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窗自紀 四
關燈
小
中
大
交緣分最巧妙,
應酬附和中别有獨立真實精神。
心正意亦正 即可免指責 耳目口鼻,位置不正,尚來指視之糾彈;意志心知,穿引多端,可無隐微之譴責? 今譯 耳目口鼻,位置長得不端正, 還可能招來公開當面的批評; 意志心智,玩弄伎倆百千般, 怎能免去暗地裡背後的譴責? 西遊定性 水浒定情 《西遊記》一部定性書,《水浒傳》一部定情書。
勘透方有分曉。
今譯 《西遊記》是一部安定心性的書, 《水浒傳》是一部平定情感的書。
勘驗透了方能徹底了解它的奧義。
可作依人鳥 莫作叩頭蟲 天下事固有相須而成者,不妨诮依人之鳥;天下事必無舍身而成者,何勞效叩頭之蟲[1]。
今譯 天下的事情本來就有相互幫助才能辦成的, 即使被别人嘲笑為依人之鳥也沒有關系; 天下的事情必定沒有犧牲自己才能辦到的, 何必一定要效法叩頭之蟲而喪盡了廉恥? 注釋 [1]叩頭之蟲:《太平禦覽·異苑》載:“有小蟲,形色如大豆,咒令叩頭,又使吐血,皆從所教。
” 宋人玉葉無實用 莊生木雞有内涵 極巧窮奇,宋人玉葉将焉用哉[1];注精凝神,莊生木雞彼有取爾[2]。
今譯 窮極了巧妙奇特,宋人雕成的玉葉, 到底有什麼用途?專注集中起精神, 莊子寓言的木雞,可以為世人楷模。
注釋 [1]玉葉:樹葉的美稱,指楮葉。
《韓非子·喻老》:“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
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别也。
”宋米芾《硯史·用品》:“楮葉雖工,而無補于宋人之用。
” [2]木雞:《莊子·達生》載,有人為國王馴養鬥雞,養成的鬥雞看上去像木雞,神情安定專一,其他的雞看到了都紛紛逃跑。
後因以木雞稱修養深淳以鎮定取勝之人。
微名通千古 隻字流九州 瞬息而通千古,莫如微名;一方而流九州,無過隻字。
今譯 短暫擁有卻能流傳千古, 莫過于微不足道的名聲; 在一個地方創作而能傳誦九州, 莫過于精彩絕倫的隻字。
客來花外銷白晝 酒到梁間對金尊 客來花外,茗煙低,共銷白晝;酒到梁間,歌雪繞,不負清尊。
今譯 逸客從花的外面而來,茶煙悠閑自在地飄蕩, 一起度過悠長的白晝;美酒香韻飄浮在梁柱, 陽春白雪久久地萦繞,不要辜負了痛飲金樽。
良馬比君子 美玉喻佳人 良馬比君子[1],不在奔逸絕塵;美玉喻佳人,讵獨晶光異采。
今譯 用良馬來比喻君子, 不隻是因為君子像良馬能奔走如飛; 用美玉來比喻佳人, 豈止是由于佳人有美玉的晶光異彩? 注釋 [1]“良馬”句:周公《戒伯禽》:“君子力如牛,不與牛争力;走如馬,不與馬争走;智如士,不與士争智。
” 得趣處下界有仙 随緣時西方無佛 瓦枕石榻,得趣處,下界有仙;木食草衣,随緣時,西方無佛。
今譯 用瓦作枕石作榻,深得妙趣處,人間已有神仙; 采食山果穿草衣,随緣自适時,當下成了佛祖。
舉世無終棄之物 天地有或閉之時 馬渤牛溲[1],舉世無終棄之物;龍文鳳采,天地有或閉之時[2]。
今譯 屎菰和車前草都可以入藥, 世上沒有一無可取的東西; 即使有龍鳳般的文采姿質, 天地也有昏暗閉塞的時候。
注釋 [1]馬渤牛溲:馬渤一名屎菰,生濕地及腐木上。
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别名。
都可供藥用。
喻至賤但有用之物。
