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理進化退化演説

關燈
六紀,民人但知其母,不知其父,《儀禮·喪服傳》:「禽獸知母而不知父。

    野人曰:父母何算焉!」能覆前而不能覆後,卧之詓詓,起之籲籲,饑即求食,飽即棄餘,茹毛飲血而衣皮韋。

    開創之世界如此。

    於是伏羲仰觀於天,俯察於地,因夫婦正五行,始定人道,然尚自由結婚也。

    畫八卦以治天下。

    但取卦畫以别異,非有深義也。

    天下伏而化之,故謂伏羲。

    」此世界進化之説也。

    又按《河圖挺佐輔》文曰:「百世之後,地高天下,下音滸,通俯。

    此南半球非、澳、南美之天地。

    山陵消去,多山之北半球漸就毀空。

    不風不雨,天氣不下降,地氣不上升。

    不寒不暑,日月不能照及。

    民復其土注,民之仍居其故土者。

    皆知其母,不知其父。

    退化爲禽獸野人。

    如此千載之後,天可倚杵。

    南半球地勢愈低,大氣不能升舉,而墮落近天。

    洶洶隆隆,曾莫知其始終。

    」世界至終劫時,莫由知肇始之景況,又不知其能復始否。

    此世界退化之説也。

    觀於所由進化之狀,即可推測退化之狀。

    如登崇山然,上陟之時,拾級而升,其勢難;下降之時,循途而返,其勢易。

     先生撰有《世界進化退化總表》,刊存《四益雜著》。

    據《公羊》三世例,仿《太玄》元統會蔀,以萬年爲一運,定爲八十一運,原始要終,誠巨眼也。

    竊以全球五洲之大,啟塞晦明,胥以日光爲準:日出於東,故東亞中國先進化;《易》曰:「帝出乎震。

    」日沒於西,故歐洲北美次進化。

    物生於春,而成於秋。

    地球升降,北半球夏至與日等衡,主上半年。

    南半球冬至與日等衡。

    主下半年。

    日光所及,北則俄國、坎拏大進化,南則南美、非、澳進化。

    彼此晝夜寒暑相反,故此進彼未進,彼進此方退。

    中國寢饋孔教,入室最先,迨澳弟弱冠,亞兄必傷老大,然急流之舟,有進有退。

    進者由人希天,神遊六漠,精爽不貳,飛相往來,《詩》、《易》之苞符以啟;退者見異思遷,以孔道爲無奇,縱情橫溢,偭規越矩,淪於禽獸。

    上者語上,下者不可語上。

    文章天道,聖學迥判淺深,仰高鑽堅,亦視後學之罷與不罷耳。

    上智之士,騏驥遵道而絶塵;下愚之夫,駑蹇僨轅而卻步。

    所冀中行者流,卓立緻志,早躋鳶魚戾逃之境,勿貽犬馬無别之譏,庶不至滅倫敗紀,墮落九淵,而爲名教所不齒歟! 中國教化自具五等資格表 鎔案:世界進化之次序,毛血時代,人與禽獸相等;遊牧時代,人漸遠於禽獸;酋長時代,人群競争,如阪泉、涿鹿之戰。

    而未知政教;君主時代,政教漸興,如唐虞至春秋之史。

    而未知倫理。

    此等階級,中外所同,如人之自少而壯;然壯夫狂蕩,率意徑行,無禮法以繩檢,其與禽獸相去幾何?天生孔聖,制作六經,先爲中國創興禮樂,並爲全球增進文明。

    孔經以前,媚鬼用人,被髮祭野,夷狄風俗,舊染相沿,先生《倫理約編》所舉,已見崖略矣。

    尼山定制,禮緣人情;《春秋》誅譏,彗除污穢;尚推帝宇,更驗皇輿。

    茂哉茂哉!百世莫違。

    中國絃誦《詩》、《書》,甄陶孔教,漸企敦龐,然東亞幅員廣袤遼闊,比較文野,髣髴小球;僮、傜如澳,苗酋如非,蒙、藏如南美,沿海商埠,思兼歐、美,世家文學,抗衡遊、夏;是孔教權輿中國,已具小五洲之模範。

    自此施及全球,雖五大洲之廣遠,血氣尊親,循序漸進,安利勉強,成功皆一。

    顧以先覺覺後覺,尤當以先進勵後進,引而上行。

    魂學精邃,真人化人,造詣深玄,《莊子》:「六合以外,聖人存而不論。

    」《詩》、《易》是也。

    中國學者當立標前導,誘掖後來。

    無如尊孔既久,中道自畫,未登造極之峰,竟逐退流之水。

    偶染歐風,任情放浪,猥欲毀冕裂冠,用夷變夏;是猶中年夭折,巖牆自殞,而甘爲暴棄之流也。

    舍近聖之資,而沾或陋之俗,下喬入幽,君子不取,背明投暗,盲瞽所爲。

    曷詳參文化之優劣,而審端緻力乎! 故夫聖人之制禮也,酌人情以救世亂,效天法地,杜漸防微。

    因自由結婚,《公羊》鄫季姬自擇配,《左傳》徐女擇壻子南。

    乃定爲父母之命;《詩》娶妻「必告父母」。

    因父子情薄,乃定爲斬衰之喪;三年。

    奪媳争姻,乃定親迎之禮;棄宗餒鬼,乃定廟祀之儀;血統一家而生不蕃,乃聯昏必異姓;種族無别而家不正,乃命氏以篤宗。

    孔子吹律定姓。

    凡此新經新制,中國習久而安常,外人聞之,駭爲破空霹靂。

    蓋孔經託古,深洽人心,當時莫不信從,陳司敗不韙昭公,即其證也。

    以故漢世妃嬪,進由倡者;唐初宮寢,不免慚德。

    延及有宋,内廷清肅,民德益以敦厚。

    即北魏起由塞外,入主中原,漸染華風,思革其國俗之陋,乃禁胡服,斷北語,改國姓爲元氏。

    其後元、清繼踵,多采漢儀,則中國同化之力大也。

    迄今海外哲人,涉獵孔義,羨中國爲有子之國;其來華客居者,或譯定姓氏,或婦從夫姓,齊變至魯,已兆端倪。

    其本國習尚,父子不相養,夫婦可離婚;積重不返,少者自立,壯者避孕,老者獨居,緻每年計較人數,生死不相抵,而日以減少,識者有絶種之憂,思用中藥以起沈疴。

    蓋中國倫理雅化,基礎深固,所由螽羽詵詵矣!孔道之美如此。

    人之攻經廢經者,不過惡禮教之迂拘,而樂新學之放誕耳。

    《記》曰:聖人使人有禮,知自别於禽獸。

    杏壇垂範二千餘年,久已脫腥羶之臭,乃復入羽、角之倫,是舍棟宇而野處,卻衣冠而裸裎也。

    進化何其難!退化何其易!吾爲此懼,豈好辯哉! 注 二廟:恐誤。

    據《四庫》本《古微書·禮稽命徵》:「唐虞五廟:親廟四,始祖廟一。

    」 注 厥協:原作「協厥」。

    據《史記·五帝本紀》乙。

     注 民復其土:《太平禦覽》卷三六引作「民復食土」,當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