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羊春秋經傳驗推補證第七

關燈
同或不言同?言同者,大會也。

    此言同何?中國諸侯皆在,是同心以外楚也。

    何爲外之?不欲其亂中國也。

    晉者東伯,何爲以外言之?使夷狄不侵伐中國者,二伯之職也。

    疏《公羊》舊有文質之説,文爲中國,質爲海外;文詳道德,質詳富強。

    二者偏勝爲弊,必交易互易,然後君子。

    見在時局,《公羊》大一統之先兆也。

     公至自會。

     二月,伯姬歸于宋。

    言歸于者,不親迎之辭也。

    故下有緻女事。

    疏定昏禮,故詳録伯姬事以示例。

     夏,季孫行父如宋緻女。

    緻者,緻之于廟,如内用緻夫人也。

    宋公不親迎,三月之時,伯姬不肯行廟見之禮,公乃使季孫勸其行。

    主書者以明伯姬之賢,交譏魯、宋。

     未有言緻女者,内言用緻夫人,亦與此異例。

    此其言緻女何?《春秋》明親迎典禮特起之筆,非常辭。

    録伯姬也。

    事詳劉向《列女傳》。

    言女者,明未廟見成婦也。

     晉人來媵。

    伯姬已嫁,猶未廟見,媵亦有待年之禮。

    《傳》曰「備娣姪」,媵亦三女,合本國與二媵九女,天子十二女,則得三國媵。

    疏媵乃《春秋》新制,以防女禍。

    當時諸侯皆再娶,泰西風俗不二妻,頗有貴女之意,此《商易》之坤乾,聖人所以改爲乾坤。

     媵不書,此何以書?録伯姬也。

    《傳》曰「二國來媵」之先録衛、晉,明媵必同姓之國也。

    二國同媵,以國大者爲尊,則晉女尊于衛女也。

    疏禮制司徒所掌,海外不如中國。

    交易而退,各得其所,文質彬彬,所以爲君子。

     秋,七月,丙子,齊侯無野卒。

    《春秋繁露》:「《春秋》記天下之得失,而見所以然之故,甚幽而明,無傳而著,不可不察也。

    夫泰山之爲大,弗察弗見,而況爲眇者乎!故按《春秋》而適往事,窮其端而視其故,得志之君子,有喜之人,不可不慎也。

    齊頃公親齊桓公之孫,國固廣大而地勢便利矣,又得霸主注之餘尊,而志加于諸侯。

    以此之故,難使會同,而易使驕奢,即位九年,未嘗肯一與會同之事。

    有怒魯、衛之志,而不注從諸侯于清丘、斷道。

    春往伐魯,入其北郊,顧反伐衛,敗之新築。

    當是時也,方乘注勝而志廣。

    大國往聘,慢而弗敬其使者。

    晉、魯俱怒。

    内悉其衆,外得黨與衛、曹,四國相輔,大困之鞍,獲其頃公,斮逢醜父。

    深本頃公之所以大辱身,幾亡國,爲天下笑,其端乃從懾魯勝衛起。

    伐魯魯不敢出,擊衛大敗之,因其氣而無敵國以興患也。

    故曰:得志有喜,不可不戒。

    此其效也。

    自是後,頃公恐懼,不聽聲樂,不飲酒食肉,内愛百姓,問疾弔喪,外敬諸侯,從會與盟;卒終其身,家國安寧。

    是福之本生于憂,禍起于喜也。

    嗚呼!物之所由然,其于人切近,可不注省耶。

    」疏《齊世家》:「頃公朝晉而歸,弛苑囿,薄賦斂,振孤問疾,虛注積聚以救民,民亦大説。

    厚禮諸侯。

    竟頃公卒,百姓附,諸侯不犯。

    十七年,頃公卒,子靈公環立。

    」 晉人執鄭伯。

    稱人而執,非伯討之辭也。

    疏《鄭世家》:「成公三年,楚共王曰:『鄭成公,孤有德焉。

    』使人來與盟。

    成公私與盟。

    秋,成公朝晉,晉曰:『鄭私平于楚。

