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國記全文
關燈
小
中
大
作白鼠,齧其腰帶斷,所懷衣堕地,地即劈裂,生入地獄。
及調達毒爪欲害佛,生入地獄處,後人皆标識之。
又于論議處起精舍,精舍高六丈許,裡有坐佛。
其道東有外道天寺,名曰“影覆”,與論議處精舍夾道相對,亦高六丈許。
所以名“影覆”者,曰在西時,世尊精舍影則映外道天寺;曰在東時,外道天寺影則北映,終不得映佛精舍也。
外道常遣人守其天寺,掃灑、燒香,然燈供養。
至明旦,其燈辄移在佛精舍中。
婆羅門恚言:“諸沙門取我燈,自供養佛。
”為爾不止。
婆羅門于是夜自伺候,見其所事天神,持燈繞佛精舍三币,供養佛已,忽然不見。
婆羅門乃知佛神大,即舍家入道。
傳雲:近有此事。
繞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藍,盡有僧住處,唯一處空。
此中國有九十六種外道,皆知今世,各有徒衆,亦皆乞食,但不持缽。
亦複求福,于曠路側立福德舍,屋宇、床卧、飲食,供給行路人及出家人、來去客,但所期異耳。
調達亦有衆在,供養過去三佛,唯不供養釋迦文佛。
舍衛城東南四裡,琉璃王欲伐舍夷國。
世尊當道側立,立處起塔。
城西五十裡,到一邑,名都維,是迦葉佛本生處。
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皆悉起塔。
迦葉如來全身舍利亦起大塔。
從舍衛城東南行十二由廷,到一邑,名那毗伽,是拘樓秦佛所生處。
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亦有僧伽藍起塔。
從此北行,減一由廷,到一邑,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處。
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亦皆起塔。
從此東行,減一由延,到迦維羅衛城。
城中都無王民,甚如丘荒,隻有衆僧、民戶數十家而已。
白淨王故宮處,作太子母形像,乃太子乘白象入母胎時。
太子出城東門,見病人回車還處,皆起塔。
阿夷相太子處,與難陀等撲象、捔、射處,箭東南去三十裡,入地令泉水出,後世人治作井,令行人飲之。
佛得道還見父王處。
五百釋子出家,向優波離作禮,地六種震動處。
佛為諸天說法,四天王守四門,父王不得入處。
佛在尼拘律樹下東向坐,大愛道布施佛僧伽梨處,此樹猶在。
琉璃王殺釋種子,釋種子先盡得須陀洹,立塔,今亦在。
城東北數裡有王田,太子樹下觀耕者處。
城東五十裡,有王園,園名“論民”。
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
太子随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
及上洗浴池,今衆僧常取飲之。
凡諸佛有四處常定:一者成道處;二者轉==處;三者說法論議伏外道處;四者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下處。
餘則随時示現焉。
迦維羅衛國大空荒,人民稀疏。
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
從佛生處東行五由延,有國名藍莫。
此國王得佛一分舍利,還歸起塔,即名藍莫塔。
塔邊有池,池中有龍,常守護此塔,晝夜供養。
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作八萬四千塔,破七塔已,次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阿育王入其宮中,觀諸供養具已,語王言:“汝供若能勝是,便可壞之持去,吾不與汝争。
”阿育王知其供養具非世之有,于是便還。
此中荒蕪,無人灑掃。
