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百五十弟子供養處,今故在。
其城中空荒,無人住。
入谷,搏山東南上十五裡,到耆阇崛山。
未至頭三裡,有石窟南向,佛本于此坐禅。
西北三十步,複有一石窟,阿難于中坐禅,天魔波旬化作郮鹫,住窟前恐阿難。
佛以神足力隔石舒手摩阿難肩,怖即得止。
鳥迹、手孔,今悉存,故曰“郮鹫窟山”。
窟前有四佛坐處。
又諸羅漢各各有石窟坐禅處,動有數百。
佛在石室前,東西經行。
調達于山北崄巇間,橫擲其石傷佛足指處,石猶在。
佛說法堂已毀壤,止有磚壁基在。
其山峰秀端嚴,是五山最高。
顯于新城中買香、華、油、燈,倩二舊比丘送法顯上耆阇崛山。
華、香供養,然燈續明。
慨然悲傷,收淚而言:“佛昔于此住,說《首楞嚴》。
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迹處所而已。
”即于石窟前誦《首楞嚴》。
停止一宿,還向新城。
出舊城北行三百餘步道西,迦蘭陀竹園精舍,今現在,衆僧掃灑。
精舍北二三裡有屍摩賒郡。
屍摩賒那者,漢言棄死人墓田。
搏南山西行三百步,有一石室,名賓波羅窟,佛食後常于此坐禅。
又西行五六裡,山北陰中有一石室,名車帝。
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
出經時,鋪三空座,莊嚴校饬,舍利弗在左,目連在右。
五百數中少一阿羅漢。
大迦葉為上座。
時阿難在門外不得入。
其處起塔,今亦在。
搏山亦有諸羅漢坐禅石窟甚多。
出舊城北東下三裡,有調達石窟。
離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
昔有比丘在上經行,思惟是身無常、苦,空,不得淨觀,厭患是身,即提刀欲自殺。
複念世尊制戒不得自殺。
又念雖爾,我今但欲殺三毒賊。
便以刀自刎。
始傷,再得須陀洹,既半得阿那含,斷已成阿羅漢果,般泥洹。
從此西行四由延,到伽耶城,城内亦空荒。
複南行二十裡,到菩薩本苦行六年處,處有林木。
從此西行三裡,到佛入水洗浴,天按樹枝得攀出池處。
又北行二裡,得彌家女奉佛乳糜處。
從此北行二裡,佛于一大樹下石上,東向坐食糜。
樹、石今悉在,石可廣長六尺,高二尺許。
中國寒暑均調,樹木或數千歲,乃至萬歲。
從此東北行半由延,到一石窟。
菩薩入中,西向結跏趺坐。
心念:“若我成道,當有神驗。
”石壁上即有佛影現,長三尺許,今猶明亮。
時天地大動,諸天在空中白言:“此非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去此西南行,減半由延,貝多樹下,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
”諸天說是語已,即便在前唱導,導引而去。
菩薩起行,離樹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薩受之。
複行十五步,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币而去。
菩薩前到貝多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坐。
時魔王遣三玉女從北來試,魔王自從南來試,菩薩以足指按地,魔兵退散,三女變老。
自上苦行六年處,反此諸處,後人皆于中起塔立像,今皆在。
佛成道已,七曰,觀樹受解脫樂處;佛于貝多樹下東西經行七曰處。
諸天化作七寶屋供養佛七曰處;文鱗盲龍七曰繞佛處;佛于足拘律樹下方石上東向坐,梵天來請佛處;四天王奉缽處;五百賈客授麨蜜處;度迦葉兄弟師徒千人處,此諸處亦起塔。
佛得道處有三僧伽藍,皆有僧住。
衆僧民戶供給饒足,無所乏少。
