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
關燈
小
中
大
《乾卦》爻辭與《論語》《迷而篇》語合引之,而稱聖人曰。
聖人,謂孔子也,可證爻辭亦孔子作。
舊以為周公作者皆瞽說耳。
五經皆原本《大易》,則五經成于《大易》之後,又不待論。
學者誠知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則經中關于外王學之義旨,雖有漢人竄亂,而《乾卦》開宗明義,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解見前。
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首,始也。
物字,亦作人字用。
庶物,猶言庶人或庶民。
庶人久受統治階層之壓抑與侵削,今始出而革命,故曰“首出庶物”。
萬國庶民,以共同的意力,共理天下事,故鹹甯。
終之曰“群龍無首,吉”。
解見《原外王》篇。
大義炳然,赫如天日。
《春秋》諸經與《易》義皆一貫,諸者,謂《禮運》、《周官》及《詩書》等經。
何至雜以小康禮教?又何至以擁護統治為大義乎? 異哉!漢世奴儒之說曰:“仲尼殁而微言絕,李奇曰:“微言者,隐微不顯之言。
”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不獨劉歆,班固之徒持此說,實漢儒之所共承也。
其所謂大義者,即小康禮教,孟子言《春秋》誅亂臣賊子,公羊壽以所見等三世,明君臣恩義,皆是也。
其所謂微言者,《禮運》彰天下為公之大道,《春秋》以據亂等三世義,明撥亂,馴至太平,皆是也。
劉歆等謂“仲尼殁而微言絕”,直不承認六經尚存微言;謂“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則是孔子所授于七十子者祇有大義,及七十子喪而大義亦乖矣。
然則六經尚何有乎?夫聖人作六經,有問:“《易》、《春秋》、《禮》、《樂》諸經,是聖人創作。
《詩書》則因古史、古詩而删定之,似不可言作。
”答曰:聖人删定,自有取義,且必為傳,以發其義,是乃以述為作。
創發天下為公之大道,廢除統治階層及私有制,而極乎天下一家之盛。
《春秋經》雖亡,董生私語馬遷曰: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
《禮運篇》尚存倡大同斥小康諸義,《周官經》明明為民主與社會主義導先路,餘于《原外王篇》處處引述經文而釋其義,未有一字無據。
《詩》存下民之哀吟,《書》為帝者所陰毀,《樂經》導人以和,太平之原,實在乎是。
皇皇五經,同出《大易》,義海汪洋,猶堪玩索。
劉歆生漢世,親校六籍,乃避經義而不談,妄謂仲尼生前祇有隐微不顯之言,垂殁而絕,其喪心病狂,竟至此極。
餘年十歲,始侍先父其相公于私塾。
先公為諸生說孟子,有曰“宰我、子貢、有若之徒,稱孔子為生民以來所未有”。
又謂其賢于堯、舜遠矣,此甚可怪。
自有生民以來,中夏聖哲接踵而興,其開物成務之盛德神功,何至皆不逮孔子?且孔子歎堯之德如天,舜有天下而與。
不與者,謂其身雖君臨天下,而心與庶人同。
其歸仰二聖也至矣,而敢曰賢之乎?今其弟子乃尊孔子于古聖之上,言之不怍,其必有故,否則遊于聖人之門者,何謬妄乃爾。
餘時謹記訓言,迄成年猶索解不得,後來漸通六比,乃知堯、舜雖有盛德,然其時尚不能發生民主的思想。
孔子六經實為空前創見,故宰我歎其賢于堯、舜也。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
此言孔子雖未得位行政,然今見其創造之《禮經》,可知其天下為公之政制,将為萬世法。
《禮經》即《禮運》與《周官經》。
聞其樂而知其德,《論語》《子罕篇》,孔子自衛反魯,始正樂。
《樂經》當作于其時。
孔子之外王學以禮樂為治化之本,故子貢先舉孔子之禮樂。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等者,評定得失,猶雲比判。
