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四 羅欽順
關燈
小
中
大
人欲為言,蓋所以防其流者不得不嚴,但語意似乎偏重。
夫欲與喜怒哀樂,皆性之所有者。
喜怒哀樂又可去乎? 這一節,話極剀切。
其實欽順之論心性,正猶朱熹之論理氣,不謂之兩物,又不謂之一物,朱熹論理欲也如此。
後來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力排宋儒,其實隻發揮了欽順這一節話,而又誤解了朱熹。
守仁以好惡言良知,卻又力辨天理與人欲,此亦如陸九淵,言之簡易,但析理未精。
欽順論理氣,不守朱熹之理氣兩分說。
但他論心性,仍側重在心性兩分上。
黃宗羲批評他,說: 先生之論心性,頗與其論理氣自相矛盾。
夫在天為氣者,在人為心。
在天為理者,在人為性。
理氣如是,則心性亦如是,決無異也。
人受天之氣以生,隻有一心而已。
而一動一靜,喜怒哀樂,循環無已。
當恻隐處自恻隐,當羞惡處自羞惡,當恭敬處自恭敬,當是非處自是非。
千條萬緒,紛纭,曆然不能昧者,是即所謂性也。
初非别有一物,立于心之先,附于心之中也。
先生以謂天性正于受生之初,明覺發于既生之後,明覺是心而非性。
信如斯言,則性體也,心用也。
性自人生以上,靜也。
心是感物而動,動也。
性是天地萬物之理,公也。
心是一己所有,私也。
明明先立一性以為此心之主,與理能生氣之說無異。
于先生理氣之論,無乃大悖乎? 這一辨,其實隻是把朱熹的“理氣說”來駁欽順的“心性說”則可。
果如宗羲之說,隻認心性為一,在宇宙論方面則主“唯氣一元”,在人生論方面又主“唯心一元”,則天與人分成兩截,如何合一起來?佛家心性不分,陸王學在此方面轉與相近。
而欽順思想的造詣,最為後人推重者,厥在其辨佛書。
高攀龍曾說: 先生于禅學,尤極探讨,發其所以不同之故。
自唐以來,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
下面試略述其大概。
他辨“唯識”雲: 以心識為本,六識為末,固其名之不可易者。
然求其實,初非心識之外别有所謂六識也。
又非以其本之一,分而為末之六也。
凡有所視,則全體在目。
有所聽,則全體在耳。
有所言,則全體在口。
有所動,則全體在身。
所謂感而遂通,便是此理。
以此觀之,本末明是一物,豈可分而為二?而以其半為真,半為妄哉? 晚明王夫之,即常本此說辟佛、老。
他又說: 感物而動,有當視者,有不當視者。
有當聽者,有不當聽者。
有當言當動,有不當言不當動者。
凡其當然者,即其自然之不可違者,故曰“真”。
所不當然者,則往往出于情欲使然,故曰“妄”。
真者存之,妄者去之,以此治其身心,以此達諸家國天下,此吾儒所以立人極之道,而内外本末,無非一貫。
若如佛氏之說,則方其未悟之先,凡視聽言動,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謂之妄。
及其既悟,又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謂之真。
吾不知何者在所當存,何者在所當去?當去者不去,當存者必不能存,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又曰: 程子嘗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佛家亦有“心佛衆生渾然齊緻”之語。
究而言之,相遠奚啻燕越?唐相裴休,深于禅學者也,嘗序《圓覺經疏》,首兩句雲:“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此即“心佛衆生渾然齊緻”之謂也。
蓋其所謂齊,固不出乎知覺而已矣。
且天地之間,萬物之衆,有有知者,有無知者,謂有知者為同體,則無知者非異體乎?有同有異,是二本也。
蓋以知覺為性,其窒礙必至于此。
若吾儒所見,則凡賦形于兩間者,同一陰陽之氣以成形,同一陰陽之理以為性。
有知無知,無非出于一本。
故此身雖小,萬物雖多,其血氣之流通,脈絡之聯屬,原無絲毫空阙之處,無須臾間斷之時,此其所以為渾然也。
其實欽順這一節所争辨,早已是宋代周、張、朱熹的說法。
至于孟子道性善,尚不以犬牛之性混同人性,更不論無知之物了?在這上,像是禅宗論性,反和孟子相接近。
其實是宋儒論性較孟子更進了一步,而陸王比較近孟子,無怪欽順要斥之為禅。
欽順把有知、無知混同合一來說天地萬物之一體,所以他仍要把心、性分成兩個看。
陸、王扣緊在有知上,扣緊在人的本身上,便自然要認心性為一了。
現在我們把欽順辟佛意見,扼要言之,則可以歸納為如下之兩語。
欽順說: 彼明以知覺為性,始終不知性之為理。
此一辨,仍主程、朱“性即理”,而排斥陸、王之“心即理”。
守仁以心之良知為性,良知不僅指知是非,抑且指知好惡。