常有群象以鼻取水灑地,取雜華香而供養塔。
諸國有道人來,欲禮拜塔,遇象大怖,依樹自翳,見象如法供養。
道人大自悲感;此中無有僧伽藍可供養此塔,乃令象灑掃。
道人即舍大戒,還作沙彌,自挽草木,平治處所,使得淨潔,勸化國王作僧住處,己為寺。
今現有僧住。
此事在近。
自爾相承至今,恒以沙彌為寺主。
從此東行三由延,太子遣車匿、白馬還處,亦起塔。
從此東行四由延,到炭塔,亦有僧伽藍。
複東行十二由延到拘彜那竭城。
城北雙樹間希連河邊,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須跋最後得道處,以金棺供養世尊七曰處,金剛力士放金杵處,八王分舍利處,諸處皆起塔,有僧伽藍,今悉現在。
其城中人民亦稀曠,止有衆僧民戶。
從此東南行十二由延,到諸梨車欲逐佛般泥洹處。
而佛不聽,戀佛不肯去。
佛化作大深壑,不得渡。
佛與缽作信,遣還其家。
立石柱,上有銘題。
自此東行五由延,到毗舍離國。
毗舍離城北,大林重閣精舍佛住處,及阿難半身塔。
其城裡本菴婆羅女家,為佛起塔,今故現在。
城南三裡道西,菴婆羅女以園施佛,作佛住處。
佛将般泥洹,與諸弟子出毗舍離城西門,回身右轉,顧看毗舍離城,告諸弟子:“是吾最後所行處。
”後人于此處起塔。
城西北三裡,有塔,名放弓仗。
以名此者,恒水上流有一國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生不祥之征。
”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中。
下流有國王遊觀,見水上木函,開看,見千小兒端正殊特,王即取養之。
遂便長大,甚勇健,所往征伐,無不摧伏。
次伐父王本國,王大愁憂。
小夫人問王何故愁憂,王曰:“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欲來伐吾國,是以愁耳。
”小夫人言:“王勿愁憂。
但于城東作高樓,賊來時置我樓上,則我能卻之。
”王如其言。
至賊到時,小夫人于樓上語賊言:“汝是我子,何故作反逆事?”賊曰:“汝是何人,雲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盡仰向張口。
”小夫人即以兩手抅兩乳,乳各作五百道,堕千子口中。
賊知是我母,即放弓仗。
二父王于是思惟,皆得辟支佛。
二辟支佛塔猶在。
後世尊成道,告諸弟子:“是吾昔時放弓仗處。
”後人得知,于此立塔,故以名焉。
千小兒者,即賢劫千佛是也。
佛于放弓仗塔邊告阿難言:“我卻後三月,當般泥洹。
”魔王娆固阿難,使不得請佛住世。
從此東行三四裡,有塔。
佛般泥洹後百年,有毗舍離比丘錯行戒律,十事證言佛說如是。
爾時諸羅漢及持戒律比丘凡夫者。
有七百僧,更檢校律藏。
後人于此處起塔,今亦在。
從此東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
阿難從摩竭國向毗舍離,欲般涅槃,諸天告阿阇世王,即自嚴駕,将士衆追到河上。
毗舍離諸梨車聞阿難來,亦複來迎,俱到河上。
阿難思惟:“前則阿阇世王緻恨,還則梨車複怨。
”則于河中央入火光三昧,燒身而般泥洹,分身作二分,一分在一岸邊。
于是二王各得半身舍利,還歸起塔。
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
巴連弗邑是阿育王所治,城中王宮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牆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
今故現在。
阿育王弟得羅漢道,常住耆阇崛山,志樂閑靜,王敬心請于家供養。
以樂山靜,不肯受請。
王語弟言:“但受我請,當為汝于城裡作山。
”王乃具飲食,召詣鬼神而告之曰:“明曰悉受我請,無坐席,各自赍來。
