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識論》,曾答之雲:夫取精用弘,學問斯貴;博覽遍觀,唯虞孤陋。
吾友馬一浮與人書曰:恥為一往之談,貴通天下之志。
此言若近,而有遠旨,融攝諸家,讵為吾病。
前過漢上,曾遇人言:佛家與此土諸宗,理當辨異,無取融通。
餘曰:自昔有三教融通之談,吾亦唾之夙矣,其所謂融通,非融通也,直拉雜耳、比附耳。
習比附者絕望于懸解,喜拉雜者長陷于橫通,今古學人免此者寡,如斯之流,公所弗尚,吾何取焉?若乃上智曠觀百家之學,雖各有條例、各成系統,而如其分理不齊斯齊,會其玄極同于大通,故乃涵萬象而為宰,遍征群慮而自有宗主,否則與拉雜比附何異?鼓鴻爐而造化,融會貫穿,新有所創,成為化學的變化。
同歸盡自殊塗,百慮何妨一緻?斯固小知之所駭怪,一察之所不喻,宜其等華、梵于天淵,視内外若矛盾,道隐小成,明窮戶牖,其所患豈淺哉!昔羅什東來,睹遠論而歎與經合,見肇文而欣其解符,此皆三玄之緒也,而什不以為異,何哉?遠公著《法性論》,什覽而歎曰:邊國人未有經,便闇與理合,豈不妙哉!肇公四論,什見之曰:吾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
遠、肇兩師之學其根底隻是三玄,什未嘗以為異也。
夫學,必析異以盡其偏曲,必一貫以睹其大純,知異而不知同,非所以為學也。
吾說未竟,而彼人欣然會心。
故知世無宗匠,士溺近習,脫聞勝論,忍礙通途。
《破破論》久未翻印,世人得見者甚少。
牟生宗三雲:有宗說話,處處分割得太死煞,《新論》破之已詳。
空宗,從玄學之觀點去看,隻是破而不立,自無有宗之失。
然談到心地,與《新論》所雲全性成行,全行是性,及智即是如等等意思,畢竟迥别,不知何故?餘曰:佛家思想根本多矛盾,此意非簡單可說,亦難為不知者道。
佛家派别甚繁,各宗之高文典冊多半是總輯衆家之說而成,其思想本不完全一緻,甚難董理。
餘通玩佛家大旨,約有三端,是其超越古今處。
一、于人生惑染方面深觀洞照,詳悉說與人令其自反。
孔子不訾毀人生,不肯從這方面說,佛家偏要揭穿。
雖不無短,佛家出世思想由此,而且将人生看得太壞,自有許多不良影響。
卻亦是不可少的說話。
吾以為人生惑染方面識得最透者,自有天地以來,恐無過于佛家。
中外文學家揭人生壞處者固多,然其态度冷酷,且從其小知小解而說出來,不是從廣大心發出。
二、佛家書形容一真法界空寂、清淨、真實,遠離一切倒妄與戲論,無上莊嚴,真令人有顔子欲從末由之感。
吾于此直是窮于贊歎,人生不識此味,極可惜!孔子于此方面隻是引而不發,大概恐人作光景玩弄,欲人深造自得之。
孔子甚切實,但有佛家說一番卻好。
三、佛家書破除知見或情識處,直是古今中外無量哲人罕有如斯深遠。
老、莊雖反知,迹其言說,猶未臻妙境。
歐西哲人大抵不出思辨窠臼,更難望老、莊矣。
孔子境界高,直教人從實踐中涵養本原,自不蹈情識一路,而其事大難,佛家一說也好。
昔在北京與友人林宰平梁漱溟言,佛家之學須看他大處深處,若雲理論,則為宗教思想與空想所誤者亦不少,餘故欲評而正之。
吾國向來嗜佛者大概屬名士,談玄說妙,無不陷于籠統與混亂,久為思想界之毒,其于佛家罕能得真知實見。
今後從事西洋哲學者,甚願其于儒佛二家學,作極深研幾工夫也。
向與宗三言:從來哲人反知主張,餘弗取;然哲學至乎窮高極深,當有超知之一境,俗學陷于知見中,不知有向上一層,亦大誤。
理智或知識,其效用終有限,未可與适道也。