一切人事之理,脫不了“是非”“好惡”之兩端。
故守仁所謂的良知,不僅指心,亦指性。
所以守仁之言心即理,轉言良知即天理,但其天理的範圍則狹了。
至其晚年,則又言“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為造化的精靈”,而又主張儒、釋、老三教合一,則離開他自己本所主張的更遠了。
夫欲與喜怒哀樂,皆性之所有者。
喜怒哀樂又可去乎? 這一節,話極剀切。
其實欽順之論心性,正猶朱熹之論理氣,不謂之兩物,又不謂之一物,朱熹論理欲也如此。
後來戴震《孟子字義疏證》,力排宋儒,其實隻發揮了欽順這一節話,而又誤解了朱熹。
守仁以好惡言良知,卻又力辨天理與人欲,此亦如陸九淵,言之簡易,但析理未精。
欽順論理氣,不守朱熹之理氣兩分說。
但他論心性,仍側重在心性兩分上。
黃宗羲批評他,說: 先生之論心性,頗與其論理氣自相矛盾。
夫在天為氣者,在人為心。
在天為理者,在人為性。
理氣如是,則心性亦如是,決無異也。
人受天之氣以生,隻有一心而已。
而一動一靜,喜怒哀樂,循環無已。
當恻隐處自恻隐,當羞惡處自羞惡,當恭敬處自恭敬,當是非處自是非。
千條萬緒,紛纭,曆然不能昧者,是即所謂性也。
初非别有一物,立于心之先,附于心之中也。
先生以謂天性正于受生之初,明覺發于既生之後,明覺是心而非性。
信如斯言,則性體也,心用也。
性自人生以上,靜也。
心是感物而動,動也。
性是天地萬物之理,公也。
心是一己所有,私也。
明明先立一性以為此心之主,與理能生氣之說無異。
于先生理氣之論,無乃大悖乎? 這一辨,其實隻是把朱熹的“理氣說”來駁欽順的“心性說”則可。
果如宗羲之說,隻認心性為一,在宇宙論方面則主“唯氣一元”,在人生論方面又主“唯心一元”,則天與人分成兩截,如何合一起來?佛家心性不分,陸王學在此方面轉與相近。
而欽順思想的造詣,最為後人推重者,厥在其辨佛書。
高攀龍曾說: 先生于禅學,尤極探讨,發其所以不同之故。
自唐以來,排斥佛氏,未有若是之明且悉者。
下面試略述其大概。
他辨“唯識”雲: 以心識為本,六識為末,固其名之不可易者。
然求其實,初非心識之外别有所謂六識也。
又非以其本之一,分而為末之六也。
凡有所視,則全體在目。
有所聽,則全體在耳。
有所言,則全體在口。
有所動,則全體在身。
所謂感而遂通,便是此理。
以此觀之,本末明是一物,豈可分而為二?而以其半為真,半為妄哉? 晚明王夫之,即常本此說辟佛、老。
他又說: 感物而動,有當視者,有不當視者。
有當聽者,有不當聽者。
有當言當動,有不當言不當動者。
凡其當然者,即其自然之不可違者,故曰“真”。
所不當然者,則往往出于情欲使然,故曰“妄”。
真者存之,妄者去之,以此治其身心,以此達諸家國天下,此吾儒所以立人極之道,而内外本末,無非一貫。
若如佛氏之說,則方其未悟之先,凡視聽言動,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謂之妄。
及其既悟,又不問其當然與不當然,一切謂之真。
吾不知何者在所當存,何者在所當去?當去者不去,當存者必不能存,人欲肆而天理滅矣。
又曰: 程子嘗言:“仁者渾然與物同體。
”佛家亦有“心佛衆生渾然齊緻”之語。
究而言之,相遠奚啻燕越?唐相裴休,深于禅學者也,嘗序《圓覺經疏》,首兩句雲:“夫血氣之屬必有知,凡有知者必同體。
”此即“心佛衆生渾然齊緻”之謂也。
蓋其所謂齊,固不出乎知覺而已矣。
且天地之間,萬物之衆,有有知者,有無知者,謂有知者為同體,則無知者非異體乎?有同有異,是二本也。
蓋以知覺為性,其窒礙必至于此。
若吾儒所見,則凡賦形于兩間者,同一陰陽之氣以成形,同一陰陽之理以為性。
有知無知,無非出于一本。
故此身雖小,萬物雖多,其血氣之流通,脈絡之聯屬,原無絲毫空阙之處,無須臾間斷之時,此其所以為渾然也。
其實欽順這一節所争辨,早已是宋代周、張、朱熹的說法。
至于孟子道性善,尚不以犬牛之性混同人性,更不論無知之物了?在這上,像是禅宗論性,反和孟子相接近。
其實是宋儒論性較孟子更進了一步,而陸王比較近孟子,無怪欽順要斥之為禅。
欽順把有知、無知混同合一來說天地萬物之一體,所以他仍要把心、性分成兩個看。
陸、王扣緊在有知上,扣緊在人的本身上,便自然要認心性為一了。
現在我們把欽順辟佛意見,扼要言之,則可以歸納為如下之兩語。
欽順說: 彼明以知覺為性,始終不知性之為理。
此一辨,仍主程、朱“性即理”,而排斥陸、王之“心即理”。
守仁以心之良知為性,良知不僅指知是非,抑且指知好惡。
一切人事之理,脫不了“是非”“好惡”之兩端。
故守仁所謂的良知,不僅指心,亦指性。
所以守仁之言心即理,轉言良知即天理,但其天理的範圍則狹了。
至其晚年,則又言“良知生天生地,成鬼成帝,為造化的精靈”,而又主張儒、釋、老三教合一,則離開他自己本所主張的更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