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冶長篇第五

關燈
于做官還沒有把握,他想繼續學禮,晚點去做官,所以孔子很高興。

     【原文】 5·7子曰:“道不行,乘桴(1)浮于海,從(2)我者,其由與!”子路聞之喜。

    子曰:“由也好勇過我,無所取材。

    ” 【注釋】 (1)桴:音fū,用來過河的木筏子。

     (2)從:跟随、随從。

     【譯文】 孔子說:“如果我的主張行不通,我就乘上木筏子到海外去。

    能跟從我的大概隻有仲由吧!”子路聽到這話很高興。

    孔子說:“仲由啊,好勇超過了我,其他沒有什麼可取的才能。

    ” 【評析】 孔子在當時的曆史背景下,極力推行他的禮制、德政主張。

    但他也擔心自己的主張行不通,打算适當的時候乘筏到海外去。

    他認為子路有勇,可以跟随他一同前去,但同時又指出子路的不足乃在于僅有勇而已。

     【原文】 5·8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

    ”又問。

    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1)也,不知其仁也。

    ”“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2),百乘之家(3),可使為之宰(4)也,不知其仁也。

    ”“赤(5)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于朝(6),可使與賓客(7)言也,不知其仁也。

    ” 【注釋】 (1)賦:兵賦,向居民征收的軍事費用。

     (2)千室之邑,邑是古代居民的聚居點,大緻相當于後來城鎮。

    有一千戶人家的大邑。

     (3)百乘之家:指卿大夫的采地,當時大夫有車百乘,是采地中的較大者。

     (4)宰:家臣、總管。

     (5)赤:姓公西名赤,字子華,生于公元前509年,孔子的學生。

     (6)束帶立于朝:指穿着禮服立于朝廷。

     (7)賓客:指一般客人和來賓。

     【譯文】 孟武伯問孔子:“子路做到了仁吧?”孔子說:“我不知道。

    ”孟武伯又問。

    孔子說:“仲由嘛,在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裡,可以讓他管理軍事,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問:“冉求這個人怎麼樣?”孔子說:“冉求這個人,可以讓他在一個有千戶人家的公邑或有一百輛兵車的采邑裡當總管,但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孟武伯又問:“公西赤又怎麼樣呢?”孔子說:“公西赤嘛,可以讓他穿着禮服,站在朝廷上,接待貴賓,我也不知道他是不是做到了仁。

    ” 【評析】 在這段文字中,孔子對自己的三個學生進行評價,其評價标準就是“仁”。

    他說,他們有的可以管理軍事,有的可以管理内政,有的可以辦理外一交一。

    在孔子看來,,他們雖然各有自己的專長,但所有這些專長都必須服務于禮制、德治的政治需要,必須以具備仁德情操為前提。

    實際上,他把“仁”放在更高的地位。

     【原文】 5·9子謂子貢曰:“女與回也孰愈(1)?”對曰:“賜也何敢望回?回也聞一以知十(2),賜也聞一以知二(3)。

    ”子曰:“弗如也。

    吾與(4)女弗如也。

    ” 【注釋】 (1)愈:勝過、超過。

     (2)十:指數的全體,舊注雲:“一,數之數;十,數之終。

    ” (3)二:舊注雲:“二者,一之對也。

    ” (4)與:贊同、同意。

     【譯文】 孔子對子貢說:“你和顔回兩個相比,誰更好一些呢?”子貢回答說:“我怎麼敢和顔回相比呢?顔回他聽到一件事就可以推知十件事;我呢,知道一件事,隻能推知兩件事。

    ”孔子說:“是不如他呀,我同意你說的,是不如他。

    ” 【評析】 顔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學生之一。

    他勤于學習,而且肯獨立思考,能做到聞一知十,推知全體,融彙貫通。

    所以,孔子對他大加贊揚。

    而且,希望他的其他弟子都能像顔回那樣,刻苦學習,舉一反三,由此及彼,在學業上盡可能地事半功倍。

     【原文】 5·10宰予晝寝,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糞土(1)之牆不可杇(2)也,于予與何誅(3)!”子曰:“始吾于人也,聽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聽其言而觀其行。

    于予與(4)改是。

    ” 【注釋】 (1)糞土:腐土、髒土。

     (2)杇:音wū,抹牆用的抹子。

    這裡指用抹子粉刷牆壁。

     (3)誅:意為責備、批評。

     (4)與:語氣詞。

     【譯文】 宰予白天睡覺。

    孔子說:“腐朽的木頭無法雕刻,糞土壘的牆壁無法粉刷。

    對于宰予這個人,責備還有什麼用呢?”孔子說:“起初我對于人,是聽了他說的話便相信了他的行為;現在我對于人,聽了他講的話還要觀察他的行為。

    在宰予這裡我改變了觀察人的方法。

    ” 【評析】 孔子的學生宰予白天睡覺,孔子對他大加非難。

    這件事并不似表面所說的那麼簡單。

    結合前後篇章有關内容可以看出,宰予對孔子學說存有異端思想,所以受到孔子斥責。

    此外,孔子在這裡還提出判斷一個人的正确方法,即聽其言而觀其行。

     【原文】 5·11子曰:“吾未見剛者。

    ”或對曰:“申枨(1)。

    ”子曰:“枨也欲,焉得剛?” 【注釋】 (1)申枨:枨,音chéng。

    姓申名枨,字周,孔子的學生。

     【譯文】 孔子說:“我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