此言孔子從百世之後,上論已往百世之王,而定其得失,當時後世之人莫能違反其論也。
如删《詩》則存小民怨詩,以罪昏暴之王、侯、大夫,作《春秋》則以統治階層為亂制,雖禹、湯、文、武之治,亦僅目為小康無當于大道。
此其持論,高遠而正大,孰能違反之乎?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由《禮》、《樂》、《詩》、《春秋》諸經之制作,可見孔子為生民以來所未有。
子貢推尊夫子之故,于此說得明白。
有若言:“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
”雖未明舉六經,其意當與子貢同。
餘觀子貢等贊聖之詞,可見六經天下為公之道,一掃往古百王統治遺軌,七十子服習經說者,蓋亦多矣。
縱雲孔子早年,憲章文、武,即守小康禮教,故七十子後學。
承其早年思想,猶奉尊君大義始終不變,此如孟、荀雖并主革除暴君而皆不言毀棄君主制度,不言消滅統治,是其明征。
縱雲,一氣貫至此。
然七十子縱不皆持六經,若其笃守所謂大義者,亦決非多數。
《史記》《孔子世家》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六經亦名六藝。
其說必有所本。
至戰國時,七十子後學轉而宗小康者或較盛,孟、荀皆于其時為大師,可以窺孔學之流變矣。
孟子主張以孝治天下,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此其骨子也。
荀子主張養人之欲,給人之求,雖與孟子不必同,然孟、荀皆傳小康禮教則無疑。
康有為以孟子屬大同學,則是讀孟子而未通也。
大義、微言本劉歆誣聖之詞。
孔子晚而作六經,倡明内聖外王之道,其于外王創發天下為公,當時所駭為非常異義可怪之論。
此古《春秋》說。
六經皆是巨典,其說靡不一貫,漢人雖多竄亂,而其真相猶可考,本無隐微不顯之言。
姑舉《易》《乾卦》為征。
其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又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盈者滿盈。
勢極而窮,故不可久。
此為統治階層必由之公律。
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此為革命民主之真谛。
曰:“群龍無首,吉。
”此為大同社會之極則。
又征之《春秋》《禮運篇》曰:“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王者直轄的邦内之田皆其私有。
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
”董仲舒語馬遷曰:《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
是故以禮運、《春秋》相對照,而聖人傾覆統治之故,可知矣。
此但略舉一二,足證六經持論精詳,何有隐微不顯之言,如劉歆所雲者乎?至于君臣之義,為小康禮教重心所在,孔子早年未嘗不以此教學者。
晚年作六經主張消滅統治,豈複有尊君大義可說?七十子傑出于三千之中,深通六經,何至以擁護君權為大義?甚哉劉歆之污賤也。
《史記》稱仲尼弟子三千,通六經者祇七十二人,可見六經在當時為非常異義。
自劉歆唱大義、微言之僞說,漢以來因之,至清季康有為言《春秋》,複祖述劉歆,而六經之真相乃完全晦蔽,不可認識,豈不傷哉!據歆等之說,則是孔子平生教授三千七十之徒,惟是小康大義,而微言或偶有流露,七十子猶罕聞之,況三千乎?故六經祇以大義為主,微言幾乎無存。
後之研六經者,亦研其大義而已。
歆之作僞如是,而有不可掩者,即承認孔子于大義之外猶有隐微不顯之言,微言。
此隐微不顯之言,固明明反大義也。