[2]“天地”句:《易·坤·文言》:“天地閉,賢人隐。
” 一粒種成太倉 篇章立博榮顯 一粒而種成太倉,篇章而立博榮顯。
丹種之妙,燒煉自神。
今譯 一粒種子可以播種而長出滿倉庫的糧食, 一幅作品頃刻之間可以博得榮譽與顯達。
仙丹引子确實奇妙,燒煉就能顯出神通。
當厄之施 傷心之語 當厄之施,甘于時雨;傷心之語,毒于陰兵。
今譯 危難之時的施予,比及時雨還要甘甜; 傷害人心的話語,比暗箭還顯得惡毒。
冷語點破無稽論 冷眼看透颠倒行 點破無稽不根之論,隻須冷語半言;看透陰陽颠倒之行,惟此冷眼一隻。
今譯 點破毫無根據的議論, 隻須半句清醒透徹蘊含譏諷的話語; 看透違背常理的行為, 隻須一隻清醒透徹洞燭其奸的眼睛。
居陋巷耳目自清 賦短曲語言有味 居绮城不如居陋巷,見聞雖鄙,耳目自清;賦長言不如賦短曲,口舌太煩,語言無味。
今譯 居住在繁華城市,不如住在簡陋街巷, 見聞雖然狹隘,耳目卻能落得清靜; 寫作長篇大論,不如寫作精短小文章, 口舌過于繁瑣,語言必定淡而無味。
德之感人 深于招徕 西伯澤及枯骼[1],而大老雙歸[2];燕昭價重死骨,而駿馬三至[3]。
德之感人,深于招徕。
士之相投,不在征召。
今譯 周文王恩澤普施連髑髅也沾惠, 而伯夷太公二位老者雙雙歸附; 燕昭王用重金買死去的駿馬骨, 因此天下駿馬不斷獻到他那裡。
由此可見德行能夠感化人的心, 比起招攬他使他前來更為有效。
士為知己者死,不管是否征召。
注釋 [1]“西伯”句:西方諸侯之長,即周文王。
《幼學·身體》:“澤及枯骨,西伯之深仁。
”《新序》:“周文王作靈台及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聞文王。
文王曰:‘更葬之。
’天下聞之,皆曰:‘文王賢矣,澤及枯骨,又況于人乎!’” [2]大老雙歸:據《孟子·離婁上》,西伯尊敬老者,伯夷、太公兩位老者先後歸附。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3]“燕昭”二句:用燕昭王千金購千裡馬骨以求賢的故事。
君子之狂出于神 小人之狂縱于态 君子之狂,出于神;小人之狂,縱于态。
神則共遊而不覺,态則觸目而生厭。
故箕子之披發,灌夫之罵座,禍福不同,皆狂所緻。
今譯 君子的狂出于精神,小人的狂現于形态。
出于精神的狂,與他共遊而不覺其狂; 出于形态的狂,眼裡看到而心生厭惡。
所以箕子披着頭發逃避世亂而能生存, 灌夫仗着醉意使酒罵坐而終于被殺害。
他們的禍福各自不同,都是狂所招緻。
興來書自聖 醉後語猶颠 得意不必人知,興來書自聖;縱口何關世議,醉後語猶颠。
今譯 得意的心情不必對人說, 興來而寫,自然達到最高品位; 縱口而談哪管世人議論, 醉後說話,猶自帶着颠狂之氣。
相安于尋常 享天地之福 異寶秘珍,總是必争之物;高人奇士,多遺不祥之名。
不如相安于尋常,受天地清平之福。
今譯 奇珍異寶,總是為衆人争奪的東西; 高人奇士,多留傳下不吉利的聲名。
不如安穩無争,平平淡淡才是真, 享受天地間清靜和平的長遠福分。
酒有難比之色 茶有獨蘊之香 酒有難比之色,茶有獨蘊之香。
以此想紅顔媚骨,便可得之格外。
今譯 酒有難以比拟的顔色,茶有蘊含獨特的香氣。
以此來看待紅顔媚骨,便可得到格外的情趣。
但有肝膽向人 不須口舌造孽 世路既如此,但有肝膽向人;清議可奈何,曾無口舌造孽! 今譯 社會風氣雖已澆薄成這樣, 我卻依然赤誠地對待别人; 公正的評論究竟于世何補? 還是免得用言語來造孽吧!
