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〇 蘇轼、蘇轍
關燈
小
中
大
王安石、司馬光同時,有蘇轼、轍兄弟。轼字子瞻,學者稱東坡先生。轍字子由,學者稱颍濱先生。四川眉山人。父洵,字明允,初遊京師,為歐陽修所遊揚。當時群推王安石為孟子,洵為荀子,兩家學術異同已見。轼、轍本其家學,益自擴大。他們會合着莊、老、佛學和戰國策士乃及賈誼、陸贽,長于就事論事,而卒無所指歸;長于和會融通,而卒無所宗主。他們推崇老、釋,但非隐淪;喜言經世,又不尊儒術。他們都長于史學,但隻可說是一種策論派的史學吧!他們姿性各異,轼恣放,轍澹泊。皆擅文章,學術路徑亦相似。他們在學術上,嚴格言之,似無準繩,而在當時及後世之影響則甚大。好像僅恃聰明,憑常識。僅可稱之曰俗學,而卻是俗學中之無上高明者。他們并不發怪論,但亦不闆着面孔作莊論。他們決不發高論,但亦不喜卑之毋甚高論的庸論。他們像并不想要自成一學派,而實際則确已自成一學派。求之于古,可稱無先例;求之于後,亦很難尋嗣響。他們是當時的策士此得之于其父蘇洵之遺教,但這是在統一時代而又是儒學極盛期的策士,所以和戰國策士甚不同。他們是道士此乃轼轍兄弟本身天姿之所近,但又熱心政治,乃是一種忠誠激發的道士尤其蘇轼為然,又與隐淪枯槁者不同。他們是儒門中之蘇、張,又是廟堂中之莊、老。非縱橫,非清談,非禅學;而亦縱橫,亦清談,亦禅學。實在不可以一格繩,而自成為一格。這是宋學中所開一朵異樣的鮮花,當時稱之曰蜀學。他們和司馬光朔學河北學派,二程洛學河南學派,鼎足而三。他們也自然和歐、王江西學派不同。他們的言論思想,如珠玑雜呈,纓絡紛披,但無系統,無組織。他們極為後來宋學正宗朱熹所嚴斥,但卻為呂祖謙、陳亮一派婺學與永康學派所追蹤。在中國學術史裡可說是異軍特起。但不到宋代,也不會有這樣的異軍特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