孔子晚年作六經,胡為不發表其良知之所見所信為大道者,大道,詳《禮運篇》。
顧乃畏避當世有威權勢力者之嫉忌,而不惜背良知隐大道,宣揚小康戴君之大義。
而盡叛其夙昔誦詩學易,吉兇與民同患之志與學?“吉兇與民同患”,見《易》《系辭傳》。
學子而非甚不肖也,猶不必于晚年作是事,況夫生民以來未有之大聖,而忍出此哉?昔者,餘亦嘗承認歆等之說,久而深思焉,吾侪不敢駁歆等者,徒以經中有大義耳。
繼而考見漢人竄亂之證,始毅然不為歆等奸言所亂。
天下為公之大道是六經外王學一貫旨趣,屍子在戰國時,已明言之矣。
劉歆之說,蓋本于漢初竄亂之僞經,而不惜誣孔子,然漢初之儒亦非無所承也。
仲尼之門守其早年小康學而弗肯變者,當不乏人。
如《史記》《孔子世家》曰:“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
”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
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
謂臣不盡臣道,則貶損之。
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據此所雲,則馬遷叙述孔子作《春秋》之意,與孟子恰相符合。
孟子言,孔子《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為七十子後學中孝治派大師。
馬遷所據必六國時孝治派迂儒,以其小康尊君大義而說《春秋》,實非孔子《春秋經》之本旨也。
馬遷此說亦見《左傳》。
《左氏》僖公二十八年《傳》雲:“晉侯召王,以諸侯見,晉侯、晉文公也。
是時文公初霸,實召周天子臨于踐土,而率諸侯以朝見之。
且使王狩,古者天子有巡狩之禮,故晉侯使王狩也。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
’”河陽,晉地。
言仲尼如此書法,則周天子為自舉巡狩之典,以見非晉侯所可召緻也。
蓋天子為諸侯共戴之大君,諸侯事天子當盡臣道,小康禮教以尊君大義為其重心,此類書法是其深意所存也。
以上見《左傳》。
《左傳》此文或系漢初人所竄入,或是六國時孝治論者所竄入,今難置斷。
設由漢人增竄,而其文旨亦必本于六國時孝治派之儒,此則可斷言耳。
惟馬遷記《春秋》書天王狩河陽事,其果據《左傳》乎?抑别有所據乎?此亦是一問題。
今考《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有曰:“魯君子左邱明”,“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序所雲《左氏春秋》,即是《左傳》。
今玩此序,妄将孔子《春秋經》說成史書,孔子依《魯》史記而作《春秋》,乃自發表其哲學思想,是經而非史。
遷蓋欲以其《史記》上附于孔子《春秋》,故不惜侮經,遷未聞大道,無足責也。
其雲魯君子左邱明,蓋因《論語》《公冶長篇》有左邱明,遂逞臆說,殊難征信。
遷之《史記》一書疏謬太多,此不及論。
但遷既稱及《左傳》,則其記《春秋》書天王狩河陽事,當是據《左傳》無疑。
《左傳》之作者為誰,自昔無可稽考,惟自唐、宋迄于清世,趙匡、王安石、鄭樵、王應麟、林黃中、劉逢祿諸儒,先後考證《左傳》涉及六國時事者甚多。
鄭樵所舉八節,雖有二三處錯誤,而通取諸儒所考定者合觀之,則可得不搖之結論有二:一曰、《左傳》決是六國時人作。
而自六國以至漢之劉歆,傳授《左傳》者,時有竄亂,其稱《左氏春秋》蓋欲托于《論語》中左邱明。
二曰、漢博士駁劉歆而言左氏不傳《春秋》,傳者,所以解釋經旨也。
博士謂左氏本不是為《春秋》作傳,但雜集史料之書耳。
歆責博士書皆空言,實無有反攻博士之證據。
博士擯斥《左傳》甚是。
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精嚴無匹,足證明《左傳》實不解經,與漢博士說恰合。