與友人言:東方哲學皆談本體。
印度佛家闡明空寂之一方面甚深微妙,窮于贊揚。
中國《大易》闡明神化之一方面甚深微妙,窮于贊揚。
《新論》融佛之空,以入《易》之神,自是會通之學。
《易》雲“神者不測之謂”,窮理至萬化真源處,無可緻诘,不測而已。
杜則堯問:“《十力語要》卷一有真實流一詞,似費解,先生囑玩《新論》,終不會,請見示。
”答曰:本體顯為大用流行,譬如大海水顯為衆漚,從衆漚言,其起滅騰躍而不住,渾是一大流,餘所謂大用流行者,可由此譬而喻。
然複當知,大用既是本體之顯,即非虛妄,故名真實流。
向時章太炎以六經四子言天命,天者本體之名,非謂上神;命者流行義。
天命猶雲本體之流行。
拟之佛氏賴耶生相,餘《語要》中曾駁之,但未詳耳。
近日黃艮庸記有《摧惑顯宗記》一冊,收在《十力叢書》中,可參考。
太炎于儒佛兩無所解,後學勿為所誤。
則堯記餘語,有雲:《新論》談本體,則于空寂而識生化之神,于虛靜而見剛健之德,此其融二氏于《大易》,而抉造化之藏,立斯人之極也。
若隻言生化與剛健,恐如西洋生命論者,其言生之沖動,與佛家唯識宗說賴耶生相恒轉如瀑流、真認取習氣為生源者,同一錯誤。
若如東方釋與道之隻證寂靜,卻不悟本體元是寂而生生、靜而健動,卻不,至此為句。
則将溺于寂、滞于靜,而有反人生之傾向,佛氏是也。
或安于陰柔,甘于頹靡,老、莊影響于漢以後之中國人,為害不淺也。
江左以後,佛教與道家合流,實中國人之大不幸,此不及詳。
《新論》所資至博,非拘于某一家派之見。
要皆反己體認于斯理,無門戶可依,不虛妄造說,體系宏闊,百家之言其長處皆可融納,其短處皆可避免,蓋先生一生心力在此。
西洋人之學尚思辨,吾先哲之學慎思明辨而畢竟歸于體認。
體認最上之詣,即孔子所雲默識。
秦、漢以後學人,思辨、體認二者俱廢。
宋、明諸儒不求思辨之術,雖高談體認,而思辨未精,則不以渾沌為體認之實得者鮮矣。
清季以來世變日亟,吾國學人缺乏獨立創造精神,急于稗販,則難言艱深思辨之業,炫于理論,更不悟有體認之境。
西哲之理論,是從艱深之思辨得來,吾決不輕視。
吾先哲由思辨而歸于體認,直證真理,自無鋪張理論之必要。
此境界極高,近世學子目炫于西哲理論,而又不曾自用思辨,卻輕妄菲薄先哲,吾平生提及學風便憤罵,實有所苦。
餘于哲學,主張思辨與體認二者交修,惜《量論》未能寫出,今精力不堪用矣。
從來談本體真常者,似謂本體自身就是一個恒常的物事,此種想法,即以為宇宙有不變者,為萬變不居者之所依,如此則體用自成二片,佛家顯有此失。
西洋學者或受希伯來宗教影響,承認有超越萬物之上神,固與吾之體用不二義極端違背;其或否認上帝,而建立本體以為宇宙第一因,則因與果仍自不一;或以為一一物依于種種形式而成,形式元是先物固存。
今人遂有以形式相當于吾先哲所謂理。
殊不知,儒家以理為本體之名者,則以本體元是至誠無息,涵備無窮條理,為萬物所資始,故以理名,至誠,猶雲至極真實。
非直取空空無實的形式以為本體也。
此雲空空,系複詞。
本體如是空空無實,何得肇萬化乎?總之西洋學人談本體,皆近于佛氏所謂戲論,此中不及詳談。
原拟作《量論》時,于《證量》一篇中論及之。
《新論》闡明體用不二,今揭大旨如下: 一、渾然全體流行,備萬理、含萬德、肇萬化,是謂本體。
二、本體流行,現似一翕一辟,反而成變。
如是如是變,刹那刹那、頓起頓滅、頓滅頓起,實即刹刹皆是頓變,無有故物可容暫住。
奇哉大變!無以名之,強名曰用。
三、離用無體,本體舉其自身全顯為用,無可于用外覓體。
