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一
關燈
小
中
大
範文正公
天聖五年,範文正公居母喪,上書宰執,請擇郡守,舉縣令,斥遊惰,去冗僭,遴選舉,崇教育,養將材,實邊備,保直臣,斥佞人,使朝廷無過,生靈無怨,以杜姦雄,凡萬餘言。
時王文正公曾為相,見而偉之。
服滿,薦充館職。
由此為人主所知,不次擢用。
慶曆三年九月,拜參知政事。
上開天章閣,訪以治道。
公條陳當世急務十條,一曰明陟黜,二曰抑僥倖,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覃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減徭役。
上嘉納之。
一歲之間,次第舉行,無或遺者。
公初上宰相書,即受知於王文正;後陳十事,即見聽於仁宗。
雖曰抱負奇偉,不容不見於施設,自非聖君賢相委曲信任之,亦安能行其所學邪? 許洞 許洞,太子洗馬仲容之子,(洗馬墳在城西。
)登鹹平三年進士第。
平生以文章自負,所著詩篇甚多,當世皆知其名,歐陽文忠公嘗稱其為俊逸之士。
所居惟植一竹,以表特立之操,吳人至今稱之曰:「許洞門前一竿竹。
」真廟祠汾陰,時洞為均州參軍,在路獻文章,令召試中書。
(予之族妹,適洞之曾孫,見其家藏洞之敕牒三四紙。
) 洞與潘閬、錢易為友,狂放不羈。
閬坐盧多遜黨,亡命,乃變姓名,僧服入中條山。
洞密贈之詩曰:「潘逍遙,平生才氣如天高。
倚天大笑無所懼,天公嗔汝口呶呶。
罰教臨老頭,補衲歸中條。
我願中條山,山神鎮長在[4]。
驅雷叱電,依前趕出這老怪[5]。
」 丁陳範謝 錢武肅王鏐之子,廣陸王元璙;廣陵王之子,威顯王文奉;皆為中吳軍節度使,開府於蘇。
時有丁、陳、範、謝四人者同在賓幕,丁諱守節,陳諱贊明,範諱夢齡,謝諱崇禮,職中吳軍節度推官,俱以長者稱。
守節者,丞相謂之祖;贊明者,屯田之奇字虞卿之曾祖;夢齡者,參政仲淹之曾祖;崇禮者,太子賓客濤之父。
其子孫又皆登高科,躋膴仕,足見慶源深厚矣。
辟彊園 吳中舊傳,池館林木之勝,惟辟彊園為第一。
辟彊姓顧氏,晉人。
見於題詠者甚眾。
李太白雲:「柳深陶令宅,竹暗辟彊園。
」陸羽雲:「辟彊舊林園,怪石紛相向。
」陸龜蒙雲:「吳之辟彊園,在昔勝概敵。
」皮日休雲:「更葺園中景,應為顧辟彊。
」近世如張伯玉亦雲:「于公門館辟彊園,放蕩襟懷水石間。
」今莫知其遣跡所在。
鬥百草 吳王與西施嘗作鬥百草之戲,故劉禹錫詩雲:「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
」 陳君子 陳之奇,字虞卿。
鄉人以其有賢德,故以君子稱之。
初登第,為鄱陽尉,後為丹徒泰興令。
李瑋尚秦國大長公主,下國子監,舉通經術有行義者為教授,遂以公充選。
未幾,乞緻仕,遷太子中允,時年未五十。
俄除平江軍節度掌書記,復以為教授,詔裝錢促遣之,力辭不赴,公道德著於鄉,雖閭巷小兒,亦知愛敬。
有爭訟久不決者,跨蹇驢至其家,以大義感動之,皆為之革心。
自掛冠後,閒居十八年。
熙寧初卒,葬花山。
王岐公為作志,題之曰《陳君子墓銘》。
始公之謝事也,蔣堂侍郎語人曰:「舉天下皆知有富貴,而虞卿獨以知止易眾人之心,吾喜林下有人矣。
」因為賦詩曰:「寵秩拜春坊,歸休識慮長。