由上兩種結論而言,《左傳》“天王狩河陽”一條必非孔子《春秋經》之本文。
其《傳》稱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雲雲,必是僞托孔子之言。
須知孔子所作《春秋》其經文全部無有一處不出自聖意,《左傳》既是解經,何獨于此處而特标仲尼曰乎?今此處特标仲尼曰則是作僞者心勞而拙,自露其僞迹耳。
馬遷疏謬,輕信《左傳》作于魯君子左邱明,即以為是《論語》中之左邱明。
故于《孔子世家》采錄左氏“天王狩于河陽”之傳文。
餘既否認《左傳》為邱明作,而仍用左氏一詞者,以彼書向稱《左氏春秋》,亦稱《左傳》,便須沿用其名稱耳。
自此僞說編入世家,而《春秋經》乃完全被人誤解,以為是尊君大義之書,與魯國《史記》何所異乎?《魯史記》當然守尊君大義,君主時代未有國史而不以尊君垂教者也。
複次,孔子晚而作《易》,其作《春秋》與《禮運》、《周官》更在《易》後。
《易》以《乾卦》開宗,開示其所宗主也。
其于外王學明明倡言,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以此征之《論語》《季氏篇》“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雲雲,其義旨皆一貫。
孔子“知周萬物”,見《易》《系辭傳》。
深達群變,已發見革命,民主之大道,豫測統治階層崩潰勢速。
勢速一詞,借用佛典。
其作《春秋》經斷無複張尊君大義,以維護周天子之理,齊桓、晉文皆霸業之先創者,晉文緊接齊桓而興。
《論語》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其時也。
孔子于桓文之事,惟注意密察群變而把握其“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定律。
參考《易》《系辭傳》。
何至挾一尊君大義作主張,而本之以裁斷霸者行事,何于臣道與否,以是為能事乎?馬遷《史記》《自序》有曰:“《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剌譏而已也。
”據此,可見馬遷厚誣《春秋》而媚劉帝。
劉帝一詞,見緯書。
周自武王始有天下,孔子已議其未盡善。
成王托周公之烈,康王始衰,自此以至東管,世世無令主,小民受侵削之慘,見于《變雅》與《王風》者,今猶可考。
孔子删定《詩經》未嘗為周室諱,其作《春秋》志在改亂制。
亂制,謂天子諸侯等統治階層,改者,革去之謂,此古說之僅存者。
而馬遷乃誣《春秋》“褒周室”,豈不悖哉?“踐土之會,晉侯實召王”,此從民群變動之觀點而言,祇是統治崩潰曆程中之一節目。
聖人何至于此,發生以臣召君不可為訓之歎,而必本尊君大義以定其對于此事之書法,将令天下亂臣賊子懼,如馬遷所雲者哉?自孟子至于公羊壽、胡毋生、董仲舒、司馬遷之徒,其言《春秋》皆以尊君大義為主,而于經文每一條必曲為之解,以為聖人褒善貶
聖人,謂孔子也,可證爻辭亦孔子作。
舊以為周公作者皆瞽說耳。
五經皆原本《大易》,則五經成于《大易》之後,又不待論。
學者誠知六經是孔子晚年定論,則經中關于外王學之義旨,雖有漢人竄亂,而《乾卦》開宗明義,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解見前。
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首,始也。
物字,亦作人字用。
庶物,猶言庶人或庶民。
庶人久受統治階層之壓抑與侵削,今始出而革命,故曰“首出庶物”。
萬國庶民,以共同的意力,共理天下事,故鹹甯。
終之曰“群龍無首,吉”。
解見《原外王》篇。
大義炳然,赫如天日。
《春秋》諸經與《易》義皆一貫,諸者,謂《禮運》、《周官》及《詩書》等經。
何至雜以小康禮教?又何至以擁護統治為大義乎? 異哉!漢世奴儒之說曰:“仲尼殁而微言絕,李奇曰:“微言者,隐微不顯之言。