譬如大洋水全現作衆漚,不可于衆漚外覓大洋水。
四、離體無用,大用流行實即本體顯為如是。
譬如衆漚起滅騰躍,實即大洋水顯為如是。
哲學家否認本體者,便如小孩臨洋岸,隻睹衆漚相,而不悟一一漚相皆是大洋水也。
五、體備萬理,故有無量潛能;用乃唯有新新,都無故故。
六、本體真常者,是以其德性言,非以其自體是兀然堅住、無生無造、不變不動,方謂真常也。
非字,至此為句。
真常二德,實統衆德。
綜上六義,體用雖有分而實不二,其義易明。
西哲總将宇宙人生割裂,其談宇宙,實是要給物理世界以一個說明,而其為說卻不從反己體認得來,終本其析物之知,以構畫而成一套理論。
殊不知,人是官天地、府萬物,如離開人生而純從物理方面以解釋宇宙,即其所說明之宇宙便成為無生命之宇宙,如何應理?餘一向主張科學之外,應有哲學,即因科學對于宇宙隻從物理方面分别部門去研究,而哲學直須向天地萬物與吾人不可分割處作綜會探索。
綜會之中亦自有精析,要是先見其大,而複加文理密察工夫,先哲所謂精義是也。
各科學之理論自有可供哲學理論上之參證,然欲領會宇宙大生命,卻非反己體認不為功,所以者何?宇宙大生命與吾人生命不可割裂為二故,若非反己體認,而徒以析物之知推演以成一套宇宙論,其于實際不相幹,何待言。
實際,謂宇宙大生命。
此種意思,原拟為《量論》時詳說,茲恐不及。
《新論》以翕辟成變、辟為翕主,發宇宙人生之蘊,實從《大易》《幹》《坤》推演而出。
此中義海,無量無邊,語言文字本無從透達,茲略提示。
吾人須反己切究如何是自家生命,此中自家一詞,不是指小己而言。
倘于一念清淨炯然照明時,認識吾固有寶藏中,天然活活躍躍、健以開發之幾,其動也充實不可已,浩然磅礴大宇,不知其從來,不知其所止者,是乃所謂辟,而吾人與天地萬物共有之大生命即此物也。
物宇系虛用,回指上文所謂辟。
孟子說“上下與天地同流”,說“萬物皆備于我”,莊生雲“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都緣識得此物,故能不為七尺之形所礙,而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耳。
吾人有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任務與功能,正是一體流通無閉閡也。
吾人隻有反己識得天然活活躍躍健以開發之幾上,才是吾固有寶藏,才是吾與天地萬物共有之大生命;若私意私欲紛然纏擾時,便與天地萬物隔截,開發不了。
從來黠慧者能以強力宰物,終是喪其本來與天地萬物共有之大生命,易所謂兇者是也。
惟為天下除大患去大不平,而無私意私欲雜于其間者,方足發揚大生命。
老氏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也。
老學出于易,而多改變,唯此數語未失易之本旨。
辟是健以開發之力,隻于此識生命,人生自強不息,宇宙變動不居,皆原于辟。
然辟之健,是大明無染,要不可以小己之強,雜于私慧者為辟也。
徐生問:“今有人以事物之理與宋、明儒所謂天理,須分開講,其說然否?”答曰:前儒言天理,謂本心也。
此主乎吾身之心,即是主乎天地萬物者也。
理無定在而無不在。
陽明說“心即理”,吾亦印可。
然彼複曰“心在物為理”卻未妥在。
心是萬理皆備之心,物亦是條理燦然之物,于心而見其即是理,亦應于物而見其即是理。
