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三十八 寺觀類六
關燈
小
中
大
之鴉咀金。
真宗令上方鑄為金牌數百。
天禧元年,玉清昭應宮成,遂頒天尊萬壽金寶牌,鎮天下名山福地。
】 舊産錢二貫九百七十九文。
閩縣報恩光孝觀崇甯三年建。
先是二年十月,诏天下建崇甯觀。
或謂:州南東西兩山,左弱右強。
乃建觀九仙山之巅,号“天甯萬壽”,樓閣巋然,遂與烏石相峙,為一州之勝。
紹興七年,改為報恩廣孝觀。
十三年,改“廣”為“光”。
九仙山【本名于山高一百十五步。
周回三百一步。
(底本、庫本作“三百一步”,崇抄作“三百十步”。
)相傳何氏兄弟九人升仙于此,因号九仙山。
古《閩中記》雲:“其山越王無諸,九日燕此,亦号九日山。
”】 四徹亭【在山上。
舊名九仙。
唐元和中元錫造。
慶曆中沈邈修,更名。
蔡公襄有《登四徹亭》詩:“偶爾尋幽上翠微,遊人啼鳥似前期。
花間行印露沾紙,山下放衙雲滿旗。
豔豔舞衣朝日處,飄飄商橹落潮時。
傳杯且與乘春醉,身世悠然兩自遺。
”後建觀,亭始廢。
《政和萬壽道藏》【政和四年,黃尚書裳奏請建“飛天法藏”,藏天下道書,】總五百四十函,賜今名,以镂闆進于京。
淳熙二年,令以所藏經文送于行在所。
】 聖上萬壽二樓:左玉虛、右金名。
【殿前。
政和五年黃尚書裳建,自為記。
】 九天采訪應元保運真君閣【殿南。
政和六年黃尚書裳自為記。
】 舊産錢九百九十七文。
侯官紫極宮聚英坊之北。
唐天寶元年,田同秀言:【(底本、崇抄皆作“田周秀”,據庫本改,其事見史載。
)】“老子降于丹鳳門。
”以錫靈符,因置混元皇帝廟。
二年,改廟為宮。
三年,以在京為太清宮,東宮為太微宮,諸州為紫極宮。
今梁題雲:“昭宗乾甯五年九月二日”,蓋再建也。
僞《閩錄》雲:光化三年創。
舊産錢一貫三百三文。
甯德鶴林宮縣北七十裡。
梁大通二年置,霍童山下。
即《洞天記》所謂霍林洞天是也。
其峰最高者曰大童,次曰小童。
二童之旁一峰,如香爐,曰金剛源。
唐貞觀六年,為第一洞天。
武後時,司馬煉師于此修煉,後駕鶴升天,道士王玄甫等以聞,遂賜額号鶴林。
天寶六年,改曰仙遊山。
貞元中,鐘台危側,忽一夕風雨震電,鄉人聞鐘聲,謂傾圮矣,遲明視之,則端然無恙。
【(底本作“端然□正”,崇抄作“端然正”,不示缺,據庫本改。
)】後嘗為支提廨院,尋複為觀。
霍童山【高約七裡,(底本作“□□七裡”,崇抄作“七裡”,不示缺,據庫本改。
)頂平可坐百人。
昔,吳郡人鄧伯元、(底本作“鄧元”,崇抄同,據庫本補。
按:是篇上下文皆記及“鄧伯元”。
)鹽官人褚伯玉、沛國王玄甫于此,授“青精飯食、白霞丹景”之法,見五髒,(底本作“見五藏”,據庫本、崇抄改。
)夜中能書。
僧法權、法群及其童子亦于此得道。
上有泉名甘露,飲之延年。
有石竹廊(底本作“□名甘露□之延年有石行廊”,崇抄作“上有池名甘露飲之延年有石竹廊”,據庫本改補。
)三十餘步,石室頗深廣,石橋橫跨半空。
