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章 新統

關燈
敬存誠”的工夫,對于實際底知識,才能,都可以不學而自能。

    于是他們不另求知識,不另求才能。

    不另求當然無知識,無才能。

    這些人“徒以生民立極,天地立心,萬世開太平之闊論,钤束天下,一旦有大夫之憂,當報國之日,則蒙然張口,如坐雲霧”(黃梨洲語,《南雷文定》後集卷三)。

    這些人是無用之人。

    他們成為無用之人,因為他們不知他們所學底是無用之學。

    若使他們知他們所學底是無用之學,他們即早另外學一點有用之學,他們也不至成為無用之人。

     新理學知道它所講底是哲學,知道哲學本來隻能提高人的境界,本來不能使人有對于實際事物底積極底知識,因此亦不能使人有駕馭實際事物底才能。

    哲學可能使人于灑掃應對中,盡性至命,亦可能使人于開飛機放大炮中,盡性至命。

    但不能使人知怎樣灑掃應對,怎樣開飛機放大炮。

    就此方面說,哲學是無用底。

     在以上所講底各家中,了解并明說上所說底意思者,隻有禅宗與陽明。

    禅宗明白承認聖人,專憑其是聖人,不必有知識才能。

    他們說:聖人所能做底事,也就是穿衣吃飯,拉屎撒尿。

    他們說:禅是金屎法,不會一似金,會了一似屎。

    不過一般人都以為他們這種說法,是反說底。

    又因禅宗未完全脫去宗教的成分,一般人又傳說禅宗的大師,有種種底靈異。

    因此禅宗雖有此說,而未為後來底人,所了解、所注意。

     陽明有“拔本塞源之論”。

    他說:“夫拔本塞源之論,不明于天下,則天下之學聖人者,将日繁日難。

    斯人淪于禽獸夷狄,而猶自以為聖人之學。

    ”“聖人之學,所以至簡至易,易知易從,易學易能,而以成才者,正以大端惟在複心體之同然,而知識技能,非所與論也。

    ”(《答顧東橋書》,《傳習錄(中)》)陽明又說:“所以為精金,在足色,而不在分兩。

    所以為聖者,在純乎天理,而不在才力也。

    故雖凡人而可為學,使此心純乎天理,則亦可為聖人。

    猶一兩之金,比之萬镒。

    雖分兩懸絕,而其到足色處,可以無愧。

    故曰:人皆可以為堯舜,以此。

    ”(《傳習錄(上)》)此說雖是而尚有一間未達。

    才力與境界,完全是兩回事。

    兩者不必有聯帶底關系。

    說有才力底聖人是萬镒之金,無才力底聖人是一兩之金,似乎才力與境界,尚多少有聯帶底關系。

    于此點我們可以說,陽明尚未盡脫流俗之見。

     新理學中底幾個主要觀念,不能使人有積極底知識,亦不能使人有駕馭實際底能力。

    但理及氣的觀念,可使人遊心于“物之初”。

    道體及大全的觀念,可使人遊心于“有之全”。

    這些觀念,可使人知天、事天、樂天,以至于同天。

    這些觀念,可以使人的境界不同于自然、功利,及道德諸境界。

    (詳見《新原人》) 這些觀念,又都是“空”底。

    他們所表示底都是超乎形象底。

    所以由這些觀念所得到底境界,是虛曠底。

    在這種境界中底人,是“經虛涉曠”底。

     在這種境界中底人,雖是“經虛涉曠”,但他所做底事,還可以就是人倫日用中底事。

    他是雖玄遠而不離實用。

    在這種境界中底人,雖“經虛涉曠”,而還是“擔水砍柴”“事父事君”。

    這也不是“擔水砍柴”“事父事君”,無礙其“經虛涉曠”,而是“擔水砍柴”“事父事君”,對于他就是“經虛涉曠”。

    他的境界是極高明,但與道中庸是一行不是兩行。

     在這種境界中底人,謂之聖人。

    哲學能使人成為聖人。

    這是哲學的無用之用。

    如果成為聖人,是盡人之所以為人,則哲學的無用之用,也可稱為大用。

     聖人是“人之至者”(邵康節語),人之至者,也就是所謂至人。

    某種對于實際底知識才能,可以使人成為某種職業底人,例如醫生、工程師等。

    但哲學不能使人成為某種職業底人,隻能使人成為至人。

    至人是不限于職業底。

    任何有用于社會底職業中底人,都可成為至人,但人不可專以成至人為他底職業。

    如果他若如此,他即如和尚之專以成佛為職業,他即落于高明與中庸的對立。

     聖人不能專憑其是聖人即能做事,但可以專憑其是聖人,即能做王。

    而且嚴格地說,隻有聖人,最宜于做王。

    所謂王,指社會的最高底首領。

    最高底首領并不需要親自做什麼事,亦不可親自做什麼事。

    這就是道家所謂“無為”。

    “上必無為而用天下,下必有為為天下用。

    ”當最高首領的“無為”,并不是無所作為,而是使用群才,令其自為。

    當最高首領者,無須自為,所以亦不需要什麼專門底知識與才能。

    他即有專門底知識與才能,他亦不可自為。

    因為他若有為,則即有不為。

    他不為,而使用群才,令其自為,則無為而無不為。

     當最高首領底人,所需要底是“廓然大公”底心,包舉衆流底量。

    隻有在天地境界中底人,最能如此。

    他自同于大全。

    自大全的觀點,以看事物,當然有“廓然大公”底心。

    在他的心中,“萬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背”,他當然有包舉衆流底量。

    在他的境界中,他“不與萬法為侶”,真是“首出庶物”,所以他最宜于做社會的最高底首領。

     所以聖人,專憑其是聖人,最宜于做王。

    如果聖人最宜于做王,而哲學所講底又是使人成為聖人之道,所以哲學所講底,就是所謂“内聖外王之道”。

    新理學是最玄虛底哲學,但它所講底,還是“内聖外王之道”,而且是“内聖外王之道”的最精純底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