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親士——用賢親士,才能成就霸業,治理好國家
關燈
小
中
大
【原文】
入國①而不存其士②,則亡國矣。
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
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
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
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③而大醜也。
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财也,我無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衆人自易而難彼。
君子進不敗其志,内④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
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注釋】 ①入國:“入”疑為“乂”之形誤,乂國即治國。
②士:賢士,指人才。
③抑:壓抑,忍耐。
④内:當作“退”,指不得志。
【譯文】 治理國家如果不能優待賢士,那麼國家就會滅亡。
發現賢士而不立刻予以任用,那些賢能的人就會怠慢他們的君主。
沒有比任用賢士更為緊迫的事情了,因為如果沒有賢士,就沒有人和你讨論國事。
怠慢賢士、棄用賢士而又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這樣的事還不曾有過。
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而最終匡正天下;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後來稱霸于諸侯;越王勾踐遭受吳王的羞辱,最終成為威懾中原諸國的一代賢君。
這三個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而名揚天下,都是因為他們能忍辱負重。
最成功的人是從不失敗,其次是失敗以後再想辦法獲得成功,這才叫善于用人。
我曾聽說:“我不是沒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我不是沒有豐厚的财富,而是自己有着無法滿足的内心。
”所以君子總是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君子在前途順利時要能不改變他的志向,在不得意時就要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
一個人即使雜處于平凡人之中,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這樣的人就是有自信的人。
所以說,一個人凡事如果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願望;但卻從來沒有聽說隻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避免他所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原文】 是故偪臣①傷君,谄下傷上。
君必有弗弗②之臣,上必有詻詻③之下。
分議者延延④,而支苟⑤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谄谀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桀纣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
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 今有五錐,此其铦,铦者必先挫。
有五刀,此其錯⑥,錯者必先靡。
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是故比幹之殪⑦,其抗也;孟贲⑧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⑨,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注釋】 ①偪臣:“偪”同“嬖”,倖臣。
②弗:通“拂”,反對,矯正過失。
③詻(luò)詻:直言,争辯。
④延延:紛紛。
⑤支苟:疑為“交苛”二字形誤,指互相責難。
⑥錯:同“厝”,磨刀石。
⑦殪(yì):死。
⑧孟贲(bēn):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因為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