如伊川說“在物為理”,是以理專屬之物,而心乃空洞無理,純為被動,吾反求諸心,而實不然,伊川不無失也。
陽明說“心即理”,而反對伊川“在物為理”之說,因于在字上加一心字,是以為物本無理,由心在物,方賦予物以理,是窮理者隻求之心,可不征于物。
姚江學風所以見惡于晚明諸子也。
餘以為心作用之發現,萬物之散着,同是天理流行,分殊即不無,本原何可二? 徐生鑒心謂時人疑餘談及西洋思想,辄以武斷之态度而輕有所抑,此乃于吾書不求甚解之故。
西洋思想來源,一為希臘思想,一為希伯來宗教思想。
其來自希臘者,在哲學方面為理智之向外追求;其來自希伯來宗教者,為情感上對超脫萬有之上神起超越感。
餘平生之學,主張體用不二,實融天人而一之,與宗教固截然殊途;至于西洋哲學專為思辨之業,餘未嘗不由其塗,要自不拘于此塗。
恃思辨者以邏輯謹嚴勝,殊不知窮理入無上甚深微妙處,須休止思辨而默然體認,直至體認與所體認渾然一體不可分,思辨早自絕,邏輯何所施乎?思辨即構成許多概念,而體認之極詣則所思與能思俱泯,炯然大明,蕩然無相,則概念滌除已盡也。
餘之學,始乎思辨而必極乎體認,但體認有得終亦不廢思辨,唯經過體認以後之思辨,與以前自不同。
循物之則,而不容任意渾沌過去,由乎思想規範、論議律則,無别神異。
唯洞徹本原,無侈于求知而陷大迷,知識雖多,而不見本原,非大迷而何?無紛以析理而昧理根,郭子玄莊注有理根二字,予深味之。
窮理至萬有根源處,無可複問其所由然,此方是理根。
科學上各專門之知,哲學上各宗派之論,皆務析理而昧于其根者也。
夫窮理者窮至其根,必将豁然于追問之徒勞,而默然自明也。
宋人小詞雲:“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妙哉妙哉!吾誰與語?無徒勞外逐而忽于求己,思辨之功,都是王陽明所謂用力于外;而本原之學不得不求諸己。
用力于外者,朱子《大學》格物補傳所謂“即物窮理”,今雲客觀的方法是也。
外求法,确是不得不用之一種方法,吾決不反對;但徒勞于此,而失其在己,則莊子“小知間間”之譏,與“人之生也若是芒乎”之歎,吾誠有同感矣。
是乃體認有得後之特殊境界,非徒逞思辨者所可幾也。
中國學術思想,孔氏之儒為正統派。
晚周諸子僅存者,及印度傳來佛法,今後之學者皆當精究。
魏、晉玄言與宋、明理學,亦各有獨到,不可一概菲薄。
或曰:“書太多,甚難讀。
”餘曰:此不知抉擇耳。
學問之事,由博而約,古哲已言之矣。
不博而求成學,猶緣木求魚也。
然切忌一往雜博,人生精力有限,古今載籍無窮。
且近世學術分類綦繁,欲專一學,拓基必寬,基址過狹,向上如何建築?又凡一種學術之發展,必有其密切相輔之學,亦必有其極端相反之學,斯二者皆未可忽而不求,否則無以自廣、無以自樹,故博覽工夫重要不待言。
但如何博覽去,确成問題。
學術太繁,書籍太多,即一門學問之中,其書亦汗牛充棟,将如何博覽耶?此在有眼識者,能于本業及旁治諸學,旁治,謂相輔與相反之諸學派。
訪求其根本大典,及第二三等書籍,分别列在專精與涉獵之目,三等以下可姑置。
三等之書雖存其目,如精力不足,則或不閱,或匆匆一覽可也。
更有須注意者,思想界凝滞日久,忽有鼓吹變革之作,雖偏激,究是新生之幾;舊學廢絕,猶有孤存墜緒之文,雖固執,其中必有不可易者在,此皆不可忽而弗問。
如餘此說,則博而不至于雜,自有歸約之餘裕。
且哲學家得力處,畢竟在神解獨運,如畢生之中每日恒是以文籍充塞腦府,易緻目倦神疲,心靈無超曠之餘地,如何得有神解?此心息息與天地萬物流通而不自覺,可奈何?餘平生于讀書外,總有散步山野,望雲氣、看飛鳥之時機,惟促處都市乃大苦耳,然亦時于庭院中蒼茫望天也。
