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講 科學方法

關燈
其合用的機會,多于不合既有知識的假設。

    ” “可是……如果已有的知識不足以說明某一新被發現的現象,這時,我們非提出新的假設,不足以嘗試着去解釋它。

    可是,這個新的假設又與既有的知識相違背,那麼,我們該怎麼辦呢?”王蘊理接着問。

     “确乎如此的話,我們當然隻有開始懷疑既有的知識,而考慮提出新的假設。

    科學知識多是蓋然的,而且常常在改進之中。

    我們之所以需要提出新的假設,有時就是為了修正已有的知識,或彌補已有知識之不足。

    所以,我們不可故步自封。

    ……不過,已有的科學知識,是許許多多人長久累積所成的。

    所以,我們更改它,要特别小心。

    假若我們對于既有的知識累積,并未登堂入室,而貿貿然提出‘新說’,這隻是表示我們還未到達研究學問的成年而已。

     “6.假設要簡單。

    如果有兩個假設H1和H2,而且二者在一切方面相等,隻是H1比H2簡單,那麼我們無疑要選擇H1。

    中世紀哲學家奧卡姆(WilliamofOckham)有一句名言:‘若非必要的東西,不可增加。

    ’這是有名的奧卡姆剃刀定律(Ockham’sRazor)。

    對于同一現象,我們能用較簡單的假設解釋時,絕不可再用較複雜的假設解釋。

    在科學史上,較簡單的假設淘汰了較複雜的假設的實例,不知凡幾。

    天文學中這樣的情形就很多。

    ” “提出了假設以後,我們緊接着所要做的事是什麼呢?”老教授望着他們兩個人。

     王蘊理想了一會兒,答道:“就是設法求證。

    ” “對了!”老教授露出高興的神色,“求證,在科學研究的一個階段以内,是最後的一個步驟。

    《韓非子·顯學》上說:‘無參驗而必之者,愚也。

    弗能必而據之者,誣也。

    ’提出一個假設以後,我們不能就肯定它一定是真的,要趕緊想法子尋求證據,根據這證據來看它究竟是不是真的。

    這種程序叫作證實。

     “經驗科學家是非常看重證實的。

    赫胥黎說:‘……靈魂不朽之說,我并不否認,也不承認。

    我拿不出什麼理由來信仰它,但是我也沒有法子可以否認它。

    ……我相信别的東西時,總要有證據。

    你若能給我同等的證據,我也可以相信靈魂不朽的話了。

    ……這個宇宙,是到處一樣的。

    如果我遇着解剖學上或生理上的一個小小困難,必須嚴格地不信任一切沒有充分證據的東西,方才望有成績,那麼,我對于人生的奇妙的解決,難道就可以不用這樣嚴格的條件嗎?’從這一段話裡,我們可以看出經驗科學家是怎樣地看重證實了。

     “證實既是這樣重要,那麼我們在證實的時候應該抱持什麼态度呢?如果我們的假設被證實了是合乎事實的,那麼我們還要繼續小心求證,不可輕率相信它一定真,因為恐防發生例外,或發生别的毛病;如果我們的假設被證實了是假的,那麼便應該立刻放棄,絕對不可稍稍固執成見。

    在真理之神的面前,不可依戀情感的惡魔,否則,真理之神是永遠不會接納我們的! “在求證實的時候,我們為什麼必須抱持這樣的态度呢?其理論的根據在哪裡呢?這個問題必須在積極的證實和反證的性質中去求解答。

     “在讨論條件語句的推理時,我們曾經說過:‘肯定後項,不能肯定前項;否定後項,可以否定前項。

    ’我們建立假設,往往是用條件語句,而在證實假設的時候,我們的思維程序不是‘由肯定後項,不能肯定前項’,而恰恰是‘由肯定後項而肯定前項’。

    這種辦法顯而易見不是必然可靠的。

    用這種辦法得到的結論即令是真的,大都是蓋然的真,而不是必然的真。

    ‘假若一切老鴉都是黑的,那麼中國老鴉也是黑的。

    ’我們看見‘中國老鴉都是黑的’,因而證實‘一切老鴉都是黑的’。

    這種辦法多少有些冒險性質。

    所以,如果所提假設被證實為真,也大多是蓋然的真。

     “可是,既然‘否定後項,可以否定前項’,于是隻要有一個例外,我們就足以把假設确定地推倒。

    ‘假若一切鹄都是白的,那麼澳洲鹄也是白的。

    ’可是,我們知道在事實上澳洲有黑鹄。

    因而,‘澳洲鹄是白的’這個後項被否認了,所以前項也随之而被否認,原來的假設立刻遭反證了。

     “除此以外,還有另一方面的理由。

    在證實的時候,我們總是根據已知的一類之一部分的事例來承認對于這一類之全部事例——包含未知的在内——所說的話。

    這也就是根據偏謂語句之真來說全謂語句之真。

     “我們在前許久已經說過,偏謂語句真的時候,與之對待的全謂語句不必然為真,而是或真或假的。

    既是如此,如果假設被證實為真,它不是必然的真,我們隻能說是蓋然的真。

    我們又曾說過,偏謂語句假的時候,全謂語句必然為假。

    既是這樣,如果假設被證實為假,那麼它是确然為假。

    化學家拉瓦錫(Lavoisier)研究種種酸,看見其中含有氧,于是他假定‘一切酸都含有氧’。

    後來有人尋出鹽酸中并沒有氧,而酸性反強。

    這就是說,‘有的酸含氧’是假的。

    ‘有的酸含氧’是假的,則‘一切酸都含有氧’必然也是假的。

    所以拉氏的假設不能成立了。

     “無論從哪一方面的理由來看,我們可以得到一個總結:如果假設被證實是真的,那麼大多隻是蓋然的真;反之,如果假設被證實是假的,那麼一定是假的。

    既然是這樣,所以在求證的時候,我們不可不謹守前面所說的态度。

    在人類求了解經驗世界的曆程中,我們不斷地假設,不斷地求證,才能促使我們的經驗知識進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