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講 語意界說
關燈
小
中
大
語意界說(semanticaldefinition)。
在這種界說中,界定端展示被界定端的意義。
例如,‘邏輯是必然有效的推論之科學’。
“第三種,是通常所謂實質界說(realdefinition)。
在實質界說中,界定端展示被界定端所表示的‘實質’。
例如,‘怯懦是借行較小的惡以避免較大的可怖事物’。
” “但是,嚴格說來,”老教授眉頭閃動,眼中露出一股嚴肅的光芒,“所謂‘實質’為何,其意義就很不易确定。
因此,界定端的意義常不易确定。
界定端的意義既常不易确定,于是,整個‘實質界說’的意義也就常不易确定。
在科學上,以及至少在人的通常語言中,實質界說常不能達到界說的實際作用。
因而,科學領域及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這種界說。
似乎,隻有哲學上的‘本質論者’(essentialists)對之發生興趣。
這種興趣既然主要是某派哲學上的興趣,對于我們現在的目标不相幹,所以我們沒有讨論它之必要。
于是,所剩下來的,隻有第一與第二兩種界說。
第一種界說,在數學中或純形式的演算中常常用到。
但是,數學與純形式的演算二者俱非我們現在研究的主題。
我們現在所要着重的,是剩下來的第二種界說。
“第二種界說是語意界說。
我們在語言中最常接觸的,是語意界說。
在此,我們首先須弄清楚的是定立語意界說的幾種主要理由: “第一,我們之所以定立語意界說,最顯而易見的理由,是移除歧義。
歧義既然移除了,當然可以移除因此歧義所引起的種種混亂語言及思想。
在我們與别人進行讨論時,如果我們從别人的反應中察出他對我們所說的字義有所誤解,我們就須立即停下來向他解釋,我們所說的某名字的意義,不是他借此字而聯想起來的那個意義,而是什麼什麼意義。
這種辦法就是在下界說。
我們把界說下好以後,再往前進,讨論也許比較順利。
如果不這樣,我們不顧對方是否真正弄清我們的意義,隻顧自己像開留聲機一樣往前開下去,那麼這樣的讨論,很少有好的結果。
這……這有點兒像女孩子織毛繩衣,如果繩頭糾結起來,她應該馬上解開,再織。
如其不然,她粗心,或怕麻煩,隻顧自己織下去。
你想,她的毛繩衣會織成什麼樣兒? “有一次,我聽到兩個人辯論。
這個辯論系因讨論鈔票問題而引起的。
他們辯論的主要進行方式是這樣的: 某甲:“我讨厭鈔票,很髒。
” 某乙:“哪裡!新印的鈔票不髒。
” 某甲:“雖然是新印的,其髒與舊的何異?” 某乙:“新的和舊的一樣髒,這怎麼說得通呢?” “這兩個人就這樣辯論下去。
我們看,這樣的辯論怎會有結果呢?隻要稍肯用用頭腦,我們立刻會發現,兩人意見之所以相左,在語言方面,至少是由于用字不同所引起的。
兩人雖然同是用的一個‘髒’字,但甲之所謂‘髒’與乙之所謂‘髒’,意義各不相同:甲之所謂‘髒’意指‘金錢萬惡’這一類的價值判斷,乙之所謂‘髒’意指‘衣服污穢’這一類的事實判斷,所以盡管兩人都用同一字,其實是各說各的,沒有碰頭。
這樣的辯論,毫無意思。
如果甲乙二人之中,有一稍有思想訓練,立即察覺二人之所以話不投機,系因同用一字而意義不同之故。
他們立刻停止下來,整理語言工具,各人把所用‘髒’字之意義弄清楚,那麼,這場辯論就不緻弄得如此之糟了。
……”老教授抽口煙,沉吟着,“……我在這裡所舉的例子,隻是最簡單的情形,碰到複雜的情形,例如哲學的讨論,結果一定更嚴重。
所以我們更需要語意界說來幫忙。
“第二,調節意義範圍。
在我們用名詞時,如果原有用法或意義太狹或太寬,我們必得借語意界說來重新調節一下,在學術範圍中常須如此。
例如,‘哲學’一詞,用久了,以緻太寬泛,很需要把它的意義弄窄一點兒。
窄一點兒,就嚴格些。
又例如,‘民主’一詞,許多人認為隻指一種政治制度。
這種意義,似乎太狹隘,我們可以把它加寬:意指一種态度,或一種生活方式。
常識中的‘能力’和‘熱’這些字眼富于意象和情感,不合科學之用。
物理學家用之之時,必須重新加以界定。
如未重新界定,則物理學的‘能力’概念根本不能顯出。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智能’‘羞惡’‘本能’諸字眼,尤須重新界定,方合科學之中。
其他這類對字眼松緊的例子很多,隻要我們留心,便不難碰到。
“第三,增進新意義。