任何國家至少當有若幹真正學人,擔荷學術與文化責任。
清人埋頭作考據工夫,故思想閉塞,清季迄民國,上庠教者、學者浮雜見聞多,而絕學無憂矣,予欲無言。
吾友馬一浮與人書曰:恥為一往之談,貴通天下之志。
此言若近,而有遠旨,融攝諸家,讵為吾病。
前過漢上,曾遇人言:佛家與此土諸宗,理當辨異,無取融通。
餘曰:自昔有三教融通之談,吾亦唾之夙矣,其所謂融通,非融通也,直拉雜耳、比附耳。
習比附者絕望于懸解,喜拉雜者長陷于橫通,今古學人免此者寡,如斯之流,公所弗尚,吾何取焉?若乃上智曠觀百家之學,雖各有條例、各成系統,而如其分理不齊斯齊,會其玄極同于大通,故乃涵萬象而為宰,遍征群慮而自有宗主,否則與拉雜比附何異?鼓鴻爐而造化,融會貫穿,新有所創,成為化學的變化。
同歸盡自殊塗,百慮何妨一緻?斯固小知之所駭怪,一察之所不喻,宜其等華、梵于天淵,視内外若矛盾,道隐小成,明窮戶牖,其所患豈淺哉!昔羅什東來,睹遠論而歎與經合,見肇文而欣其解符,此皆三玄之緒也,而什不以為異,何哉?遠公著《法性論》,什覽而歎曰:邊國人未有經,便闇與理合,豈不妙哉!肇公四論,什見之曰:吾解不謝子,文當相揖耳。
遠、肇兩師之學其根底隻是三玄,什未嘗以為異也。
夫學,必析異以盡其偏曲,必一貫以睹其大純,知異而不知同,非所以為學也。
吾說未竟,而彼人欣然會心。
故知世無宗匠,士溺近習,脫聞勝論,忍礙通途。
《破破論》久未翻印,世人得見者甚少。
牟生宗三雲:有宗說話,處處分割得太死煞,《新論》破之已詳。
空宗,從玄學之觀點去看,隻是破而不立,自無有宗之失。
然談到心地,與《新論》所雲全性成行,全行是性,及智即是如等等意思,畢竟迥别,不知何故?餘曰:佛家思想根本多矛盾,此意非簡單可說,亦難為不知者道。
佛家派别甚繁,各宗之高文典冊多半是總輯衆家之說而成,其思想本不完全一緻,甚難董理。
餘通玩佛家大旨,約有三端,是其超越古今處。
一、于人生惑染方面深觀洞照,詳悉說與人令其自反。
孔子不訾毀人生,不肯從這方面說,佛家偏要揭穿。
雖不無短,佛家出世思想由此,而且将人生看得太壞,自有許多不良影響。
卻亦是不可少的說話。
吾以為人生惑染方面識得最透者,自有天地以來,恐無過于佛家。
中外文學家揭人生壞處者固多,然其态度冷酷,且從其小知小解而說出來,不是從廣大心發出。
二、佛家書形容一真法界空寂、清淨、真實,遠離一切倒妄與戲論,無上莊嚴,真令人有顔子欲從末由之感。
吾于此直是窮于贊歎,人生不識此味,極可惜!孔子于此方面隻是引而不發,大概恐人作光景玩弄,欲人深造自得之。
孔子甚切實,但有佛家說一番卻好。
三、佛家書破除知見或情識處,直是古今中外無量哲人罕有如斯深遠。
老、莊雖反知,迹其言說,猶未臻妙境。
歐西哲人大抵不出思辨窠臼,更難望老、莊矣。
孔子境界高,直教人從實踐中涵養本原,自不蹈情識一路,而其事大難,佛家一說也好。
昔在北京與友人林宰平梁漱溟言,佛家之學須看他大處深處,若雲理論,則為宗教思想與空想所誤者亦不少,餘故欲評而正之。
吾國向來嗜佛者大概屬名士,談玄說妙,無不陷于籠統與混亂,久為思想界之毒,其于佛家罕能得真知實見。
今後從事西洋哲學者,甚願其于儒佛二家學,作極深研幾工夫也。
向與宗三言:從來哲人反知主張,餘弗取;然哲學至乎窮高極深,當有超知之一境,俗學陷于知見中,不知有向上一層,亦大誤。
