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通釋

關燈
一己之聰明,即子貢博施濟衆之義也。

    無訟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仁者之心也。

    道以德,齊以禮,非難於道以政,齊以刑,德禮不足以自見,政刑可以自見也。

     “博我以文”,多學而識也;“約我以禮”,[11]一以貫之也。

    惟多學而乃至天下之性情、名物,不可以一端盡之,不可以一己盡職,然後約之以禮,以禮自約,則始而克己以復禮,既而善與人同,大而化之,禮以約己,仁以及人。

    約己,斯不執己,不執己,斯有以及人。

    仁、恕、禮三者,相為表裏,而一貫之道視此。

     荀子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則不能無求。

    求而無度量分界,則不能不争。

    争則亂,亂則窮,先王惡其亂也,故制禮義以分之,以養人之欲,給人治求。

    ”[12]班固志“禮樂”曰:“人函天地陰陽之氣,有喜怒哀樂之情。

    天稟其性而不能節也,聖人能為之節而不能絕業,故象天地而制禮樂,所以通神明,立人倫,正情性,節萬物者也。

    ”[13]兩家之說“禮”,可謂要矣。

    《曾子立事》曰:“君子既學之,患其不博也;既博之,患其不習也;既習之,患其無知也;既知之,患其不能行也;既能行之,貴其能讓也。

    ”[14]復禮之效也。

     右釋“禮”凡五條 或謂孔子重視事功,非也。

    “行己有恥,使於四方,不辱君命”,才德兼也。

    “宗族稱孝,鄉黨稱弟”,則寗舍才而取德矣。

    “言必信,信必果”,硜硜小人,猶勝于從政之鬥筲,[15]孔子豈專重事功哉?然則栖栖者何也?曰:仁也。

    聖人以及物為心,非天地位,萬物育,不足以盡及物之功;非得君,不能以盡安人、安百姓之量,故語丈人曰:“君子之仕行其義也。

    ”[16]行其義者,即行義以達其道也。

    楊子為我,孟子以爲無君。

    欲潔其身,則為我之謂也;亂大倫,則無君之謂也。

    蓋聖人之學,舍己以從人;聖人之心,修己以安人。

    子使漆雕開仕,開曰:“吾斯之未能信。

    ”[17]未能信者,未能信及物之功也。

    子路之治賦,冉有之理財,共職而已,不可為仁。

    未信而不欲仕,則志不在共職而已,此夫子所由說也。

    惟孔子自信其能位天地、育萬物,有安人、安百姓之量,而後仕以行其道,然不合則行,未嘗終三年淹,然則聖人之仕,欲行其及物之功,而非徒異於沮溺丈人不仕而已也。

    孟子善學孔子,亦善言孔子:“兆足以行矣,而不行,而後去。

    ”[18]真知孔子哉!“隱居以求其志,行義以達其道。

    吾聞其語,未見其人。

    ”[19]然則隱非徒隱,仕非徒仕,徒隱則老農而已矣,徒仕則鄙夫而已矣。

     韓昌黎曰:“天授以聖賢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也。

    ”[20]此深得聖人之意,然必自有餘乃可。

    已方不足,何以補人,所以學而後仕,智而後仁。

     顏、閔不仕於私家,非私家不當仕也,不足以盡其志也。

    季氏使閔子騫為費宰,閔子豈百裡才而徒為季氏效其職者,故辭之也。

    大抵仕之道,有共職,有行道。

    共職,具臣之仕也,行道,大臣之仕也。

    職有多端,各能其能,器而使之。

    是在君子無所能以共其職,則不仕。

    故子羔為費宰,孔子以爲賊夫人之子。

    使雕漆開仕,是開已能共其職,但未足如顏、閔,亦學子路、冉有,各能一技以共職而又用於世,可也。

    使方位為未學之子羔,已空擬安人,安百姓之量,兵、刑、錢、穀且有未知其弊也,詎惟屍位素餐而已哉! 右釋“仕”凡三條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21]惟德曰:“據”,德貴實,有諸己,故據之;不可終食之間違仁,故曰“依”;藝則遊而已,謂之“遊”,則不據矣。

