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錄
關燈
小
中
大
郎、國子博士之職征召文中子,文中子亦未應征前來。
十三年,江都難作。
子有疾,召薛收,謂曰:“吾夢顔回稱孔子之命曰:‘歸休乎!’殆夫子召我也。
何必永厥齡?吾不起矣。
”寝疾七日而終。
【譯文】 隋炀帝大業十三年(617),隋炀帝久居江都,荒廢朝政,李淵于太原舉兵。
文中子患病在身,召喚薛收,對他說:“我夢到顔回傳述孔子的谕令說:‘歸家休息吧!’應該是孔老夫子召喚我了。
何必久活于世呢?我的病情不會好轉了。
”文中子卧病七天後離世。
門弟子數百人會議曰:“吾師其至人乎?自仲尼已來,未之有也。
《禮》:男子生有字,所以昭德;死有谥,所以易名。
夫子生當天下亂,莫予宗之,故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聖人之大旨,天下之能事畢矣。
仲尼既沒,文不在茲乎?《易》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請谥曰‘文中子’。
”絲麻設位,哀以送之。
禮畢,悉以文中子之書還于王氏:《禮論》二十五篇,列為十卷;《樂論》二十篇,列為十卷;《續書》一百五十篇,列為二十五卷;《續詩》三百六十篇,列為十卷;《元經》五十篇,列為十五卷;《贊易》七十篇,列為十卷。
并未及行,遭時喪亂,先夫人藏其書于箧笥,東西南北,未嘗離身。
大唐武德四年,天下大定,先夫人返于故居,又以書授于其弟凝。
【譯文】 文中子門生數百人相聚商議說:“我們的老師應該就是大德至聖之人吧?自孔子以來,還沒有這樣的人。
《禮》載:男子在世有名字,用以昭明德行;離世有谥号,用以變易其名。
夫子生逢亂世,未得開宗立派,故而續編《詩經》《尚書》,訂正《禮記》《樂經》,修撰《元經》,闡明《周易》之道,聖人要旨、天下才思盡在其中。
孔子離世後,文教不就在此嗎?《易經》說:‘黃色的裳衣昭示大吉大利,因為這象征着人胸懷文德。
’請谥為‘文中子’。
”于是門生們身穿喪服設立靈位,哀傷地為先生送葬。
喪禮結束後,門生皆将文中子之著述還給王氏族人:《禮論》二十五篇,編為十卷;《樂論》二十篇,編為十卷;《續書》一百五十篇,編為二十五卷;《續詩》三百六十篇,編為十卷;《元經》五十篇,編為十五卷;《贊易》七十篇,編為十卷。
這些著述未得流布,就遭逢天下大亂,先夫人将這些著述收藏于箱中,無論前往何處,從不離身。
唐武德四年(621),天下平定,先夫人返回舊居,又将這些著述授予文中子之弟王凝。
文中子二子,長曰福郊,少曰福畤。
【譯文】 文中子有二子,長子名福郊,少子名福畤。
(杜淹) 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 大唐龍飛,宇内樂業,文中子之教未行于時,後進君子鮮克知之。
【譯文】 大唐龍騰盛世,海内安居樂業,文中子的思想未得推行于世,後世學人君子罕有知曉。
貞觀中,魏文公有疾,仲父太原府君問候焉,留宿宴語,中夜而歎。
太原府君曰:“何歎也?”魏公曰:“大業之際,徵也嘗與諸賢侍文中子,謂徵及房、杜等曰:‘先輩雖聰明特達,然非董、薛、程、仇之比,雖逢明王,必愧禮樂。
