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伯克段于鄢(隐公元年)

關燈
-----多行不義必自斃

    【原文】

    初①,鄭武公娶于申②,日武姜③。生莊公及共叔段④。莊公寤生⑤,驚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惡之⑥。愛共叔段,欲立之,亟請于武公⑦,公弗許。及莊公即位,為之請制⑧。公曰:“制,岩邑也⑨,虢叔死焉⑩,倫邑唯命⑾。”請京⑿,使居之,謂之“京城大叔”。

    祭仲曰⒀:“都,城過百雉⒁,國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過參國之一⒂;中,五之一;小,九之一。今京不度,非制也,君将不堪⒃。”公曰:“姜氏欲之,焉辟害⒄?”對曰:“姜氏何厭之有⒅?不如早為之所⒆,無使滋蔓。蔓,難圖也⒇”。蔓草猶不可除,況君之寵弟乎?”公曰:“多行不義,必自斃(21),子姑待之。”

    既而大叔命西鄙、北鄙貳于己(22)。公于呂曰(23):“國不堪貳,君将若之何(24)。?欲與大叔,臣請事之;若弗與,則請除之,無生民心。”公曰:“無庸(25),将自及。”大叔又收貳以為己邑,至于廪延(26)。子封曰:“可矣。厚将得衆。”公曰:“不義不昵(27)”,厚将崩。”

    大叔完聚(28),繕甲兵,具卒乘(29),将襲鄭。夫人将啟之(30)。公聞其期,曰:“可矣!”命子封帥車二百乘以伐京(31)。京叛大叔段。段人于鄢“。公伐諸鄢。五月辛醜(32),大叔出奔共。

    遂置姜氏于城颍(34),而誓之日:“不及黃泉,無相見也(35)。”既而悔之。

    颍考叔為颍谷封人(36),聞之,有獻于公。公賜之食。食舍肉(37)。

    (經)

    【注釋】

    (1)大學之道:大學的宗旨。“大學”一詞在古代有兩種含義:一是“博學”的意思;二是相對于小學而言的“大人之學”。古人八歲人小學,學習“灑掃應對進退、禮樂射禦書數”等文化基礎知識和禮節;十五歲人大學,學習倫理、政治、哲學等“窮理正心,修己治人”的學問。所以,後一種含義其實也和前一種含義有相通的地方,同樣有“博學”的意思。”道“的本義是道路,引申為規律、原則等,在中國古代哲學、政治學裡,也指宇宙萬物的本原、個體,一定的政治觀或思想體系等,在不同的上下文環境裡有不同的意思。(2)明明德:前一個“明”作動詞,有使動的意味,即“使彰明”,也就是發揚、弘揚的意思。後一個“明”作形容詞,明德也就是光明正大的品德。(3)親民:根據後面的“傳”文,“親”應為“新”,即革新、棄舊圖新。親民,也就是新民,使人棄舊圖新、去惡從善。(4)知止:知道目标所在。(5)得:收獲。(6)齊其家:管理好自己的家庭或家族,使家庭或家族和和美美,蒸蒸日上,興旺發達。(7)修其身:修養自身的品性。(8)緻其知:使自己獲得知識。(9)格物:認識、研究萬事萬物。。(10)庶人:指平民百姓。(11)壹是:都是。本:根本。(12)末:相對于本而言,指枝末、枝節。(13)厚者薄:該重視的不重視。薄者厚:不該重視的卻加以重視。(14)未之有也:即未有之也。沒有這樣的道理(事情、做法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