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九 胡居仁、婁諒、陳獻章

關燈
與弼從學有胡居仁、婁諒、陳獻章。

    居仁字叔心,饒之餘幹人。

    弱冠,即奮志聖賢之學。

    往遊與弼門,遂絕意科舉,築室梅溪山中,事親講學,不幹人事。

    久之,欲廣聞見,适閩曆浙,入金陵,從彭蠡而返。

    與鄉人婁諒等為會于弋陽之龜峰,餘幹之應天寺。

    嗣又講學白鹿、貴溪、桐源諸書院。

    居仁嚴毅清苦,家世為農,至居仁而窭甚,鹑衣脫粟,蕭然自得。

    他嘗說: 心無主宰,靜也不是工夫,動也不是工夫。

    靜而無主,不是空了天性,便是昏了天性,此大本所以不立。

    動而無主,若不猖狂妄動,便是逐物徇私,此達道所以不行。

    己立後自能了當得萬事,是有主也。

     又曰: 今世有一等學問,言靜中不可著個“操”字,若操時又不是靜,以何思何慮為主,悉屏思慮,以為靜中工夫,隻是如此,所以流于佛老。

    不知操是持守意,即靜時敬也。

    若無個“操”字,是中無主,悠悠茫茫,無所歸着。

    若不外馳,定入空無。

    此學所以易差也。

     又曰: 意者,心有專主之謂。

    《大學解》以為心之所發,恐未然。

     婁諒字克貞,别号一齋,上饒人。

    少有志于聖學,嘗求師四方,夷然曰:“率舉子業。

    ”聞與弼在臨川,乃往從之。

    與弼一見喜之,曰:“老夫聰明性緊,賢也聰明性緊。

    ”一日治地,召諒往,曰:“學者須親細務。

    ”諒素豪邁,由此折節,躬親掃除,不責僮仆。

    與弼學規,須來學者始見,餘則否。

    羅倫未第時,往訪,與弼不出。

    諒告與弼:“此一有志知名士,奈何不見?”與弼曰:“我那得工夫見小後生?”倫不悅,移書四方,謂是名教中作怪。

    張元桢從而和之。

    與弼置若不聞。

    諒語二人曰:“君子小人不容并立。

    使後世以康齋為小人,二兄為君子無疑。

    傥後世以君子處康齋,不知二兄安頓何地?”兩人之議遂息。

    胡居仁頗于諒有訾評,嘗謂: 婁克貞說他非陸子之比。

    陸子不窮理,他卻肯窮。

    公甫陳獻章不讀書,他勤讀書。

    以愚觀之,他亦不是窮理。

    他讀書,隻是将聖賢言語來護己見,未嘗求聖賢指意,舍己以從之也。

     諒著書甚富,然多散佚。

    如居仁所言,則諒之為學,固不僅是蹈襲師門的。

    王守仁年十七,曾從諒問學,甚相契。

     陳獻章字公甫,新會人,學者稱白沙先生。

    自幼警悟,讀書一覽辄記。

    嘗讀《孟子》有所謂“天民”者,慨然曰:“為人當如此。

    ”會試中乙榜,入國子監讀書。

    又至崇仁,從學于與弼。

    歸,絕意科舉,築陽春台,靜坐其中,數年不出阈。

    嗣又遊太學,名動京師。

    歸而門人益進。

    屢薦不起,卒于家。

    其自序為學曰: 仆年二十七,始發憤從吳聘君學。

    其于古聖賢垂訓之書,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