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三 朱熹
關燈
小
中
大
可和之理,為南宋第一篇大文字。
他又曾創始了“社倉制”,又注意到呂大臨的《鄉約》。
他的私人生活,初居崇安五夫,築書院于武夷之九曲,榜曰紫陽。
後築室建陽蘆峰之巅,曰雲谷,其草堂曰晦庵。
自号雲谷老人,亦曰晦庵或晦翁。
晚居考亭,作精舍,曰滄州。
自号滄州病叟。
韓侂胄陷趙鼎,且創僞學之名,熹草疏萬言斥之。
諸生力谏,筮得《遯》之《同人》,因焚稿,号遯翁。
今讀其詩文集,有關庵亭建築及日常起居諸題詠,卻又活現一幅高人雅士相。
但他的學問,包羅得太廣大了。
同時江西陸九淵,即持異見,後世稱為朱陸之異同,為中國下半期學術思想史上最大一争端。
東萊呂祖謙,與熹為密友,亦不能無歧見。
永康陳亮,永嘉薛季宣、葉适,瑞安陳傅良,都和他持異。
明代王守仁,上承陸學,因熹《大學格物補傳》重掀起學術思想史上之大辯論。
明儒中,即最服膺熹的羅欽順,也對他的理氣論表示駁議。
下及清儒,如顔元、戴震,更對熹有極激烈的攻擊。
在經學上,清儒亦隐然與熹作對壘。
此因宋學乃中國下半期學術思想之總起點,而熹則為宋學中之集大成。
自熹以後,學術思想便有分道揚镳之勢,而無論走哪一方向的,都會觸及熹學之壁壘。
無論如何,他是這一期間最偉大最主要的一個中心人物了。
此下再簡要地叙述他思想之大體。
問:“理在氣中,發見處如何?”曰:“如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是理。
若氣不結聚時,理亦無所附着。
” 這是他根據周敦頤《太極圖》,又增入二程“理”的觀念,而組織成的他自己的宇宙論。
宇宙隻是一“氣”所充塞運行而形成,惟氣之充塞運行中自有理。
或問:“理在先氣在後?”曰:“理氣本無先後之可言。
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
” 他既說“理在氣之中”,又說“理氣本無先後可言”,為何又偏要說“理在氣先”呢?這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也有一番不得已,須看他下面話始知。
他從宇宙原始的理氣論,轉落到宇宙實際事物上則說: 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
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
何以說“理同而氣異”呢? 以其天命流行,隻是一般,故理同。
以其二五之氣,有清濁純昏,故氣異。
此就先天禀賦與萬物之初的一段說。
何以說“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呢?這就後天萬物已得其所禀賦之後的一段說。
以其雖有清濁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氣,故氣相近。
以其昏明開塞之甚遠,故理絕不同。
本來周敦頤《太極圖說》,是主張動靜互為其根的,現在熹加進了邵雍先天、後天的見解,便變成先天一“理”化成了後天的“氣”之萬變。
程門本有“理一分殊”之說,熹講學,則着重在“分殊”上,因此不得不更着重保持“理一”的觀念。
否則專講分殊,便會把思想路徑分散了,變成無頭腦,無系統。
此是熹必然要主張“理先于氣”說之苦衷。
但他所謂“理先于氣”之理,雖近似于張載《正蒙》之“太和”,而亦微有不同。
因熹所謂理,是主宰着氣的;而張載之所謂太和,則隻是氣的一種理想的境界。
這是熹運用二程觀點,來融會周、邵、張三家所得的結論。
他要教人注意在事物之實際分殊上,而同時莫忽忘其背後統一的最高原理之一境界。
這是他思想體系中,最着精神與最費分疏處。
所以他又說: 氣相近,如知寒暖,識饑飽,好生惡死,趨利避害,人與物都一般。
理不同,如蜂蟻之君臣,隻是他義上有一點子明。
虎狼之父子,隻是他仁上有一點子明。
其他更推不去。
這明是程頤“理一分殊”說之再發揮,從此上才有他廣大精微的開展。
他本此觀念再轉落到性的問題上。
他說: 性是許多理散在處為性。
天下無性外之物,因行街,雲階磚便有階磚之理。
因坐,雲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枯槁之物,謂之無生意則可,謂之無生理則不可。
他又說: 生之理為性。
他此處所謂“生之理”,并不專指生命之理言,而指一切物之生成之理言。
此即程頤“性即理也”一語之發揮。
從此他把有生之理與無生之理也一線绾合了。
他又說: 人物性本同,隻氣禀異。
如水,無有不清。
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
