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關燈
小
中
大
餘自民國八年北遊,居舊京将二十年,教士于清華大學者十載。二十六年夏,以親病乞假南歸,歸二月而倭夷憑恃武力,挑釁盧溝。先是倭夷強據我東三省及熱河,國人已中心憤怒,群思起與相抗。至是益憤寇難之逼,不能複忍。秉政因國人之怒,起率南北健兒以與夷虜周旋,伸其撻伐。蓋自始戰迄今,曆時三十餘月矣。自去歲我師大捷于鄂北,繼之以湘北粵北之役,連戰連勝,殲除醜虜,無慮二十萬人。比者桂南之役,彼又以覆師見告矣。蓋夷虜不知禮義,忘吾先民卵翼教誨之恩,尋幹戈于上國。重以綱紀廢墜,民生凋瘵,無以自存,暴徒專政,乃欲求逞于我以威其民。以故作戰三年,民怨沸騰,士氣沮喪。彼卒之俘于我者,乃至回首易面,頌我中華之盛德,詛彼暴閥之速亡。天聽自民,古有明訓。土崩瓦解,期在旦夕。而我則教訓明于上,敵忾深于下。人懷怒心,如報私仇。視死若歸,前仆後繼。蓋侵暴之衆,不足以抗哀兵;無名之師,不足以敵義戰。固天道必至之符,人事自然之理也。餘時既移席于湖南大學,每念二十年都講之所,東南财賦之區,淪為羊豕窟宅,不可卒拔。又自念荏染書生,迫于衰暮,不能執戈衛國,深用震悼于厥心。一日獨居深念,忽悟先聖之述《春秋》,以複仇、攘夷為大義,爰取往業,再三孰複,粗有所明。二十八年秋,乃以是經設教,意欲令諸生嚴夷夏之防,切複仇之志,明義利之辨,知治己之方。又以是經大義散在諸篇,學者始習,艱于通貫。乃取諸大義之比近者,類聚而群分之。立文為綱,而以經傳附著其下。欲令學者力省時約,易于通解。每習一章,即明一義。《春秋》之學,本分今古文二家。左氏古文,詳事略義。今文重大義,亦有《公羊》《穀梁》二家之傳。雖時有乖異,而大體從同。今以《公羊傳》義為主,而以《穀梁》義副之。西漢儒生董仲舒、桓寬皆通《公羊》,而《春秋繁露》《鹽鐵論》多稱《穀梁》說。蓋兩傳義近,故得相通。餘先民是程,非敢妄作也。其一傳關涉數義者,各見于當篇。漢人言事涉及經義者,頗附著之。自知學識暗陋,不足明先聖之志于萬一。顧念經術之就衰,痛島夷之猾夏,甯敢以固陋自廢,而不誦其所聞!于是紹述大義,凡得二十九篇。當世賢人君子傥能嘉其用心,匡所不逮。使聖學明而民志定,正義立而夷禍平。将國族實嘉賴之,甯獨餘一人之私幸也!
民國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長沙楊樹達遇夫書于辰溪下馬溪寓齋。
民國二十九年二月二十五日長沙楊樹達遇夫書于辰溪下馬溪寓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