’徵于時有不平之色,文中子笑曰:‘久久臨事,當自知之。
’ 【譯文】 唐太宗貞觀年間,魏徵患病在身,仲父太原府君王凝前去探問,于是留宿家中閑談,至夜半時分魏徵喟然長歎。
太原府君王凝問:“為何長歎呢?”魏徵說:“隋炀帝大業年間,我曾與各位賢才師事文中子,文中子對我和房玄齡、杜淹等人說:‘諸公雖然聰明出衆,但卻無法比肩董常、薛收、程元、仇璋,即使将來遭逢明王聖主,注定無力重振禮樂。
’我那時臉上露出不滿的神情,文中子笑着說:‘過些時日參與政事,自然就明白了。
’ “及貞觀之始,諸賢皆亡,而徵也、房、李、溫、杜獲攀龍鱗,朝廷大議未嘗不參預焉。
上臨軒謂群臣曰:‘朕自處蕃邸,及當宸極,卿等每進谏正色,鹹雲:嘉言良策,患人主不行,若行之,則三皇不足四,五帝不足六。
朕誠虛薄,然獨斷亦審矣。
雖德非徇齊,明謝濬哲,至于聞義則服,庶幾乎古人矣。
諸公若有長久之策,一一陳之,無有所隐。
’房、杜等奉诏舞蹈,贊揚帝德。
上曰:‘止。
’ 【譯文】 “到唐太宗貞觀初年,各位賢才都相繼離世,而我、房玄齡、李靖、溫大雅、杜淹得帝王賞識而位列廟堂,朝中大事無不參與其中。
太宗來到正殿前對群臣說:‘朕身為藩王,自即位以來,列位公卿每每态度嚴正忠言直谏,都說:這些善言良謀,唯恐君主不能施行,若能施行,那麼三皇不難為四,五帝不難為六。
朕誠然才微力薄,但遇事決斷亦多審慎。
雖才思不是迅疾敏捷之人,智略亦非深邃睿哲之輩,但從善如流,應該接近古聖先賢了吧。
各位公卿如果有使國家長治久安之策,還請一一說來,不要有所保留。
’房玄齡、杜淹等人接受太宗谕旨叩拜行禮,盛贊太宗美德。
太宗說:‘不必如此。
’ “引群公内宴。
酒方行,上曰:‘設法施化,貴在經久。
秦、漢已下,不足襲也。
三代損益,何者為當?卿等悉心以對,不患不行。
’是時群公無敢對者,徵在下坐,為房、杜所目,因越席而對曰:‘夏、殷之禮既不可詳,忠敬之化,空聞其說。
孔子曰: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周禮》,公旦所裁;《詩》《書》,仲尼所述;雖綱紀頹缺,而節制具焉。
荀、孟陳之于前,董、賈伸之于後,遺談餘義,可舉而行。
若陛下重張皇墳,更造帝典,則非驽劣所能議及也。
若擇前代憲章,發明王道,則臣請以《周典》唯所施行。
’上大悅。
【譯文】 “太宗延請群臣在内廷宴飲。
剛剛依次斟滿酒杯,太宗說:‘創設制度推行教化,關鍵在于持久。
秦、漢以來,不足取法。
夏、商、周三代各有得失,哪朝可取?還請各位公卿盡心回答,不用擔心無法推行。
’此時群臣無人敢答,我在末坐,房玄齡、杜淹都注視着我,于是我起身離席回答說:‘夏、商二朝的禮制不可詳知,禮樂教化,隻聽聞其大概。
孔子說:周朝參考夏、商二朝而創設禮樂,可謂文采繁盛!我遵從周禮。
《周禮》,為周公姬旦所作;《詩經》《尚書》,為孔子所編;雖然世道綱常敗壞,但禮樂制度具存。
前有荀子、孟子加以傳承,後有董仲舒、賈誼加以發揚,流傳下來的言說,可以興立推行。
如若陛下想要重新申明三皇之典、興制五帝之冊,那麼此事斷非才能平庸之人所能妄議。
如若選取前朝典章,闡明王道,那麼臣請求遵照《周典》施行。
’太宗龍顔大悅。
“翌日,又召房、杜及徵俱入。
上曰:‘朕昨夜讀《周禮》,真聖作也。
