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 王安石
關燈
小
中
大
觏之後又有王安石,安石字介甫,臨川人,封荊國公。
歐陽、李、王都是江西人,我們可稱此三人為江西派。
他們都注重在政治制度上,而觏與安石更注意到經濟制度之重要。
但觏論學近荀卿,而安石則尊孟子。
他蚤負盛譽,曾著《淮南雜說》,見者以為孟子複生。
知鄞縣,三日一治縣事,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于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
後相神宗,力主行新法。
這是範仲淹以後,第二個要奮起改革當時政治的人物。
他在思想上,亦是有重要關系的傑出人。
他對“王霸”之辨,有一套新穎而深刻的見解。
他說: 仁義禮信,天下之達道,而王霸之所同。
王之與霸,其所以用者同,而其所以名者異,蓋以其心異而已矣。
其心異則其事異,其事異則其功異,則其名亦不得不異。
王者之心,非有求于天下也,所以為仁義禮信者,以為吾所當為而已矣。
故王者之治,知為之于此,不知求之于彼。
霸者則不然,其心未嘗仁,而患天下惡其不仁,于是示之以仁。
其于義禮信亦若是。
是故霸者之心為利,而假王者之道以示其所欲。
(《王霸論》) 這一分辨,撇開了政治,直論其心術,于是辨王霸成為辨義利。
他把心術政術绾合到一起,修身正心與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這一說,遂為以後學者所遵循。
這是他在宋儒思想進展上一大貢獻。
本此乃有他的《大人論》。
他說: 孟子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此三者,皆聖人之名。
由其道而言謂之神,由其德而言謂之聖,由其事業而言謂之大人。
道存乎虛無寂寞不可見之間,苟存乎人,則所謂德也。
是以人之道雖神,不得以神自名,名乎德而已。
夫神雖至矣,不聖則不顯。
聖雖顯矣,不大則不形。
稱其事業以大人,則其道之為神,德之為聖可知。
故神之所為,當在乎盛德大業。
德則所謂聖,業則所謂大也。
世以為德業之卑不足以為道,道之至,在于神耳,于是棄德業而不為。
夫為君子者,皆棄德業而不為,則萬物何以得主乎?故曰:神非聖不顯,聖非大不形。
此天地之大,古人之全體也。
(《大人論》) 在孟子,明明分開“大”與“聖”與“神”之三階段,他乃會合釋之,隻有德業始見神,而德必于業見。
于是撇開神而專重聖,又把聖着重在事業上。
天下隻有聖人,更無神。
也隻有成大事業的聖,沒有不成事業的聖。
惟其有大事業,始為真道德,始為真神聖。
這又是一種極新辟的意見!佛家有“法報應三身”說,依于“法身”始有“報身”與“應身”,是謂由真轉俗。
他的說法,則由大而始見其為聖與神,由事業而始見其德性與神聖,則是由俗顯真。
和佛家理論,正成颠倒相反。
他這一番見解,實在比歐陽修《本論》更
歐陽、李、王都是江西人,我們可稱此三人為江西派。
他們都注重在政治制度上,而觏與安石更注意到經濟制度之重要。
但觏論學近荀卿,而安石則尊孟子。
他蚤負盛譽,曾著《淮南雜說》,見者以為孟子複生。
知鄞縣,三日一治縣事,起堤堰,決陂塘,為水陸之利,貸谷于民,立息以償,俾新陳相易,邑人便之。
後相神宗,力主行新法。
這是範仲淹以後,第二個要奮起改革當時政治的人物。
他在思想上,亦是有重要關系的傑出人。
他對“王霸”之辨,有一套新穎而深刻的見解。
他說: 仁義禮信,天下之達道,而王霸之所同。
王之與霸,其所以用者同,而其所以名者異,蓋以其心異而已矣。
其心異則其事異,其事異則其功異,則其名亦不得不異。
王者之心,非有求于天下也,所以為仁義禮信者,以為吾所當為而已矣。
故王者之治,知為之于此,不知求之于彼。
霸者則不然,其心未嘗仁,而患天下惡其不仁,于是示之以仁。
其于義禮信亦若是。
是故霸者之心為利,而假王者之道以示其所欲。
(《王霸論》) 這一分辨,撇開了政治,直論其心術,于是辨王霸成為辨義利。
他把心術政術绾合到一起,修身正心與治國平天下一以貫之,這一說,遂為以後學者所遵循。
這是他在宋儒思想進展上一大貢獻。
本此乃有他的《大人論》。
他說: 孟子曰:“充實而有光輝之謂大,大而化之之謂聖,聖而不可知之謂神。
”此三者,皆聖人之名。
由其道而言謂之神,由其德而言謂之聖,由其事業而言謂之大人。
道存乎虛無寂寞不可見之間,苟存乎人,則所謂德也。
是以人之道雖神,不得以神自名,名乎德而已。
夫神雖至矣,不聖則不顯。
聖雖顯矣,不大則不形。
稱其事業以大人,則其道之為神,德之為聖可知。
故神之所為,當在乎盛德大業。
德則所謂聖,業則所謂大也。
世以為德業之卑不足以為道,道之至,在于神耳,于是棄德業而不為。
夫為君子者,皆棄德業而不為,則萬物何以得主乎?故曰:神非聖不顯,聖非大不形。
此天地之大,古人之全體也。
(《大人論》) 在孟子,明明分開“大”與“聖”與“神”之三階段,他乃會合釋之,隻有德業始見神,而德必于業見。
于是撇開神而專重聖,又把聖着重在事業上。
天下隻有聖人,更無神。
也隻有成大事業的聖,沒有不成事業的聖。
惟其有大事業,始為真道德,始為真神聖。
這又是一種極新辟的意見!佛家有“法報應三身”說,依于“法身”始有“報身”與“應身”,是謂由真轉俗。
他的說法,則由大而始見其為聖與神,由事業而始見其德性與神聖,則是由俗顯真。
和佛家理論,正成颠倒相反。
他這一番見解,實在比歐陽修《本論》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