理智或知識,其效用終有限,未可與适道也。
與友人言:東方哲學皆談本體。
印度佛家闡明空寂之一方面甚深微妙,窮于贊揚。
中國《大易》闡明神化之一方面甚深微妙,窮于贊揚。
《新論》融佛之空,以入《易》之神,自是會通之學。
《易》雲“神者不測之謂”,窮理至萬化真源處,無可緻诘,不測而已。
杜則堯問:“《十力語要》卷一有真實流一詞,似費解,先生囑玩《新論》,終不會,請見示。
”答曰:本體顯為大用流行,譬如大海水顯為衆漚,從衆漚言,其起滅騰躍而不住,渾是一大流,餘所謂大用流行者,可由此譬而喻。
然複當知,大用既是本體之顯,即非虛妄,故名真實流。
向時章太炎以六經四子言天命,天者本體之名,非謂上神;命者流行義。
天命猶雲本體之流行。
拟之佛氏賴耶生相,餘《語要》中曾駁之,但未詳耳。
近日黃艮庸記有《摧惑顯宗記》一冊,收在《十力叢書》中,可參考。
太炎于儒佛兩無所解,後學勿為所誤。
則堯記餘語,有雲:《新論》談本體,則于空寂而識生化之神,于虛靜而見剛健之德,此其融二氏于《大易》,而抉造化之藏,立斯人之極也。
若隻言生化與剛健,恐如西洋生命論者,其言生之沖動,與佛家唯識宗說賴耶生相恒轉如瀑流、真認取習氣為生源者,同一錯誤。
若如東方釋與道之隻證寂靜,卻不悟本體元是寂而生生、靜而健動,卻不,至此為句。
則将溺于寂、滞于靜,而有反人生之傾向,佛氏是也。
或安于陰柔,甘于頹靡,老、莊影響于漢以後之中國人,為害不淺也。
江左以後,佛教與道家合流,實中國人之大不幸,此不及詳。
《新論》所資至博,非拘于某一家派之見。
要皆反己體認于斯理,無門戶可依,不虛妄造說,體系宏闊,百家之言其長處皆可融納,其短處皆可避免,蓋先生一生心力在此。
西洋人之學尚思辨,吾先哲之學慎思明辨而畢竟歸于體認。
體認最上之詣,即孔子所雲默識。
秦、漢以後學人,思辨、體認二者俱廢。
宋、明諸儒不求思辨之術,雖高談體認,而思辨未精,則不以渾沌為體認之實得者鮮矣。
清季以來世變日亟,吾國學人缺乏獨立創造精神,急于稗販,則難言艱深思辨之業,炫于理論,更不悟有體認之境。
西哲之理論,是從艱深之思辨得來,吾決不輕視。
吾先哲由思辨而歸于體認,直證真理,自無鋪張理論之必要。
此境界極高,近世學子目炫于西哲理論,而又不曾自用思辨,卻輕妄菲薄先哲,吾平生提及學風便憤罵,實有所苦。
餘于哲學,主張思辨與體認二者交修,惜《量論》未能寫出,今精力不堪用矣。
從來談本體真常者,似謂本體自身就是一個恒常的物事,此種想法,即以為宇宙有不變者,為萬變不居者之所依,如此則體用自成二片,佛家顯有此失。
西洋學者或受希伯來宗教影響,承認有超越萬物之上神,固與吾之體用不二義極端違背;其或否認上帝,而建立本體以為宇宙第一因,則因與果仍自不一;或以為一一物依于種種形式而成,形式元是先物固存。
今人遂有以形式相當于吾先哲所謂理。
殊不知,儒家以理為本體之名者,則以本體元是至誠無息,涵備無窮條理,為萬物所資始,故以理名,至誠,猶雲至極真實。
非直取空空無實的形式以為本體也。
此雲空空,系複詞。
本體如是空空無實,何得肇萬化乎?總之西洋學人談本體,皆近于佛氏所謂戲論,此中不及詳談。
原拟作《量論》時,于《證量》一篇中論及之。
《新論》闡明體用不二,今揭大旨如下: 一、渾然全體流行,備萬理、含萬德、肇萬化,是謂本體。
二、本體流行,現似一翕一辟,反而成變。
如是如是變,刹那刹那、頓起頓滅、頓滅頓起,實即刹刹皆是頓變,無有故物可容暫住。
奇哉大變!無以名之,強名曰用。