⑨沈:通“沉”。
【譯文】 所以倖臣會損害到君主,讒佞之輩會有害于主上。
君主必須有敢于矯正君主過失的臣子,上級必須有直言極谏的下屬。
讨論議事的人要敢于表達不同的觀點,互相責難的人要敢于堅持己見,隻有這樣才可以長養民生,保全國家。
如果臣子隻以爵祿為重而不敢直言,心腹大臣也都緘默不言,那些關系不好的大臣隻是暗自感歎,那樣怨恨就郁結于民心了;如果身邊全是谄谀奉承之人,正确的建議就會被他們阻攔,那樣國家就危險了。
桀、纣不正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天下賢士,結果喪身亡國。
所以說,與其贈送國寶,不如推舉賢人、舉薦能士。
比如現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為尖銳,那麼這一把一定會最先被折斷。
有五把刀,其中一把磨得最快,那麼這一把必定最先被損壞。
所以甘甜的水井最易幹枯,挺拔的樹木最易被砍伐,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灼燒用于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來求雨。
所以,比幹之死,是因為他剛強正直;孟贲被殺
見賢而不急,則緩其君矣。
非賢無急,非士無與慮國。
緩賢忘士,而能以其國存者,未曾有也。
昔者文公出走而正天下,桓公去國而霸諸侯,越王勾踐遇吳王之醜而尚攝中國之賢君。
三子之能達名成功于天下也,皆于其國抑③而大醜也。
太上無敗,其次敗而有以成,此之謂用民。
吾聞之曰:“非無安居也,我無安心也;非無足财也,我無足心也。
”是故君子自難而易彼,衆人自易而難彼。
君子進不敗其志,内④究其情;雖雜庸民,終無怨心。
彼有自信者也。
是故為其所難者,必得其所欲焉;未聞為其所欲,而免其所惡者也。
【注釋】 ①入國:“入”疑為“乂”之形誤,乂國即治國。
②士:賢士,指人才。
③抑:壓抑,忍耐。
④内:當作“退”,指不得志。
【譯文】 治理國家如果不能優待賢士,那麼國家就會滅亡。
發現賢士而不立刻予以任用,那些賢能的人就會怠慢他們的君主。
沒有比任用賢士更為緊迫的事情了,因為如果沒有賢士,就沒有人和你讨論國事。
怠慢賢士、棄用賢士而又能使國家長治久安的,這樣的事還不曾有過。
從前,晉文公被迫逃亡在外,而最終匡正天下;齊桓公被迫離開國家,後來稱霸于諸侯;越王勾踐遭受吳王的羞辱,最終成為威懾中原諸國的一代賢君。
這三個人之所以能取得成功而名揚天下,都是因為他們能忍辱負重。
最成功的人是從不失敗,其次是失敗以後再想辦法獲得成功,這才叫善于用人。
我曾聽說:“我不是沒有安定的住所,而是自己沒有安定之心;我不是沒有豐厚的财富,而是自己有着無法滿足的内心。
”所以君子總是能夠嚴以律己,寬以待人;而一般人則是寬以待己,嚴以律人。
君子在前途順利時要能不改變他的志向,在不得意時就要仔細分析一下自己的實際情況。
一個人即使雜處于平凡人之中,也始終沒有怨恨之心,這樣的人就是有自信的人。
所以說,一個人凡事如果能從難處做起,就一定能達到自己的願望;但卻從來沒有聽說隻做自己所想的事情,而能避免他所不願意見到的後果。
【原文】 是故偪臣①傷君,谄下傷上。
君必有弗弗②之臣,上必有詻詻③之下。
分議者延延④,而支苟⑤者詻詻,焉可以長生保國。
臣下重其爵位而不言,近臣則喑,遠臣則吟,怨結于民心;谄谀在側,善議障塞,則國危矣。
桀纣不以其無天下之士邪?殺其身而喪天下。
故曰:“歸國寶,不若獻賢而進士。
” 今有五錐,此其铦,铦者必先挫。
有五刀,此其錯⑥,錯者必先靡。
是以甘井近竭,招木近伐,靈龜近灼,神蛇近暴。
是故比幹之殪⑦,其抗也;孟贲⑧之殺,其勇也;西施之沈⑨,其美也;吳起之裂,其事也。
故彼人者,寡不死其所長,故曰:太盛難守也。
【注釋】 ①偪臣:“偪”同“嬖”,倖臣。
②弗:通“拂”,反對,矯正過失。
③詻(luò)詻:直言,争辯。
④延延:紛紛。
⑤支苟:疑為“交苛”二字形誤,指互相責難。
⑥錯:同“厝”,磨刀石。
⑦殪(yì):死。
⑧孟贲(bēn):戰國時期衛國人,是古代著名的武士,因為舉鼎而獲罪被誅九族。
⑨沈:通“沉”。
【譯文】 所以倖臣會損害到君主,讒佞之輩會有害于主上。
君主必須有敢于矯正君主過失的臣子,上級必須有直言極谏的下屬。
讨論議事的人要敢于表達不同的觀點,互相責難的人要敢于堅持己見,隻有這樣才可以長養民生,保全國家。
如果臣子隻以爵祿為重而不敢直言,心腹大臣也都緘默不言,那些關系不好的大臣隻是暗自感歎,那樣怨恨就郁結于民心了;如果身邊全是谄谀奉承之人,正确的建議就會被他們阻攔,那樣國家就危險了。
桀、纣不正是因為他們失去了天下賢士,結果喪身亡國。
所以說,與其贈送國寶,不如推舉賢人、舉薦能士。
比如現在有五把錐子,其中一把最為尖銳,那麼這一把一定會最先被折斷。
有五把刀,其中一把磨得最快,那麼這一把必定最先被損壞。
所以甘甜的水井最易幹枯,挺拔的樹木最易被砍伐,靈驗的寶龜最先被灼燒用于占卦,神異的蛇最先被曝曬來求雨。
所以,比幹之死,是因為他剛強正直;孟贲被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