處事類
關燈
小
中
大
。
【譯文】 天下最受益的,是一個“閑”字,然而清閑要從辛勤中得來;天下最得便宜的,是一個“勤”字,然而辛勤是在清閑中做出來的。
自己做事,切須不可迂滞[28],不可反覆[29],不可瑣碎。
代人做事,極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瑣碎。
【譯文】 自己做事,切不可迂腐固執,不可反複無常,不可瑣碎細密。
替别人做事,必須要忍受得了迂腐固執,忍受得了反複無常,忍受得了瑣碎細密。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魏叔子《日錄》”:“人做事極不可迂滞,不可反覆,不可煩碎。
代人做事,又極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煩碎。
”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編撰之文句。
謀人事如己事[30],而後慮之也審[31];謀己事如人事,而後見之也明。
【譯文】 為别人謀劃事情就好像在為自己謀劃一樣,隻有這樣才會考慮得謹慎周全;謀劃自己的事情就好像在為别人謀劃一樣,隻有這樣才看得透徹明白。
無心者公[32],無我者明[33]。
【譯文】 沒有私心才能秉公辦事,不存私見才能明辨是非。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當局之君子不如旁觀之衆人者,有心、有我之故也。
”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後可以折是非之中[34];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後可以觀利害之變[35]。
【譯文】 将自己置身是非對錯之外,這樣才能以相對公允的态度來看待問題;将自己置身利害紛争之外,這樣才能看清利害紛争的關鍵。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後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後可以觀利害之變。
” 任事者[36],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37],當設身利害之中。
【譯文】 當事人,應當将自己置身利害紛争之外;提建議的人,應當設想自己置身利害紛争之中。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編撰之文句。
無事時,戒一偷字[38];有事時,戒一亂字[39]。
【譯文】 沒事的時候,要戒除偷懶的毛病;有事的時候,要戒除慌亂的毛病。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無事時,得一偷字;有事時,得一亂字。
” 将事而能弭[40],遇事而能救[41],既事而能挽[42],此之謂達權[43],此之謂才;未事而知來[44],始事而知終[45],定事而知變[46],此之謂長慮[47],此之謂識。
【譯文】 即将出現的問題能夠消除,正在出現的問題能夠補救,已經出現的問題能夠挽回,這就是所說的随機應變,這就是所說的才能;問題尚未發生就已經知道後來的變化,問題剛産生就已經知道最後的結果,問題已經解決卻能知道将來的發展,這就是所說的深謀遠慮,這就是所說的見識。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将事而能弭,當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知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48],做得完[49];看得破[50],撇得開[51]。
【譯文】 做事要擔當得起,又要舍得放下;要謀劃周全,又要有始有終;要看得透徹,又要能夠抛開。
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52],休輕策一鞭[53];圖垂成之功者[54],如挽上灘之舟[55],莫少停一棹[56]。
【譯文】 補救已經失敗的事情,好比駕馭跑到懸崖邊上的馬,千萬要小心謹慎,不可輕打一鞭;謀劃即将成功的事情,好比牽拉要上灘塗的船,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要少劃一槳。
【源流】 清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卷三百五:“(梁英佐)又曰:‘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毋輕策一鞭;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毋少停一棹。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梁英佐之語。
以真實肝膽待人[57],事雖未成功,日後人必見我之肝膽;以詐僞心腸處事[58],人即一時受感[59],日後人必見我之心腸。
【譯文】 用真心實意對待他人,盡管事情沒有辦成,但日後必定能體會到我的真心;用虛情假意對待他人,即便一時深受感動,但日後必定能發現我的虛僞。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60],但恐誠心未至[61];天下無不可為之事,隻怕立志不堅。
