儒,但惜漢儒讀書已差,宋儒更差;其歎今人一段,先生自道也。
政和有客同侍坐。
朱子曰:這下人全不讀書。
離了讀書,先生便無話矣;否則執五經、論、孟談禅。
朱子讀解四書、五經,凡三事、六府、六德、六行、六藝,古聖人為治、為學、為教成法,那一件未見到?下手學教隻是講讀,全不習三事、三物矣。
可見讀、講之學全無用。
朱子言:做秀才,須知古聖賢垂世立教之意如何雲雲,方始成得個人。
予不得己亦嘗如此與人說,亦就時文人且引他觀紀鑒耳;朱子便以為「成得個人」,則誤矣。
朱子言其弟子意趣卑下,都不見上面道理,辟如吃魚鹹,不知有刍豢之美。
又雲:如論語說「學而時習之」,公且自看平日是曾去學?不曾去學?雲雲。
且去做好讀聖賢之書,熟讀自見。
先生正是「吃魚鹹不知有刍豢」底人,全不自看。
說半日學習,胸中卻是個讀書。
先生迷障至此,率天下人入爛紙堆中,耗胸氣心神,而孔子之道全無一人行習。
嗚呼痛哉! 朱子言:日來多病,諸公全靠某不得,須是自去做工夫。
且如看文字,須要此心在上面雲雲。
臨死還隻講「看文字」,哀哉! 朱子言:某病此番甚重,向時看文字也要議論,而今都怕了。
諸友可自努力,全靠某不得。
隻說「看文字」,隻說「要議論」,至死不悔。
孔門經濟全廢,獨無一悔時乎?哀哉!「都怕了」三字可歎,更可憐。
平生耗盡心神肺氣,可不早怕? 朱子一日腰疼甚,時作呻吟聲。
忽曰:人之為學,如某腰疼方是。
醫工皆知好内之人必腰疼,敗精也;不知好讀、好講、好着之人必腰疼遺精。
蓋内經明載「腎藏慧」,精但精于血氣筋骨耳,慧則更精于精。
故吾友刁公寡欲,嘗歲月不入内,而夜夜遺精,以其讀、作也。
今天下盡弱病之儒,晦翁遺澤着矣。
孔學不複,其如蒼生何? 朱子言:某臂痛,常以手擦之,其痛遂止;若時擦時不擦,無緣見效,即此便是做工夫之法。
晦公臂痛,何不讀按摩經三百遍,使之不痛乎?而必「常以手擦之」乃止。
若「時擦時而不擦便不效」,不可見道必學,學必習,習必時習乃得乎?顧終以讀、講、思、着自欺一生,不亦惑乎!某亟欲目為「惑公」。
朱子言:伯恭門徒各自為說,久之必銷歇。
子靜不然,精神緊峭,其說分明,能變化人,使人旦異而晡不同,其流害未艾也。
就朱子口中繪出子靜之學。
莫道伯恭,即朱子亦不及也。
顧曰「流害未艾」,何也?抑知己之害更甚于子靜乎! 朱子謂:「呂氏言『用夏之忠』,卻不合黃屋、左纛。
」不知漢高即「用夏時,乘商辂」,亦隻是這漢高也。
骨子不曾改變,蓋本原處不在此。
若如朱子之言,則夫子「論為邦」,何必「行夏時,乘商辂」乎?餘謂漢高即他端一善無稱,能行此二端,亦有禹、湯之二事,不勝一事不遵先王者乎?朱子隻胸中有禅宗,欲異人耳。
陳君舉以為讀洪範,方知孟子之道「性善」,如前言五行、五事,則各言其德性而未言其失,及過于「皇極」,則方辨其失。
君舉認性道之真如此,精确如此;程、朱「氣質之性雜惡」,孟子之罪人也,而反貶斥君舉,望人從己,愚謬甚矣。
朱子言:平日學者問春秋,且以胡文定傳語之。
胡康侯誣經多矣,朱子偏主之,春秋大義、小節盡亡矣。
朱子言:與林黃中、陸子靜諸人辨,隻是某不合說得太分曉,不似他隻恁地含糊。
他是理會不得,被衆人擁從,又不肯道我不識,所以不肯索性開口便道是甚物事,又隻恁鹘突了。
子靜隻是人未從他便不說,及鈎緻得來,便直是說,方始與你理會。
至如君舉胸中有一部周禮都撐腸拄肚,頓着不得。
又曰:子靜卻是見得個道理,卻成一部禅。
陳永嘉、陸象山、陳龍川到吃緊便含糊不與朱子說。
蓋朱子拘泥章句,好口頭角勝,又執呆自是,不從人善。
凡英雄遇之,初慕其名望,皆愛與談學問,商經濟,到看透他不作事,好争長書生局,便隻到模糊罷手,所以皆緻朱子「不說破,墨淬淬」之譏也。
吾之遇張仲誠便如此。
朱子言:金溪之學雖偏,猶是自說其私路上事,不曾侵過官路。
咳!你是官路乎? 朱子言:永嘉諸人皆以道藝先覺自處。
若在三代時,諸公原不敢稱先覺。
當兩宋為禅宗、章句滅卻孔子之道,全無一人不為程、朱惑者,而能别出手眼,或以經濟,或以道藝,倡收人才,亦可謂先覺矣。
今之士風更不如宋。
朱子說:鄉裡諸賢文字,皆不免有藏頭亢腦底意思。
開口隻論文字,隻講讀書,把聖人和事、修府、「三物」習行工夫,牙齒不挂。
諺雲「三句不離本行」,朱子信矣。
朱子說:某所說從古聖賢已行底道理,不是為奸為盜怕說與人,不知我說出便有甚罪過。
滿口胡說。
「夫子之言性與天道,不可得聞」;「中人以下不可語上」,即上等亦不輕與。
黃帝問陰陽秘旨,岐伯曰:「帝其齊。
」武王問丹書,太公曰:「王其齊。
」今朱子廢卻習行經濟,玩弄吾道于口舌文字之閑,其罪大矣;乃敢肆口妄言不是為奸為盜,說出有甚罪過,可謂「無忌憚」矣。
一人與朋友書,言:「學不至于『不識不知,順帝之則』處,則學為無用。
」朱子曰:「詩人這句,自是形容文王聖德不可及處,聖人教人何嘗不由知識入來?」 是堯民擊壤光景,是孔門「不聞性道」,隻「學而時習」舊路,偏說高了。
朱子言:永嘉諸公多喜文中子,然隻是小;它自知做孔子不得,見小家便悅而趨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