首篇雲:“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誠哉深乎!’良久謂徵曰:‘朕思之,不井田、不封建、不肉刑,而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
大《易》之義,随時順人。
周任有言:陳力就列。
若能一一行之,誠朕所願,如或不及,強希大道,畫虎不成,為将來所笑,公等可盡慮之。
’ 【譯文】 “次日,太宗又征召房玄齡、杜淹還有我一同觐見。
太宗說:‘朕昨晚讀《周禮》,真是偉大的著作啊。
首篇說:“聖王興建國家,辨别确定地理方位,規劃封國管控鄉野,設置官爵分授職務,以此作為統治百姓的表率。
”其中的道理确實深奧啊!’過了許久,太宗對我說:‘朕想來,不用井田之法、不行封建之制、不采肉刑之律,而想推行周公之道,這是不可能的。
《周易》的要義,在于上順天時下合人心。
周任曾說:量力任職。
如若能夠一一得以施行,這确實是朕的心願,如若無法達到,勉強追慕聖道而強力推行,隻怕畫虎不成反類犬,被後世人恥笑,各位公卿應盡心竭力深思熟慮。
’ “因诏宿中書省,會議數日,卒不能定,而徵尋請退。
上雖不複揚言,而閑宴之次謂徵曰:‘禮壞樂崩,朕甚憫之。
昔漢章帝眷眷于張純,今朕急急于卿等,有志不就,古人攸悲。
’徵跪奏曰:‘非陛下不能行。
蓋臣等無素業爾,何愧如之?然漢文以清靜富邦家,孝宣以章程練名實,光武責成委吏,功臣獲全;肅宗重學尊師,儒風大舉;陛下明德獨茂,兼而有焉,雖未冠三代,亦千載一時。
惟陛下雖休勿休,則禮樂度數,徐思其宜,教化之行,何慮晚也?’上曰:‘時難得而易失,朕所以遑遑也。
卿退,無有後言。
’徵與房、杜等并慚栗,再拜而出。
【譯文】 “于是太宗下诏公卿留宿中書省,相聚商議數天,終無法商定禮樂之制,不久後我便請求告退。
太宗雖不再倡言,然而閑談之餘對我說:‘天下禮崩樂壞,朕甚為愁苦。
從前漢章帝對張純頗為依賴,如今朕對各位甚為急切,實因胸懷大志而無法實現,這是古人所悲傷的。
’我下跪奏陳說:‘這并不是陛下不能推行。
實因臣子們沒有精研儒學,陛下為何如此愧疚?并且漢文帝以清靜無為使國家殷富,漢宣帝以法令條文使天下清明,光武帝委任官吏,保全功臣;漢章帝尊師重道,振興儒學;陛下聖明仁德勤勉有加,兼此數種美德而有之,縱然未超越三代,也稱得上千年一遇的盛世了。
隻要陛下受到稱贊而不自滿,那麼典章禮樂,可以慢慢思考因事制宜,推行教化之事,何必擔心來不及呢?’太宗說:‘朕之所以心急如焚,是因為時光寶貴。
愛卿們退下吧,不要再說了。
’我與房玄齡、杜淹等皆羞愧惶恐,再拜離開。
“房謂徵曰:‘玄齡與公竭力輔國,然言及禮樂,則非命世大才,不足以望陛下清光矣。
’昔文中子不以《禮》《樂》賜予,良有以也。
向使董、薛在,适不至此。
噫!有元首無股肱,不無可歎也。
” 【譯文】 “房玄齡對我說:‘玄齡與您竭盡心力輔佐國家,然而論及禮樂聖制,卻不是馳名當世的大才,不足以追慕陛下聖主的光輝。
’從前文中子沒有将《禮論》《樂論》傳授于我,确有其原因。
假使董常、薛收在世,事情也不會到這般地步。
哎!有聖明之主而無股肱之臣,着實令人歎息啊!” 十七年,魏公薨,太原府君哭之恸。
十九年,授餘以《中說》,又以魏公之言告予,因叙其事。
時貞觀二十年九月記。