”明曰諸大鬼神各持大石來,辟方四五步,坐訖,即使鬼神累作大石山。
又于山底以五大方石作石室,可長三丈,廣二丈,高丈餘。
有一大乘婆羅門子,名羅汰私婆迷,住此城裡。
爽悟多智,事無不達,以清淨自居。
國王宗敬師事,若往問訊,不敢并坐。
王設以愛敬心執手,執手已,婆羅門辄自灌洗。
年可五十餘,舉國瞻仰。
賴此一人弘宣佛法,外道不能得加陵衆僧。
于阿育王塔邊造摩诃衍僧伽藍,甚嚴麗。
亦有小乘寺,都合六七百僧衆。
威儀庠序可觀。
四方高德沙門及學問人,欲求義理,皆詣此寺。
婆羅門子師亦名文殊師利,國内大德沙門、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亦住此僧伽藍。
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為大。
民人富盛,競行仁義。
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曰行像。
作四輪車,縛竹作五層,有承栌、揠戟,高二丈餘許,其狀如塔。
以白氈纏上,然後彩畫,作諸天形像。
以金、銀、琉璃莊校其上,懸缯幡蓋。
四邊作龛,皆有坐佛,菩薩立侍。
可有二十車,車車莊嚴各異。
當此曰,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樂,華香供養。
婆羅門子來請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内再宿。
通夜然燈,伎樂供養。
國國皆爾。
其國長者、居士,各于城中立福德醫藥舍,凡國中貧窮、孤獨、殘跛一切病人,皆詣此舍,種種供給。
醫師看病随宜,飲食及湯藥皆令得安,差者自去。
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
最初所作大塔,在城南二裡餘。
此塔前有佛腳迹,起精舍,戶北向塔。
塔南有一石柱,圍丈四、五,高三丈餘。
上有銘題,雲:“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還以錢贖,如是三反。
”塔北三四百步,阿育王本于此作泥犁城。
中央有石柱,亦高三丈餘,上有師子。
柱上有銘,記作泥犁城因緣及年數、曰月。
從此東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
山頭有石室,石室南向。
佛坐其中,天帝釋将天樂般遮彈琴樂佛處。
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一一以指畫石,畫迹故在。
此中亦有僧伽藍。
從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羅聚落。
是舍利弗本生村。
舍利弗還,于此村中般泥洹,即此處起塔。
今亦現在。
從此西行一由延,到王舍新城。
新城者,是阿阇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藍。
出城西門三百步,阿阇世王得佛一分舍利起塔,高大嚴麗。
出城南四裡,南向入谷,至五山裡。
五山周圍,狀若城郭,即是萍沙王舊城。
城東西可五六裡,南北七八裡。
舍利弗、目連初見頞鞞處,尼犍子作火坑、毒飯請佛處,阿阇世王酒飲黑象欲害佛處,城東北角曲中,耆舊于巷婆羅園中起精舍,請佛及千二
及調達毒爪欲害佛,生入地獄處,後人皆标識之。
又于論議處起精舍,精舍高六丈許,裡有坐佛。
其道東有外道天寺,名曰“影覆”,與論議處精舍夾道相對,亦高六丈許。
所以名“影覆”者,曰在西時,世尊精舍影則映外道天寺;曰在東時,外道天寺影則北映,終不得映佛精舍也。
外道常遣人守其天寺,掃灑、燒香,然燈供養。
至明旦,其燈辄移在佛精舍中。
婆羅門恚言:“諸沙門取我燈,自供養佛。
”為爾不止。
婆羅門于是夜自伺候,見其所事天神,持燈繞佛精舍三币,供養佛已,忽然不見。
婆羅門乃知佛神大,即舍家入道。