有石臼、石盆、石盂,皆天成。
石壇旁生竹一枝,遇風則能自掃壇上。
西北有“玉鏡”,(底本作“玉鏡”,庫本同,崇抄作“玉铙”。
)碧色鵲尾,香爐在焉。
】 桃花洲【去合林一裡。
唐初始有此洲,今轉高大,桃木日盛,故以名洲。
】 午日岩【岩高數百丈,瀑布直下。
程公端午日嘗采藥于此,故名。
】 舊産錢二百三十文。
羅源洞宮天慶觀縣北六裡。
唐天寶七年。
五月十三日,望□□□□□□□移置老君像此山下。
樵采有禁。
□□□韋尚書岫廉問,嗣而興之,始給田度道士,□□宮觀。
【(底本“望”字下缺七字,崇抄末有“廣州”二字;又底本“尚書”之前缺四字,崇抄有“韋”字,其餘同缺;底本“宮觀”二字之前亦皆缺二字。
庫本則自“望”字起至“宮觀”止,皆無之,徑以“五月十三日”下接“朱梁時”。
今仍存底本所缺,待質。
)】朱梁時,王氏尚佛,遂廢。
皇朝建隆元年,邑人林瑞複創殿一間。
大中祥符二年,诏置天慶觀,縣令和恽挂額于殿門。
有叟餘成請大建堂宇,至天聖七年乃備。
【有餘成自為記,今存。
】政和八年,以觀徐真人舊宅,歲久頹損,其鄰仙茅寺久據其地。
可并歸之。
洞宮山【高三百八十步。
原出建州武夷山。
(底本作“建□□荑山”,缺二字,崇抄作“建甯府武夷山”,據庫本補。
)真诰雲:洞宮山,七十二福地,(底本作“洞宮山□□□福地”,崇抄作“洞宮山為第□福地”,據庫本補。
)此其一也。
”村有神姥石。
《舊記》雲:昔有神姥來自羅源,所踐之迹,入于磐石。
”】 仙茅山【去洞宮四裡。
徐真人煉茅根之所,後于永福高蓋山上升。
】 八仙亭【開成中創。
】 舊産錢七十六文。
【“曾記”:三十六文。
】 侯官沖虛宮西禅寺之南。
梁王霸父增,自齊朝渡江入閩,【(今西禅,其宅也)】善黃老術。
霸幼好之,每登怡山經宿乃返,年三十,遊武夷山十六年,還舊居。
乃于山南鑿井,有白龜吐泉。
煉藥既成,點瓦為金。
是歲,閩中鬥米千錢,乃鬻金運米,以濟貧民。
後以所餘藥服之,旬日如醉,忽于所居皂莢木下蟬蛻而去。
【林嵩記雲:“梁時三月三日也”。
周樸詩雲:“王君上升處,信首故居前。
皂莢即須朽,白龜應亦全。
雲間猶一日,洞裡已千年。
碧色壇如黛,今時誰可仙。
”】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嘗登樓西望,有五色雲當其宅,遂以為沖虛宮,塑任敦、董奉、徐登及霸像為四仙祠。
僞閩王延翰重創。
其木與壇、井今存。
【林嵩為記雲:“壇竈基墌猶存。
井有白龜,時或遊泳。
水能祛疾。
”初王霸雲:“壇壞不用修,木枯不用伐。
皂木不結子,結子人得道。
西南白龜井,吾乘之去來。
龜歸吾亦歸。
”慶曆中,皂莢再生。
王守逵詩:“修煉曾君此,(底本、庫本作“曾君此”,崇抄作“曾居此”。
)傳聞固異常。
壇留皂莢樹,人去白雲鄉。
龜向胎中息,(底本作“龜□胎中息”,缺一字,崇抄作“龜得胎中息”,據庫本補。
)神藏肘後方。
