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度與經濟
關燈
小
中
大
本來一個社會的制度,就是為事實而想的辦法,故必事實到了那一步之後,才能産生那新的制度。中國現在卻是不幸得很,因為他的制度,并不是依事實才想出的辦法,反都是忘記了自己的事實,僅看見他國的表面——如法律、制度,及一切完備之設施等——便想全盤采用,希望能突然湧現出新制度來,那怎能成功呢?要想一個新制度成功,非先從造成新的事實上着手不可。例如經濟是事實的主要部分,是事實的骨幹,想有公共組織,必先使其經濟生活得關系能達到公共聯合的地步而後可。若各自謀生,沒有什麼關系,則公共組織便不會成功。因為經濟進步,能使人的物質生活,越來越相關聯而不能分開;并且因生活上的連帶關系,遂相随而發生政治上的公共組織。總之,經濟上越分業越進步,分業越多,則彼此互相需要而不能分離者亦愈甚,亦即是社會關系密切的程度相随而加高,有如密織之網。既集衆人于一塊,故須有公共組織以解決公共問題,而後公共組織于焉以成。反過來說,中國以前社會所以散漫,雖有文化上其他因素,亦是經濟上未進步到需要公共組織。還有經濟進步然後人民才有餘裕來參加政治。如此,新的行為習慣才能漸漸養成,而新的制度亦随之成立。由此可知,今日應注意者,端在新經濟如何形成之一點上。
鄉村建設的辦法,較之歐洲則更進一步。歐洲經濟之發展,是從個人本位,自由競争來的,以至鬧成經濟上的無政府狀态:政治經濟兩面不相應。我們今想從合作注意入手來謀經濟上團結自衛;從合作組織來引發地方自治。這便是從經濟組織引入政治組織。一則由于農民與工商業者不同:農民需要合作,工商業容易走入競争。二則我們在國際經濟侵略壓迫下,不得不聯合自衛。且不如此,則人民對于政治不感覺需要,所謂組織,便将無從組織起。由生計問題将農民牽引到一塊,由新經濟之促進,使人民感覺新生活之需要,則此後對于一切行政教育建設諸問題,自會去找;不用催迫,自然會要求參與實行,或比别人替他想得更為周到。孫中山先生遺教所說的“地方自治體不止為一政治組織,且亦為一經濟組織”,要由此才得實現。如此之進步是自己真進一步。所謂因下層需要而發動的建設,事權将始終是握在下層,可以免卻近代國家的一切危險毛病。
鄉村建設的辦法,較之歐洲則更進一步。歐洲經濟之發展,是從個人本位,自由競争來的,以至鬧成經濟上的無政府狀态:政治經濟兩面不相應。我們今想從合作注意入手來謀經濟上團結自衛;從合作組織來引發地方自治。這便是從經濟組織引入政治組織。一則由于農民與工商業者不同:農民需要合作,工商業容易走入競争。二則我們在國際經濟侵略壓迫下,不得不聯合自衛。且不如此,則人民對于政治不感覺需要,所謂組織,便将無從組織起。由生計問題将農民牽引到一塊,由新經濟之促進,使人民感覺新生活之需要,則此後對于一切行政教育建設諸問題,自會去找;不用催迫,自然會要求參與實行,或比别人替他想得更為周到。孫中山先生遺教所說的“地方自治體不止為一政治組織,且亦為一經濟組織”,要由此才得實現。如此之進步是自己真進一步。所謂因下層需要而發動的建設,事權将始終是握在下層,可以免卻近代國家的一切危險毛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