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講 語句和類

關燈
我們這樣說,也許容易引起大家産生一個想法,以為所謂類,就是分子之集合。

    如果我們這樣想,那麼就是把思想泥陷于常識之中,因而未免有時失之粗忽。

    因為一個類(class),并不僅僅是一堆分子之集合(collection)。

    一堆東西之集合,更不容易說是一個類。

    例如,把豬猡、孔雀、電燈和鋼筆堆在一起,我們簡直說不出這一堆是什麼類。

    另外,我們所經驗到的大多數的類固然有分子,但是并非所有的類都有分子。

    例如,恐龍、獨角獸、現在法國的王,等等,都無任何分子可言。

     “我們現在可用符号來表示許多類,以及類與類之間的關系,小楷字母a、b、c分别用來表示任何類。

    相等記号‘=’表示一種關系。

    如果a=b,而且b=a,那麼a和b二者是同一的。

    這也就是說,在此a的分子即b的分子,而且b的分子即a的分子。

    等邊三角形的類之分子即等角三角形的類之分子。

    反之亦然。

    記号‘×’,表示邏輯積(logicalproduct)。

    a×b這個類為既是a又是b之類。

    記号‘+’表示邏輯和(logicalsum),a+b為a或b之類。

    記号‘-’表示‘非’。

    a×-b意即,是a而又非b的類。

    記号‘○’表示沒有分子的類,記号‘I’表示論域。

    依此,我們可以表示一些不同的類。

    ”而老教授在紙上慢慢畫着、寫着: “可是,無論空類或全類都是獨類(uniqueclass)。

    ”老教授說,“所謂獨類,意即沒有兩個與之相同的類。

    依此,沒有兩個空類,也沒有兩個全類。

    空類隻有一個,全類也隻有一個。

    ” “在實際上,有這樣的類嗎?”王蘊理問。

     “有的。

    ”老教授點點頭,“地球就是獨類。

    在一方面,地球自成一類。

    在另一方面,宇宙間沒有兩個行星叫作地球,所以它是獨類……”老教授說到這裡又寫下去: “吳先生,最後這四條,不就是您在上面已經說過的E、I、A、O四種語句嗎?”王蘊理問。

     “對了!對了!你看出來了!”老教授很高興,“我在這裡所寫的最後四條,正是上述四種語句之邏輯代數學(algebraoflogic)的表示。

    換句話說,我是用邏輯代數學的方式來表示E、I、A、O四種語句的。

    這種表現方式便于演算些。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好處,即E與I是相反的,A與O也是相反的。

    這兩對語句之相反,在符号方式上可以一目了然。

    是不是?” “什麼叫作邏輯代數學呢?吳先生!”周文璞問。

     “這個……等我們以後有機會再說。

    ……除了上述以邏輯代數學的方式表示類以及類與類之間的關系以外,我們還可以用圖解方法來表示。

    現在我們可以試試。

    ”老教授換了一張紙連寫帶畫: 表示除a以外皆是非a。

    圓圈以内系a的範圍,圓圈以外方形以内的範圍系非a的範圍。

    a與非a二者共同構成一個論域。

    在此論域以内,除了a便是非a,除了非a便是a。

    如以a代表任何東西,那麼我們談及任何東西,不能既不是a又不是非a。

    a或非a,二者必具其一。

    一棵樹,要麼是活的,要麼不是活的;總不能既活又不活。

    所以,a與非a既然互相排斥,而又共同盡舉可能。

     “上面所畫的,隻限于一個類a。

    假定有a與b兩個類,那麼怎樣畫呢?”老教授提出這個問題,看了看他們兩個,然後又畫着: “請注意呀!”他說,“在這個圖解中,一共有兩個類,而每一個類又有正反兩面。

    二乘二等于四。

    于是,兩個類共有四個範圍。

    計有1.a;2.ab;3.b;4.-a-b。

    這也就是說:一、有是a而不是b的部分;二、有既是a而又是b的部分;三、有是b而不是a的部分;四、有既非a又非b的部分。

    ” “如果我們明白了這個構圖,那麼,就可以利用它來表示A、E、I和O四種語句了。

    ”老教授又興緻勃勃地換了一張紙畫着: a-b=○ 在這個圖解中,是a而非b的部分被黑線塗去了,結果,凡a皆b。

     ab=○ 在此圖解中,既是a又是b的部分被塗去。

    結果,沒有a是b。

     ab&ne○ 既是a又是b的部分未被塗去。

    “×”表示“有”。

    即有些a是b。

     a-b&ne○ 此圖表示,是a而又不是b者并非沒有。

    即有些a不是b。

     “這種圖解是邏輯家維恩(Venn)所用的,所以又叫作維恩圖解。

    這種圖解法的妙處,就是利用空間關系來表示類的關系,可使我們一目了然。

    ……二位自己也可依樣畫葫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