掃門卑魏勃,設醴謝元王。
一水蒪鱸國,羣山橘柚鄉。
喜君添老社,煙駕共徜徉[6]。
」張伯玉郎中亦贈之詩曰:「東吳王孫歸掛冠,玉絲紅鱠滿雕盤。
狂吟但覺日月久,醉舞不知天地寬。
小圃移花山客瘦,夜窗搗藥橘童寒。
新書近日成多少,且告先生旋借看。
」 梅聖俞與僧良玉詩 崑山慧聚寺僧良玉,字蘊之。
僧行甚高,旁通文史之學,又善書,工琴棋。
因遊京師,梅聖俞見而喜之,以姓名聞于朝,賜以紫衣。
其東歸也,聖俞以詩送之曰:「來衣茶褐袍,歸變椹色服。
扁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水煙晦琴徽,山月上巖屋。
野童遙相迎,風葉鳴橡槲。
」後潛遁故山,專以講經為務,號所居曰「雨花堂」。
半夜鐘 唐張繼《宿楓橋》詩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村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7]。
」昔人謂鐘聲無半夜者,詩話嘗辨之雲:「姑蘇寺鐘,多鳴於半夜。
」予以其說為未盡。
姑蘇鐘唯承天寺至夜半則鳴,其它皆五更鐘也。
(此張繼詩,王氏《學林新編》誤以為溫庭庭。
) 白樂天 白樂天為郡時,嘗攜容、滿,蟬、態等十妓,夜遊西武丘寺,嘗賦紀遊詩,其末雲:「領郡時將久,遊山數幾何?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可見當時郡政多暇,而吏議甚寬。
使在今日,必以罪去矣。
六經閣記 姑蘇自景祐中範文正公典藩,方請建學。
其後富郎中嚴繼之,又建六經閣。
張伯玉公達嘗為郡從事,遂命為之記。
今但傳其篇首數句,《聞見錄》又誤載其始末。
予家偶藏公達所著《蓬萊集》,恐後人不復見全文也,因具載之: 六經閣,子、史在焉,不書,尊經也。
吳郡州學,始由高平範公經緝之。
其後天章蔣公待制,中書柳舍人,史館、昭文張陸二學士,行郡事、殿中丞李
時王文正公曾為相,見而偉之。
服滿,薦充館職。
由此為人主所知,不次擢用。
慶曆三年九月,拜參知政事。
上開天章閣,訪以治道。
公條陳當世急務十條,一曰明陟黜,二曰抑僥倖,三曰精貢舉,四曰擇官長,五曰均公田,六曰厚農桑,七曰修武備,八曰覃恩信,九曰重命令,十曰減徭役。
上嘉納之。
一歲之間,次第舉行,無或遺者。
公初上宰相書,即受知於王文正;後陳十事,即見聽於仁宗。
雖曰抱負奇偉,不容不見於施設,自非聖君賢相委曲信任之,亦安能行其所學邪? 許洞 許洞,太子洗馬仲容之子,(洗馬墳在城西。
)登鹹平三年進士第。
平生以文章自負,所著詩篇甚多,當世皆知其名,歐陽文忠公嘗稱其為俊逸之士。
所居惟植一竹,以表特立之操,吳人至今稱之曰:「許洞門前一竿竹。
」真廟祠汾陰,時洞為均州參軍,在路獻文章,令召試中書。
(予之族妹,適洞之曾孫,見其家藏洞之敕牒三四紙。
) 洞與潘閬、錢易為友,狂放不羈。
閬坐盧多遜黨,亡命,乃變姓名,僧服入中條山。
洞密贈之詩曰:「潘逍遙,平生才氣如天高。
倚天大笑無所懼,天公嗔汝口呶呶。
罰教臨老頭,補衲歸中條。
我願中條山,山神鎮長在[4]。
驅雷叱電,依前趕出這老怪[5]。
」 丁陳範謝 錢武肅王鏐之子,廣陸王元璙;廣陵王之子,威顯王文奉;皆為中吳軍節度使,開府於蘇。