    近之學者以攷據名家,斷以漢學,唐、宋以後屏而棄之。

    其同一漢儒也,則以許叔重、鄭康成爲斷,據其一說以廢衆説,荀子所謂“持之有故”,持即據之謂也。

    孔子一貫之道,自揚、墨出而充塞之,故孟子力辟以存孔氏之學。

    荀子謂“人之患,蔽於一曲,而暗於大理”,於是非十二子。

    由親及漢,儒道消亡,聖人之教微,武安侯為丞相,黜黃老刑名百家之言,延文學儒者,而經學遂興。

    公孫宏以治《春秋》為丞相封侯,天下學士糜然向風,然聖人一貫忠恕之指,莫之能明也。

    各經其經,各師其師,石渠之議,同異互執。

    孟喜改師法,遂不見用;江公與王式,同為《魯詩》,至嫉而相詈;嚴彭祖與顏安樂同事眭孟,而各持己見。

    譬諸五季之亂,各據一地。

    據淮南者,不復至吳越;據楚漢者,不復至孟蜀。

    揚子雲惡夫當時之習,作《法言》以正之,曰:“古者楊、墨塞路,孟子辭而辟之,廓如也。

    後之塞路者有矣,竊自比於孟子。

    ”[22]又曰:“一閧之市,不勝異意;一卷之書,不勝異説。

    ”[23]“人各是其所是,而非其所非。

    ”[24]又曰:“呱呱之子,各識其親;譊譊之學,各習其師。

    ”[25]子雲之說,蓋指西漢諸儒言之。

    班固作《藝文志》,別文藝九流三而說之曰:“幼童守一藝,白首而後能言。

    安其所習,毀所不見,終日自蔽,學者之大患也。

    ”然東漢諸儒執一尤甚,曹裦持《慶氏禮》,範升、陳元、李育、賈逵之徒,争論古今學,何休墨守《公羊》,作《左氏膏肓》、《穀梁廢疾》,範蔚宗論鄭康成,曰:“東京學者,滯固所稟,異端紛紜,互相詭激”,康成“囊括大典,網羅眾家,刪裁毓誣,刊改漏失,自是學者略知所歸。

    ”[26]又《儒林傳》論曰:“經生所處,不遠萬裡之路,精廬暫建,贏糧動有千百,其耆名高義開門授徒者,編牒不下萬人,皆專相傳祖,莫或訛雜。

    至有分爭王庭,樹朋私裡,毓其章條,穿求崖穴,以合一家之說。

    夫書理無二,義歸有宗,而碩學之徒,莫之或從。

    故通人鄙其固焉。

    ”[27]蓋東都之學,至鄭氏始通,其師則京兆第五元先,東郡張恭祖,涿郡盧植、扶風馬融,不專于一師;其學則《京氏易》、《公羊春秋》、《左氏春秋》、《古文尚書》、《韓詩》、《三統歷》、《九章算朮》,而不名一物;其箋《詩》主毛而屢易其義,注《儀禮》則兼用古今文,注《周禮》則兼採杜子春、鄭眾之說,而案以己意,子夏《喪服傳》且駁正之,注《詩》不必同於注《禮》,前說與後說殊,雖一己之言,不拘于一誠。

    能述古而不泥古,博而能貫,得乎聖人之意。

    王肅、孫毓不知鄭義,或相爭難。

    至於南北分途,門戶異立,唐學士元行沖作《釋疑》,引王邵雲:“魏、晉浮華,古道湮替,歷載三百,士大夫恥為章句,惟草野專經自許,不能博究,擇從其善,徒欲父康成,,兄子慎,寍道孔聖誤,諱言鄭、服非。