傳雲:近有此事。
繞祗洹精舍有九十八僧伽藍,盡有僧住處,唯一處空。
此中國有九十六種外道,皆知今世,各有徒衆,亦皆乞食,但不持缽。
亦複求福,于曠路側立福德舍,屋宇、床卧、飲食,供給行路人及出家人、來去客,但所期異耳。
調達亦有衆在,供養過去三佛,唯不供養釋迦文佛。
舍衛城東南四裡,琉璃王欲伐舍夷國。
世尊當道側立,立處起塔。
城西五十裡,到一邑,名都維,是迦葉佛本生處。
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皆悉起塔。
迦葉如來全身舍利亦起大塔。
從舍衛城東南行十二由廷,到一邑,名那毗伽,是拘樓秦佛所生處。
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亦有僧伽藍起塔。
從此北行,減一由廷,到一邑,是拘那含牟尼佛所生處。
父子相見處、般泥洹處,亦皆起塔。
從此東行,減一由延,到迦維羅衛城。
城中都無王民,甚如丘荒,隻有衆僧、民戶數十家而已。
白淨王故宮處,作太子母形像,乃太子乘白象入母胎時。
太子出城東門,見病人回車還處,皆起塔。
阿夷相太子處,與難陀等撲象、捔、射處,箭東南去三十裡,入地令泉水出,後世人治作井,令行人飲之。
佛得道還見父王處。
五百釋子出家,向優波離作禮,地六種震動處。
佛為諸天說法,四天王守四門,父王不得入處。
佛在尼拘律樹下東向坐,大愛道布施佛僧伽梨處,此樹猶在。
琉璃王殺釋種子,釋種子先盡得須陀洹,立塔,今亦在。
城東北數裡有王田,太子樹下觀耕者處。
城東五十裡,有王園,園名“論民”。
夫人入池洗浴,出池北岸二十步,舉手攀樹枝,東向生太子。
太子随地行七步,二龍王浴太子身,浴處遂作井。
及上洗浴池,今衆僧常取飲之。
凡諸佛有四處常定:一者成道處;二者轉==處;三者說法論議伏外道處;四者上忉利天為母說法來下處。
餘則随時示現焉。
迦維羅衛國大空荒,人民稀疏。
道路怖畏白象、師子,不可妄行。
從佛生處東行五由延,有國名藍莫。
此國王得佛一分舍利,還歸起塔,即名藍莫塔。
塔邊有池,池中有龍,常守護此塔,晝夜供養。
阿育王出世,欲破八塔作八萬四千塔,破七塔已,次欲破此塔,龍便現身,持阿育王入其宮中,觀諸供養具已,語王言:“汝供若能勝是,便可壞之持去,吾不與汝争。
”阿育王知其供養具非世之有,于是便還。
此中荒蕪,無人灑掃。
常有群象以鼻取水灑地,取雜華香而供養塔。
諸國有道人來,欲禮拜塔,遇象大怖,依樹自翳,見象如法供養。
道人大自悲感;此中無有僧伽藍可供養此塔,乃令象灑掃。
道人即舍大戒,還作沙彌,自挽草木,平治處所,使得淨潔,勸化國王作僧住處,己為寺。
今現有僧住。
此事在近。
自爾相承至今,恒以沙彌為寺主。
從此東行三由延,太子遣車匿、白馬還處,亦起塔。
從此東行四由延,到炭塔,亦有僧伽藍。
複東行十二由延到拘彜那竭城。
城北雙樹間希連河邊,世尊于此北首而般泥洹,及須跋最後得道處,以金棺供養世尊七曰處,金剛力士放金杵處,八王分舍利處,諸處皆起塔,有僧伽藍,今悉現在。
其城中人民亦稀曠,止有衆僧民戶。
從此東南行十二由延,到諸梨車欲逐佛般泥洹處。
而佛不聽,戀佛不肯去。
佛化作大深壑,不得渡。
佛與缽作信,遣還其家。
立石柱,上有銘題。
自此東行五由延,到毗舍離國。
毗舍離城北,大林重閣精舍佛住處,及阿難半身塔。
其城裡本菴婆羅女家,為佛起塔,今故現在。
城南三裡道西,菴婆羅女以園施佛,作佛住處。
佛将般泥洹,與諸弟子出毗舍離城西門,回身右轉,顧看毗舍離城,告諸弟子:“是吾最後所行處。
”後人于此處起塔。
城西北三裡,有塔,名放弓仗。
以名此者,恒水上流有一國王,王小夫人生一肉胎,大夫人妒之,言:“汝生不祥之征。
”即盛以木函,擲恒水中。
下流有國王遊觀,見水上木函,開看,見千小兒端正殊特,王即取養之。
遂便長大,甚勇健,所往征伐,無不摧伏。
次伐父王本國,王大愁憂。
小夫人問王何故愁憂,王曰:“彼國王有千子,勇健無比,欲來伐吾國,是以愁耳。
”小夫人言:“王勿愁憂。
