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講 餘話

關燈
“我們談邏輯談了這麼多次……關于它曆史演進的大概情形,似乎也應該提到一下。

    ”老教授說,“我已經說過,邏輯學的鼻祖是亞裡士多德。

    亞裡士多德關于邏輯的研究收集在《工具論》裡。

    自亞裡士多德以後,邏輯在中世紀沒有什麼進步。

    中世紀學者對于亞裡士多德的邏輯,隻做了一些煩瑣的注釋工作。

    這期間邏輯之所以沒有什麼進步,最大的原因是将邏輯的題材囿限于自然語言界域中,而沒有開辟那邏輯題材豐富的數學園地。

     “到了十七世紀,德國數學家萊布尼茨(Leibnitz)提出普遍數學(mathesisuniversalis)和普遍語言(characteristicauniversalis)的觀念。

    這算是開近代邏輯之先河。

    可惜,萊布尼茨隻提了一個頭,他并沒有把他的想法發展出來。

    到了十九世紀,英國數學家喬治·布爾出現,才開始大規模地正式用數學方法研究邏輯。

    從他開始,邏輯和純數學才逐漸合流。

    邏輯上有名的布爾代數(BooleanAlgebra)就是布爾創建的。

    他在這方面的重要著作有《邏輯之數學的解析》(MathematicalAnalysisofLogic),一八四七年出版;《思考規律》(LawsofThought),一八五四年出版。

    那個時候,學者對于邏輯的性質沒有現在這麼清楚。

    邏輯的研究受哲學上的知識論甚至于形而上學的影響。

    哲學家多以為邏輯是思維之學,所以,布爾的邏輯書,也被冠以思考規律的名稱。

    其實,這本書所講的内容,與思考之心理曆程毫不相幹,與思考之知識論的問題也毫不相幹,而主要是邏輯之代數學的表示。

    繼布爾而起的,有德國數學家施羅德。

    他在這方面的著作,有三巨冊的《邏輯代數學》(AlgebraderLogik)。

     “布爾以後,最大的邏輯家是弗雷格(GottlobFrege)。

    弗雷格是十九世紀中葉到二十世紀初葉的人。

    他的貢獻頗多,有邏輯系統構造方法、語句演算、語句函數、量化項(Quantifiers)、推論規律,并從邏輯推出算術等。

    因為弗雷格的著作艱深,所用符号繁雜,所以不大為同時的人所知悉,甚至被人誤解。

    ” “學者常有這類不幸。

    ”王蘊理說。

     “是的……到了本世紀,由于羅素之發現,弗雷格大為受人重視。

    現在,弗雷格的著作被翻譯出來,學理一一被人介紹與闡釋。

    時至今日,研究邏輯與數學基礎的人,沒有不研究弗雷格的。

    比弗雷格稍晚的,有意大利的皮亞諾(G.Peano),他對邏輯代數學有所革新。

     “到了二十世紀,羅素和懷特海出現。

    他們的工作,主要系集十九世紀以來數理邏輯諸研究的大成。

    二人合著《數學原理》。

    這部著作,凡三巨冊,被公認為亞裡士多德的《工具論》以後邏輯研究中的裡程碑。

    這部著作實證地證明,用系統建構的方法,可以把全部純數學從邏輯推論出來。

    這部著作對于現代純數學家與邏輯家發生了決定性的激勵作用。

    由于羅素的倡導,四十年來,從事數學基礎與邏輯研究的西方學者,數目一天比一天多。

     “自從《數學原理》問世以來,邏輯的研究呈現一種分殊(ramification)的趨勢。

    在羅素以後,最堪注意的,而且影響最大的人物有三個:一個是羅素的門人路德維希·維特根斯坦。

    他的重要著作是《邏輯哲學論》(TractatusLogico&ndashPhilosophicus)。

    現代邏輯中最有影響的套套邏輯(tautology)概念,是他明顯地提出的。

    維特根斯坦之倡導,促成維也納學派(ViennaCircle)之興起。

    由于維也納學派之興起,促成解析哲學之創建。

    還有一個是奧國邏輯家哥德爾(K.Gödel),另外一個是卡爾納普(R.Carnap)。

    哥德爾的重要貢獻是不全定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