    』執之,使欒書伐鄭。

    」 晉欒書帥師伐鄭。

    鄭從楚也。

    疏鄭居中爲樞紐,兩大皆所必争,外交最爲難。

    故輯鄭事,爲鄭外交書。

     冬,十有一月,葬齊頃公。

    大國例日,月者佚獲,故畧之。

     楚公子嬰齊帥師伐莒。

    庚辰,莒潰。

    楚稱王子嬰齊,其曰公子者,地、物從中國,如繙譯之類。

    疏富強之學,中不如外。

    羣雄角立,兵戰時過。

    古人禮失求野,所當求益者。

     楚人入運。

    入運者,伐我也。

    言入而不言伐,爲内諱也。

    楚師及我,其禍亟矣。

    疏兵學爲政治之最精,大抵一統則惰,分角則勤,《春秋》亦爲亂世,兵戰所必詳求。

    禮失求野,此當取法外人。

     秦人、白狄伐晉。

    何爲白狄與秦人列數?狄秦也。

    晉與白狄伐秦,秦亦與白狄伐晉,明結夷爲戰之非也。

    此《春秋》之惡戰也。

    疏此伐晉起下伐秦之會。

    何以不言及晉?秦亦狄也。

    晉同白狄伐秦,今秦復從白狄伐晉。

    戎狄無信,不可信也。

     鄭人圍許。

    大國乃言圍,此次國,其言圍何?許初爲鄭屬也。

    與陳人圍頓同。

    疏鄭、許皆從楚,此私怨也。

    農、工、商、賈諸學皆當取法外人,國勢強則外海自戢。

    凡被兵,皆不善謀國,不能自強者。

     城中城。

    城中城者,非外民也。

    疏中城,内城。

    于城中别爲一内城。

    《春秋》再城中城。

     十年《年表》:齊靈公環元年。

     春,衛侯之弟黑背率師侵鄭。

    黑背者,公孫剽之父也。

    言帥師,亦逐君之先見也。

    疏爲晉侵。

    海外公法盟約,《春秋》尤爲休明。

    此當别輯一書,以明先王典制不如海外公法出于寒素,諸國取以爲國際交涉之準。

    《周禮》爲大同專書,外交之説尤備。

     夏,四月,五蔔郊不從,乃不郊。

    董子:「郊因先蔔,不吉注不敢郊。

    百神之祭不蔔,而郊獨蔔者,郊祭最大者也。

    」《補例》:凡蔔筮日,旬之外曰遠某日,旬之内曰近某日。

    喪事先遠日,吉事先近日。

    疏泰西詳于人謀,畧于天命。

    經傳重蔔筮者,蓋民知文明以後,卿士上議,庶人下議,與泰西同。

    其術尤折中于天,議院朋黨諸弊不待言,當其時亦絶無諸弊。

    惟《經》以天立教,君相不能僅恃人謀,不求于天,故之蔔筮。

     其言乃不郊何?據七年不言乃。

    乃,難注辭。

    不免牲,故言乃不郊也。

     五月,公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曹伯伐鄭。

    伐不月,月者,謹之也。

    晉前執人君而伐人國,人不從不知自修省,急于又伐,月以譏之也。

    疏《鄭世家》:「四年春,鄭患晉圍,公子如乃立成公庶兄繻爲君。

    其四月,晉聞鄭立君,乃歸成公。

    鄭人聞成公歸,亦殺君繻,迎成公。

    晉兵去。

    」 齊人來媵。

    三媵九女,合本國得十二女,此天子之禮矣。

    媵隻二國,三爲非禮。

    舉齊異姓,明諸侯之媵不得有異姓,天子十二女,乃得有異姓也。

    伯姬嫁于宋,二伯來媵,同姓之國衛最爲親,極著其禮盛。

     媵不書,此何以書?録伯姬也。

    三國來媵,非禮也。