遼東鶴未返,華表夜蒼蒼(底本作“□蒼”,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
”林安道《白龜井》詩:“古甃千齡在,寒泉味最純”。
(底本作“□齡在”、“□□純”,缺二字,崇抄同,據庫本補。
)《皂莢木》詩:“海外蟠桃同永久,月中丹桂共參差”。
(底本作“□參差”,缺一字,據庫本補。
)紹興中,皂莢複生,然未見其異也。
惟□号(底本作“推□号”,缺一字,庫本作“推推号”,據崇抄改。
)“真君濟貧金”猶有之。
舊陳植詩:“鼎邊雞犬知何在,雲外龍鸾去已賒。
惟有黃金馀瓦礫,貧民時複得些些。
”今每風雨後,數裡間耕者或得遺金,紫磨色,半瓦印文宛然,重不過三四铢。
】 景真堂 東軒【孫逢吉、吳栻有詩。
】 舊産錢三貫五百五十九文。
【“曾記”:三貫六百文。
】 福清福真觀在海口鎮。
元祐七年,道士林知源創。
政和八年賜今額。
殿西隅有丹井,飲之愈疾,側有宣聖廟。
号丹井書堂。
舊無産錢。
福清靈寶觀縣南一裡。
昔有林真君玄光于石竹山煉丹【。
丹成,騎虎上山。
(底本、庫本作“上山”,崇抄作“上升”。
)今有虎岩溪,右有井,旱不涸,或曰煉丹水。
】後為觀。
紹聖二年,移于水南玉融山之陰。
宣和三年為靈寶道院。
【曹績書額。
】乾道九年,史丞相浩重修。
舊産錢二百二十九文。
長樂祐聖堂舊有之。
紹興初,縣令題今額,招道士住持,遂著《州籍》。
其邑人自言:“大中祥符六年,既改東華宮為觀,始以上相青童君香火于今所蓋造奉安。
”宣和間,知神霄宮劉靜一增創殿宇。
【淳熙七年,邑人有請欲以舊東華廣德宮額于此張挂。
】 舊無産錢。
《三山志》卷第三十八終
真宗令上方鑄為金牌數百。
天禧元年,玉清昭應宮成,遂頒天尊萬壽金寶牌,鎮天下名山福地。
】 舊産錢二貫九百七十九文。
閩縣報恩光孝觀崇甯三年建。
先是二年十月,诏天下建崇甯觀。
或謂:州南東西兩山,左弱右強。
乃建觀九仙山之巅,号“天甯萬壽”,樓閣巋然,遂與烏石相峙,為一州之勝。
紹興七年,改為報恩廣孝觀。
十三年,改“廣”為“光”。
九仙山【本名于山高一百十五步。
周回三百一步。
(底本、庫本作“三百一步”,崇抄作“三百十步”。
)相傳何氏兄弟九人升仙于此,因号九仙山。
古《閩中記》雲:“其山越王無諸,九日燕此,亦号九日山。
”】 四徹亭【在山上。
舊名九仙。
唐元和中元錫造。
慶曆中沈邈修,更名。
蔡公襄有《登四徹亭》詩:“偶爾尋幽上翠微,遊人啼鳥似前期。
花間行印露沾紙,山下放衙雲滿旗。
豔豔舞衣朝日處,飄飄商橹落潮時。
傳杯且與乘春醉,身世悠然兩自遺。
”後建觀,亭始廢。
《政和萬壽道藏》【政和四年,黃尚書裳奏請建“飛天法藏”,藏天下道書,】總五百四十函,賜今名,以镂闆進于京。
淳熙二年,令以所藏經文送于行在所。
】 聖上萬壽二樓:左玉虛、右金名。
【殿前。
政和五年黃尚書裳建,自為記。
】 九天采訪應元保運真君閣【殿南。
政和六年黃尚書裳自為記。
】 舊産錢九百九十七文。
侯官紫極宮聚英坊之北。