三、離用無體,本體舉其自身全顯為用,無可于用外覓體。
譬如大洋水全現作衆漚,不可于衆漚外覓大洋水。
四、離體無用,大用流行實即本體顯為如是。
譬如衆漚起滅騰躍,實即大洋水顯為如是。
哲學家否認本體者,便如小孩臨洋岸,隻睹衆漚相,而不悟一一漚相皆是大洋水也。
五、體備萬理,故有無量潛能;用乃唯有新新,都無故故。
六、本體真常者,是以其德性言,非以其自體是兀然堅住、無生無造、不變不動,方謂真常也。
非字,至此為句。
真常二德,實統衆德。
綜上六義,體用雖有分而實不二,其義易明。
西哲總将宇宙人生割裂,其談宇宙,實是要給物理世界以一個說明,而其為說卻不從反己體認得來,終本其析物之知,以構畫而成一套理論。
殊不知,人是官天地、府萬物,如離開人生而純從物理方面以解釋宇宙,即其所說明之宇宙便成為無生命之宇宙,如何應理?餘一向主張科學之外,應有哲學,即因科學對于宇宙隻從物理方面分别部門去研究,而哲學直須向天地萬物與吾人不可分割處作綜會探索。
綜會之中亦自有精析,要是先見其大,而複加文理密察工夫,先哲所謂精義是也。
各科學之理論自有可供哲學理論上之參證,然欲領會宇宙大生命,卻非反己體認不為功,所以者何?宇宙大生命與吾人生命不可割裂為二故,若非反己體認,而徒以析物之知推演以成一套宇宙論,其于實際不相幹,何待言。
實際,謂宇宙大生命。
此種意思,原拟為《量論》時詳說,茲恐不及。
《新論》以翕辟成變、辟為翕主,發宇宙人生之蘊,實從《大易》《幹》《坤》推演而出。
此中義海,無量無邊,語言文字本無從透達,茲略提示。
吾人須反己切究如何是自家生命,此中自家一詞,不是指小己而言。
倘于一念清淨炯然照明時,認識吾固有寶藏中,天然活活躍躍、健以開發之幾,其動也充實不可已,浩然磅礴大宇,不知其從來,不知其所止者,是乃所謂辟,而吾人與天地萬物共有之大生命即此物也。
物宇系虛用,回指上文所謂辟。
孟子說“上下與天地同流”,說“萬物皆備于我”,莊生雲“獨與天地精神往來”,都緣識得此物,故能不為七尺之形所礙,而複其天地萬物一體之本然耳。
吾人有裁成天地、輔相萬物之任務與功能,正是一體流通無閉閡也。
吾人隻有反己識得天然活活躍躍健以開發之幾上,才是吾固有寶藏,才是吾與天地萬物共有之大生命;若私意私欲紛然纏擾時,便與天地萬物隔截,開發不了。
從來黠慧者能以強力宰物,終是喪其本來與天地萬物共有之大生命,易所謂兇者是也。
惟為天下除大患去大不平,而無私意私欲雜于其間者,方足發揚大生命。
老氏所謂“生而不有,為而不恃,長而不宰”是也。
老學出于易,而多改變,唯此數語未失易之本旨。
辟是健以開發之力,隻于此識生命,人生自強不息,宇宙變動不居,皆原于辟。
然辟之健,是大明無染,要不可以小己之強,雜于私慧者為辟也。
徐生問:“今有人以事物之理與宋、明儒所謂天理,須分開講,其說然否?”答曰:前儒言天理,謂本心也。
此主乎吾身之心,即是主乎天地萬物者也。
理無定在而無不在。
陽明說“心即理”,吾亦印可。
然彼複曰“心在物為理”卻未妥在。
心是萬理皆備之心,物亦是條理燦然之物,于心而見其即是理,亦應于物而見其即是理。
如伊川說“在物為理”,是以理專屬之物,而心乃空洞無理,純為被動,吾反求諸心,而實不然,伊川不無失也。
陽明說“心即理”,而反對伊川“在物為理”之說,因于在字上加一心字,是以為物本無理,由心在物,方賦予物以理,是窮理者隻求之心,可不征于物。
姚江學風所以見惡于晚明諸子也。
