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六
關燈
小
中
大
載《紹興正論》。
無庵 崑山陳氏子,名法全,棄家從道川為僧,參請勤至。
一日,行靜濟殿前,偶撞其首於柱間,忽然大悟。
旁觀者見其光彩飛動,而全自不知也。
自此遍走山林,道價日增,後住湖州道場山,號無庵。
結帶巾 宣和初,予在上庠,俄有旨令士人結帶巾,否則以違制論。
士人甚苦之,當時有謔詞雲:「頭巾帶,誰理會?三千貫賞錢新行條制。
不得向後長垂,與胡服相類。
法甚嚴,人盡畏,便縫闊大帶向前面繫。
和我太學先輩,被人叫保義。
」 周妓下火文 崑山有一名倡,周其姓,後係郡中籍。
張紫微作守時,周忽暴死。
道川適訪紫微,公因命作下火文,雲:「可惜許,可惜許!大眾且道可借許箇甚麼?可惜巫山一段雲,眼如新水點絳脣。
昔年繡閣迎仙客,今日桃源憶故人。
休記醜奴兒怪臉,便須抖擻好精神。
南柯夢斷如何也,一曲離愁別是春。
大眾還知歿故某人,向甚麼處去?向這裏,分明會得。
驀山溪畔,芳草渡頭,處處《六麼》《花十八》。
其或未然,與君一把無明火,燒盡千愁萬恨心。
」 諧謔 雞冠花未放,狗尾葉先生。
(嘲葉廣文。
)三間草屋田中舍,兩面皮韁馬轡丞。
(田、馬自相謔。
)冬瓜少貌猶施粉,甘蔗無才也著緋。
(猜謎。
婦人富英,對丁中散。
)數行文字,那箇《漢書》;一簇人煙,誰家《莊子》。
筵上枇杷,宛類無聲之樂;艸頭蚱蜢,猶如不繫之舟。
醉公子酉生年九十,柳青娘卯生年十八。
鏡上錢,銅聲相應。
馬前斷事,鞍上治民。
鉏麑觸槐,死作木邊之鬼;豫讓吞炭,終為山下之灰。
(滕達道與鄭毅夫對。
) 思韓記 韓正彥,字師德,魏公之猶子。
嘉祐中,知崑山縣。
崑山號為難理,而公能以靜勝,囹圄為之數空。
剏石堤,疏鬥門,作塘長七十裡,而人不病涉。
得膏腴田百萬頃,部使者以最上。
又請以輸州之賦十三萬,從近便輸於縣,鳩造塘餘材為倉廪以貯之,民大悅。
比去,遮道以留,生為立祠,作《思韓記》,鑱諸石。
徐氏安人詩 徐稚山侍郎,有妹能詩,大不類婦人女子所為。
其筆墨畦逕,多出於杜子美,而清平沖澹,蕭然出俗,自成一家。
平生所為賦尤工。
有一文士嘗評之雲:「近世陳去非、呂居仁皆以詩自名,未能遠過也。
」有詩集傳於世。
吳中水利書 宜興士人單諤,賞著《吳中水利書》。
其說謂:蘇、湖,常三州之水瀦為太湖,湖之水溢于松江以入海,故少水患。
今吳江岸界於松江、太湖之間,岸東則江,岸西則湖,江東則大海也。
自慶曆二年,欲便糧道,遂築北隄,橫截江流五六十裡,遂緻太湖之水常溢而不洩,浸灌三州之田。
又覩岸東江尾與海相接之處污下,茭蘆叢生,沙泥漲塞。
而又江岸之東,自築岸以來沙漲,今為民居、民田矣。
雖增吳江一邑之賦,而三州之賦,不知反損幾百倍邪!今欲洩太湖之水,莫若先開江尾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其所漲之泥,然後以吳江岸鑿其土為木橋千所,以通糧運。
隨橋谼開茭蘆為港走水,仍於下流開白蜆、安亭二江,使太湖水由華亭青龍入海,則三州水患必減。
元祐中,東坡在翰苑,奏其書,請行之。
翟超 崑山弓手翟超,數以勇力奮,而酷嗜《金剛經》,晝夜誦之不輟。
邑有盜,尉責其巡警失職,撻之。
退而憤然曰:「他人被盜,而我乃受杖!」不復還家,坐於一廟中,誦經達旦。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忽若有悟,遂棄俗而投禮東齋謙老,名之曰道川。