但于城東作高樓,賊來時置我樓上,則我能卻之。
”王如其言。
至賊到時,小夫人于樓上語賊言:“汝是我子,何故作反逆事?”賊曰:“汝是何人,雲是我母?”小夫人曰:“汝等若不信者,盡仰向張口。
”小夫人即以兩手抅兩乳,乳各作五百道,堕千子口中。
賊知是我母,即放弓仗。
二父王于是思惟,皆得辟支佛。
二辟支佛塔猶在。
後世尊成道,告諸弟子:“是吾昔時放弓仗處。
”後人得知,于此立塔,故以名焉。
千小兒者,即賢劫千佛是也。
佛于放弓仗塔邊告阿難言:“我卻後三月,當般泥洹。
”魔王娆固阿難,使不得請佛住世。
從此東行三四裡,有塔。
佛般泥洹後百年,有毗舍離比丘錯行戒律,十事證言佛說如是。
爾時諸羅漢及持戒律比丘凡夫者。
有七百僧,更檢校律藏。
後人于此處起塔,今亦在。
從此東行四由延,到五河合口。
阿難從摩竭國向毗舍離,欲般涅槃,諸天告阿阇世王,即自嚴駕,将士衆追到河上。
毗舍離諸梨車聞阿難來,亦複來迎,俱到河上。
阿難思惟:“前則阿阇世王緻恨,還則梨車複怨。
”則于河中央入火光三昧,燒身而般泥洹,分身作二分,一分在一岸邊。
于是二王各得半身舍利,還歸起塔。
度河南下一由延,到摩竭提國巴連弗邑。
巴連弗邑是阿育王所治,城中王宮殿皆使鬼神作,累石起牆阙,雕文刻镂,非世所造。
今故現在。
阿育王弟得羅漢道,常住耆阇崛山,志樂閑靜,王敬心請于家供養。
以樂山靜,不肯受請。
王語弟言:“但受我請,當為汝于城裡作山。
”王乃具飲食,召詣鬼神而告之曰:“明曰悉受我請,無坐席,各自赍來。
”明曰諸大鬼神各持大石來,辟方四五步,坐訖,即使鬼神累作大石山。
又于山底以五大方石作石室,可長三丈,廣二丈,高丈餘。
有一大乘婆羅門子,名羅汰私婆迷,住此城裡。
爽悟多智,事無不達,以清淨自居。
國王宗敬師事,若往問訊,不敢并坐。
王設以愛敬心執手,執手已,婆羅門辄自灌洗。
年可五十餘,舉國瞻仰。
賴此一人弘宣佛法,外道不能得加陵衆僧。
于阿育王塔邊造摩诃衍僧伽藍,甚嚴麗。
亦有小乘寺,都合六七百僧衆。
威儀庠序可觀。
四方高德沙門及學問人,欲求義理,皆詣此寺。
婆羅門子師亦名文殊師利,國内大德沙門、諸大乘比丘,皆宗仰焉,亦住此僧伽藍。
凡諸中國,唯此國城邑為大。
民人富盛,競行仁義。
年年常以建卯月八曰行像。
作四輪車,縛竹作五層,有承栌、揠戟,高二丈餘許,其狀如塔。
以白氈纏上,然後彩畫,作諸天形像。
以金、銀、琉璃莊校其上,懸缯幡蓋。
四邊作龛,皆有坐佛,菩薩立侍。
可有二十車,車車莊嚴各異。
當此曰,境内道俗皆集,作倡伎樂,華香供養。
婆羅門子來請佛,佛次第入城,入城内再宿。
通夜然燈,伎樂供養。
國國皆爾。
其國長者、居士,各于城中立福德醫藥舍,凡國中貧窮、孤獨、殘跛一切病人,皆詣此舍,種種供給。
醫師看病随宜,飲食及湯藥皆令得安,差者自去。
阿育王壞七塔,作八萬四千塔。
最初所作大塔,在城南二裡餘。
此塔前有佛腳迹,起精舍,戶北向塔。
塔南有一石柱,圍丈四、五,高三丈餘。
上有銘題,雲:“阿育王以閻浮提布施四方僧,還以錢贖,如是三反。
”塔北三四百步,阿育王本于此作泥犁城。
中央有石柱,亦高三丈餘,上有師子。
柱上有銘,記作泥犁城因緣及年數、曰月。
從此東南行九由延,至一小孤石山。
山頭有石室,石室南向。
佛坐其中,天帝釋将天樂般遮彈琴樂佛處。
帝釋以四十二事問佛,一一以指畫石,畫迹故在。
此中亦有僧伽藍。
從此西南行一由延,到那羅聚落。
是舍利弗本生村。
舍利弗還,于此村中般泥洹,即此處起塔。
今亦現在。
從此西行一由延,到王舍新城。
新城者,是阿阇世王所造,中有二僧伽藍。
出城西門三百步,阿阇世王得佛一分舍利起塔,高大嚴麗。
出城南四裡,南向入谷,至五山裡。
五山周圍,狀若城郭,即是萍沙王舊城。
城東西可五六裡,南北七八裡。
舍利弗、目連初見頞鞞處,尼犍子作火坑、毒飯請佛處,阿阇世王酒飲黑象欲害佛處,城東北角曲中,耆舊于巷婆羅園中起精舍,請佛及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