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經鄭氏注箋釋序
關燈
小
中
大
賜進士出身誥授中憲大夫翰林院編修加二級吳縣曹元弼撰
昔孔子兼包堯、舜之聖德,著之春秋以俟後聖,遂概栝六藝大道,探本窮源而作孝經。
孝經之義,本乾元、坤元化育萬物所命生人之性,統上古以來聖神繼天立極、保民無疆之大經大法,約以躬行至德、崇人倫之實行,極憂患生民、愛敬萬世之仁,揭其大原而質直言之。
其道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萬物並育,美利無窮,而其實不過由孩提赤子之良知良能,存養而擴充之。
蓋天所以生人,人所以繼天而生生,聖人所以普天地生德于天地萬世者,道一而已。
自孔子作經以授曾子,三千之徒備聞其説,歷子思、孟子而其道益明。
自漢以來,儒者治經皆通習孝經、論語。
是以二千餘年名教綱常維持不墜,人類相生以至今日。
然孝經古訓多亡,百家是非雜糅,其能開示藴奧,提挈綱維,於天道至教、聖人至德洞徹其本原者,莫如漢鄭君,及明黃氏道周、國朝阮氏元。
鄭君之言曰:「孝經者,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
孝爲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
」又曰:「至德,孝弟也;要道,禮樂也。
」又曰:「孝弟恭敬,民皆樂之。
」又曰:「孝行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又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蓋孝者,元氣也,生德也。
太極元氣,函三爲一,天道陰陽,地道剛柔,人道仁義。
陰陽,生氣也;剛柔,生質也;仁義,生德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三才合於一元。
元者,天地之所以爲天地也,即人之所以爲人。
陰陽轉而爲五行,人秉五行之精爲五常之性,五常皆出於仁,仁本于孝,孝弟同體。
孩提愛親,少長敬兄。
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人之行莫大於孝,而弟即由此起,忠即由此資,因嚴教敬,因親教愛,萬善皆由此生。
人類由此相生相養相保不相殺,而天下國家可治。
故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天不變,道亦不變。
人無智愚賢不肖,見孝弟恭敬之行,無不憮然動其天良,肅然慕爲善道。
是以孔子「行在孝經」,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説。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聖人先得人心之所同然。
故上古天地初開,伏羲作易定人倫,而人類即别于禽獸,萬世孝治天下由此始。
自是聖帝明王則天順民,立政立教,百世一揆,故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至周公制禮而大備。
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
五始大義,如天地無不持載覆帱,無非肫肫之仁由大本而來。
蓋六經之教,一歸於使人相生相養相保,而相生相養必由於相愛相敬,相愛相敬之本出於愛親敬親。
惟愛敬盡於事親,故能於天下之人無不愛、無不敬,而使天下之人無不愛吾親、敬吾親。
此明王所以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而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也。
此其道求之六經,觸處皆是,而統宗會元,在於孝經。
陳氏澧謂:「鄭君六藝論已佚,而幸存數言,使學者知孝經爲道之根源,六藝之總會。
此微言未絶,更好大義未乖者矣。
」 黃氏之言曰:「孝經者,道德之淵源,治化之綱領也。
六經之本皆出孝經,而大、小戴禮記爲孝經疏義。
蓋孝爲教本,禮所由生,語孝必本敬,本敬則禮從此起。
」又曰:「孝經微義有五:因性明教,一也;追文反質,二也;貴道德而賤兵刑,三也;定辟異端,四也;韋布而享祀,五也。