”七十子喪而大義乖。
”不獨劉歆,班固之徒持此說,實漢儒之所共承也。
其所謂大義者,即小康禮教,孟子言《春秋》誅亂臣賊子,公羊壽以所見等三世,明君臣恩義,皆是也。
其所謂微言者,《禮運》彰天下為公之大道,《春秋》以據亂等三世義,明撥亂,馴至太平,皆是也。
劉歆等謂“仲尼殁而微言絕”,直不承認六經尚存微言;謂“七十子喪而大義乖”,則是孔子所授于七十子者祇有大義,及七十子喪而大義亦乖矣。
然則六經尚何有乎?夫聖人作六經,有問:“《易》、《春秋》、《禮》、《樂》諸經,是聖人創作。
《詩書》則因古史、古詩而删定之,似不可言作。
”答曰:聖人删定,自有取義,且必為傳,以發其義,是乃以述為作。
創發天下為公之大道,廢除統治階層及私有制,而極乎天下一家之盛。
《春秋經》雖亡,董生私語馬遷曰: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
《禮運篇》尚存倡大同斥小康諸義,《周官經》明明為民主與社會主義導先路,餘于《原外王篇》處處引述經文而釋其義,未有一字無據。
《詩》存下民之哀吟,《書》為帝者所陰毀,《樂經》導人以和,太平之原,實在乎是。
皇皇五經,同出《大易》,義海汪洋,猶堪玩索。
劉歆生漢世,親校六籍,乃避經義而不談,妄謂仲尼生前祇有隐微不顯之言,垂殁而絕,其喪心病狂,竟至此極。
餘年十歲,始侍先父其相公于私塾。
先公為諸生說孟子,有曰“宰我、子貢、有若之徒,稱孔子為生民以來所未有”。
又謂其賢于堯、舜遠矣,此甚可怪。
自有生民以來,中夏聖哲接踵而興,其開物成務之盛德神功,何至皆不逮孔子?且孔子歎堯之德如天,舜有天下而與。
不與者,謂其身雖君臨天下,而心與庶人同。
其歸仰二聖也至矣,而敢曰賢之乎?今其弟子乃尊孔子于古聖之上,言之不怍,其必有故,否則遊于聖人之門者,何謬妄乃爾。
餘時謹記訓言,迄成年猶索解不得,後來漸通六比,乃知堯、舜雖有盛德,然其時尚不能發生民主的思想。
孔子六經實為空前創見,故宰我歎其賢于堯、舜也。
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
此言孔子雖未得位行政,然今見其創造之《禮經》,可知其天下為公之政制,将為萬世法。
《禮經》即《禮運》與《周官經》。
聞其樂而知其德,《論語》《子罕篇》,孔子自衛反魯,始正樂。
《樂經》當作于其時。
孔子之外王學以禮樂為治化之本,故子貢先舉孔子之禮樂。
由百世之後,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等者,評定得失,猶雲比判。
此言孔子從百世之後,上論已往百世之王,而定其得失,當時後世之人莫能違反其論也。
如删《詩》則存小民怨詩,以罪昏暴之王、侯、大夫,作《春秋》則以統治階層為亂制,雖禹、湯、文、武之治,亦僅目為小康無當于大道。
此其持論,高遠而正大,孰能違反之乎?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
”由《禮》、《樂》、《詩》、《春秋》諸經之制作,可見孔子為生民以來所未有。
子貢推尊夫子之故,于此說得明白。
有若言:“生民以來,未有盛于孔子。
”雖未明舉六經,其意當與子貢同。
餘觀子貢等贊聖之詞,可見六經天下為公之道,一掃往古百王統治遺軌,七十子服習經說者,蓋亦多矣。
縱雲孔子早年,憲章文、武,即守小康禮教,故七十子後學。
承其早年思想,猶奉尊君大義始終不變,此如孟、荀雖并主革除暴君而皆不言毀棄君主制度,不言消滅統治,是其明征。
縱雲,一氣貫至此。
然七十子縱不皆持六經,若其笃守所謂大義者,亦決非多數。
《史記》《孔子世家》稱弟子三千,身通六藝者七十有二人,六經亦名六藝。
其說必有所本。
至戰國時,七十子後學轉而宗小康者或較盛,孟、荀皆于其時為大師,可以窺孔學之流變矣。
孟子主張以孝治天下,故曰“堯、舜之道,孝弟而已矣”,曰人人親其親,長其長,而天下平,此其骨子也。
荀子主張養人之欲,給人之求,雖與孟子不必同,然孟、荀皆傳小康禮教則無疑。