【譯文】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魏徵離世,太原府君王凝哭泣甚為悲痛。
貞觀十九年(645),太原府君王凝将《中說》傳授于我,又将魏徵的話告訴了我,于是我便記載了這件事。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九月記錄。
(王福畤) 東臯子答陳尚書書 東臯先生,諱績,字無功,文中子之季弟也。
棄官不仕,耕于東臯,自号東臯子。
【譯文】 東臯先生,名績,字無功,是文中子最小的弟弟。
辭官歸鄉無意仕途,耕種于東臯,自号為“東臯子”。
貞觀初,仲父太原府君為監察禦史,彈侯君集,事連長孫太尉,由是獲罪。
時杜淹為禦史大夫,密奏仲父直言非辜。
于是太尉與杜公有隙,而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矣。
【譯文】 唐貞觀初年,仲父太原府君王凝任監察禦史,彈劾侯君集,此事牽連太尉長孫無忌,王凝因此獲罪。
當時杜淹任禦史大夫,向皇帝密奏仲父王凝正義直言當屬無罪。
于是太尉長孫無忌與禦史大夫杜淹就此結怨,而王氏兄弟皆遭打壓不得重用。
季父與陳尚書叔達相善。
陳公方撰《隋史》,季父持《文中子世家》與陳公編之。
陳公亦避太尉之權,藏而未出,重重作書遺季父,深言勤懇。
季父答書,其略曰: 【譯文】 季父王績與尚書陳叔達交好。
陳叔達當時正在修撰《隋史》,季父王績将《文中子世家》交給陳叔達編纂。
陳叔達為避讓太尉長孫無忌的威權,因而将此篇收藏而未示人,并多次寫信給季父王績,用語深沉态度誠懇。
季父王績回信,其大略為: 亡兄昔與諸公遊,其言皇王之道至矣。
仆與仲兄侍側,頗聞大義。
亡兄曰:“吾周之後也,世習禮樂,子孫當遇王者,得申其道,則儒業不墜,其天乎!其天乎!”時魏文公對曰:“夫子有後矣,天将啟之,徵也傥逢明主,願翼其道,無敢忘之。
” 【譯文】 我已故的兄長從前與各位交往之時,談論聖王之道可謂精深透徹。
我與仲兄王凝陪侍左右,也略聽得
十三年,江都難作。
子有疾,召薛收,謂曰:“吾夢顔回稱孔子之命曰:‘歸休乎!’殆夫子召我也。
何必永厥齡?吾不起矣。
”寝疾七日而終。
【譯文】 隋炀帝大業十三年(617),隋炀帝久居江都,荒廢朝政,李淵于太原舉兵。
文中子患病在身,召喚薛收,對他說:“我夢到顔回傳述孔子的谕令說:‘歸家休息吧!’應該是孔老夫子召喚我了。
何必久活于世呢?我的病情不會好轉了。
”文中子卧病七天後離世。
門弟子數百人會議曰:“吾師其至人乎?自仲尼已來,未之有也。
《禮》:男子生有字,所以昭德;死有谥,所以易名。
夫子生當天下亂,莫予宗之,故續《詩》《書》,正《禮》《樂》,修《元經》,贊《易》道,聖人之大旨,天下之能事畢矣。
仲尼既沒,文不在茲乎?《易》曰:‘黃裳元吉,文在中也。
’請谥曰‘文中子’。
”絲麻設位,哀以送之。
禮畢,悉以文中子之書還于王氏:《禮論》二十五篇,列為十卷;《樂論》二十篇,列為十卷;《續書》一百五十篇,列為二十五卷;《續詩》三百六十篇,列為十卷;《元經》五十篇,列為十五卷;《贊易》七十篇,列為十卷。
并未及行,遭時喪亂,先夫人藏其書于箧笥,東西南北,未嘗離身。
大唐武德四年,天下大定,先夫人返于故居,又以書授于其弟凝。