及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
放青碗中,又是一般色。
性如日光,人物所受之不同,如隙竅之受光有大小。
人物被形質局定了,也是難得開廣。
這是他“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的一語之實際的例證。
因此我們可以說:朱熹的宇宙論,是“理氣混合一元論”,亦可說是“理性一元
他又曾創始了“社倉制”,又注意到呂大臨的《鄉約》。
他的私人生活,初居崇安五夫,築書院于武夷之九曲,榜曰紫陽。
後築室建陽蘆峰之巅,曰雲谷,其草堂曰晦庵。
自号雲谷老人,亦曰晦庵或晦翁。
晚居考亭,作精舍,曰滄州。
自号滄州病叟。
韓侂胄陷趙鼎,且創僞學之名,熹草疏萬言斥之。
諸生力谏,筮得《遯》之《同人》,因焚稿,号遯翁。
今讀其詩文集,有關庵亭建築及日常起居諸題詠,卻又活現一幅高人雅士相。
但他的學問,包羅得太廣大了。
同時江西陸九淵,即持異見,後世稱為朱陸之異同,為中國下半期學術思想史上最大一争端。
東萊呂祖謙,與熹為密友,亦不能無歧見。
永康陳亮,永嘉薛季宣、葉适,瑞安陳傅良,都和他持異。
明代王守仁,上承陸學,因熹《大學格物補傳》重掀起學術思想史上之大辯論。
明儒中,即最服膺熹的羅欽順,也對他的理氣論表示駁議。
下及清儒,如顔元、戴震,更對熹有極激烈的攻擊。
在經學上,清儒亦隐然與熹作對壘。
此因宋學乃中國下半期學術思想之總起點,而熹則為宋學中之集大成。
自熹以後,學術思想便有分道揚镳之勢,而無論走哪一方向的,都會觸及熹學之壁壘。
無論如何,他是這一期間最偉大最主要的一個中心人物了。
此下再簡要地叙述他思想之大體。
問:“理在氣中,發見處如何?”曰:“如陰陽五行,錯綜不失條緒,便是理。
若氣不結聚時,理亦無所附着。
” 這是他根據周敦頤《太極圖》,又增入二程“理”的觀念,而組織成的他自己的宇宙論。
宇宙隻是一“氣”所充塞運行而形成,惟氣之充塞運行中自有理。
或問:“理在先氣在後?”曰:“理氣本無先後之可言。
但推上去時,卻如理在先氣在後相似。
” 他既說“理在氣之中”,又說“理氣本無先後可言”,為何又偏要說“理在氣先”呢?這在他的思想體系中,也有一番不得已,須看他下面話始知。
他從宇宙原始的理氣論,轉落到宇宙實際事物上則說: 論萬物之一原,則理同而氣異。
觀萬物之異體,則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
何以說“理同而氣異”呢? 以其天命流行,隻是一般,故理同。
以其二五之氣,有清濁純昏,故氣異。
此就先天禀賦與萬物之初的一段說。
何以說“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呢?這就後天萬物已得其所禀賦之後的一段說。
以其雖有清濁之不同,而同此二五之氣,故氣相近。
以其昏明開塞之甚遠,故理絕不同。
本來周敦頤《太極圖說》,是主張動靜互為其根的,現在熹加進了邵雍先天、後天的見解,便變成先天一“理”化成了後天的“氣”之萬變。
程門本有“理一分殊”之說,熹講學,則着重在“分殊”上,因此不得不更着重保持“理一”的觀念。
否則專講分殊,便會把思想路徑分散了,變成無頭腦,無系統。
此是熹必然要主張“理先于氣”說之苦衷。
但他所謂“理先于氣”之理,雖近似于張載《正蒙》之“太和”,而亦微有不同。
因熹所謂理,是主宰着氣的;而張載之所謂太和,則隻是氣的一種理想的境界。
這是熹運用二程觀點,來融會周、邵、張三家所得的結論。
他要教人注意在事物之實際分殊上,而同時莫忽忘其背後統一的最高原理之一境界。
這是他思想體系中,最着精神與最費分疏處。
所以他又說: 氣相近,如知寒暖,識饑飽,好生惡死,趨利避害,人與物都一般。
理不同,如蜂蟻之君臣,隻是他義上有一點子明。
虎狼之父子,隻是他仁上有一點子明。
其他更推不去。
這明是程頤“理一分殊”說之再發揮,從此上才有他廣大精微的開展。
他本此觀念再轉落到性的問題上。
他說: 性是許多理散在處為性。
天下無性外之物,因行街,雲階磚便有階磚之理。
因坐,雲竹椅便有竹椅之理。
枯槁之物,謂之無生意則可,謂之無生理則不可。
他又說: 生之理為性。
他此處所謂“生之理”,并不專指生命之理言,而指一切物之生成之理言。
此即程頤“性即理也”一語之發揮。
從此他把有生之理與無生之理也一線绾合了。
他又說: 人物性本同,隻氣禀異。
如水,無有不清。
傾放白碗中,是一般色。
及放黑碗中,又是一般色。
放青碗中,又是一般色。
性如日光,人物所受之不同,如隙竅之受光有大小。
人物被形質局定了,也是難得開廣。
這是他“氣猶相近而理絕不同”的一語之實際的例證。
因此我們可以說:朱熹的宇宙論,是“理氣混合一元論”,亦可說是“理性一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