    傳曰:一國嫁女,二國媵之,三媵非禮。

    《王度記》:諸侯一娶九女,備娣姪以從。

    每國三女,合之本國,正得九女。

    若三國往媵,是十二女也。

    僭天子,當諱,此不諱不月者,宋王者後,亦得用天子之制,故《傳》譏之而《經》不變,亦互文見義也。

    曷爲皆以録伯姬之辭言之?據此非禮不必説伯姬,可别傳起之。

    婦人以衆多爲侈也。

    婦人以侈盛爲榮,伯姬以至賢爲榮。

    三國來媵,不足以累伯姬之賢。

    三媵十二女,僭天子矣,不譏者,王後也,賓客之禮異于諸侯也。

    殷制亦同于周者,三代共之也。

     丙午,晉侯獳卒。

    不書葬者,公在晉送葬,諱之,不書也。

    會葬者,大夫之事也。

    疏《晉世家》:「十九年夏,景公疾,立其太子壽曼爲君,是爲厲公。

    後月餘,景公卒。

    」 秋,七月,公如晉。

    此公奔喪之禮也。

    不奔天王喪而奔大國喪,失禮矣。

    公如不月,月者,爲送葬謹之也。

    疏《魯世家》:「十年,公如晉。

    晉注景公卒。

    因景公卒,故留成公送葬,魯諱之。

    」今日外交宜立專門,以復言語科之旨。

     十有一年《年表》:晉厲公壽曼元年。

     春,王三月,公至自晉。

    正月不言公在晉者,中國不存公也。

    緻何以月?爲葬事久留于晉,故月。

     晉侯使郤州來聘。

    己醜,及郤州盟。

    厲公初立,使卿出盟諸侯,使不貳于楚而修先君之好,故先聘而後盟。

    在喪使聘不譏者,不親出,且爲王事。

     夏,季孫行父如晉。

    成世大夫三如晉。

     秋,叔孫僑如如齊。

    此言卿之如晉、齊,所以見二國之尊卑。

    晉正卿,齊次卿,齊失伯。

    疏成世大夫惟此一如齊。

     冬,十月。

     十有二年 春,周公出奔晉。

    天王、王子不言出,王臣奔則言出。

    寰内諸侯同。

    外諸侯不言宰者,出喪則罷,又見使尊也。

     周公者何?前會諸侯繫宰。

    天子之三公也。

    上言天子執政,此言三公者,明不攝政則爲三公,以三公攝政則爲冢宰。

    冢宰非常置之官,去喪則罷。

    王者無外,王子出奔皆不言出。

    疏此大統《詩》説。

    王讀作皇,「思無邪」,「海外有截」,輻隕三萬裡,故曰無外。

    《春秋》方三千裡,曰無外,舉大以例小。

    此其言出何?王臣可以言出。

    問王子、王臣之分。

    疏《曲禮》:「天子不言出,諸侯不生名。

    」皆大傳文。

    自其私土而出也。

    私土,謂畿内封國也。

    天子之子弟從于王,無封,普天之下莫非所有,故不言出。

    王臣封國以百裡爲界,餘非其有,故可言奔、出。

    私土,明不得以天子例之,有封國,則言出。

     夏,公會晉侯、衛侯于沙澤。

    據《左氏》會有鄭伯。

    不書,畧之。

    疏事詳《晉語》。

     秋,晉人敗狄于交剛。

    再言敗,與齊伐越相起。

     冬,十月。

    爲酉、戌、亥三月,屬西北隅,爲北方黑帝所司,用顓頊曆,爲北宣夜法。

    中國之夏即其春,秋即其夏,冬即其秋。

    同在北半球,寒暑同節候,裡差小異。

     十有三年 春,晉侯使郤錡來乞師。

    爲伐秦來乞師。

    内外同言乞,重師也。

     三月,公如京師。

    公不如京師,此如月者,非如也,明公爲伐秦過周而行朝禮,非實朝。