【譯文】 文中子門生數百人相聚商議說:“我們的老師應該就是大德至聖之人吧?自孔子以來,還沒有這樣的人。
《禮》載:男子在世有名字,用以昭明德行;離世有谥号,用以變易其名。
夫子生逢亂世,未得開宗立派,故而續編《詩經》《尚書》,訂正《禮記》《樂經》,修撰《元經》,闡明《周易》之道,聖人要旨、天下才思盡在其中。
孔子離世後,文教不就在此嗎?《易經》說:‘黃色的裳衣昭示大吉大利,因為這象征着人胸懷文德。
’請谥為‘文中子’。
”于是門生們身穿喪服設立靈位,哀傷地為先生送葬。
喪禮結束後,門生皆将文中子之著述還給王氏族人:《禮論》二十五篇,編為十卷;《樂論》二十篇,編為十卷;《續書》一百五十篇,編為二十五卷;《續詩》三百六十篇,編為十卷;《元經》五十篇,編為十五卷;《贊易》七十篇,編為十卷。
這些著述未得流布,就遭逢天下大亂,先夫人将這些著述收藏于箱中,無論前往何處,從不離身。
唐武德四年(621),天下平定,先夫人返回舊居,又将這些著述授予文中子之弟王凝。
文中子二子,長曰福郊,少曰福畤。
【譯文】 文中子有二子,長子名福郊,少子名福畤。
(杜淹) 錄唐太宗與房魏論禮樂事 大唐龍飛,宇内樂業,文中子之教未行于時,後進君子鮮克知之。
【譯文】 大唐龍騰盛世,海内安居樂業,文中子的思想未得推行于世,後世學人君子罕有知曉。
貞觀中,魏文公有疾,仲父太原府君問候焉,留宿宴語,中夜而歎。
太原府君曰:“何歎也?”魏公曰:“大業之際,徵也嘗與諸賢侍文中子,謂徵及房、杜等曰:‘先輩雖聰明特達,然非董、薛、程、仇之比,雖逢明王,必愧禮樂。
’徵于時有不平之色,文中子笑曰:‘久久臨事,當自知之。
’ 【譯文】 唐太宗貞觀年間,魏徵患病在身,仲父太原府君王凝前去探問,于是留宿家中閑談,至夜半時分魏徵喟然長歎。
太原府君王凝問:“為何長歎呢?”魏徵說:“隋炀帝大業年間,我曾與各位賢才師事文中子,文中子對我和房玄齡、杜淹等人說:‘諸公雖然聰明出衆,但卻無法比肩董常、薛收、程元、仇璋,即使将來遭逢明王聖主,注定無力重振禮樂。
’我那時臉上露出不滿的神情,文中子笑着說:‘過些時日參與政事,自然就明白了。
’ “及貞觀之始,諸賢皆亡,而徵也、房、李、溫、杜獲攀龍鱗,朝廷大議未嘗不參預焉。
上臨軒謂群臣曰:‘朕自處蕃邸,及當宸極,卿等每進谏正色,鹹雲:嘉言良策,患人主不行,若行之,則三皇不足四,五帝不足六。
朕誠虛薄,然獨斷亦審矣。
雖德非徇齊,明謝濬哲,至于聞義則服,庶幾乎古人矣。
諸公若有長久之策,一一陳之,無有所隐。
’房、杜等奉诏舞蹈,贊揚帝德。
上曰:‘止。
’ 【譯文】 “到唐太宗貞觀初年,各位賢才都相繼離世,而我、房玄齡、李靖、溫大雅、杜淹得帝王賞識而位列廟堂,朝中大事無不參與其中。
太宗來到正殿前對群臣說:‘朕身為藩王,自即位以來,列位公卿每每态度嚴正忠言直谏,都說:這些善言良謀,唯恐君主不能施行,若能施行,那麼三皇不難為四,五帝不難為六。
朕誠然才微力薄,但遇事決斷亦多審慎。
雖才思不是迅疾敏捷之人,智略亦非深邃睿哲之輩,但從善如流,應該接近古聖先賢了吧。
各位公卿如果有使國家長治久安之策,還請一一說來,不要有所保留。
’房玄齡、杜淹等人接受太宗谕旨叩拜行禮,盛贊太宗美德。
太宗說:‘不必如此。
’ “引群公内宴。
