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哲理進化退化演説
關燈
小
中
大
民國二年癸醜,四益先生以讀音統一會代表稅駕詣京,同鄉諸君子發起孔學歡迎會,萃集中外名流於湖廣會館,迎請演説。
先生辭不得已,因就孔經制作之大綱、世界施行之次第略舉概要,具説如左。
鄙人先生自道。
譾陋,於中外學派無所知識,諸公是日中國碩彥鉅公、各省讀音會代表,及海外教育大家俱在焉。
過采虛譽,先生素以經學名家。
發起大會,孔學歡迎會。
不勝慚忝;又期期拙於談辯,《漢書》周昌口吃重言。
方音土語,尤見困難。
各省方言不同。
惟明承雅愛,不敢辭謝,謹將孔學關於世界進化退化舊解孔經,以爲愈古愈文明,愈後愈退化;按之世界公理,殊覺不合。
與大同小康之宗旨,《禮運》以「天下爲公」爲大同,以禹、湯、文、武爲小康。
述爲此章,以當喉舌。
方言隔閡,或難入聽;文字普通,無不領解。
故孔經施行,可以統一世界。
伏乞大雅君子當日中外畢集,頗極一時之盛。
不吝教誨,是所切禱。
一、經爲古史帝王堯、舜、禹、湯、武王、成、康。
周公舊謂周公制禮作樂。
所遺留,孔子述而不作。
舊説如此,竟似孔子無所制作,濫竽俎豆。
海外以海外爲中國比例。
法政學説昌明,因時立法。
海外之法隨時變遷。
三王且不同禮,五帝且不襲樂,中國帝王政治亦有沿革。
果係古史,芻狗糟粕,説見《莊子》。
今日已萬不能見之實行,古與今時勢不合。
更何能推之萬世以後?後更阻礙。
此必須改爲改良。
至聖立言,古無立言傳世之書。
師表萬世,惟孔聖作經,乃立言傳世。
決非已往陳迹,非同古史。
而後經乃可以自立。
鎔案:經、史分途,不可淆混。
《尚書》斷自堯舜。
《謨》曰:「成五服,至於五千,句。
州句。
」以五千裡爲一州,則以萬五千裡爲九州。
孟子説堯時禽獸逼人,秦博士説古之帝王地方不過千裡,此古史與經不合之實證。
故《書》中政治之文明、典制之宏廓,説詳《書經宏道編》。
迥非巢窟時代所宜有。
降逮春秋,吳、楚王而以子稱,天王召而以狩諱,皆與事實不符者。
他若世卿喪娶、吉禘用郊、同姓昏、不親迎、娶母黨、天子下聘、求貢諸侯、專封專殺,即當日史事之明著者,《春秋》一一譏之,以起新經新制。
《儀禮》既出聖裁,《詩》、《易》更詳天道。
孔學高深,生知獨創,自後儒謂六經皆史,等聖作於鈔胥,而斯文埽地矣。
誦堯舜者高談祖述,尊周公者頌言制作,豈知禮政樂德遠賢二帝?及門親炙,論斷非虛。
《左傳》、《周禮》,在魯實謂大統禮制,作自尼山,屬之姬公,注家誤解,試思太伯端委以治周禮,彼時文王方屆髫齡,公旦安有才藝?《尚書》爲經,《周禮》爲傳,説詳《皇帝疆域圖表》。
一作一述,權輿孔門。
惟聖筆動多託古,有美足觀,弗敢驕吝,後學不解微言,猥以「敏求」、「好古」徧説群經。
《雅》、《頌》讚揚文、武,卦象傳自羲、文,麟經魯史,誓誥周書,久假不歸,日月晦闇;先生知聖獨斷,規矩從心,著有《知聖篇》發明此義。
詮註各經,將以問世。
一、經由皇降帝、由帝降王、由王降伯,專主退化。
舊説《書經》、《春秋》,大略如此。
日本學説以六經退化有違進化公理。
日本那珂通世頗疑《尚書·禹貢》未免誇飾,且謂中人尊經守古,坐此奴性,凡百學術遂無進步。
春秋時,王天王。
伯桓、文。
疆域不過方三千裡。
人民程度如世卿、喪娶之類。
尚且如是,東有淮夷,晉有赤狄,秦有白狄,皆在内地。
二千年前萬不能有堯舜文明。
内九州,外十二州,四嶽群牧來朝,聲教訖於四海。
或以爲史官諛飾,曲説求通,不啻圓誑。
即以爲史,亦非信史。
或以爲神教荒唐,《周禮》多祀神之官,《戴記》詳祭祀之典,或頗訾爲神權。
必須改爲聖作新經,《春秋演孔圖》「據周史,立新經」。
帝王周公皆屬孔氏學説符號,堯、舜、湯、文、武等稱,皆見《謚法》。
《儀禮》:「死而謚,今也。