    《春秋》朝覲巡狩之廢久矣。

    疏稱京師,存西京,以洛陽爲行在。

    《白虎通義》以京師爲周之定稱者誤。

    《詩》言「周京」、「京周」並見,變文以明三統。

     夏,五月,公自京師,遂會晉侯、齊侯、宋公、衛侯、鄭伯、曹伯、邾婁人、滕人伐秦。

    秦者,楚之屬也。

    《春秋》中分天下,東北爲中,西南屬外。

    如《易》陽卦所蒞爲中,陰卦三女所蒞之方爲夷。

    又如今地球分南、北、東、西。

    疏《晉世家》:「厲公初立,欲和諸侯,與秦桓夾河而盟。

    歸而秦背盟,與翟伐晉。

    三年,使呂相讓秦,因與諸侯伐秦。

    至涇,敗秦于麻隧注,虜其將成差。

    」 其言自京師何?據衛、鄭會于斐、沓不言自晉,惟緻乃言自。

    公鑿行也。

    本未如朝,《春秋》加以朝文,如至京師受王命伐秦者然,故言遂。

    公鑿行奈何?鑿行即化我。

    公不朝,自以伯國命過天子,而《經》乃先言自。

    不敢過天子也。

    《經》不敢以存君臣之義。

    餘詳《解詁》。

     曹伯廬卒于師。

    公在師,故稱師。

    師在秦,卒于秦地。

    疏《曹世家》:「宣公十七年卒,弟成公負芻立。

    」 秋,七月,公至自伐秦。

    往、至皆月者,爲見不朝也。

    疏《左傳》楚之有秦,猶晉之有齊,齊、晉、秦、楚爲《春秋》四方嶽。

    《論語》:太師適齊,亞飯楚,三飯當爲秦,四飯當爲晉。

    説詳《白虎通義》。

     冬,葬曹宣公。

    劉子雲:「宣公與諸侯伐秦,卒于師。

    曹人使子臧迎喪,使公子負芻與太子留守。

    負芻殺太子而自立,子臧見負芻,告當立也。

    宣公既葬,子臧將亡,國人將從之。

    負芻立,是爲成公,成公懼,告罪,且請子臧,子臧乃反。

    」按,葬時,正也。

    不言當時與否,畧之也。

     十有四年 春,王正月,莒子朱卒。

    莒子何以不葬?夷狄不葬。

    其不言朝何?夷狄不言朝也。

    卒何以月?莒卒例月也。

    此正卒也,至此以下皆月者,莒卒例月也。

     夏,衛孫林父自晉歸于衛。

    自晉,晉有奉焉耳。

    疏劉子説:「林父奔晉,晉使郤犫爲請還,定公欲辭,定姜曰:『不可。

    是先君宗卿之嗣也,大國又以爲請,而弗許將亡,雖惡之,不猶愈于亡乎?君其忍之。

    夫安民而宥宗卿,不亦可乎!』定公遂從注之。

    」 秋,叔孫僑如如齊逆女。

    逆女不書,此書者,譏三世娶母黨也。

     鄭公子喜帥師伐許。

    再伐許,故下許遷于葉。

     九月,僑如以夫人婦姜氏至自齊。

    不書。

    書者,明三世娶齊非禮也。

    言婦姜者三,明三世娶母黨,外屬相婚也。

     冬,十月,庚寅,衛侯臧卒。

    劉子雲:「定公卒,立敬姒之子衎,是爲獻公。

    居喪而嬉,定姜既哭而息,見獻公之不哀也。

    不内飲食,曰:『是將敗衛國,必先害善人,天禍衛國也。

    夫吾不獲鱄也,使主社稷也。

    』孫文子自是不敢捨其重器于衛。

    」疏《衛世家》:「定公十二年卒,子獻公立。

    」 秦伯注卒。

    秦卒何以皆時?正也。

    楚例日,吳例月,秦例時,三等之敘也。

    秦何以禮卑于楚、吳?秦有葬,楚、吳無葬也。

    滕、薛、杞不名者,微也,秦伯何以三名三不名?不葬者有名,葬者無名,不嫌爲小國也。