時有丁、陳、範、謝四人者同在賓幕,丁諱守節,陳諱贊明,範諱夢齡,謝諱崇禮,職中吳軍節度推官,俱以長者稱。
守節者,丞相謂之祖;贊明者,屯田之奇字虞卿之曾祖;夢齡者,參政仲淹之曾祖;崇禮者,太子賓客濤之父。
其子孫又皆登高科,躋膴仕,足見慶源深厚矣。
辟彊園 吳中舊傳,池館林木之勝,惟辟彊園為第一。
辟彊姓顧氏,晉人。
見於題詠者甚眾。
李太白雲:「柳深陶令宅,竹暗辟彊園。
」陸羽雲:「辟彊舊林園,怪石紛相向。
」陸龜蒙雲:「吳之辟彊園,在昔勝概敵。
」皮日休雲:「更葺園中景,應為顧辟彊。
」近世如張伯玉亦雲:「于公門館辟彊園,放蕩襟懷水石間。
」今莫知其遣跡所在。
鬥百草 吳王與西施嘗作鬥百草之戲,故劉禹錫詩雲:「若共吳王鬥百草,不如應是欠西施。
」 陳君子 陳之奇,字虞卿。
鄉人以其有賢德,故以君子稱之。
初登第,為鄱陽尉,後為丹徒泰興令。
李瑋尚秦國大長公主,下國子監,舉通經術有行義者為教授,遂以公充選。
未幾,乞緻仕,遷太子中允,時年未五十。
俄除平江軍節度掌書記,復以為教授,詔裝錢促遣之,力辭不赴,公道德著於鄉,雖閭巷小兒,亦知愛敬。
有爭訟久不決者,跨蹇驢至其家,以大義感動之,皆為之革心。
自掛冠後,閒居十八年。
熙寧初卒,葬花山。
王岐公為作志,題之曰《陳君子墓銘》。
始公之謝事也,蔣堂侍郎語人曰:「舉天下皆知有富貴,而虞卿獨以知止易眾人之心,吾喜林下有人矣。
」因為賦詩曰:「寵秩拜春坊,歸休識慮長。
掃門卑魏勃,設醴謝元王。
一水蒪鱸國,羣山橘柚鄉。
喜君添老社,煙駕共徜徉[6]。
」張伯玉郎中亦贈之詩曰:「東吳王孫歸掛冠,玉絲紅鱠滿雕盤。
狂吟但覺日月久,醉舞不知天地寬。
小圃移花山客瘦,夜窗搗藥橘童寒。
新書近日成多少,且告先生旋借看。
」 梅聖俞與僧良玉詩 崑山慧聚寺僧良玉,字蘊之。
僧行甚高,旁通文史之學,又善書,工琴棋。
因遊京師,梅聖俞見而喜之,以姓名聞于朝,賜以紫衣。
其東歸也,聖俞以詩送之曰:「來衣茶褐袍,歸變椹色服。
扁舟洞庭去,落日松江宿。
水煙晦琴徽,山月上巖屋。
野童遙相迎,風葉鳴橡槲。
」後潛遁故山,專以講經為務,號所居曰「雨花堂」。
半夜鐘 唐張繼《宿楓橋》詩雲:「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村漁火對愁眠。
姑蘇城外寒山寺,半夜鐘聲到客船[7]。
」昔人謂鐘聲無半夜者,詩話嘗辨之雲:「姑蘇寺鐘,多鳴於半夜。
」予以其說為未盡。
姑蘇鐘唯承天寺至夜半則鳴,其它皆五更鐘也。
(此張繼詩,王氏《學林新編》誤以為溫庭庭。
) 白樂天 白樂天為郡時,嘗攜容、滿,蟬、態等十妓,夜遊西武丘寺,嘗賦紀遊詩,其末雲:「領郡時將久,遊山數幾何?一年十二度,非少亦非多。
」可見當時郡政多暇,而吏議甚寬。
使在今日,必以罪去矣。
六經閣記 姑蘇自景祐中範文正公典藩,方請建學。
其後富郎中嚴繼之,又建六經閣。
張伯玉公達嘗為郡從事,遂命為之記。
今但傳其篇首數句,《聞見錄》又誤載其始末。
予家偶藏公達所著《蓬萊集》,恐後人不復見全文也,因具載之: 六經閣,子、史在焉,不書,尊經也。
吳郡州學,始由高平範公經緝之。
其後天章蔣公待制,中書柳舍人,史館、昭文張陸二學士,行郡事、殿中丞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