心正意亦正 即可免指責 耳目口鼻,位置不正,尚來指視之糾彈;意志心知,穿引多端,可無隐微之譴責? 今譯 耳目口鼻,位置長得不端正, 還可能招來公開當面的批評; 意志心智,玩弄伎倆百千般, 怎能免去暗地裡背後的譴責? 西遊定性 水浒定情 《西遊記》一部定性書,《水浒傳》一部定情書。
勘透方有分曉。
今譯 《西遊記》是一部安定心性的書, 《水浒傳》是一部平定情感的書。
勘驗透了方能徹底了解它的奧義。
可作依人鳥 莫作叩頭蟲 天下事固有相須而成者,不妨诮依人之鳥;天下事必無舍身而成者,何勞效叩頭之蟲[1]。
今譯 天下的事情本來就有相互幫助才能辦成的, 即使被别人嘲笑為依人之鳥也沒有關系; 天下的事情必定沒有犧牲自己才能辦到的, 何必一定要效法叩頭之蟲而喪盡了廉恥? 注釋 [1]叩頭之蟲:《太平禦覽·異苑》載:“有小蟲,形色如大豆,咒令叩頭,又使吐血,皆從所教。
” 宋人玉葉無實用 莊生木雞有内涵 極巧窮奇,宋人玉葉将焉用哉[1];注精凝神,莊生木雞彼有取爾[2]。
今譯 窮極了巧妙奇特,宋人雕成的玉葉, 到底有什麼用途?專注集中起精神, 莊子寓言的木雞,可以為世人楷模。
注釋 [1]玉葉:樹葉的美稱,指楮葉。
《韓非子·喻老》:“宋人有為其君以象為楮葉者,三年而成。
豐殺莖柯,毫芒繁澤,亂之楮葉之中而不可别也。
”宋米芾《硯史·用品》:“楮葉雖工,而無補于宋人之用。
” [2]木雞:《莊子·達生》載,有人為國王馴養鬥雞,養成的鬥雞看上去像木雞,神情安定專一,其他的雞看到了都紛紛逃跑。
後因以木雞稱修養深淳以鎮定取勝之人。
微名通千古 隻字流九州 瞬息而通千古,莫如微名;一方而流九州,無過隻字。
今譯 短暫擁有卻能流傳千古, 莫過于微不足道的名聲; 在一個地方創作而能傳誦九州, 莫過于精彩絕倫的隻字。
客來花外銷白晝 酒到梁間對金尊 客來花外,茗煙低,共銷白晝;酒到梁間,歌雪繞,不負清尊。
今譯 逸客從花的外面而來,茶煙悠閑自在地飄蕩, 一起度過悠長的白晝;美酒香韻飄浮在梁柱, 陽春白雪久久地萦繞,不要辜負了痛飲金樽。
良馬比君子 美玉喻佳人 良馬比君子[1],不在奔逸絕塵;美玉喻佳人,讵獨晶光異采。
今譯 用良馬來比喻君子, 不隻是因為君子像良馬能奔走如飛; 用美玉來比喻佳人, 豈止是由于佳人有美玉的晶光異彩? 注釋 [1]“良馬”句:周公《戒伯禽》:“君子力如牛,不與牛争力;走如馬,不與馬争走;智如士,不與士争智。
” 得趣處下界有仙 随緣時西方無佛 瓦枕石榻,得趣處,下界有仙;木食草衣,随緣時,西方無佛。
今譯 用瓦作枕石作榻,深得妙趣處,人間已有神仙; 采食山果穿草衣,随緣自适時,當下成了佛祖。
舉世無終棄之物 天地有或閉之時 馬渤牛溲[1],舉世無終棄之物;龍文鳳采,天地有或閉之時[2]。
今譯 屎菰和車前草都可以入藥, 世上沒有一無可取的東西; 即使有龍鳳般的文采姿質, 天地也有昏暗閉塞的時候。
注釋 [1]馬渤牛溲:馬渤一名屎菰,生濕地及腐木上。
牛溲即牛遺,車前草的别名。
都可供藥用。
喻至賤但有用之物。
[2]“天地”句:《易·坤·文言》:“天地閉,賢人隐。
” 一粒種成太倉 篇章立博榮顯 一粒而種成太倉,篇章而立博榮顯。
丹種之妙,燒煉自神。
今譯 一粒種子可以播種而長出滿倉庫的糧食, 一幅作品頃刻之間可以博得榮譽與顯達。