    葬則何以不名?不名者,王臣大夫不名也。

    秦在西京,如天子居留大夫,外攝梁牧。

    昭以下反伯于劉子,以秦、鄭爲二大夫,從劉子。

    不名者,從大夫例。

    以伯本王臣,攝爲梁牧,乃反其大夫,不名。

    疏湘潭王氏説:《解詁》于昭五年乃言不名,是何君所見此秦卒本有名,後乃誤脫耳。

    《秦本紀》:「桓公立二十七年卒,子景公立。

    」 十有五年《年表》:秦景公元年,衛獻公衎元年。

     春,王二月,葬衛定公。

    月,正也。

    四月葬,近禮。

     三月,乙巳,仲嬰齊卒。

    公孫嬰齊,公子遂之子也。

    遂爲弑賊,當誅其身並及其子孫,魯人不討,《春秋》代討之,遂稱仲遂,以爲公子遂已誅,此别一仲氏,其子又稱仲,不許公子遂有後于魯。

     仲嬰齊者何?當時有兩公孫嬰齊,疑一氏公孫、一氏仲以爲别。

    公孫嬰齊也。

    父子皆氏仲。

    公孫嬰齊則曷爲謂之仲嬰齊?當氏公孫。

    爲兄後也。

    魯人前既逐歸父,討賊之義明矣,不當更爲之立後,因氏仲以絶之。

    爲兄後則曷爲謂之仲嬰齊?據歸父之奔,氏公孫或因爲後之義,以王父氏。

    爲人後者,爲之子也。

    歸父之奔,討弑賊子也,又别立嬰齊,豈于子絶,于孫則可立。

    爲人後者爲其子,禮經文。

    則其稱仲何?變文以見討孫之義,與華孫同。

    孫以王父字爲氏也。

    《傳》非以後歸父當氏仲,謂遂氏仲孫又氏仲,如孫氏王父之辭。

    子既逐則别立之後,亦更當逐之。

    然則嬰齊孰後?後歸父也。

    歸父使于晉而未反,何以後之?奔有罪。

    叔仲惠伯,傅子赤者也,文公死,子幼,公子遂謂叔仲惠伯曰:「君幼,如之何?願與子慮之。

    」與裡克語荀息同。

    叔仲惠伯曰:「吾子相之,老夫抱之,卿如二伯,自稱老夫。

    何幼君之有?」可謂中立不倚。

    公子遂知其不可與謀,較荀息不食言持義尤正。

    退而殺叔仲惠伯,不言弑及,爲内諱。

    弑子赤而立宣公。

    事在文十八年。

    宣公死,宣十八年。

    成公幼,臧宣公者,相也。

    臧氏大夫,便文稱相。

    君死不哭,聚諸大夫而問焉。

    曰:「昔者叔仲惠伯之事不目子赤目惠伯,亦内辭。

    孰爲之?」諸大夫皆雜然曰:「仲氏也,《經》書仲遂,故《傳》從之。

    其然乎!」於是遣歸父之家,然後哭君。

    歸父使乎晉,還自晉,至檉,《經》書如此。

    聞君薨家遣,墠帷,哭君成踴,反命于介,自是走之齊。

    見宣十八年《經》、《傳》。

    魯人徐傷歸父之無後也,此爲婦人之仁。

    歸父無後而立嬰齊,即以見仲氏不可有後,所以仲氏絶也注。

    於是使嬰齊後之也。

    公孫嬰齊而稱仲嬰齊,《穀梁》以爲疏之,是也。

    何爲疏之?子由父疏之。

    《春秋》惡惡止于其身,善善及其子孫,何爲由父疏之?弑君之賊也。

    《春秋》弑君者不復見,絶其子孫。

    仲遂,宜絶者也,既逐歸父,又使嬰齊爲之後,是失討也。

    《春秋》之所深惡也。

    再以仲氏,明當以仲遂罪絶之也。

    疏同時有兩公孫嬰齊者,《春秋》字名多通假,異字或偶然相同,或後師傳寫之誤,不可知也。

    三《傳》説均同。

     癸醜,公會晉侯、衛侯、鄭伯、曹伯、宋世子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