康有為以孟子屬大同學,則是讀孟子而未通也。
大義、微言本劉歆誣聖之詞。
孔子晚而作六經,倡明内聖外王之道,其于外王創發天下為公,當時所駭為非常異義可怪之論。
此古《春秋》說。
六經皆是巨典,其說靡不一貫,漢人雖多竄亂,而其真相猶可考,本無隐微不顯之言。
姑舉《易》《乾卦》為征。
其曰:“亢龍有悔、窮之災也。
”又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盈者滿盈。
勢極而窮,故不可久。
此為統治階層必由之公律。
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此為革命民主之真谛。
曰:“群龍無首,吉。
”此為大同社會之極則。
又征之《春秋》《禮運篇》曰:“故天子有田,以處其子孫;王者直轄的邦内之田皆其私有。
諸侯有國,以處其子孫;大夫有采,以處其子孫;是謂制度。
”董仲舒語馬遷曰:《春秋》貶天子,退諸侯,讨大夫。
是故以禮運、《春秋》相對照,而聖人傾覆統治之故,可知矣。
此但略舉一二,足證六經持論精詳,何有隐微不顯之言,如劉歆所雲者乎?至于君臣之義,為小康禮教重心所在,孔子早年未嘗不以此教學者。
晚年作六經主張消滅統治,豈複有尊君大義可說?七十子傑出于三千之中,深通六經,何至以擁護君權為大義?甚哉劉歆之污賤也。
《史記》稱仲尼弟子三千,通六經者祇七十二人,可見六經在當時為非常異義。
自劉歆唱大義、微言之僞說,漢以來因之,至清季康有為言《春秋》,複祖述劉歆,而六經之真相乃完全晦蔽,不可認識,豈不傷哉!據歆等之說,則是孔子平生教授三千七十之徒,惟是小康大義,而微言或偶有流露,七十子猶罕聞之,況三千乎?故六經祇以大義為主,微言幾乎無存。
後之研六經者,亦研其大義而已。
歆之作僞如是,而有不可掩者,即承認孔子于大義之外猶有隐微不顯之言,微言。
此隐微不顯之言,固明明反大義也。
孔子晚年作六經,胡為不發表其良知之所見所信為大道者,大道,詳《禮運篇》。
顧乃畏避當世有威權勢力者之嫉忌,而不惜背良知隐大道,宣揚小康戴君之大義。
而盡叛其夙昔誦詩學易,吉兇與民同患之志與學?“吉兇與民同患”,見《易》《系辭傳》。
學子而非甚不肖也,猶不必于晚年作是事,況夫生民以來未有之大聖,而忍出此哉?昔者,餘亦嘗承認歆等之說,久而深思焉,吾侪不敢駁歆等者,徒以經中有大義耳。
繼而考見漢人竄亂之證,始毅然不為歆等奸言所亂。
天下為公之大道是六經外王學一貫旨趣,屍子在戰國時,已明言之矣。
劉歆之說,蓋本于漢初竄亂之僞經,而不惜誣孔子,然漢初之儒亦非無所承也。
仲尼之門守其早年小康學而弗肯變者,當不乏人。
如《史記》《孔子世家》曰:“踐土之會,實召周天子。
”而《春秋諱》之曰:“天王狩于河陽。
推此類以繩當世,貶損之義。
謂臣不盡臣道,則貶損之。
後有王者舉而開之,《春秋》之義行則天下亂臣賊子懼焉。
”據此所雲,則馬遷叙述孔子作《春秋》之意,與孟子恰相符合。
孟子言,孔子《春秋》成,而亂臣賊子懼。
孟子為七十子後學中孝治派大師。
馬遷所據必六國時孝治派迂儒,以其小康尊君大義而說《春秋》,實非孔子《春秋經》之本旨也。
馬遷此說亦見《左傳》。
《左氏》僖公二十八年《傳》雲:“晉侯召王,以諸侯見,晉侯、晉文公也。
是時文公初霸,實召周天子臨于踐土,而率諸侯以朝見之。
且使王狩,古者天子有巡狩之禮,故晉侯使王狩也。
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
’故書曰:‘天王狩于河陽。
’”河陽,晉地。
言仲尼如此書法,則周天子為自舉巡狩之典,以見非晉侯所可召緻也。
蓋天子為諸侯共戴之大君,諸侯事天子當盡臣道,小康禮教以尊君大義為其重心,此類書法是其深意所存也。
以上見《左傳》。
《左傳》此文或系漢初人所竄入,或是六國時孝治論者所竄入,今難置斷。
設由漢人增竄,而其文旨亦必本于六國時孝治派之儒,此則可斷言耳。
惟馬遷記《春秋》書天王狩河陽事,其果據《左傳》乎?抑别有所據乎?此亦是一問題。