【譯文】 天下沒有不可以感化的人,隻怕心志不夠至誠;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隻怕志向不夠堅定。
【源流】 《隋書·循吏列傳序》:“有無能之
【譯文】 天下最受益的,是一個“閑”字,然而清閑要從辛勤中得來;天下最得便宜的,是一個“勤”字,然而辛勤是在清閑中做出來的。
自己做事,切須不可迂滞[28],不可反覆[29],不可瑣碎。
代人做事,極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瑣碎。
【譯文】 自己做事,切不可迂腐固執,不可反複無常,不可瑣碎細密。
替别人做事,必須要忍受得了迂腐固執,忍受得了反複無常,忍受得了瑣碎細密。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魏叔子《日錄》”:“人做事極不可迂滞,不可反覆,不可煩碎。
代人做事,又極要耐得迂滞,耐得反覆,耐得煩碎。
”按,魏叔子,名禧,《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明末清初魏禧編撰之文句。
謀人事如己事[30],而後慮之也審[31];謀己事如人事,而後見之也明。
【譯文】 為别人謀劃事情就好像在為自己謀劃一樣,隻有這樣才會考慮得謹慎周全;謀劃自己的事情就好像在為别人謀劃一樣,隻有這樣才看得透徹明白。
無心者公[32],無我者明[33]。
【譯文】 沒有私心才能秉公辦事,不存私見才能明辨是非。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四:“無心者公,無我者明。
當局之君子不如旁觀之衆人者,有心、有我之故也。
” 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後可以折是非之中[34];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後可以觀利害之變[35]。
【譯文】 将自己置身是非對錯之外,這樣才能以相對公允的态度來看待問題;将自己置身利害紛争之外,這樣才能看清利害紛争的關鍵。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置其身于是非之外,而後可以折是非之中;置其身于利害之外,而後可以觀利害之變。
” 任事者[36],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37],當設身利害之中。
【譯文】 當事人,應當将自己置身利害紛争之外;提建議的人,應當設想自己置身利害紛争之中。
【源流】 清陳弘謀《五種遺規》之“王朗川《言行彙纂》”:“任事者,當置身利害之外;建言者,當設身利害之中。
”按,王之,号朗川,《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王之編撰之文句。
無事時,戒一偷字[38];有事時,戒一亂字[39]。
【譯文】 沒事的時候,要戒除偷懶的毛病;有事的時候,要戒除慌亂的毛病。
【源流】 明劉宗周《學言》:“無事時,得一偷字;有事時,得一亂字。
” 将事而能弭[40],遇事而能救[41],既事而能挽[42],此之謂達權[43],此之謂才;未事而知來[44],始事而知終[45],定事而知變[46],此之謂長慮[47],此之謂識。
【譯文】 即将出現的問題能夠消除,正在出現的問題能夠補救,已經出現的問題能夠挽回,這就是所說的随機應變,這就是所說的才能;問題尚未發生就已經知道後來的變化,問題剛産生就已經知道最後的結果,問題已經解決卻能知道将來的發展,這就是所說的深謀遠慮,這就是所說的見識。
【源流】 明呂坤《呻吟語》卷三:“将事而能弭,當事而能救,既事而能挽,此之謂達權,此之謂才;未事而知其來,始事而要其終,定事而知其變,此之謂長慮,此之謂識。
” 提得起,放得下;算得到[48],做得完[49];看得破[50],撇得開[51]。
【譯文】 做事要擔當得起,又要舍得放下;要謀劃周全,又要有始有終;要看得透徹,又要能夠抛開。
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52],休輕策一鞭[53];圖垂成之功者[54],如挽上灘之舟[55],莫少停一棹[56]。
【譯文】 補救已經失敗的事情,好比駕馭跑到懸崖邊上的馬,千萬要小心謹慎,不可輕打一鞭;謀劃即将成功的事情,好比牽拉要上灘塗的船,一定要堅持到底,不要少劃一槳。
【源流】 清阮元《(道光)廣東通志》卷三百五:“(梁英佐)又曰:‘救已敗之事者,如馭臨崖之馬,毋輕策一鞭;圖垂成之功者,如挽上灘之舟,毋少停一棹。
’”按,《格言聯璧》此句當本于清代梁英佐之語。
以真實肝膽待人[57],事雖未成功,日後人必見我之肝膽;以詐僞心腸處事[58],人即一時受感[59],日後人必見我之心腸。
【譯文】 用真心實意對待他人,盡管事情沒有辦成,但日後必定能體會到我的真心;用虛情假意對待他人,即便一時深受感動,但日後必定能發現我的虛僞。
天下無不可化之人[60],但恐誠心未至[61];天下無不可為之事,隻怕立志不堅。
【譯文】 天下沒有不可以感化的人,隻怕心志不夠至誠;天下沒有辦不到的事,隻怕志向不夠堅定。
【源流】 《隋書·循吏列傳序》:“有無能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