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十一

關燈
王渝、楊傑、張鑄元五年三月三日遊三竺過麥嶺題名石刻存焉。

    南高峰下煙霞嶺、葛嶺,在西湖之西,葛仙翁煉丹于此,有初陽台,高廟即其地創集芳園,理廟以此園賜賈秋壑建第宅家廟,蓋賈公元有别墅在焉。

    栖霞嶺,又名劍門嶺,亦名劍門關,在錢塘門外顯明院之北,舊多栽桃花,開時爛然如霞,故名之。

    嶺下嶽鄂王墓。

    馳嶺,在九裡松東。

    胭脂嶺,在九裡松曲院路西。

    石人嶺,又名馮公嶺,在靈隐寺西去半裡許。

    又有大青嶺,在東墓嶺南。

    郎當鈴,在大青嶺南。

    黃泥嶺,在行春橋水竹塢步司前軍寨南。

    胡家嶺,在錢塘長壽鄉,其嶺極峻峭,有石井,旱不涸。

    歌樵嶺,在慈山。

    大石姥嶺,在仁和界。

     諸  洞 杭城内有洞者三。

    青衣洞在三茅觀之後。

    曰羅漢洞,在敕令所北,其洞廢塞已久,今仍呼其名。

    曰金星洞,在鳳凰山介亭下。

    太廟亦有洞,如其名也。

    城外有洞者凡一十有七。

    曰南高峰煙霞洞,下曰水樂洞,其洞前四望,林巒聳秀,岩石筍峙,洞虛窈,涵如淵泉,味且清甜可掬,洞中水聲,如金石之音,頃為楊和郡王别圃,鑿石築亭,最為幽雅,歲時都人遊觀集焉,曆年多蕪穢弗治,水樂音聲幾絕,賈秋壑以厚直得之,增葺其景,顧無水音,秋壑俯睨旁聽,悠然有契,曰"谷虛而後能應,水激而後能有聲,今水潴其中,土壅其外,欲振聲,得乎?"亟命疏壅導潴,有聲自洞間出,節奏自然,二百年勝概,于今如始也。

    楊村山慈嚴寺之後,名風水洞。

    郊台天真院有二洞,扁曰"登雲",曰"靈化",東坡、和靖題名,刻于石。

    右赤山殿司左軍寨尼庵側有洞名鐵窗楞洞。

    天竺山有二洞:名"呼猿"、"龍泓"。

    煙霞石塢路大仁院有石屋洞,極高大,狀如屋,周圍镌刻諸佛菩薩、羅漢之像,其寺正為佛殿,朝香夕燈之供。

    烏塢山名煙霞洞。

    石屋寺側曰栖霞洞。

    下竺寺内有洞,名"香林"。

    臨平山有洞,名龍洞,尼庵後有洞,名蝙蝠洞、細砺洞。

    錢塘崇化坊有白龍洞,其洞有龍居焉,朝家曾祈雨有感,敕封侯爵,為顯靈孚濟美号,賜廟額曰"敏應"。

    掃帚塢護國仁王寺有洞,不載其名。

    仁和界超山有洞,名海雲洞,倏時幹濕,建黑龍王祠祀之。

    古柳林楊和王園内名白雲洞,蓋以坡擁土成之,此奪天之奇巧也。

     溪潭澗浦 杭郡系南渡駐跸于此,地倚山林,抱江湖,多有溪潭澗浦,缭繞郡境,實難描其佳處。

    自武林山之西,名曰西溪。

    頃者有郭祥正詩題詠曰:"西溪在湖外,一派濯殘陽。

    遊子托漁艇,卻愁歸路長。

    "九溪,在赤山煙霞嶺西南,通徐村,出大江,北達龍井。

    安溪,在錢塘,去北關五十裡。

    溪上有大遮山祠,龍山在上。

    古人相傳:風雨之夕,龍現珠。

    有光淩溪,在錢塘長壽。

    奉口溪,在錢塘安溪之北十八裡。

    潭者,寶月山寶月寺之西,曰黑龍潭,其潭莫測深淺,亢旱不竭,一名天井,山下有天井巷,晴則潭水碧色可愛,将雨則水黑,郡民于此候晴雨多驗。

    唐守白樂天曾祭龍神,撰祝文曰:"憔龍其色元,其位坎,其神壬癸,與水通靈。

    日者曆禱四方,寂然無應,今故虔誠潔意,緻命于黑龍。

    龍無水,顧何依?神無靈,将恐竭。

    澤能救物,我實有望于龍。

    物不自神,龍豈無求于我。

    若三日之内,雨一滂沛,是龍之靈,亦人之幸。

    禮無不報,神其聽之。

    "仁和臨平鎮東湖曰白龍潭、漁浦潭。

    按今《輿地志》,在郡西南。

    龍遊潭,在仁和臯亭山。

    缽盂潭,在南高峰及仁和大年鄉石塘東。

    玉兒潭,在郡西五十裡。

    浣紗潭,在仁和臨平鄉。

    羊鐵潭,在艮山門外。

    西湖三潭,古人相傳在湖中。

      □浦者,考鳳凰山下有柳浦。

    《鹹淳志》雲:"隋志置郡。

    晉吳喜嘗遊軍此地。

    參之諸文無考。

    "便門側名鐵幢浦,古人相傳:吳越王射潮箭所止處,立鐵幢。

    又聞錢王築塘時,高下置鐵幢凡三,以為鎮壓,潮水退則見其幢也。

    淳戊申,帥司買民地,置亭其上。

    王荊公詩雲:"憶昨初為海上行,日斜來往看潮生。

    如今身是西歸客,回首山川覺有情。

    "靈隐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