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篇

關燈
人心有一息之怠,便與天地之化不相似。

     萬物不能礙天地之大,萬事不能礙心之虛。

     嘗默念為此七尺之軀,費卻聖賢多少言語,于此而尚不能修期身,可謂自賊之甚。

     吾于所為之失,随即知而改之。

    然未免在萌于心。

    因謂有不善未嘗不知,易;知未嘗不行,難。

     修德行義之外,當一聽于天,若計較利達,日夜思慮萬端,而所思者又未必遂,徒自勞擾,隻見其不知命也。

     萬起萬滅之私,亂吾心久矣。

    今當悉皆掃去,以全吾湛然之性。

    功夫切要,在宿夜飲食,男女衣服,動靜語默,應事接物之間,于此事事皆合天則,則道不外是矣。

     才舒放即當收斂,才言語便思緘默。

     因善而多言,覺志流而志亦為動。

     易搖而難定,易昏而難明者,人心也。

    惟主敬則定而明,主一則作事不差,才二三則動作小事亦差矣,況大事乎? 一念之非即遏之,一動之妄即改之。

     讀書不體貼向自家身心上作功夫,雖盡讀古今天下之書,無益也。

     斯須苟且則非敬。

     将聖賢言語,作一場話說,學者之同患。

     德性之學,需要時時刻刻提撕警省,則天理常存而人欲消熄,苟有一息之間,則人欲長而天理微矣。

     水清則見毫毛,心清則見天理。

     鳥雀巢茂林,蛇龍潛深淵,聖人洗心退藏于密。

     《易》有修辭立誠之訓,《書》有惟口出好興戎之訓,《春秋》有食言之譏,《禮》有安辭之訓。

    銅人有三緘之戒,《論語》、《孟子》與凡聖之書,謹言之訓尤多,以是知謹言乃修德之切要,所當服膺其訓而勿失也。

     二十年治一“恕”字,尚未消磨的盡,以是知克己最難。

    平旦虛明,氣象最可觀:使一日之間,常如平旦之時,則心無不存矣。

     作詩、作文、寫字,皆非本領功夫,惟于身心上用力最要,身心之功有餘,遊焉可也。

     萬金之富,不以易吾一日讀書之樂。

     酒色之類,使人志氣昏酣荒耗,傷生敗德,莫此為甚。

    俗以為樂,餘不知果何樂也。

    惟心清欲寡,則氣平體胖樂可知矣。

     大丈夫心事,當如青天白日,使人得而見之可也。

    斯須省察不緻,則妄念發。

     人知天下事皆分内事,則不以功能誇人矣。

    天無不包,地無不載,君子法之。

     人有負才能而見于辭貌者,其小也可知矣。

     中夜以思,隻公字一字,乃見克己之效驗。

     人之所以有千病萬病,隻為有己。

    為有己,故計較萬端。

    惟欲己富,惟欲己貴,惟欲己安,惟欲己樂,惟欲己生,惟欲己壽。

    而人之貧賤、危苦、死亡,一切不恤。

    由是生意不屬,天理滅絕。

    雖曰有人之形,其實與禽獸奚以異?若能克去有己之病廓然大公,富貴貧賤,安樂生壽,皆與人共之,則生意貫徹,彼此各得分願,而天理之感,便是與萬物為一體矣。

     一息不可不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