餘以為心作用之發現,萬物之散着,同是天理流行,分殊即不無,本原何可二? 徐生鑒心謂時人疑餘談及西洋思想,辄以武斷之态度而輕有所抑,此乃于吾書不求甚解之故。
西洋思想來源,一為希臘思想,一為希伯來宗教思想。
其來自希臘者,在哲學方面為理智之向外追求;其來自希伯來宗教者,為情感上對超脫萬有之上神起超越感。
餘平生之學,主張體用不二,實融天人而一之,與宗教固截然殊途;至于西洋哲學專為思辨之業,餘未嘗不由其塗,要自不拘于此塗。
恃思辨者以邏輯謹嚴勝,殊不知窮理入無上甚深微妙處,須休止思辨而默然體認,直至體認與所體認渾然一體不可分,思辨早自絕,邏輯何所施乎?思辨即構成許多概念,而體認之極詣則所思與能思俱泯,炯然大明,蕩然無相,則概念滌除已盡也。
餘之學,始乎思辨而必極乎體認,但體認有得終亦不廢思辨,唯經過體認以後之思辨,與以前自不同。
循物之則,而不容任意渾沌過去,由乎思想規範、論議律則,無别神異。
唯洞徹本原,無侈于求知而陷大迷,知識雖多,而不見本原,非大迷而何?無紛以析理而昧理根,郭子玄莊注有理根二字,予深味之。
窮理至萬有根源處,無可複問其所由然,此方是理根。
科學上各專門之知,哲學上各宗派之論,皆務析理而昧于其根者也。
夫窮理者窮至其根,必将豁然于追問之徒勞,而默然自明也。
宋人小詞雲:“衆裡尋他千百度,回頭蓦見那人正在燈火闌珊處。
”妙哉妙哉!吾誰與語?無徒勞外逐而忽于求己,思辨之功,都是王陽明所謂用力于外;而本原之學不得不求諸己。
用力于外者,朱子《大學》格物補傳所謂“即物窮理”,今雲客觀的方法是也。
外求法,确是不得不用之一種方法,吾決不反對;但徒勞于此,而失其在己,則莊子“小知間間”之譏,與“人之生也若是芒乎”之歎,吾誠有同感矣。
是乃體認有得後之特殊境界,非徒逞思辨者所可幾也。
中國學術思想,孔氏之儒為正統派。
晚周諸子僅存者,及印度傳來佛法,今後之學者皆當精究。
魏、晉玄言與宋、明理學,亦各有獨到,不可一概菲薄。
或曰:“書太多,甚難讀。
”餘曰:此不知抉擇耳。
學問之事,由博而約,古哲已言之矣。
不博而求成學,猶緣木求魚也。
然切忌一往雜博,人生精力有限,古今載籍無窮。
且近世學術分類綦繁,欲專一學,拓基必寬,基址過狹,向上如何建築?又凡一種學術之發展,必有其密切相輔之學,亦必有其極端相反之學,斯二者皆未可忽而不求,否則無以自廣、無以自樹,故博覽工夫重要不待言。
但如何博覽去,确成問題。
學術太繁,書籍太多,即一門學問之中,其書亦汗牛充棟,将如何博覽耶?此在有眼識者,能于本業及旁治諸學,旁治,謂相輔與相反之諸學派。
訪求其根本大典,及第二三等書籍,分别列在專精與涉獵之目,三等以下可姑置。
三等之書雖存其目,如精力不足,則或不閱,或匆匆一覽可也。
更有須注意者,思想界凝滞日久,忽有鼓吹變革之作,雖偏激,究是新生之幾;舊學廢絕,猶有孤存墜緒之文,雖固執,其中必有不可易者在,此皆不可忽而弗問。
如餘此說,則博而不至于雜,自有歸約之餘裕。
且哲學家得力處,畢竟在神解獨運,如畢生之中每日恒是以文籍充塞腦府,易緻目倦神疲,心靈無超曠之餘地,如何得有神解?此心息息與天地萬物流通而不自覺,可奈何?餘平生于讀書外,總有散步山野,望雲氣、看飛鳥之時機,惟促處都市乃大苦耳,然亦時于庭院中蒼茫望天也。
任何國家至少當有若幹真正學人,擔荷學術與文化責任。
清人埋頭作考據工夫,故思想閉塞,清季迄民國,上庠教者、學者浮雜見聞多,而絕學無憂矣,予欲無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