唐天寶元年,田同秀言:【(底本、崇抄皆作“田周秀”,據庫本改,其事見史載。
)】“老子降于丹鳳門。
”以錫靈符,因置混元皇帝廟。
二年,改廟為宮。
三年,以在京為太清宮,東宮為太微宮,諸州為紫極宮。
今梁題雲:“昭宗乾甯五年九月二日”,蓋再建也。
僞《閩錄》雲:光化三年創。
舊産錢一貫三百三文。
甯德鶴林宮縣北七十裡。
梁大通二年置,霍童山下。
即《洞天記》所謂霍林洞天是也。
其峰最高者曰大童,次曰小童。
二童之旁一峰,如香爐,曰金剛源。
唐貞觀六年,為第一洞天。
武後時,司馬煉師于此修煉,後駕鶴升天,道士王玄甫等以聞,遂賜額号鶴林。
天寶六年,改曰仙遊山。
貞元中,鐘台危側,忽一夕風雨震電,鄉人聞鐘聲,謂傾圮矣,遲明視之,則端然無恙。
【(底本作“端然□正”,崇抄作“端然正”,不示缺,據庫本改。
)】後嘗為支提廨院,尋複為觀。
霍童山【高約七裡,(底本作“□□七裡”,崇抄作“七裡”,不示缺,據庫本改。
)頂平可坐百人。
昔,吳郡人鄧伯元、(底本作“鄧元”,崇抄同,據庫本補。
按:是篇上下文皆記及“鄧伯元”。
)鹽官人褚伯玉、沛國王玄甫于此,授“青精飯食、白霞丹景”之法,見五髒,(底本作“見五藏”,據庫本、崇抄改。
)夜中能書。
僧法權、法群及其童子亦于此得道。
上有泉名甘露,飲之延年。
有石竹廊(底本作“□名甘露□之延年有石行廊”,崇抄作“上有池名甘露飲之延年有石竹廊”,據庫本改補。
)三十餘步,石室頗深廣,石橋橫跨半空。
有石臼、石盆、石盂,皆天成。
石壇旁生竹一枝,遇風則能自掃壇上。
西北有“玉鏡”,(底本作“玉鏡”,庫本同,崇抄作“玉铙”。
)碧色鵲尾,香爐在焉。
】 桃花洲【去合林一裡。
唐初始有此洲,今轉高大,桃木日盛,故以名洲。
】 午日岩【岩高數百丈,瀑布直下。
程公端午日嘗采藥于此,故名。
】 舊産錢二百三十文。
羅源洞宮天慶觀縣北六裡。
唐天寶七年。
五月十三日,望□□□□□□□移置老君像此山下。
樵采有禁。
□□□韋尚書岫廉問,嗣而興之,始給田度道士,□□宮觀。
【(底本“望”字下缺七字,崇抄末有“廣州”二字;又底本“尚書”之前缺四字,崇抄有“韋”字,其餘同缺;底本“宮觀”二字之前亦皆缺二字。
庫本則自“望”字起至“宮觀”止,皆無之,徑以“五月十三日”下接“朱梁時”。
今仍存底本所缺,待質。
)】朱梁時,王氏尚佛,遂廢。
皇朝建隆元年,邑人林瑞複創殿一間。
大中祥符二年,诏置天慶觀,縣令和恽挂額于殿門。
有叟餘成請大建堂宇,至天聖七年乃備。
【有餘成自為記,今存。
】政和八年,以觀徐真人舊宅,歲久頹損,其鄰仙茅寺久據其地。
可并歸之。
洞宮山【高三百八十步。
原出建州武夷山。
(底本作“建□□荑山”,缺二字,崇抄作“建甯府武夷山”,據庫本補。
)真诰雲:洞宮山,七十二福地,(底本作“洞宮山□□□福地”,崇抄作“洞宮山為第□福地”,據庫本補。
)此其一也。
”村有神姥石。
《舊記》雲:昔有神姥來自羅源,所踐之迹,入于磐石。
”】 仙茅山【去洞宮四裡。
徐真人煉茅根之所,後于永福高蓋山上升。
