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全圖

關燈
孟子全圖序 孟夫子之道,星炳日懸,豈待圖而後傳之?所行于世全圖自嬉戲禮容之福,以至齊梁時事。

    之間,具考徧載,一披啚,始終可得而悉。

    至若吾不遇獸侯,天之一言,可似斷夫子一生之遭遇。

    還轍之日,聞樂正子為政,喜句不寐,記此事,稍似慰我道之湮淪。

    修道之士,時披此卷,則仰英氣于萬世,庶幾。

     孟子總贊 忠信岩岩,泰山巨鎮。

    學本宜思,道宗堯舜。

     仁義七篇,以承三聖。

    排斥異端,擴??善性。

     存理遏欲,撥亂反正。

    扶植弘毅,功與禹稱。

     配食廟庭,千載垂訓。

     孟譜雲:孟子生三歲,喪父激公,宜母氏有賢德,始舍墓,次舍市,三遷學官之傍,嬉戲乃設俎豆,揖讓進退,母喜,遂居之。

     賢哉孟母,教子方。

    三遷擇裡,學官之傍。

     嬉??禮儀,乃役俎豆。

    退遜雍容,異乎群流。

     孟子少長就學而歸。

    孟母方績,問曰:學所至矣?曰:自若也。

    貫以刀斷績,勉厲其學。

    孟子懼,動學不息,遂成大儒。

     愛子之心,天地同德。

    視學無成,以刀斷績。

     勉之至矣,勵之以嚴。

    學勤不息,遂成大賢。

     孟子問:子思牧民之道何先?曰:先利之。

    後對惠王言仁義而不言利,仁正所以利之也。

    推本言之,傳自堯、舜,至孔子、曾思、孟子而止焉。

     堯舜禹湯,文武周孔。

    曾思孟轲,道傳一統。

     以利牧民,推行仁。

    言固殊運,理實一緻。

     梁惠王以禮聘孟子而問利國,故孟子告以行行義以救其弊。

     惠王招賢,卑禮厚币。

    富國強兵,其心在利。

     孟子見之,對曰仁義。

    拔本塞源,以救其弊。

     梁惠王立沼上,顧鴻雁麋鹿,問曰:賢者亦樂此乎?孟子對曰:賢者而後樂此。

    一言之間,理欲判矣。

     遊觀之樂,當同乎民。

    鴻雁麋鹿,獨善其身。

     沼上之對,賢者後樂。

    一言之微,人欲以遏。

     齊宣王欲問齊桓、晉文之事,孟子既卑之而告以王道,複指以羊易牛之心,可以保民,欲其擴充以行王道也。

     舍牛易羊,以小易大。

    百姓之言,宜乎我愛。

     不忍之仁,好生惡死。

    能推是心,可以王矣。

     齊宣王因孟子止毀明堂而問王玫,孟子舉文王治政與大王之好,雖天理人情所有,但能公同乎民,為盡善也。

     明堂之設,巡狩所止。

    欲行王政,何必議毀。

     王歧之施,同行異情。

    從民所好,天理昭明。

     魯乎公先淂樂正子,欲見孟子,後沮于臧倉而不果見。

    及孟子聞之,但诿之于夭,而不責于人也。

     樂于見賢,樂正所使。

    上于不行,臧倉所沮。

     行或不行,關乎時運。

    遇或不遇,皆天所命。

     當時功利說盛,不知聖賢功用之大,彭更見國君尊養之至,故有車從泰多為問,孟子答以事合乎道,不為過也。

     道尊列國,徒禦衆多。

    諸侯傳食,禮不為過。

     賢才用世,其功不少。

    繼往開來,有光吾道。

     公孫醜疑孟子加齊卿相,得位行道以動心,孟子極言養氣、知言之功。

    蓋孔子之聖,不假乎養氣、知言,孟子必學乎此而至聖。

     心之不動,養氣知言。

    功交培養,天若泰然。

     孔子之聖,不假言氣。

    孟子之心,學而可至。

     孟子為卿,出吊于??王,使大夫王??輔行,往返齊滕,禾嘗與言行事。

    公孫醜疑問,孟子答:人事既以治,交何言哉? 予使他邦,有正有輔。

    正舉宏綱,副承制數。

     既泩而旋,無失吾言。

    待小人禮,不惡而嚴。

     滕文公為世子,過宋而見孟子,孟子道性善,言必稱。

    堯、舜但衆人蔽于欲而不充,堯、舜則無欲而充其性耳。

     人性之善,原出于天,堯舜不夫,理淂其全。

     衆人之愚,私欲所累。

    擴而充之,至同一理。

     孟子自齊葬。

    魯反齊,止??充治棺至此,問曰:木若以美?孟子答曰:非持觀美,在乎得為自盡,以快人子之心而已。

     葬母反齊,過??而止。

    充問棺,木若以美。

     送終之禮,棺椁衣衾。

    得為自盡,方快人心。

     孟十緻為臣而歸,王就見。

    孟子曰:前日願見,而不可得,得侍同朝,甚喜,留意誠矣。

    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