戒律嚴峻,威儀、坐起、入衆之法,佛在世時聖衆所行,以至于今。
佛泥洹已來,四大塔處相承不絕。
四大塔者:佛生處、得道處、轉==處、般泥洹處。
阿育王昔作小兒時,當道戲。
遇釋迦佛行乞食,小兒歡喜,即以一掬土施佛。
佛持還,泥經行地。
因此果報,作鐵輪王,王閻浮提。
乘鐵輪案行閻浮提,見鐵圍兩山間地獄冶罪人,即問群臣:“此是何等?”答言:“是鬼王閻羅治罪人。
”王自念言:“鬼王尚能作地獄治罪人,我是人主,何不作地獄治罪人耶?”即問臣等:“誰能為我作地獄主治罪人者?”臣答言:“唯有極惡人能作耳。
”王即遣臣遍求惡人。
見洩水邊有一長壯、黑色、發黃、眼青,以腳鈎兼魚,口呼禽獸,禽獸來便射殺,無得脫者。
得此人已,将來與王。
王密敕之:“汝作四方高牆,内殖種種華果,并好浴池,莊嚴校飾,令人渴仰。
牢作門戶,有人入者辄捉,種種治罪莫使得出。
設使我入,亦治罪莫放。
今拜汝作地獄王。
”有比丘次第乞食入其門,獄卒見之,便欲治罪。
丘惶怖,求請須臾,聽我中食。
俄頃得有人入,獄卒内置碓臼中擣之,赤沫出。
比丘見已,思惟此身無常、苦、空,如泡如沫,即得阿羅漢。
既而獄卒捉内镬湯中,比丘心顔欣悅,火滅,湯冷,中生蓮華,比丘坐上。
獄卒即往白王,獄中奇怪,願王往看。
王言:“我前有要,今不敢往。
”獄卒言:“此非小事,王宜疾往。
”更改先要,王即随入。
比丘為說法,王得信解,即壞地獄,悔前所作衆惡。
由是信重三寶,常至貝多樹下,悔過自責,受八齋。
王夫人問:“王常遊何處?”摩臣答言:“恒在貝多樹下。
”夫人伺王不在時,遣人伐其樹倒。
王來見之,迷悶躃地。
諸臣以水灑而良久乃蘇。
王即以磚累四邊,以百甖牛乳灌樹根,身四布地,作是誓,言:“若樹不生,我終不起。
”誓已,樹便即根上而生,以至于今。
今高減十丈。
從北南三裡行,到一山,名雞足。
大迦葉今在此山中。
劈山下入,入處不容人,下入極遠,有旁孔,迦葉全身在此中住。
孔外有迦葉本洗手土,彼方人若頭痛者,以此土塗之即差。
此山中即曰故有諸羅漢住,彼方諸國道人年年往供養迦葉,心濃至者,夜即有羅漢來,其言論,釋其疑已,忽然不現。
此山榛木茂盛,又多師子、虎、狼,不可妄行。
法顯還向巴連弗邑。
順恒水西下十由延,得一精舍,名曠野,佛所住處,今現有僧。
複順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屍國波羅■〈木柰〉城。
城東北十裡許,符仙人鹿野苑精舍。
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
世尊将成道,諸天于空中唱言:“白淨王子出家學道,卻後七曰當成佛。
”辟支佛聞已,即取泥洹,故名此處為仙人鹿野苑。
世尊成道已,後人于此處起精舍。
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謂言:“此瞿昙沙門本六年苦行,曰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況入人間,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曰來者,慎勿與語。
”佛到,五人皆起作禮處。
複北行六十步,佛于此東向坐,始轉==度拘驎等五人處。
其北二十步,佛為彌勒授記處。
其南五十步,翳羅缽龍問佛:“我何時當得免此龍身?”此處皆起塔,見在。
中有二僧伽藍,悉有僧住。
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有國,名拘睒彌。
其精舍名瞿師羅園,佛昔住處。
今故有衆僧,多小乘學。
從東行八由延,佛本于此度惡鬼處。
亦嘗在此住,經行、坐處皆起塔。
亦有僧伽藍,可百餘僧。
從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國名達嚫。
