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黨篇第十
關燈
小
中
大
)不宿肉:不使肉過夜。
古代大夫參加國君祭祀以後,可以得到國君賜的祭肉。
但祭祀活動一般要持續二三天,所以這些肉就已經不新鮮,不能再過夜了。
超過三天,就不能再過夜了。
(2)祭肉:這是祭祀用的肉。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
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評析】 以上4章裡,記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飲食習慣。
孔子對“禮”的遵循,不僅表現在與國君和大夫們見面時的言談舉止和儀式,而且表現在衣着方面。
他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定。
在吃的方面,“食不厭精,脍不厭細”,而且對于食物,有八種他不吃。
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原文】 10·10食不語,寝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10·11雖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齊(3)如也。
【注釋】 (1)菜羹:用菜做成的湯。
(2)瓜祭:古人在吃飯前,把席上各種食品分出少許,放在食具之間祭祖。
(3)齊:同齋。
【譯文】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原文】 10·12席(1)不正,不坐。
【注釋】 (1)席:古代沒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鋪于地面的席子上。
【譯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鄉人飲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釋】 (1)鄉人飲酒:指當時的鄉飲酒禮。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譯文】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鄉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階(2)。
【注釋】 (1)傩:音nuó。
古代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
(2)阼階:阼,音zu&ogra一ve,東面的台階。
主人立在大堂東面的台階,在這裡歡迎客人。
【譯文】 鄉裡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着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原文】 10·15問(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釋】 (1)問:問候。
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緻送禮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時,兩次拜别。
【譯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評析】 以上6章中,記載了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
他時時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标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的規定。
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一投足、一舉手都必須依照禮的原則。
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原文】 10·16康子饋藥,拜而受之。
曰:“丘未達,不敢嘗。
” 【譯文】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
” 【原文】 10·17廄焚。
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棚失火燒掉了。
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評析】 孔子家裡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
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
有人說,儒家學說是“人學”,這一條可以作佐證材料。
他隻問人,不問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關心下面的人。
事實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端。
【原文】 10·18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君賜腥(1),必熟而薦(2)之。
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注釋】 (1)腥:牛肉。
(2)薦:供奉。
【譯文】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
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
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
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評析】 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
孔子對國君十分尊重。
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原文】 10·19疾,君視之,東首(1),加朝服,拖紳(2)。
【注釋】 (1)東首:頭朝東。
(2)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着,身上蓋上朝服,拖着大帶子。
【評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
古代大夫參加國君祭祀以後,可以得到國君賜的祭肉。
但祭祀活動一般要持續二三天,所以這些肉就已經不新鮮,不能再過夜了。
超過三天,就不能再過夜了。
(2)祭肉:這是祭祀用的肉。
【譯文】 孔子參加國君祭祀典禮時分到的肉,不能留到第二天。
祭祀用過的肉不超過三天。
超過三天,就不吃了。
【評析】 以上4章裡,記述了孔子的衣着和飲食習慣。
孔子對“禮”的遵循,不僅表現在與國君和大夫們見面時的言談舉止和儀式,而且表現在衣着方面。
他對祭祀時、服喪時和平時所穿的衣服都有不同的要求,如單衣、罩衣、麻衣、皮袍、睡衣、浴衣、禮服、便服等,都有不同的規定。
在吃的方面,“食不厭精,脍不厭細”,而且對于食物,有八種他不吃。
吃了,就有害于健康。
【原文】 10·10食不語,寝不言。
【譯文】 吃飯的時候不說話,睡覺的時候也不說話。
【原文】 10·11雖疏食菜羹(1),瓜祭(2),必齊(3)如也。
【注釋】 (1)菜羹:用菜做成的湯。
(2)瓜祭:古人在吃飯前,把席上各種食品分出少許,放在食具之間祭祖。
(3)齊:同齋。
【譯文】 即使是粗米飯蔬菜湯,吃飯前也要把它們取出一些來祭祖,而且表情要像齋戒時那樣嚴肅恭敬。
【原文】 10·12席(1)不正,不坐。
【注釋】 (1)席:古代沒有椅子和桌子,都坐在鋪于地面的席子上。
【譯文】 席子放得不端正,不坐。
【原文】 10·13鄉人飲酒(1),杖者(2)出,斯出矣。
【注釋】 (1)鄉人飲酒:指當時的鄉飲酒禮。
(2)杖者:拿拐杖的人,指老年人。
【譯文】 行鄉飲酒的禮儀結束後,(孔子)一定要等老年人先出去,然後自己才出去。
【原文】 10·14鄉人傩(1),朝服而立于阼階(2)。
【注釋】 (1)傩:音nuó。
古代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
(2)阼階:阼,音zu&ogra一ve,東面的台階。
主人立在大堂東面的台階,在這裡歡迎客人。
【譯文】 鄉裡人舉行迎神驅鬼的宗教儀式時,孔子總是穿着朝服站在東邊的台階上。
【原文】 10·15問(1)人于他邦,再拜而送之(2)。
【注釋】 (1)問:問候。
古代人在問候時往往要緻送禮物。
(2)再拜而送之:在送别客人時,兩次拜别。
【譯文】 (孔子)托人向在其他諸侯國的朋友問候送禮,便向受托者拜兩次送行。
【評析】 以上6章中,記載了孔子舉止言談的某些規矩或者習慣。
他時時處處以正人君子的标準要求自己,使自己的言行盡量符合禮的規定。
他認為,“禮”是至高無上的,是神聖不可侵犯的,那麼,一投足、一舉手都必須依照禮的原則。
這一方面是孔子個人修養的具體反映,一方面也是他向學生們傳授知識和仁德時所身體力行的。
【原文】 10·16康子饋藥,拜而受之。
曰:“丘未達,不敢嘗。
” 【譯文】 季康子給孔子贈送藥品,孔子拜謝之後接受了,說:“我對藥性不了解,不敢嘗。
” 【原文】 10·17廄焚。
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
【譯文】 馬棚失火燒掉了。
孔子退朝回來,說:“傷人了嗎?”不問馬的情況怎麼樣。
【評析】 孔子家裡的馬棚失火被燒掉了。
當他聽到這個消息後,首先問人有沒有受傷。
有人說,儒家學說是“人學”,這一條可以作佐證材料。
他隻問人,不問馬,表明他重人不重财,十分關心下面的人。
事實上,這是中國自古以來人道主義思想的發端。
【原文】 10·18君賜食,必正席先嘗之。
君賜腥(1),必熟而薦(2)之。
君賜生,必畜之。
侍食于君,君祭,先飯。
【注釋】 (1)腥:牛肉。
(2)薦:供奉。
【譯文】 國君賜給熟食,孔子一定擺正座席先嘗一嘗。
國君賜給生肉,一定煮熟了,先給祖宗上供。
國君賜給活物,一定要飼養起來。
同國君一道吃飯,在國君舉行飯前祭禮的時候,一定要先嘗一嘗。
【評析】 古時候君主吃飯前,要有人先嘗一嘗,君主才吃。
孔子對國君十分尊重。
他在與國君吃飯時,都主動嘗一下,表明他對禮的遵從。
【原文】 10·19疾,君視之,東首(1),加朝服,拖紳(2)。
【注釋】 (1)東首:頭朝東。
(2)紳:束在腰間的大帶子。
【譯文】 孔子病了,國君來探視,他便頭朝東躺着,身上蓋上朝服,拖着大帶子。
【評析】 孔子患了病,躺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