酒方行,上曰:‘設法施化,貴在經久。
秦、漢已下,不足襲也。
三代損益,何者為當?卿等悉心以對,不患不行。
’是時群公無敢對者,徵在下坐,為房、杜所目,因越席而對曰:‘夏、殷之禮既不可詳,忠敬之化,空聞其說。
孔子曰:周監二代,郁郁乎文哉!吾從周。
《周禮》,公旦所裁;《詩》《書》,仲尼所述;雖綱紀頹缺,而節制具焉。
荀、孟陳之于前,董、賈伸之于後,遺談餘義,可舉而行。
若陛下重張皇墳,更造帝典,則非驽劣所能議及也。
若擇前代憲章,發明王道,則臣請以《周典》唯所施行。
’上大悅。
【譯文】 “太宗延請群臣在内廷宴飲。
剛剛依次斟滿酒杯,太宗說:‘創設制度推行教化,關鍵在于持久。
秦、漢以來,不足取法。
夏、商、周三代各有得失,哪朝可取?還請各位公卿盡心回答,不用擔心無法推行。
’此時群臣無人敢答,我在末坐,房玄齡、杜淹都注視着我,于是我起身離席回答說:‘夏、商二朝的禮制不可詳知,禮樂教化,隻聽聞其大概。
孔子說:周朝參考夏、商二朝而創設禮樂,可謂文采繁盛!我遵從周禮。
《周禮》,為周公姬旦所作;《詩經》《尚書》,為孔子所編;雖然世道綱常敗壞,但禮樂制度具存。
前有荀子、孟子加以傳承,後有董仲舒、賈誼加以發揚,流傳下來的言說,可以興立推行。
如若陛下想要重新申明三皇之典、興制五帝之冊,那麼此事斷非才能平庸之人所能妄議。
如若選取前朝典章,闡明王道,那麼臣請求遵照《周典》施行。
’太宗龍顔大悅。
“翌日,又召房、杜及徵俱入。
上曰:‘朕昨夜讀《周禮》,真聖作也。
首篇雲:“惟王建國,辨方正位,體國經野,設官分職,以為民極。
”誠哉深乎!’良久謂徵曰:‘朕思之,不井田、不封建、不肉刑,而欲行周公之道,不可得也。
大《易》之義,随時順人。
周任有言:陳力就列。
若能一一行之,誠朕所願,如或不及,強希大道,畫虎不成,為将來所笑,公等可盡慮之。
’ 【譯文】 “次日,太宗又征召房玄齡、杜淹還有我一同觐見。
太宗說:‘朕昨晚讀《周禮》,真是偉大的著作啊。
首篇說:“聖王興建國家,辨别确定地理方位,規劃封國管控鄉野,設置官爵分授職務,以此作為統治百姓的表率。
”其中的道理确實深奧啊!’過了許久,太宗對我說:‘朕想來,不用井田之法、不行封建之制、不采肉刑之律,而想推行周公之道,這是不可能的。
《周易》的要義,在于上順天時下合人心。
周任曾說:量力任職。
如若能夠一一得以施行,這确實是朕的心願,如若無法達到,勉強追慕聖道而強力推行,隻怕畫虎不成反類犬,被後世人恥笑,各位公卿應盡心竭力深思熟慮。
’ “因诏宿中書省,會議數日,卒不能定,而徵尋請退。
上雖不複揚言,而閑宴之次謂徵曰:‘禮壞樂崩,朕甚憫之。
昔漢章帝眷眷于張純,今朕急急于卿等,有志不就,古人攸悲。
’徵跪奏曰:‘非陛下不能行。
蓋臣等無素業爾,何愧如之?然漢文以清靜富邦家,孝宣以章程練名實,光武責成委吏,功臣獲全;肅宗重學尊師,儒風大舉;陛下明德獨茂,兼而有焉,雖未冠三代,亦千載一時。
惟陛下雖休勿休,則禮樂度數,徐思其宜,教化之行,何慮晚也?’上曰:‘時難得而易失,朕所以遑遑也。
卿退,無有後言。
’徵與房、杜等并慚栗,再拜而出。
【譯文】 “于是太宗下诏公卿留宿中書省,相聚商議數天,終無法商定禮樂之制,不久後我便請求告退。
太宗雖不再倡言,然而閑談之餘對我說:‘天下禮崩樂壞,朕甚為愁苦。
