濂溪之學

關燈


    而所行、所知、所守,則仍不外乎仁義。

    故曰:“聖人之道,仁義中正而已矣。

    ”其說全與《太極圖說》合。

     人性之有仁義,猶天道之有陰陽,地道之有剛柔,其本體皆不可謂之惡也。

    故世界本無所謂善,協乎兩者之中而已矣;亦無所謂惡,偏乎兩者中之一而已矣。

    故曰:“性者,剛、柔、善、惡,中而已矣(見諸事乃可雲仁義。

    此但就性言,故曰剛柔)。

    剛:善為義,為直,為斷,為嚴毅,為幹固;惡為猛,為隘,為強梁。

    柔:善為慈,為順,為巽;惡為懦、弱,為無斷,為邪佞。

    ”義也,直也,斷也,嚴毅也,幹固也,非實有其體也,剛之發而得其當焉者也;猛也,隘也,強梁也,并非實有其體也,剛之發焉而不得其當者也。

    柔之善惡視此。

    然則天下信無所謂善惡,惟有中不中而已。

    故曰:“惟中也者,和也,中節也,天下之達道也,聖人之事也。

    故聖人立教,俾人自易其惡,自至其中而止矣。

    ” 然則人何以自易其惡而止于中哉?逐事檢點,固已不勝其勞。

    抑且未知何者謂之中,自亦無從知何者謂之偏。

    苟能知何者謂之中,則但謹守此中焉足矣。

    夫人之本體,本能止于中者也。

    所以失其中者,以其有不當之動也。

    不當之動,始萌于欲,而終著于事為者也。

    人能無欲,則自無不當之動矣。

    無欲,所謂靜也,亦所謂一也。

    無欲則動無不當矣。

    動無不當,則不離乎當然之境而謂之靜,非謂寂然不動,若槁木死灰也。

    (《通書》曰:“動而無靜,靜而無動,物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神也。

    動而無動,靜而無靜,非不動不靜也。

    ”此之謂也。

    )故曰:“聖可學乎?曰:可。

    有要乎?曰:有。

    請問焉。

    曰:一為要。

    一者,無欲之謂也。

    無欲則靜虛動直。

    靜虛則明,明則通;動直則公,公則溥。

    明通公溥,庶矣乎?”夫人之所求,動直而已;而動直之本,在于靜虛;此《太極圖說》,所以謂“聖人以主靜立人極”也。

    故“主靜”實周子之學脈也。

     中者,當然之則而已矣。

    當然之則,非人人所能知之也。

    必先求知之,然後能守之。

    求而知之者,智識問題;既知之,又求行之,則行為問題也。

    周子為理學開山,但發明其理于修為之方,尚未及詳,故注重于思。

    《通書》曰:“無思而無不通為聖人。

    不思則不能通微,不睿則不能無不通。

    是則無不通生于通微,通微生于思。

    是故思者,聖功之本,而吉兇之幾”是也。

    程朱格物窮理之說,蓋本諸此。

     以上所言,皆淑身之術也。

    然一種新哲學之人生觀,固不當止于淑身,而必兼能淑世。

    故曰:“志伊尹之所志,學顔子之所學。

    ”噫!周子之言,内外本末,亦可以謂之兼備矣哉! 周子之說,雖自成為一種哲學,然其源之出于道家,則似無可諱。

    黃晦木《太極圖辯》曰:“周子《太極圖》,創自河上公,乃方土修煉之術也。

    河上公本圖,名《無極圖》。

    魏伯陽得之,以著《參同契》。

    鐘離權得之,以授呂洞賓。

    洞賓後與陳圖南同隐華山,而以授陳。

    陳刻之華山石壁。

    陳又得《先天圖》于麻衣道者。

    (宋時有所謂《正易心法》者,托之麻衣道者,謂為希夷之學所自出,實則南宋時戴師愈之所僞也。

    見朱子書《麻衣心易後》《再跋麻衣易說後》。

    )皆以授種放。

    放以授穆修與僧壽涯。

    修以《先天圖》授李挺之,挺之以授邵天叟,天叟以授子堯夫。

    修以《無極圖》授周子。

    周子又得先天地之《偈》于壽涯。

    (晁公武謂周子師事鶴林寺僧壽涯,得其“有物先天地,無形本寂寥。

    能為萬象主,不逐四時凋”之偈。

    劉靜修《記太極圖說後》曰:“或謂周子與胡宿、邵古,同事潤州一浮屠,而傳其《易書》。

    ”所謂潤州浮屠,即壽涯也。

    )其圖自下而上,以明逆則成丹之法。

    其重在水火。

    火性炎上,逆之使下,則火不熛烈,惟溫養而和燠。

    水性潤下,逆之使上,則水不卑湮,惟滋養而光澤。

    滋養之至,接續而不已;溫養之至,堅固而不敗。

    其最下圈名為玄牝之門。

    玄牝即谷神。

    牝者,竅也;谷者,虛也。

    指人身命門,兩腎空隙之處,氣之所由生,是為祖氣。

    凡人五官百骸之運用知覺,皆根于此。

    于是提其祖氣,上升為稍上一圈,名為煉精化氣,煉氣化神。

    煉有形之精,化為微芒之氣;煉依希呼吸之氣,化為出有入無之神;使貫徹于五藏六府,而為中層之左木火、右金水、中土相聯絡之一圈,名為五氣朝元。

    行之而得也,則水火交媾而為孕。

    又其上中分黑白而相間雜之一圈,名為取坎填離,乃成聖胎。

    又使複還于無始,而為最上之一圈,名為煉神還虛,複歸無極,而功用至矣。

    周子得此圖,而颠倒其序,更易其名,附于《大易》,以為儒者之秘傳。

    蓋方士之訣,在逆而成丹,故從下而上。

    周子之意,以順而生人,故從上而下。

    太虛無有,有必本無,乃更最上圈煉神還虛,複歸無極之名曰無極而太極。

    太虛之中,脈絡分辨,指之為理,乃更其次圈取坎填離之名曰陽動陰靜。

    氣生于理,名為氣質之性,乃更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