是過去迦葉佛僧伽藍,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間石室;第二層作師子形,有四百間;第三層作馬形,有三百間;第四層作牛形,有二百間;第五層作鴿形,有百間。
最上有泉水,循石室前繞房而流,周圍回曲,如是乃至下重,順房流,從戶而出。
諸層室中,處處穿石,作窗牖通明。
室中朗然,都無幽暗。
其室四角頭穿石,作梯磴上處。
今人形小,緣梯上,正得至昔人一腳所蹑處。
因名此寺為波羅越,波羅越者,天竺名鴿也。
其寺中常有羅漢住。
此土丘荒無人民居,去山極遠方有村,皆是邪見,不識佛法、沙問、婆羅門及諸異學。
彼國人民常見人飛來入此寺。
于時諸國道人欲來禮此寺者,彼村人則言:“汝何以不飛耶?我見此間道人皆飛。
”道人方便答言:“翅未成耳。
”達嚫國險,道路艱難,而知處欲往者,要當赍錢貨施彼國王,王然後遣人送,展轉相付,示其迳路。
法顯竟不得往,承彼上人言,故說之耳。
從波羅■〈木柰〉國東行,還到巴連弗邑。
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是以遠步,乃至中天竺。
于此摩诃衍僧伽藍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祗衆律》。
佛在世時最初大衆所行也,于祗洹精舍傳其本。
自餘十八部各有師資,大歸不異,于小小不同,或用開塞。
但此最是廣說備悉者。
複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薩婆多衆律》,即此秦地衆僧所行者也。
亦皆師師口相傳授,不書之于文字。
複于此衆中得《雜阿毗昙心》,可六千偈。
又得一部《纟延經》,二千五百偈。
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經》,可五千偈。
又得《摩诃僧祗阿毗昙》。
故法顯住此三年,學梵書、梵語,寫律。
道整既到中國,兄沙門法則,衆僧威儀,觸事可觀,乃追歎秦土邊地,衆僧戒律殘缺。
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願不生邊地。
”故遂停不歸。
法顯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漢地,于是獨還。
順恒水東下十八由延,其南岸有瞻波大國。
佛精舍、經行處及四佛坐處,悉起塔,現有僧住。
從此東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國,即是海口。
其國有二十四僧伽藍,盡有僧住,佛法亦興。
法顯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
于是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曰,到師子國。
彼國入雲,相去可七百由延。
其國大在洲上,東西五十由延,南北
其城中空荒,無人住。
入谷,搏山東南上十五裡,到耆阇崛山。
未至頭三裡,有石窟南向,佛本于此坐禅。
西北三十步,複有一石窟,阿難于中坐禅,天魔波旬化作郮鹫,住窟前恐阿難。
佛以神足力隔石舒手摩阿難肩,怖即得止。
鳥迹、手孔,今悉存,故曰“郮鹫窟山”。
窟前有四佛坐處。
又諸羅漢各各有石窟坐禅處,動有數百。
佛在石室前,東西經行。
調達于山北崄巇間,橫擲其石傷佛足指處,石猶在。
佛說法堂已毀壤,止有磚壁基在。
其山峰秀端嚴,是五山最高。
顯于新城中買香、華、油、燈,倩二舊比丘送法顯上耆阇崛山。
華、香供養,然燈續明。
慨然悲傷,收淚而言:“佛昔于此住,說《首楞嚴》。
法顯生不值佛,但見遺迹處所而已。
”即于石窟前誦《首楞嚴》。
停止一宿,還向新城。