從前漢章帝對張純頗為依賴,如今朕對各位甚為急切,實因胸懷大志而無法實現,這是古人所悲傷的。
’我下跪奏陳說:‘這并不是陛下不能推行。
實因臣子們沒有精研儒學,陛下為何如此愧疚?并且漢文帝以清靜無為使國家殷富,漢宣帝以法令條文使天下清明,光武帝委任官吏,保全功臣;漢章帝尊師重道,振興儒學;陛下聖明仁德勤勉有加,兼此數種美德而有之,縱然未超越三代,也稱得上千年一遇的盛世了。
隻要陛下受到稱贊而不自滿,那麼典章禮樂,可以慢慢思考因事制宜,推行教化之事,何必擔心來不及呢?’太宗說:‘朕之所以心急如焚,是因為時光寶貴。
愛卿們退下吧,不要再說了。
’我與房玄齡、杜淹等皆羞愧惶恐,再拜離開。
“房謂徵曰:‘玄齡與公竭力輔國,然言及禮樂,則非命世大才,不足以望陛下清光矣。
’昔文中子不以《禮》《樂》賜予,良有以也。
向使董、薛在,适不至此。
噫!有元首無股肱,不無可歎也。
” 【譯文】 “房玄齡對我說:‘玄齡與您竭盡心力輔佐國家,然而論及禮樂聖制,卻不是馳名當世的大才,不足以追慕陛下聖主的光輝。
’從前文中子沒有将《禮論》《樂論》傳授于我,确有其原因。
假使董常、薛收在世,事情也不會到這般地步。
哎!有聖明之主而無股肱之臣,着實令人歎息啊!” 十七年,魏公薨,太原府君哭之恸。
十九年,授餘以《中說》,又以魏公之言告予,因叙其事。
時貞觀二十年九月記。
【譯文】 唐太宗貞觀十七年(643),魏徵離世,太原府君王凝哭泣甚為悲痛。
貞觀十九年(645),太原府君王凝将《中說》傳授于我,又将魏徵的話告訴了我,于是我便記載了這件事。
唐太宗貞觀二十年(646)九月記錄。
(王福畤) 東臯子答陳尚書書 東臯先生,諱績,字無功,文中子之季弟也。
棄官不仕,耕于東臯,自号東臯子。
【譯文】 東臯先生,名績,字無功,是文中子最小的弟弟。
辭官歸鄉無意仕途,耕種于東臯,自号為“東臯子”。
貞觀初,仲父太原府君為監察禦史,彈侯君集,事連長孫太尉,由是獲罪。
時杜淹為禦史大夫,密奏仲父直言非辜。
于是太尉與杜公有隙,而王氏兄弟皆抑而不用矣。
【譯文】 唐貞觀初年,仲父太原府君王凝任監察禦史,彈劾侯君集,此事牽連太尉長孫無忌,王凝因此獲罪。
當時杜淹任禦史大夫,向皇帝密奏仲父王凝正義直言當屬無罪。
于是太尉長孫無忌與禦史大夫杜淹就此結怨,而王氏兄弟皆遭打壓不得重用。
季父與陳尚書叔達相善。
陳公方撰《隋史》,季父持《文中子世家》與陳公編之。
陳公亦避太尉之權,藏而未出,重重作書遺季父,深言勤懇。
季父答書,其略曰: 【譯文】 季父王績與尚書陳叔達交好。
陳叔達當時正在修撰《隋史》,季父王績将《文中子世家》交給陳叔達編纂。
陳叔達為避讓太尉長孫無忌的威權,因而将此篇收藏而未示人,并多次寫信給季父王績,用語深沉态度誠懇。
季父王績回信,其大略為: 亡兄昔與諸公遊,其言皇王之道至矣。
仆與仲兄侍側,頗聞大義。
亡兄曰:“吾周之後也,世習禮樂,子孫當遇王者,得申其道,則儒業不墜,其天乎!其天乎!”時魏文公對曰:“夫子有後矣,天将啟之,徵也傥逢明主,願翼其道,無敢忘之。
” 【譯文】 我已故的兄長從前與各位交往之時,談論聖王之道可謂精深透徹。
我與仲兄王凝陪侍左右,也略聽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