俄為僧,見處日明,因行腳江西。
途中遇虎,無懼色,虎馴伏其旁,逡巡引去。
晚注《金剛經》,超乎言句之外,名禪老納皆以為不可及。
其後圓寂之際,大書四句雲:「我有一條鐵楖栗,縱橫妙處無人識。
臨行撥轉上頭關,轟起一聲春霹靂。
」今葬於山中。
注釋 [78]「數十丈」,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及《吳郡志》卷四《縣學志》所引張九成《崑山縣重修學記》均作「十餘丈」。
[79]「如陸淳」,此三字原脫,據各本及《吳郡志》卷四《縣學志》所引張九成《崑山縣重修學記》補。
[80]「少傅」,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師」。
[81]「張紫微」,「紫」,弘本、正德陸校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及《宋詩紀事》卷三十七均作「子」,而粵本、菉竹何校本、太倉繆校本同本刊。
張擴南渡後曾官中書舍人,宋稱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此處以官命相稱。
[82]「享亭之壁」,「亭」,各本均無,菉竹何校本作「亭高之壁」。
[83]「民贍」,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均作「民瞻」。
疑「瞻」是。
[84]「等科」,各本均作「等材」。
[85]「丁令威宅」,此篇原無,據粵本、槐本、太倉繆校本補。
[86]「正訛」,此篇原無,據粵本、槐本、太倉繆校本補。
[87]「索氣」,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太倉繆校本均作「索起」。
無庵 崑山陳氏子,名法全,棄家從道川為僧,參請勤至。
一日,行靜濟殿前,偶撞其首於柱間,忽然大悟。
旁觀者見其光彩飛動,而全自不知也。
自此遍走山林,道價日增,後住湖州道場山,號無庵。
結帶巾 宣和初,予在上庠,俄有旨令士人結帶巾,否則以違制論。
士人甚苦之,當時有謔詞雲:「頭巾帶,誰理會?三千貫賞錢新行條制。
不得向後長垂,與胡服相類。
法甚嚴,人盡畏,便縫闊大帶向前面繫。
和我太學先輩,被人叫保義。
」 周妓下火文 崑山有一名倡,周其姓,後係郡中籍。
張紫微作守時,周忽暴死。
道川適訪紫微,公因命作下火文,雲:「可惜許,可惜許!大眾且道可借許箇甚麼?可惜巫山一段雲,眼如新水點絳脣。
昔年繡閣迎仙客,今日桃源憶故人。
休記醜奴兒怪臉,便須抖擻好精神。
南柯夢斷如何也,一曲離愁別是春。
大眾還知歿故某人,向甚麼處去?向這裏,分明會得。
驀山溪畔,芳草渡頭,處處《六麼》《花十八》。
其或未然,與君一把無明火,燒盡千愁萬恨心。
」 諧謔 雞冠花未放,狗尾葉先生。
(嘲葉廣文。
)三間草屋田中舍,兩面皮韁馬轡丞。
(田、馬自相謔。
)冬瓜少貌猶施粉,甘蔗無才也著緋。
(猜謎。
婦人富英,對丁中散。
)數行文字,那箇《漢書》;一簇人煙,誰家《莊子》。
筵上枇杷,宛類無聲之樂;艸頭蚱蜢,猶如不繫之舟。
醉公子酉生年九十,柳青娘卯生年十八。
鏡上錢,銅聲相應。
馬前斷事,鞍上治民。
鉏麑觸槐,死作木邊之鬼;豫讓吞炭,終為山下之灰。
(滕達道與鄭毅夫對。
) 思韓記 韓正彥,字師德,魏公之猶子。