出舊城北行三百餘步道西,迦蘭陀竹園精舍,今現在,衆僧掃灑。
精舍北二三裡有屍摩賒郡。
屍摩賒那者,漢言棄死人墓田。
搏南山西行三百步,有一石室,名賓波羅窟,佛食後常于此坐禅。
又西行五六裡,山北陰中有一石室,名車帝。
佛泥洹後,五百阿羅漢結集經處。
出經時,鋪三空座,莊嚴校饬,舍利弗在左,目連在右。
五百數中少一阿羅漢。
大迦葉為上座。
時阿難在門外不得入。
其處起塔,今亦在。
搏山亦有諸羅漢坐禅石窟甚多。
出舊城北東下三裡,有調達石窟。
離此五十步,有大方黑石。
昔有比丘在上經行,思惟是身無常、苦,空,不得淨觀,厭患是身,即提刀欲自殺。
複念世尊制戒不得自殺。
又念雖爾,我今但欲殺三毒賊。
便以刀自刎。
始傷,再得須陀洹,既半得阿那含,斷已成阿羅漢果,般泥洹。
從此西行四由延,到伽耶城,城内亦空荒。
複南行二十裡,到菩薩本苦行六年處,處有林木。
從此西行三裡,到佛入水洗浴,天按樹枝得攀出池處。
又北行二裡,得彌家女奉佛乳糜處。
從此北行二裡,佛于一大樹下石上,東向坐食糜。
樹、石今悉在,石可廣長六尺,高二尺許。
中國寒暑均調,樹木或數千歲,乃至萬歲。
從此東北行半由延,到一石窟。
菩薩入中,西向結跏趺坐。
心念:“若我成道,當有神驗。
”石壁上即有佛影現,長三尺許,今猶明亮。
時天地大動,諸天在空中白言:“此非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去此西南行,減半由延,貝多樹下,是過去、當來諸佛成道處。
”諸天說是語已,即便在前唱導,導引而去。
菩薩起行,離樹三十步,天授吉祥草,菩薩受之。
複行十五步,五百青雀飛來,繞菩薩三币而去。
菩薩前到貝多樹下,敷吉祥草,東向而坐。
時魔王遣三玉女從北來試,魔王自從南來試,菩薩以足指按地,魔兵退散,三女變老。
自上苦行六年處,反此諸處,後人皆于中起塔立像,今皆在。
佛成道已,七曰,觀樹受解脫樂處;佛于貝多樹下東西經行七曰處。
諸天化作七寶屋供養佛七曰處;文鱗盲龍七曰繞佛處;佛于足拘律樹下方石上東向坐,梵天來請佛處;四天王奉缽處;五百賈客授麨蜜處;度迦葉兄弟師徒千人處,此諸處亦起塔。
佛得道處有三僧伽藍,皆有僧住。
衆僧民戶供給饒足,無所乏少。
戒律嚴峻,威儀、坐起、入衆之法,佛在世時聖衆所行,以至于今。
佛泥洹已來,四大塔處相承不絕。
四大塔者:佛生處、得道處、轉==處、般泥洹處。
阿育王昔作小兒時,當道戲。
遇釋迦佛行乞食,小兒歡喜,即以一掬土施佛。
佛持還,泥經行地。
因此果報,作鐵輪王,王閻浮提。
乘鐵輪案行閻浮提,見鐵圍兩山間地獄冶罪人,即問群臣:“此是何等?”答言:“是鬼王閻羅治罪人。
”王自念言:“鬼王尚能作地獄治罪人,我是人主,何不作地獄治罪人耶?”即問臣等:“誰能為我作地獄主治罪人者?”臣答言:“唯有極惡人能作耳。
”王即遣臣遍求惡人。
見洩水邊有一長壯、黑色、發黃、眼青,以腳鈎兼魚,口呼禽獸,禽獸來便射殺,無得脫者。
得此人已,将來與王。
王密敕之:“汝作四方高牆,内殖種種華果,并好浴池,莊嚴校飾,令人渴仰。
牢作門戶,有人入者辄捉,種種治罪莫使得出。
設使我入,亦治罪莫放。
今拜汝作地獄王。
”有比丘次第乞食入其門,獄卒見之,便欲治罪。
丘惶怖,求請須臾,聽我中食。
俄頃得有人入,獄卒内置碓臼中擣之,赤沫出。
比丘見已,思惟此身無常、苦、空,如泡如沫,即得阿羅漢。
既而獄卒捉内镬湯中,比丘心顔欣悅,火滅,湯冷,中生蓮華,比丘坐上。
獄卒即往白王,獄中奇怪,願王往看。
王言:“我前有要,今不敢往。
”獄卒言:“此非小事,王宜疾往。
”更改先要,王即随入。
比丘為說法,王得信解,即壞地獄,悔前所作衆惡。
由是信重三寶,常至貝多樹下,悔過自責,受八齋。
王夫人問:“王常遊何處?”摩臣答言:“恒在貝多樹下。
”夫人伺王不在時,遣人伐其樹倒。
王來見之,迷悶躃地。
諸臣以水灑而良久乃蘇。