」謚乃孔經所制。
周公稱公,即《列子》所謂孔子尚公,託之以開大統者。
先小後大,《騶子附傳》:「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
」由退知進,先進野人,後進君子。
數往知來,《易繫》:「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數往法古,知來俟後,《論語》謂之告往知來。
而後孔經乃可自立。
鎔案: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説,由來舊矣。
假令中國古史果有三皇,則史公作史,奚爲嚆矢五帝?五帝亦節録《大戴·五帝德》耳。
厥後班氏《人表》略增名號,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曆》,至唐小司馬乃補《三皇本紀》,多采緯説。
後儒撰《通鑑前編》、《外紀》者纂輯益多,相矜博洽,不知《書》始唐虞,《大戴》因詳五帝,黃帝爲天帝,如《月令》五人帝法天;以高陽、高辛、堯、舜爲四帝四鄰,禹居末,爲升降之消息,上可爲皇,下則爲王。
「迺命羲和」五節總統六宗,天地四方。
爲皇道。
伏《傳》、緯書乃説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即由三王三正推而大之者也。
董子謂之「尚推」,《古今注》:程雅問仲舒曰:「曷爲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者,三才也。
五帝者,五土也。
三王者,三明也。
五霸者,五嶽也。
」《周禮》外史乃掌三皇五帝之書。
經立其綱,傳詳其目,由《春秋》而上溯,莫非孔經託古之文;《書》曰「稽古」,即《論語》所謂「好古」。
實則孔子始作《春秋》,創起一王之制,地方三千裡,上考夏殷制度不謬,乃驗推堯舜,以起一隅;又建皇極,以開大統。
此孔經先小後大之標本。
傳記由經而生,非上古即有三皇五帝也。
由《春秋》而下行,足證孔經俟後之義。
《中庸》:「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故古之皇帝疆域愈廣,將以立後世之楷模,説詳《皇帝疆域圖
先生辭不得已,因就孔經制作之大綱、世界施行之次第略舉概要,具説如左。
鄙人先生自道。
譾陋,於中外學派無所知識,諸公是日中國碩彥鉅公、各省讀音會代表,及海外教育大家俱在焉。
過采虛譽,先生素以經學名家。
發起大會,孔學歡迎會。
不勝慚忝;又期期拙於談辯,《漢書》周昌口吃重言。
方音土語,尤見困難。
各省方言不同。
惟明承雅愛,不敢辭謝,謹將孔學關於世界進化退化舊解孔經,以爲愈古愈文明,愈後愈退化;按之世界公理,殊覺不合。
與大同小康之宗旨,《禮運》以「天下爲公」爲大同,以禹、湯、文、武爲小康。
述爲此章,以當喉舌。
方言隔閡,或難入聽;文字普通,無不領解。
故孔經施行,可以統一世界。
伏乞大雅君子當日中外畢集,頗極一時之盛。
不吝教誨,是所切禱。
一、經爲古史帝王堯、舜、禹、湯、武王、成、康。
周公舊謂周公制禮作樂。
所遺留,孔子述而不作。
舊説如此,竟似孔子無所制作,濫竽俎豆。
海外以海外爲中國比例。
法政學説昌明,因時立法。
海外之法隨時變遷。
三王且不同禮,五帝且不襲樂,中國帝王政治亦有沿革。
果係古史,芻狗糟粕,説見《莊子》。
今日已萬不能見之實行,古與今時勢不合。
更何能推之萬世以後?後更阻礙。
此必須改爲改良。
至聖立言,古無立言傳世之書。
師表萬世,惟孔聖作經,乃立言傳世。
決非已往陳迹,非同古史。
而後經乃可以自立。
鎔案:經、史分途,不可淆混。
《尚書》斷自堯舜。
《謨》曰:「成五服,至於五千,句。
州句。