嘉祐中,知崑山縣。
崑山號為難理,而公能以靜勝,囹圄為之數空。
剏石堤,疏鬥門,作塘長七十裡,而人不病涉。
得膏腴田百萬頃,部使者以最上。
又請以輸州之賦十三萬,從近便輸於縣,鳩造塘餘材為倉廪以貯之,民大悅。
比去,遮道以留,生為立祠,作《思韓記》,鑱諸石。
徐氏安人詩 徐稚山侍郎,有妹能詩,大不類婦人女子所為。
其筆墨畦逕,多出於杜子美,而清平沖澹,蕭然出俗,自成一家。
平生所為賦尤工。
有一文士嘗評之雲:「近世陳去非、呂居仁皆以詩自名,未能遠過也。
」有詩集傳於世。
吳中水利書 宜興士人單諤,賞著《吳中水利書》。
其說謂:蘇、湖,常三州之水瀦為太湖,湖之水溢于松江以入海,故少水患。
今吳江岸界於松江、太湖之間,岸東則江,岸西則湖,江東則大海也。
自慶曆二年,欲便糧道,遂築北隄,橫截江流五六十裡,遂緻太湖之水常溢而不洩,浸灌三州之田。
又覩岸東江尾與海相接之處污下,茭蘆叢生,沙泥漲塞。
而又江岸之東,自築岸以來沙漲,今為民居、民田矣。
雖增吳江一邑之賦,而三州之賦,不知反損幾百倍邪!今欲洩太湖之水,莫若先開江尾茭蘆之地,遷沙村之民,運其所漲之泥,然後以吳江岸鑿其土為木橋千所,以通糧運。
隨橋谼開茭蘆為港走水,仍於下流開白蜆、安亭二江,使太湖水由華亭青龍入海,則三州水患必減。
元祐中,東坡在翰苑,奏其書,請行之。
翟超 崑山弓手翟超,數以勇力奮,而酷嗜《金剛經》,晝夜誦之不輟。
邑有盜,尉責其巡警失職,撻之。
退而憤然曰:「他人被盜,而我乃受杖!」不復還家,坐於一廟中,誦經達旦。
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忽若有悟,遂棄俗而投禮東齋謙老,名之曰道川。
俄為僧,見處日明,因行腳江西。
途中遇虎,無懼色,虎馴伏其旁,逡巡引去。
晚注《金剛經》,超乎言句之外,名禪老納皆以為不可及。
其後圓寂之際,大書四句雲:「我有一條鐵楖栗,縱橫妙處無人識。
臨行撥轉上頭關,轟起一聲春霹靂。
」今葬於山中。
注釋 [78]「數十丈」,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及《吳郡志》卷四《縣學志》所引張九成《崑山縣重修學記》均作「十餘丈」。
[79]「如陸淳」,此三字原脫,據各本及《吳郡志》卷四《縣學志》所引張九成《崑山縣重修學記》補。
[80]「少傅」,弘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太倉繆校本均作「師」。
[81]「張紫微」,「紫」,弘本、正德陸校本、若本、汲古本、墨本、學本、槐本及《宋詩紀事》卷三十七均作「子」,而粵本、菉竹何校本、太倉繆校本同本刊。
張擴南渡後曾官中書舍人,宋稱中書舍人為紫微舍人,此處以官命相稱。
[82]「享亭之壁」,「亭」,各本均無,菉竹何校本作「亭高之壁」。
[83]「民贍」,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均作「民瞻」。
疑「瞻」是。
[84]「等科」,各本均作「等材」。
[85]「丁令威宅」,此篇原無,據粵本、槐本、太倉繆校本補。
[86]「正訛」,此篇原無,據粵本、槐本、太倉繆校本補。
[87]「索氣」,粵本、槐本及正德陸校本、菉竹何校本、太倉繆校本均作「索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