仙丹引子确實奇妙,燒煉就能顯出神通。
當厄之施 傷心之語 當厄之施,甘于時雨;傷心之語,毒于陰兵。
今譯 危難之時的施予,比及時雨還要甘甜; 傷害人心的話語,比暗箭還顯得惡毒。
冷語點破無稽論 冷眼看透颠倒行 點破無稽不根之論,隻須冷語半言;看透陰陽颠倒之行,惟此冷眼一隻。
今譯 點破毫無根據的議論, 隻須半句清醒透徹蘊含譏諷的話語; 看透違背常理的行為, 隻須一隻清醒透徹洞燭其奸的眼睛。
居陋巷耳目自清 賦短曲語言有味 居绮城不如居陋巷,見聞雖鄙,耳目自清;賦長言不如賦短曲,口舌太煩,語言無味。
今譯 居住在繁華城市,不如住在簡陋街巷, 見聞雖然狹隘,耳目卻能落得清靜; 寫作長篇大論,不如寫作精短小文章, 口舌過于繁瑣,語言必定淡而無味。
德之感人 深于招徕 西伯澤及枯骼[1],而大老雙歸[2];燕昭價重死骨,而駿馬三至[3]。
德之感人,深于招徕。
士之相投,不在征召。
今譯 周文王恩澤普施連髑髅也沾惠, 而伯夷太公二位老者雙雙歸附; 燕昭王用重金買死去的駿馬骨, 因此天下駿馬不斷獻到他那裡。
由此可見德行能夠感化人的心, 比起招攬他使他前來更為有效。
士為知己者死,不管是否征召。
注釋 [1]“西伯”句:西方諸侯之長,即周文王。
《幼學·身體》:“澤及枯骨,西伯之深仁。
”《新序》:“周文王作靈台及為池沼,掘地得死人之骨,吏以聞文王。
文王曰:‘更葬之。
’天下聞之,皆曰:‘文王賢矣,澤及枯骨,又況于人乎!’” [2]大老雙歸:據《孟子·離婁上》,西伯尊敬老者,伯夷、太公兩位老者先後歸附。
“二老者天下之大老也,而歸之,是天下之父歸之也。
天下之父歸之,其子焉往?” [3]“燕昭”二句:用燕昭王千金購千裡馬骨以求賢的故事。
君子之狂出于神 小人之狂縱于态 君子之狂,出于神;小人之狂,縱于态。
神則共遊而不覺,态則觸目而生厭。
故箕子之披發,灌夫之罵座,禍福不同,皆狂所緻。
今譯 君子的狂出于精神,小人的狂現于形态。
出于精神的狂,與他共遊而不覺其狂; 出于形态的狂,眼裡看到而心生厭惡。
所以箕子披着頭發逃避世亂而能生存, 灌夫仗着醉意使酒罵坐而終于被殺害。
他們的禍福各自不同,都是狂所招緻。
興來書自聖 醉後語猶颠 得意不必人知,興來書自聖;縱口何關世議,醉後語猶颠。
今譯 得意的心情不必對人說, 興來而寫,自然達到最高品位; 縱口而談哪管世人議論, 醉後說話,猶自帶着颠狂之氣。
相安于尋常 享天地之福 異寶秘珍,總是必争之物;高人奇士,多遺不祥之名。
不如相安于尋常,受天地清平之福。
今譯 奇珍異寶,總是為衆人争奪的東西; 高人奇士,多留傳下不吉利的聲名。
不如安穩無争,平平淡淡才是真, 享受天地間清靜和平的長遠福分。
酒有難比之色 茶有獨蘊之香 酒有難比之色,茶有獨蘊之香。
以此想紅顔媚骨,便可得之格外。
今譯 酒有難以比拟的顔色,茶有蘊含獨特的香氣。
以此來看待紅顔媚骨,便可得到格外的情趣。
但有肝膽向人 不須口舌造孽 世路既如此,但有肝膽向人;清議可奈何,曾無口舌造孽! 今譯 社會風氣雖已澆薄成這樣, 我卻依然赤誠地對待别人; 公正的評論究竟于世何補? 還是免得用言語來造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