」夫六經同歸,其指在禮,而禮之本在孝。
孝以愛興敬,禮以敬治愛。
孝子有惻怛深愛之情,則必以慎重至敬出之,而禮生焉。
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子如執玉,如奉盈,如弗勝,如將失之。
」其言形容愛敬相因而至之誠,至爲親切。
此孝所以爲禮之始,而立六經之本。
是即鄭君以至德爲孝弟,要道爲禮樂,以孝經總會六藝之精義也。
其言「因性明教」,何也?聖人施教,不立别法,但因其本性而利導之。
經曰:「父子之道,天性也。
」生之膝下,一體而分,喘息呼吸,氣通於親,父子至
孝經之義,本乾元、坤元化育萬物所命生人之性,統上古以來聖神繼天立極、保民無疆之大經大法,約以躬行至德、崇人倫之實行,極憂患生民、愛敬萬世之仁,揭其大原而質直言之。
其道置之而塞乎天地,溥之而橫乎四海,施之後世而無朝夕,萬物並育,美利無窮,而其實不過由孩提赤子之良知良能,存養而擴充之。
蓋天所以生人,人所以繼天而生生,聖人所以普天地生德于天地萬世者,道一而已。
自孔子作經以授曾子,三千之徒備聞其説,歷子思、孟子而其道益明。
自漢以來,儒者治經皆通習孝經、論語。
是以二千餘年名教綱常維持不墜,人類相生以至今日。
然孝經古訓多亡,百家是非雜糅,其能開示藴奧,提挈綱維,於天道至教、聖人至德洞徹其本原者,莫如漢鄭君,及明黃氏道周、國朝阮氏元。
鄭君之言曰:「孝經者,三才之經緯,五行之綱紀。
孝爲百行之首,經者不易之稱。
」又曰:「至德,孝弟也;要道,禮樂也。
」又曰:「孝弟恭敬,民皆樂之。
」又曰:「孝行於内,其化自流於外。
」又曰:「孔子以六藝題目不同,指意殊别,恐道離散,後世莫知根源,故作孝經以總會之。
」蓋孝者,元氣也,生德也。
太極元氣,函三爲一,天道陰陽,地道剛柔,人道仁義。
陰陽,生氣也;剛柔,生質也;仁義,生德也。
天地之大德曰生,民受天地之中以生,三才合於一元。
元者,天地之所以爲天地也,即人之所以爲人。
陰陽轉而爲五行,人秉五行之精爲五常之性,五常皆出於仁,仁本于孝,孝弟同體。
孩提愛親,少長敬兄。
仁之實,事親;義之實,從兄;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樂之實,樂斯二者。
人之行莫大於孝,而弟即由此起,忠即由此資,因嚴教敬,因親教愛,萬善皆由此生。
人類由此相生相養相保不相殺,而天下國家可治。
故曰:「夫孝,天之經,地之義,民之行。
」天不變,道亦不變。
人無智愚賢不肖,見孝弟恭敬之行,無不憮然動其天良,肅然慕爲善道。
是以孔子「行在孝經」,見而民莫不敬,言而民莫不信,行而民莫不説。
民之秉彜,好是懿德,聖人先得人心之所同然。
故上古天地初開,伏羲作易定人倫,而人類即别于禽獸,萬世孝治天下由此始。
自是聖帝明王則天順民,立政立教,百世一揆,故堯、舜之道,孝弟而已。
三代之學,皆所以明人倫,至周公制禮而大備。
春秋以元之氣正天之端,以天之端正王之政。
五始大義,如天地無不持載覆帱,無非肫肫之仁由大本而來。
蓋六經之教,一歸於使人相生相養相保,而相生相養必由於相愛相敬,相愛相敬之本出於愛親敬親。
惟愛敬盡於事親,故能於天下之人無不愛、無不敬,而使天下之人無不愛吾親、敬吾親。
此明王所以得萬國之歡心以事其先王,而天下和平,災害不生,禍亂不作也。
此其道求之六經,觸處皆是,而統宗會元,在於孝經。
陳氏澧謂:「鄭君六藝論已佚,而幸存數言,使學者知孝經爲道之根源,六藝之總會。
此微言未絶,更好大義未乖者矣。
」 黃氏之言曰:「孝經者,道德之淵源,治化之綱領也。
六經之本皆出孝經,而大、小戴禮記爲孝經疏義。
蓋孝爲教本,禮所由生,語孝必本敬,本敬則禮從此起。
」又曰:「孝經微義有五:因性明教,一也;追文反質,二也;貴道德而賤兵刑,三也;定辟異端,四也;韋布而享祀,五也。
」夫六經同歸,其指在禮,而禮之本在孝。
孝以愛興敬,禮以敬治愛。
孝子有惻怛深愛之情,則必以慎重至敬出之,而禮生焉。
記曰:「孝子之有深愛者必有和氣,有和氣者必有愉色,有愉色者必有婉容。
孝子如執玉,如奉盈,如弗勝,如將失之。
」其言形容愛敬相因而至之誠,至爲親切。
此孝所以爲禮之始,而立六經之本。
是即鄭君以至德爲孝弟,要道爲禮樂,以孝經總會六藝之精義也。
其言「因性明教」,何也?聖人施教,不立别法,但因其本性而利導之。
經曰:「父子之道,天性也。
」生之膝下,一體而分,喘息呼吸,氣通於親,父子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