】 八仙亭【開成中創。
】 舊産錢七十六文。
【“曾記”:三十六文。
】 侯官沖虛宮西禅寺之南。
梁王霸父增,自齊朝渡江入閩,【(今西禅,其宅也)】善黃老術。
霸幼好之,每登怡山經宿乃返,年三十,遊武夷山十六年,還舊居。
乃于山南鑿井,有白龜吐泉。
煉藥既成,點瓦為金。
是歲,閩中鬥米千錢,乃鬻金運米,以濟貧民。
後以所餘藥服之,旬日如醉,忽于所居皂莢木下蟬蛻而去。
【林嵩記雲:“梁時三月三日也”。
周樸詩雲:“王君上升處,信首故居前。
皂莢即須朽,白龜應亦全。
雲間猶一日,洞裡已千年。
碧色壇如黛,今時誰可仙。
”】唐貞元中,觀察使李若初嘗登樓西望,有五色雲當其宅,遂以為沖虛宮,塑任敦、董奉、徐登及霸像為四仙祠。
僞閩王延翰重創。
其木與壇、井今存。
【林嵩為記雲:“壇竈基墌猶存。
井有白龜,時或遊泳。
水能祛疾。
”初王霸雲:“壇壞不用修,木枯不用伐。
皂木不結子,結子人得道。
西南白龜井,吾乘之去來。
龜歸吾亦歸。
”慶曆中,皂莢再生。
王守逵詩:“修煉曾君此,(底本、庫本作“曾君此”,崇抄作“曾居此”。
)傳聞固異常。
壇留皂莢樹,人去白雲鄉。
龜向胎中息,(底本作“龜□胎中息”,缺一字,崇抄作“龜得胎中息”,據庫本補。
)神藏肘後方。
遼東鶴未返,華表夜蒼蒼(底本作“□蒼”,缺一字,據庫本、崇抄補。
)。
”林安道《白龜井》詩:“古甃千齡在,寒泉味最純”。
(底本作“□齡在”、“□□純”,缺二字,崇抄同,據庫本補。
)《皂莢木》詩:“海外蟠桃同永久,月中丹桂共參差”。
(底本作“□參差”,缺一字,據庫本補。
)紹興中,皂莢複生,然未見其異也。
惟□号(底本作“推□号”,缺一字,庫本作“推推号”,據崇抄改。
)“真君濟貧金”猶有之。
舊陳植詩:“鼎邊雞犬知何在,雲外龍鸾去已賒。
惟有黃金馀瓦礫,貧民時複得些些。
”今每風雨後,數裡間耕者或得遺金,紫磨色,半瓦印文宛然,重不過三四铢。
】 景真堂 東軒【孫逢吉、吳栻有詩。
】 舊産錢三貫五百五十九文。
【“曾記”:三貫六百文。
】 福清福真觀在海口鎮。
元祐七年,道士林知源創。
政和八年賜今額。
殿西隅有丹井,飲之愈疾,側有宣聖廟。
号丹井書堂。
舊無産錢。
福清靈寶觀縣南一裡。
昔有林真君玄光于石竹山煉丹【。
丹成,騎虎上山。
(底本、庫本作“上山”,崇抄作“上升”。
)今有虎岩溪,右有井,旱不涸,或曰煉丹水。
】後為觀。
紹聖二年,移于水南玉融山之陰。
宣和三年為靈寶道院。
【曹績書額。
】乾道九年,史丞相浩重修。
舊産錢二百二十九文。
長樂祐聖堂舊有之。
紹興初,縣令題今額,招道士住持,遂著《州籍》。
其邑人自言:“大中祥符六年,既改東華宮為觀,始以上相青童君香火于今所蓋造奉安。
”宣和間,知神霄宮劉靜一增創殿宇。
【淳熙七年,邑人有請欲以舊東華廣德宮額于此張挂。
】 舊無産錢。
《三山志》卷第三十八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