空同子纂一卷
關燈
小
中
大
北郡李夢陽獻吉
十月無陽,故曰陽。
月非無陽也,陽生而未成也。
消長之道,盡於上則生於下,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董仲舒謂十月眞無陽,又謂月內一日無陽,何哉? 項氏曰:六子,始氣也,末形也,中精也,雷風氣也,山澤形也,水火精也。
空同子曰:雷電光墮地則石,氣非不形也,山澤通氣,形非不氣也,水火非氣何來,氣非不精也,形氣精,一而三,三而一也。
易本義主揲著乎? 道理一橫一直爾,十字是也。
數盡十,理亦盡之矣。
王字眞草篆隸不變,挺三才而獨立也,變之非王也。
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
惟君子而後知樂。
空同子曰:聲言直,音言曲,樂言律。
直者,單而粗者也;音者,方而文者也;律者,比而諧者也。
如啄啄呼雞,落落呼豬,咄咄呼馬,驢苗呼貓,鷕呼雀,呼之則應者,知聲也。
人人能謠,如今裡巷之詞曲,不學而能之,疾徐高下,皆中闆眼,所謂知音也。
及問其出某呂某律,孰宮孰商,則不知也。
故曰:惟君子而後知樂。
解者未達,乃以瓠巴鼓瑟,遊魚出聽,伯牙彈琴,六馬仰秣,爲禽獸知音。
夫作樂而獸舞鳳儀,斯感通之妙,非聲音之末也。
昔有鼓琴於池上者,調及蕤賔,而蕤賔鐵躍之出,亦謂知音邪? 書曰:汝惟風,下民惟草。
又曰: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政之行,風行之也。
關羽威振華夏,陶侃千裡不拾遺,亦其風耳。
李斯論囚,渭水爲赤,而關東盜愈繁;漢武令直指使者誅捕無道,而海内愈擾:以不知風耳。
傳曰:知風之自 鮑叅政曰:今欲平治,先三要。
或問:何謂三要?曰:內閣掌印一要,吏部尚書一要,左都禦史一要。
空同子曰:內閣之要大而公,吏部之要明而執,都禦史之要貞而無回。
大生公,公生明,明生執,執生貞,貞無回。
銷元氣者,苛吏也。
苛則刻,則不恕,則恕巳淩人,則訐人,則伺察人。
譬無疾而藥,索五臟之未形。
今之弊,官不乆任。
國初臺省不甚通,如禦史陞按察僉副,或徑陞使,使久則入爲左右都,副則左右副,僉則左右僉,如知府久則陞左右布政使,或參左右使,久則入爲部侍郞尚書等,如此則法吏敢持繩刹之權,民吏無不更事之嫌。
今臺省旣大相通融,而任又弗久也,蓋官非良久必敗,故今之官利數遷,太相夤縁求速,故私奸易規避,大事無了絕,途路迎送糜費,甚者一官至,民不知姓名去矣,猶過客也。
今又爲小轉法,如知府轉按察副使,按察僉事轉叅議等,或年資未應轉,又爲更調法,如此府調彼府,此縣調彼縣,此臬調彼臬,此省調彼省等,甚者巡撫都禦史亦調,法愈巧而官愈廢,故曰今弊。
宋儒興而古之文廢矣。
非宋儒廢之也,文者自廢之也。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畫焉,似而巳矣。
是故賢者不諱過,愚者不竊美。
而今之文文其人,無美惡皆欲合道傳志,其甚矣。
是故考實則無人,抽華則無文。
故曰:宋儒興而古之文廢。
或問:何謂?空同子曰:嗟!宋儒言理
月非無陽也,陽生而未成也。
消長之道,盡於上則生於下,故曰復其見天地之心乎。
董仲舒謂十月眞無陽,又謂月內一日無陽,何哉? 項氏曰:六子,始氣也,末形也,中精也,雷風氣也,山澤形也,水火精也。
空同子曰:雷電光墮地則石,氣非不形也,山澤通氣,形非不氣也,水火非氣何來,氣非不精也,形氣精,一而三,三而一也。
易本義主揲著乎? 道理一橫一直爾,十字是也。
數盡十,理亦盡之矣。
王字眞草篆隸不變,挺三才而獨立也,變之非王也。
知聲而不知音者,禽獸是也;知音而不知樂者,衆庶是也。
惟君子而後知樂。
空同子曰:聲言直,音言曲,樂言律。
直者,單而粗者也;音者,方而文者也;律者,比而諧者也。
如啄啄呼雞,落落呼豬,咄咄呼馬,驢苗呼貓,鷕呼雀,呼之則應者,知聲也。
人人能謠,如今裡巷之詞曲,不學而能之,疾徐高下,皆中闆眼,所謂知音也。
及問其出某呂某律,孰宮孰商,則不知也。
故曰:惟君子而後知樂。
解者未達,乃以瓠巴鼓瑟,遊魚出聽,伯牙彈琴,六馬仰秣,爲禽獸知音。
夫作樂而獸舞鳳儀,斯感通之妙,非聲音之末也。
昔有鼓琴於池上者,調及蕤賔,而蕤賔鐵躍之出,亦謂知音邪? 書曰:汝惟風,下民惟草。
又曰:彰善癉惡,樹之風聲。
孔子曰: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
政之行,風行之也。
關羽威振華夏,陶侃千裡不拾遺,亦其風耳。
李斯論囚,渭水爲赤,而關東盜愈繁;漢武令直指使者誅捕無道,而海内愈擾:以不知風耳。
傳曰:知風之自 鮑叅政曰:今欲平治,先三要。
或問:何謂三要?曰:內閣掌印一要,吏部尚書一要,左都禦史一要。
空同子曰:內閣之要大而公,吏部之要明而執,都禦史之要貞而無回。
大生公,公生明,明生執,執生貞,貞無回。
銷元氣者,苛吏也。
苛則刻,則不恕,則恕巳淩人,則訐人,則伺察人。
譬無疾而藥,索五臟之未形。
今之弊,官不乆任。
國初臺省不甚通,如禦史陞按察僉副,或徑陞使,使久則入爲左右都,副則左右副,僉則左右僉,如知府久則陞左右布政使,或參左右使,久則入爲部侍郞尚書等,如此則法吏敢持繩刹之權,民吏無不更事之嫌。
今臺省旣大相通融,而任又弗久也,蓋官非良久必敗,故今之官利數遷,太相夤縁求速,故私奸易規避,大事無了絕,途路迎送糜費,甚者一官至,民不知姓名去矣,猶過客也。
今又爲小轉法,如知府轉按察副使,按察僉事轉叅議等,或年資未應轉,又爲更調法,如此府調彼府,此縣調彼縣,此臬調彼臬,此省調彼省等,甚者巡撫都禦史亦調,法愈巧而官愈廢,故曰今弊。
宋儒興而古之文廢矣。
非宋儒廢之也,文者自廢之也。
古之文文其人,如其人便了如畫焉,似而巳矣。
是故賢者不諱過,愚者不竊美。
而今之文文其人,無美惡皆欲合道傳志,其甚矣。
是故考實則無人,抽華則無文。
故曰:宋儒興而古之文廢。
或問:何謂?空同子曰:嗟!宋儒言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