    ”[28]然則服、鄭之外皆屛之矣。

    服、鄭之外皆屏之,則仍兩漢譊譊之習。

    蓋必據鄭以屏其餘,與必別有所據以屏鄭,皆據也,皆非聖人一貫、忠恕之指也。

    班固論諸子曰:“九家之說,蠭出並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

    其言雖殊,辟猶水火,相滅亦相生。

    若能修六藝之術,而觀此九家之言,舍短取長,可以通萬方之略。

    ”[29]然則九流諸子,各有所長,屏而外之,何如擇而取之?況其同為說經之言乎?老氏者,後人所斥為異端者也,孔子則就而問禮焉,“述而不作,信而好古”,且曰“竊比於我老彭”,[30]未嘗屏之也。

    於此見聖人之大。

    而一貫、忠恕之道,由此其推也。

     孔子雅言《詩》、《書》、執禮,聼、視、言、動,皆立於禮,所以言“執”。

    “執禮”,猶據德也,若《詩》、《書》則不執矣。

    孟子言學《詩》之法,曰:“不以文害辭,不以辭害志。

    以意逆志,是為得之。

    ”[31]孟子言讀《書》之法,雲:“盡信《書》,則不如無《書》。

    吾於《武成》,取二、三莢而已矣。

    ”[32]何據之有? 右釋“據”凡二條 聖人之名,取其能通。

    君子之名,取其能□□□□□□能統一國則君,一國能統天下則□□□□□□□□問躬行能統眾而容眾□□□□□□□□□□□□不黨群而不黨而後□□□□□□□□□□□□□人性不一,各得其性□□□□□□□□□□□□□同伐異,遂不能群,學□□□□□□□□□□□□□敦厚,則不執矣。

    不執□□□□□□□□□□□□□人不知而不慍,則真有容□□□□□□□□□□□天生君子即生小人,生君子於□□□□□□□□□人,乃有一君子,且或百小人而有一君子□□□□□人,陰也,使陽常為主,陰順從之,則君子□□□□□□小人非無善之可取,非無才之可用□□□□□□□其才以見其善,惟君子使認也,器之,故君子不器,不器,故可以大受,不可小知。

    周而不比,和而不同,泰而不驕,然後為君子。

    故君子而不能群,非君子也,名其為君子,而實小人也。

    惟君子能用小人,惟君子能容小人,自命為君子,以異己者為小人,而屏之斥之,此自命為君子者,非君子而亦小人也。

     右釋“君子”、“小人” 《論語通釋》終 ------------------------------------------ [1]《論語.裡仁》 [2]《孟子.離婁下》 [3]《論語.子路》 [4]《孟子注疏》。

    “是不必信也”,《注疏》原文為“是言不必信也”。

     [5]《春秋繁露.仁義法》 [6]《莊子.繕性》 [7]《管子.戒》 [8]《論語.裡仁》 [9]《呻吟語》卷一之“談道” [10]《論語.顏淵》 [11]《論語.子罕》 [12]《荀子.禮論》 [13]《漢書.禮樂志》 [14]引文第一句,木犀軒本原為“君子既習之,患其不博也”,現據《大戴禮記.曾子立事》改。

     [15]語均見《論語.子路》 [16]《論語.微子》 [17]《論語.公冶長》 [18]《孟子.萬章下》 [19]《論語.季氏》 [20]《爭臣論》,引文與原文略有出入,原文為:“天授人以賢聖才能,豈使自有餘而已?誠欲以補其不足者也。

    ” [21]《論語.述而》 [22]《法言.吾子》 [23]《法言.學言》 [24]《法言.吾子》 [25]《法言.寡見》 [26]《後漢書.張曹鄭列傳》 [27]“莫或訛雑”,木犀軒本為“莫或偽雑”;“至有分爭王庭”,木犀軒本為“至有分爭主庭”;“莫之或徒”,木犀軒本無“之”字,均據《後漢書.儒林列傳》改。

     [28]“草野生”,木犀軒本位“草草生”;“擇從其善”,木犀軒本無“從”字;“孔聖誤”,木犀軒本為“孔顔誤”;“鄭、服非”,木犀軒本為“服、鄭非”;據《新唐書.儒學下》改。

     [29]《漢書.藝文志》 [30]《論語.述而》 [31]《孟子.萬章上》 [32]《孟子.盡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