顔淵篇第十二

關燈
2)二:抽取十分之二的稅。

     【譯文】 魯哀公問有若說:“遭了饑荒,國家用度困難,怎麼辦?”有若回答說:“為什麼不實行徹法,隻抽十分之一的田稅呢?”哀公說:現在抽十分之二,我還不夠,怎麼能實行徹法呢?”有若說:“如果百姓的用度夠,您怎麼會不夠呢?如果百姓的用度不夠,您怎麼又會夠呢?” 【評析】 這一章反映了儒家學派的經濟思想,其核心是“富民”思想。

    魯國所征的田稅是十分之二的稅率,即使如此,國家的财政仍然是十分緊張的。

    這裡,有若的觀點是,削減田稅的稅率,改行“徹稅”即什一稅率,使百姓減輕經濟負擔。

    隻要百姓富足了,國家就不可能貧窮。

    反之,如果對百姓征收過甚,這種短期行為必将使民不聊生,國家經濟也就随之衰退了。

    這種以“富民”為核心的經濟思想有其值得借鑒的價值。

     【原文】 12·10子張問崇德(1)辨惑(2)。

    子曰:“主忠信,徙義(3),崇德也。

    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誠不以富,亦祗以異。

    ’(4)” 【注釋】 (1)崇德:提高道德修養的水平。

     (2)惑:迷惑,不分是非。

     (3)徙義:徙,遷移。

    向義靠擾。

     (4)誠不以富,亦祗以異:這是《詩經?小雅?我行其野》篇的最後兩句。

    此詩表現了一個被遺棄的女子對其丈夫喜新厭舊的憤怒情緒。

    孔子在這裡引此句,令人費解。

     【譯文】 子張問怎樣提高道德修養水平和辨别是非迷惑的能力。

    孔子說:“以忠信為主,使自己的思想合于義,這就是提高道德修養水平了。

    愛一個人,就希望他活下去,厭惡起來就恨不得他立刻死去,既要他活,又要他死,這就是迷惑。

    (正如《詩》所說的:)‘即使不是嫌貧愛富,也是喜新厭舊。

    ’” 【評析】 本章裡,孔子談的主要是個人的道德修養問題。

    他希望人們按照“忠信”、“仁義”的原則去辦事,否則,感情用事,就會陷于迷惑之中。

     【原文】 12·11齊景公(1)問政于孔子。

    孔子對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

    ”公曰:“善哉!信如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雖有粟,吾得而食諸?” 【注釋】 (1)齊景公:名杵臼,音chǔji&ugra一ve,齊國國君,公元前547年 ̄公元前490年在位。

     【譯文】 齊景公問孔子如何治理國家。

    孔子說:“做君主的要像君的樣子,做臣子的要像臣的樣子,做父親的要像父親的樣子,做兒子的要像兒子的樣子。

    ”齊景公說:“講得好呀!如果君不像君,臣不像臣,父不像父,子不像子,雖然有糧食,我能吃得上嗎?” 【評析】 春秋時期的社會變動,使當時的等級名分受到破壞,弑君父之事屢有發生,孔子認為這是國家動亂的主要原因。

    所以他告訴齊景公,“君君、臣臣、父父、子子”,恢複這樣的等級秩序,國家就可以得到治理。

     【原文】 12·12子曰:“片言(1)可以折獄(2)者,其由也與(3)?”子路無宿諾(4)。

     【注釋】 (1)片言:訴訟雙方中一方的言辭,即片面之辭,古時也叫“單辭”。

     (2)折獄:獄,案件。

    即斷案。

     (3)其由也與:大概隻有仲由吧。

     (4)宿諾:宿,久。

    拖了很久而沒有兌現的諾言。

     【譯文】 孔子說:“隻聽了單方面的供詞就可以判決案件的,大概隻有仲由吧。

    ”子路說話沒有不算數的時候。

     【評析】 仲由可以以“片言”而“折獄”,這是為什麼?曆來有這樣幾種解釋。

    一說子路明決,憑單方面的陳述就可以作出判斷;二說子路為人忠信,人們都十分信服他,所以有了糾紛都在他面前不講假話,所以憑一面之辭就可以明辨是非;三說子路忠信,他所說的話決無虛假,所以隻聽其中一面之辭,就可以斷定案件。

    但無論哪種解釋,都可以證明子路在刑獄方面是卓有才幹的。

     【原文】 12·13子曰:“聽訟(1),吾猶人也。

    必也使無訟(2)乎!” 【注釋】 (1)聽訟:訟,音s&ogra一veng,訴訟。

    審理訴訟案件。

     (2)使無訟:使人們之間沒有訴訟案件之事。

     【譯文】 孔子說:“審理訴訟案件,我同别人也是一樣的。

    重要的是必須使訴訟的案件根本不發生!” 【原文】 12·14子張問政。

    子曰:“居之無倦,行之以忠。

    ” 【譯文】 子張問如何治理政事。

    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