王即以磚累四邊,以百甖牛乳灌樹根,身四布地,作是誓,言:“若樹不生,我終不起。
”誓已,樹便即根上而生,以至于今。
今高減十丈。
從北南三裡行,到一山,名雞足。
大迦葉今在此山中。
劈山下入,入處不容人,下入極遠,有旁孔,迦葉全身在此中住。
孔外有迦葉本洗手土,彼方人若頭痛者,以此土塗之即差。
此山中即曰故有諸羅漢住,彼方諸國道人年年往供養迦葉,心濃至者,夜即有羅漢來,其言論,釋其疑已,忽然不現。
此山榛木茂盛,又多師子、虎、狼,不可妄行。
法顯還向巴連弗邑。
順恒水西下十由延,得一精舍,名曠野,佛所住處,今現有僧。
複順恒水西行十二由延,到迦屍國波羅■〈木柰〉城。
城東北十裡許,符仙人鹿野苑精舍。
此苑本有辟支佛住,常有野鹿栖宿。
世尊将成道,諸天于空中唱言:“白淨王子出家學道,卻後七曰當成佛。
”辟支佛聞已,即取泥洹,故名此處為仙人鹿野苑。
世尊成道已,後人于此處起精舍。
佛欲度拘驎等五人,五人相謂言:“此瞿昙沙門本六年苦行,曰食一麻、一米,尚不得道,況入人間,恣身、口、意,何道之有!今曰來者,慎勿與語。
”佛到,五人皆起作禮處。
複北行六十步,佛于此東向坐,始轉==度拘驎等五人處。
其北二十步,佛為彌勒授記處。
其南五十步,翳羅缽龍問佛:“我何時當得免此龍身?”此處皆起塔,見在。
中有二僧伽藍,悉有僧住。
自鹿野苑精舍西北行十三由延,有國,名拘睒彌。
其精舍名瞿師羅園,佛昔住處。
今故有衆僧,多小乘學。
從東行八由延,佛本于此度惡鬼處。
亦嘗在此住,經行、坐處皆起塔。
亦有僧伽藍,可百餘僧。
從此南行二百由延,有國名達嚫。
是過去迦葉佛僧伽藍,穿大石山作之,凡有五重:最下重作象形,有五百間石室;第二層作師子形,有四百間;第三層作馬形,有三百間;第四層作牛形,有二百間;第五層作鴿形,有百間。
最上有泉水,循石室前繞房而流,周圍回曲,如是乃至下重,順房流,從戶而出。
諸層室中,處處穿石,作窗牖通明。
室中朗然,都無幽暗。
其室四角頭穿石,作梯磴上處。
今人形小,緣梯上,正得至昔人一腳所蹑處。
因名此寺為波羅越,波羅越者,天竺名鴿也。
其寺中常有羅漢住。
此土丘荒無人民居,去山極遠方有村,皆是邪見,不識佛法、沙問、婆羅門及諸異學。
彼國人民常見人飛來入此寺。
于時諸國道人欲來禮此寺者,彼村人則言:“汝何以不飛耶?我見此間道人皆飛。
”道人方便答言:“翅未成耳。
”達嚫國險,道路艱難,而知處欲往者,要當赍錢貨施彼國王,王然後遣人送,展轉相付,示其迳路。
法顯竟不得往,承彼上人言,故說之耳。
從波羅■〈木柰〉國東行,還到巴連弗邑。
法顯本求戒律,而北天竺諸國皆師師口傳,無本可寫,是以遠步,乃至中天竺。
于此摩诃衍僧伽藍得一部律,是《摩诃僧祗衆律》。
佛在世時最初大衆所行也,于祗洹精舍傳其本。
自餘十八部各有師資,大歸不異,于小小不同,或用開塞。
但此最是廣說備悉者。
複得一部抄律,可七千偈,是《薩婆多衆律》,即此秦地衆僧所行者也。
亦皆師師口相傳授,不書之于文字。
複于此衆中得《雜阿毗昙心》,可六千偈。
又得一部《纟延經》,二千五百偈。
又得一卷《方等般泥洹經》,可五千偈。
又得《摩诃僧祗阿毗昙》。
故法顯住此三年,學梵書、梵語,寫律。
道整既到中國,兄沙門法則,衆僧威儀,觸事可觀,乃追歎秦土邊地,衆僧戒律殘缺。
誓言:“自今已去至得佛,願不生邊地。
”故遂停不歸。
法顯本心欲令戒律流通漢地,于是獨還。
順恒水東下十八由延,其南岸有瞻波大國。
佛精舍、經行處及四佛坐處,悉起塔,現有僧住。
從此東行近五十由延,到多摩梨帝國,即是海口。
其國有二十四僧伽藍,盡有僧住,佛法亦興。
法顯住此二年,寫經及畫像。
于是載商人大舶,泛海西南行,得冬初信風,晝夜十四曰,到師子國。
彼國入雲,相去可七百由延。
其國大在洲上,東西五十由延,南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