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參考書目

關燈
進正念、脫離染污垢穢的心行,達到清淨無煩惱無罪惡的涅槃境界。

    《法句經》說明法要自證,解脫要靠自己,隻有自己才能解脫自己的生死輪回,佛陀隻能指引解脫的道路方法。

    正果與生理年齡無關,它是累劫以來修行的結果。

     [178]去世之後發表的作品,牛津,1936。

    其中收錄巴比特一篇極有價值的文章“佛陀和西方”。

    巴比特對佛教中特别強調“内在抑制”和自我控制的原則很感興趣。

     [179]梵語“Sramana”,這是該詞巴利語形式,意為“苦行者”。

     [180]聖人。

     [181]正确的學說、正确的目的、正确的言論、正确的行為、正确的純潔、正确的思想、正确的獨居、正确的狂喜。

     [182]參見第十四品。

     [183]祭司。

     [184]和尚,托缽僧,虔誠的信仰者。

     [185]英語中通常叫做“Brahmin”。

     [186]梵語為“Pravrajita”,巴利語為“Pabbagita”。

     [187]印度東北部城市瓦臘納西(Varanasi)的舊稱。

     [188]亦見《佛的福音》,和《法句經》。

     [189]艾略特(1888-1965),英國詩人、劇作家和文學評論家,對20世紀英美現代派文學和新批評派評論起了開拓作用,代表作有《荒原》和獲得1948年諾貝爾文學獎的《四個四重奏》,還有詩劇、批評文集等。

     [190]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姓。

     [191]達摩:佛教教義的法則;桑诃:佛教教堂。

    佛、達摩和桑诃構成了“三庇護”。

     [192]印度東北部城市。

    或譯伽雅,是印度教和佛教聖地。

     [193]參見《五卷書》序言。

     [194]E.W.伯林蓋姆譯,《佛教傳說》,哈佛東方系列叢書,第28、29和30卷本。

    亦見《佛陀寓言》,T.羅傑斯譯,倫敦,1870。

     [195]該詩行摘自《法句經》,其中這個故事是“評注”。

     [196]一千萬。

     [197]《東方聖書》(十一)。

    佛反對神職人員對世俗權力的使用,直接使用人們日常用語宣道,而不用婆羅門教所用的古典梵語。

     [198]公元前二世紀至公元二世紀猶太教的一派,标榜墨守傳統禮儀。

     [199]猶太教一個派别的成員。

    該派主要系由祭司、貴族、富商等組成,與法利賽人對立,尊奉《律法書》,但不信口傳律法,也不信靈魂永生及肉身複活。

     [200]古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區,包括今巴勒斯坦的南部地區和約旦的西南部地區。

     [201]參見甘地、泰戈爾、羅摩克裡希納和維韋科南達。

     [202]阿諾德(1832-1904),英國詩人和報人,代表作為史詩《亞洲之光》。

     [203]參見H.G.羅林森“歐洲思想和文學中的印度”一文,《印度遺産》,第26頁。

     [204]《本生經》,通過叙述佛陀前生功德的寓言故事發揮佛教的基本教義。

     [205]裡斯·戴維斯,《佛教誕生故事》,第一、十三、四十四。

    中文版參見“中國故事”部分的“二母争子”故事。

     [206]東南亞國家泰國的舊稱。

     [207]參見E.B.考埃爾從梵語譯為英語的《東方聖書》第49卷。

    中文本見《佛說幸禅經》;又由塞缪爾·畢爾(1825-1889)譯回英語,《東方聖書》第19卷。

     [208]佛教創始人釋迦牟尼的本名,意為“義成就者”。

     [209]天上的諸神靈。

     [210]摩揭陀北部邊疆一個皇室名稱,因而佛被稱為“薩克耶摩尼”或薩克耶聖人。

     [211]相傳是基督降生前未受洗的兒童及好人靈魂所居之處。

     [212]相傳為象征太陽、吉祥等的标志。

    是佛教的象征,至今仍在沿用。

     [213]參見R.O.巴盧的《世界聖經》。

     [214]印度教、錫克教的宗教教師或領袖。

     [215]佛教典籍的總稱,“全書”。

    參見E.J.托馬斯所著的《佛教聖典》(東方智慧系列叢書)中的這些重要佛教教規。

    更為完整的分析,參見E.J.托馬斯克諾夫的《佛教思想史》。

     [216]色諾芬(前431—前355),古希臘将領、曆史學家,蘇格拉底的學生,率一萬希臘雇傭軍參加波斯王子Cyrus反對其兄ArtaxerxesII的戰争,遠征到達黑海,著有《遠征記》《希臘史》《回憶蘇格拉底》等。

     [217]蘇格拉底(前469—前399),古希臘哲學家,認為哲學在于認識自我,美德即知識,提出探求真理的助産術和辯證法。

    本人無著作,其學說僅見于他的學生柏拉圖和色諾芬的著作。

     [218]永入涅槃再受生死果報的僧人。

     [219]梵語bhakti,以對一個神的虔誠信奉求得自身的解脫。

     [220]佛教派别之一,以專修禅定為主。

    禅定指安靜而止息雜慮,是佛教的修行方法。

     [221]宗教信徒。

     [222]接近涅槃。

     [223]時代或輪回。

     [224]“菩提薩埵”教義自發地戒絕涅槃,繼續在再生的輪回之中,直到整個世界得以拯救。

    它是大乘佛教一條重要的信條。

    因此,“菩提薩埵”與基督教的“救世主”思想有點相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