新事物出現而有新名詞時,我們也得借語意界說來規定該名詞之新意義。
或者說,當原有名詞不足以表達一新經驗時,我們便須新
在這種界說中,界定端展示被界定端的意義。
例如,‘邏輯是必然有效的推論之科學’。
“第三種,是通常所謂實質界說(realdefinition)。
在實質界說中,界定端展示被界定端所表示的‘實質’。
例如,‘怯懦是借行較小的惡以避免較大的可怖事物’。
” “但是,嚴格說來,”老教授眉頭閃動,眼中露出一股嚴肅的光芒,“所謂‘實質’為何,其意義就很不易确定。
因此,界定端的意義常不易确定。
界定端的意義既常不易确定,于是,整個‘實質界說’的意義也就常不易确定。
在科學上,以及至少在人的通常語言中,實質界說常不能達到界說的實際作用。
因而,科學領域及日常生活中很少用到這種界說。
似乎,隻有哲學上的‘本質論者’(essentialists)對之發生興趣。
這種興趣既然主要是某派哲學上的興趣,對于我們現在的目标不相幹,所以我們沒有讨論它之必要。
于是,所剩下來的,隻有第一與第二兩種界說。
第一種界說,在數學中或純形式的演算中常常用到。
但是,數學與純形式的演算二者俱非我們現在研究的主題。
我們現在所要着重的,是剩下來的第二種界說。
“第二種界說是語意界說。
我們在語言中最常接觸的,是語意界說。
在此,我們首先須弄清楚的是定立語意界說的幾種主要理由: “第一,我們之所以定立語意界說,最顯而易見的理由,是移除歧義。
歧義既然移除了,當然可以移除因此歧義所引起的種種混亂語言及思想。
在我們與别人進行讨論時,如果我們從别人的反應中察出他對我們所說的字義有所誤解,我們就須立即停下來向他解釋,我們所說的某名字的意義,不是他借此字而聯想起來的那個意義,而是什麼什麼意義。
這種辦法就是在下界說。
我們把界說下好以後,再往前進,讨論也許比較順利。
如果不這樣,我們不顧對方是否真正弄清我們的意義,隻顧自己像開留聲機一樣往前開下去,那麼這樣的讨論,很少有好的結果。
這……這有點兒像女孩子織毛繩衣,如果繩頭糾結起來,她應該馬上解開,再織。
如其不然,她粗心,或怕麻煩,隻顧自己織下去。
你想,她的毛繩衣會織成什麼樣兒? “有一次,我聽到兩個人辯論。
這個辯論系因讨論鈔票問題而引起的。
他們辯論的主要進行方式是這樣的: 某甲:“我讨厭鈔票,很髒。
” 某乙:“哪裡!新印的鈔票不髒。
” 某甲:“雖然是新印的,其髒與舊的何異?” 某乙:“新的和舊的一樣髒,這怎麼說得通呢?” “這兩個人就這樣辯論下去。
我們看,這樣的辯論怎會有結果呢?隻要稍肯用用頭腦,我們立刻會發現,兩人意見之所以相左,在語言方面,至少是由于用字不同所引起的。
兩人雖然同是用的一個‘髒’字,但甲之所謂‘髒’與乙之所謂‘髒’,意義各不相同:甲之所謂‘髒’意指‘金錢萬惡’這一類的價值判斷,乙之所謂‘髒’意指‘衣服污穢’這一類的事實判斷,所以盡管兩人都用同一字,其實是各說各的,沒有碰頭。
這樣的辯論,毫無意思。
如果甲乙二人之中,有一稍有思想訓練,立即察覺二人之所以話不投機,系因同用一字而意義不同之故。
他們立刻停止下來,整理語言工具,各人把所用‘髒’字之意義弄清楚,那麼,這場辯論就不緻弄得如此之糟了。
……”老教授抽口煙,沉吟着,“……我在這裡所舉的例子,隻是最簡單的情形,碰到複雜的情形,例如哲學的讨論,結果一定更嚴重。
所以我們更需要語意界說來幫忙。
“第二,調節意義範圍。
在我們用名詞時,如果原有用法或意義太狹或太寬,我們必得借語意界說來重新調節一下,在學術範圍中常須如此。
例如,‘哲學’一詞,用久了,以緻太寬泛,很需要把它的意義弄窄一點兒。
窄一點兒,就嚴格些。
又例如,‘民主’一詞,許多人認為隻指一種政治制度。
這種意義,似乎太狹隘,我們可以把它加寬:意指一種态度,或一種生活方式。
常識中的‘能力’和‘熱’這些字眼富于意象和情感,不合科學之用。
物理學家用之之時,必須重新加以界定。
如未重新界定,則物理學的‘能力’概念根本不能顯出。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智能’‘羞惡’‘本能’諸字眼,尤須重新界定,方合科學之中。
其他這類對字眼松緊的例子很多,隻要我們留心,便不難碰到。
“第三,增進新意義。
新事物出現而有新名詞時,我們也得借語意界說來規定該名詞之新意義。
或者說,當原有名詞不足以表達一新經驗時,我們便須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