今考《史記》《十二諸侯年表序》有曰:“魯君子左邱明”,“因孔子《史記》,具論其語,成《左氏春秋》”。
序所雲《左氏春秋》,即是《左傳》。
今玩此序,妄将孔子《春秋經》說成史書,孔子依《魯》史記而作《春秋》,乃自發表其哲學思想,是經而非史。
遷蓋欲以其《史記》上附于孔子《春秋》,故不惜侮經,遷未聞大道,無足責也。
其雲魯君子左邱明,蓋因《論語》《公冶長篇》有左邱明,遂逞臆說,殊難征信。
遷之《史記》一書疏謬太多,此不及論。
但遷既稱及《左傳》,則其記《春秋》書天王狩河陽事,當是據《左傳》無疑。
《左傳》之作者為誰,自昔無可稽考,惟自唐、宋迄于清世,趙匡、王安石、鄭樵、王應麟、林黃中、劉逢祿諸儒,先後考證《左傳》涉及六國時事者甚多。
鄭樵所舉八節,雖有二三處錯誤,而通取諸儒所考定者合觀之,則可得不搖之結論有二:一曰、《左傳》決是六國時人作。
而自六國以至漢之劉歆,傳授《左傳》者,時有竄亂,其稱《左氏春秋》蓋欲托于《論語》中左邱明。
二曰、漢博士駁劉歆而言左氏不傳《春秋》,傳者,所以解釋經旨也。
博士謂左氏本不是為《春秋》作傳,但雜集史料之書耳。
歆責博士書皆空言,實無有反攻博士之證據。
博士擯斥《左傳》甚是。
劉逢祿《左氏春秋考證》精嚴無匹,足證明《左傳》實不解經,與漢博士說恰合。
由上兩種結論而言,《左傳》“天王狩河陽”一條必非孔子《春秋經》之本文。
其《傳》稱仲尼曰“以臣召君,不可以訓”雲雲,必是僞托孔子之言。
須知孔子所作《春秋》其經文全部無有一處不出自聖意,《左傳》既是解經,何獨于此處而特标仲尼曰乎?今此處特标仲尼曰則是作僞者心勞而拙,自露其僞迹耳。
馬遷疏謬,輕信《左傳》作于魯君子左邱明,即以為是《論語》中之左邱明。
故于《孔子世家》采錄左氏“天王狩于河陽”之傳文。
餘既否認《左傳》為邱明作,而仍用左氏一詞者,以彼書向稱《左氏春秋》,亦稱《左傳》,便須沿用其名稱耳。
自此僞說編入世家,而《春秋經》乃完全被人誤解,以為是尊君大義之書,與魯國《史記》何所異乎?《魯史記》當然守尊君大義,君主時代未有國史而不以尊君垂教者也。
複次,孔子晚而作《易》,其作《春秋》與《禮運》、《周官》更在《易》後。
《易》以《乾卦》開宗,開示其所宗主也。
其于外王學明明倡言,曰“亢龍有悔,盈不可久也”。
曰“首出庶物,萬國鹹甯”。
以此征之《論語》《季氏篇》“天下無道,則禮樂征伐自諸侯出”雲雲,其義旨皆一貫。
孔子“知周萬物”,見《易》《系辭傳》。
深達群變,已發見革命,民主之大道,豫測統治階層崩潰勢速。
勢速一詞,借用佛典。
其作《春秋》經斷無複張尊君大義,以維護周天子之理,齊桓、晉文皆霸業之先創者,晉文緊接齊桓而興。
《論語》雲“禮樂征伐自諸侯出”,此其時也。
孔子于桓文之事,惟注意密察群變而把握其“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之定律。
參考《易》《系辭傳》。
何至挾一尊君大義作主張,而本之以裁斷霸者行事,何于臣道與否,以是為能事乎?馬遷《史記》《自序》有曰:“《春秋》采善貶惡,推三代之德,褒《周》室,非獨剌譏而已也。
”據此,可見馬遷厚誣《春秋》而媚劉帝。
劉帝一詞,見緯書。
周自武王始有天下,孔子已議其未盡善。
成王托周公之烈,康王始衰,自此以至東管,世世無令主,小民受侵削之慘,見于《變雅》與《王風》者,今猶可考。
孔子删定《詩經》未嘗為周室諱,其作《春秋》志在改亂制。
亂制,謂天子諸侯等統治階層,改者,革去之謂,此古說之僅存者。
而馬遷乃誣《春秋》“褒周室”,豈不悖哉?“踐土之會,晉侯實召王”,此從民群變動之觀點而言,祇是統治崩潰曆程中之一節目。
聖人何至于此,發生以臣召君不可為訓之歎,而必本尊君大義以定其對于此事之書法,将令天下亂臣賊子懼,如馬遷所雲者哉?自孟子至于公羊壽、胡毋生、董仲舒、司馬遷之徒,其言《春秋》皆以尊君大義為主,而于經文每一條必曲為之解,以為聖人褒善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