」以五千裡爲一州,則以萬五千裡爲九州。
孟子説堯時禽獸逼人,秦博士説古之帝王地方不過千裡,此古史與經不合之實證。
故《書》中政治之文明、典制之宏廓,説詳《書經宏道編》。
迥非巢窟時代所宜有。
降逮春秋,吳、楚王而以子稱,天王召而以狩諱,皆與事實不符者。
他若世卿喪娶、吉禘用郊、同姓昏、不親迎、娶母黨、天子下聘、求貢諸侯、專封專殺,即當日史事之明著者,《春秋》一一譏之,以起新經新制。
《儀禮》既出聖裁,《詩》、《易》更詳天道。
孔學高深,生知獨創,自後儒謂六經皆史,等聖作於鈔胥,而斯文埽地矣。
誦堯舜者高談祖述,尊周公者頌言制作,豈知禮政樂德遠賢二帝?及門親炙,論斷非虛。
《左傳》、《周禮》,在魯實謂大統禮制,作自尼山,屬之姬公,注家誤解,試思太伯端委以治周禮,彼時文王方屆髫齡,公旦安有才藝?《尚書》爲經,《周禮》爲傳,説詳《皇帝疆域圖表》。
一作一述,權輿孔門。
惟聖筆動多託古,有美足觀,弗敢驕吝,後學不解微言,猥以「敏求」、「好古」徧説群經。
《雅》、《頌》讚揚文、武,卦象傳自羲、文,麟經魯史,誓誥周書,久假不歸,日月晦闇;先生知聖獨斷,規矩從心,著有《知聖篇》發明此義。
詮註各經,將以問世。
一、經由皇降帝、由帝降王、由王降伯,專主退化。
舊説《書經》、《春秋》,大略如此。
日本學説以六經退化有違進化公理。
日本那珂通世頗疑《尚書·禹貢》未免誇飾,且謂中人尊經守古,坐此奴性,凡百學術遂無進步。
春秋時,王天王。
伯桓、文。
疆域不過方三千裡。
人民程度如世卿、喪娶之類。
尚且如是,東有淮夷,晉有赤狄,秦有白狄,皆在内地。
二千年前萬不能有堯舜文明。
内九州,外十二州,四嶽群牧來朝,聲教訖於四海。
或以爲史官諛飾,曲説求通,不啻圓誑。
即以爲史,亦非信史。
或以爲神教荒唐,《周禮》多祀神之官,《戴記》詳祭祀之典,或頗訾爲神權。
必須改爲聖作新經,《春秋演孔圖》「據周史,立新經」。
帝王周公皆屬孔氏學説符號,堯、舜、湯、文、武等稱,皆見《謚法》。
《儀禮》:「死而謚,今也。
」謚乃孔經所制。
周公稱公,即《列子》所謂孔子尚公,託之以開大統者。
先小後大,《騶子附傳》:「先驗小物,推而大之,至於無垠。
」由退知進,先進野人,後進君子。
數往知來,《易繫》:「數往者順,知來者逆。
」數往法古,知來俟後,《論語》謂之告往知來。
而後孔經乃可自立。
鎔案:三皇五帝、三王五伯之説,由來舊矣。
假令中國古史果有三皇,則史公作史,奚爲嚆矢五帝?五帝亦節録《大戴·五帝德》耳。
厥後班氏《人表》略增名號,皇甫謐作《帝王代紀》,徐整作《三五曆》,至唐小司馬乃補《三皇本紀》,多采緯説。
後儒撰《通鑑前編》、《外紀》者纂輯益多,相矜博洽,不知《書》始唐虞,《大戴》因詳五帝,黃帝爲天帝,如《月令》五人帝法天;以高陽、高辛、堯、舜爲四帝四鄰,禹居末,爲升降之消息,上可爲皇,下則爲王。
「迺命羲和」五節總統六宗,天地四方。
爲皇道。
伏《傳》、緯書乃説三皇,天皇、地皇、人皇,即由三王三正推而大之者也。
董子謂之「尚推」,《古今注》:程雅問仲舒曰:「曷爲稱三皇五帝?」對曰:「三皇者,三才也。
五帝者,五土也。
三王者,三明也。
五霸者,五嶽也。
」《周禮》外史乃掌三皇五帝之書。
經立其綱,傳詳其目,由《春秋》而上溯,莫非孔經託古之文;《書》曰「稽古」,即《論語》所謂「好古」。
實則孔子始作《春秋》,創起一王之制,地方三千裡,上考夏殷制度不謬,乃驗推堯舜,以起一隅;又建皇極,以開大統。
此孔經先小後大之標本。
傳記由經而生,非上古即有三皇五帝也。
由《春秋》而下行,足證孔經俟後之義。
《中庸》:「百世以俟聖人而不惑。
」故古之皇帝疆域愈廣,將以立後世之楷模,説詳《皇帝疆域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