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十六 版籍類七
關燈
小
中
大
本同,崇抄皆徑接下文。
)】□□□ 無患陂【溉田種三百石。
】 古田縣 新興裡 鄒洋陂四百五十丈,闊一丈,深四尺,溉田二十頃。
樟尾陂百二十丈,闊六尺,深二尺五寸,溉田十八頃。
吳元陂二百四十丈,闊四尺,深二尺三寸,溉田七頃。
岩頭陂二十丈,闊二尺,深一尺七寸,溉田僅三頃。
雙獺陂五十丈,闊四尺,深二尺,溉田僅二頃。
溪平陂百五十丈,闊五尺,深二尺五寸,溉田七頃半。
保安裡 感溪陂十二丈,闊四尺,深三尺,溉田十頃。
小溪陂八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僅四頃。
瑞雲陂百二十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四頃。
屈鬥陂四十九丈,闊三尺五寸,深二尺三寸,溉田種三十石。
邵南裡 碾洋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溉田種五十石。
湖潭陂百五十丈,闊二尺五寸,深三尺五寸,溉田種七十石。
諸家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溉田種六十石。
五峰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二寸,溉田種五十五石。
和平裡 上洋陂七十丈,闊二尺三寸,深□尺七寸,【(底本作“深□尺”,缺一字,庫本同,崇抄作“深一尺”。
)】溉田種三十石。
慕仁裡【(底本作“募仁裡”,崇抄同,據庫本及本志“叙縣”改“慕仁裡”。
)】 蔣洋陂三百七十丈,闊八尺,深三尺五寸,溉田種一百二十石。
徐洋陂二百八十丈,闊四尺,深二尺五寸,溉田種二百五十石。
漈下陂二百二十丈,闊三尺,深四尺八寸,溉田種百三十餘石。
【(底本有“種”字,庫本、崇抄所無。
)】 覆船陂百三十七丈,闊四尺,深二尺五寸,溉田種十五石。
崇禮裡 高頭洋陂百五十九丈,闊二尺三寸,深二尺,溉田種一百二十石。
西雲陂百六十五丈,闊三尺五寸,深二尺五寸,溉田種七十石。
橫溪裡 溪源陂六十四丈,闊二尺,深一尺五寸,溉田種二十石。
陳坑陂百五十八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種二十石。
東洋陂四十丈,闊二尺五寸,深一尺五寸,溉田種十石。
上堀陂四十五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種二十石。
倪洋縣東三十裡。
平湖縣北四十裡。
永福縣 塘陂八。
官季一檢舉,勸谕興修。
【(“塘陂”以下文字,底本、庫本相同,崇抄作“塘陂八每季官檢舉勸谕興修”。
)】 永安裡 官獵二塘【(底本作“官臘”,崇抄同,據庫本及本志“叙縣”改“官獵”。
)】内塘,十四畝百二十步,深九尺七寸;外塘,十八畝八十步,深八尺五寸。
溉田種十五石。
康元裡 白葉湖乾道二年修,溉田種十石。
後黃陂食溪水。
亘五裡,廣深二尺,溉田二頃。
歸義裡 大鄒官塘周百餘丈,深一丈二尺,溉田二石半。
保德裡 嵩口塘食濟溪。
八畝。
溉田一頃。
峬塘百餘丈,深一丈,溉田種十石。
閩清縣 諸裡小溪村落各堰或陂,溉田種五萬餘石。
甯德縣 臨海裡 赤鑒陂元祐四年,土民林圭與聖泉寺【(底本先書“垩泉寺”,複于“垩”旁校改“聖”字,庫本為“垩”字,崇抄為“靈爾寺”。
)】僧養譽以陂下田戶百六十均所費,于陂上為橋,【(底本作“□□上為橋”,缺二字,崇抄同,據庫本補。
)】号泗洲,延三十餘丈,石址。
又于陂西水際裡築堤,上廣二丈,長二裡,址亦以石,築堤二以為捍,鬥門三,以司啟閉,溉田三百十八頃,受種二千四百石,園藝不計也。
知縣留佑按閱賦詩:【(底本作“按盱”,崇抄同,據庫本改。
)】“赤鑒有遺利,曠古無人興”。
又雲:“今師欲斷海,海若當效靈”。
其後,日堕歲弛,漲水決壞四十餘丈。
深二丈。
宣和七年,儲知縣委僧修築,不就。
鬥門今猶存。
霍童裡【(底本、庫本、崇抄皆作“霍同裡”,查本志“叙縣”及他處皆作“霍童裡”,據改。
)】 仙湖,堵平湖,塘腹湖食小溪水。
隋,谏議黃公創,溉田千餘頃。
淳熙二年,有請佃者。
官以其妨民,不給,仍搜獲儲知縣詩雲:“咫尺仙湖号堵平,先賢曾此勸農耕。
若教一日歸豪右,敢向黃公廟下行?” 感德裡 周仙湖岩峰之上,中心低注,草木環繞。
陰翳幽寂,莫測深淺。
【(底本作“木環繞陰翳幽寂寞測深漠”,今據崇抄、庫本改。
)】相傳:昔有周其姓者得道于此。
四圍多芳草。
積水溉田。
懷安縣 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從樂遊橋下開,沿城外至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艁場,【(底本、庫本俱作“艁場”,崇抄作“船場”。
“艁”,古“造”字,亦造船之意。
)】散入堘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
知縣樊紀複作橋十三,曰:濕堹、北、小浦、中浦、湖心、琴亭、越塘、龍腰、後溪、桑畲、嶺下、範溪、濑溪。
《三山志》卷第十六終
)】□□□ 無患陂【溉田種三百石。
】 古田縣 新興裡 鄒洋陂四百五十丈,闊一丈,深四尺,溉田二十頃。
樟尾陂百二十丈,闊六尺,深二尺五寸,溉田十八頃。
吳元陂二百四十丈,闊四尺,深二尺三寸,溉田七頃。
岩頭陂二十丈,闊二尺,深一尺七寸,溉田僅三頃。
雙獺陂五十丈,闊四尺,深二尺,溉田僅二頃。
溪平陂百五十丈,闊五尺,深二尺五寸,溉田七頃半。
保安裡 感溪陂十二丈,闊四尺,深三尺,溉田十頃。
小溪陂八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僅四頃。
瑞雲陂百二十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四頃。
屈鬥陂四十九丈,闊三尺五寸,深二尺三寸,溉田種三十石。
邵南裡 碾洋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溉田種五十石。
湖潭陂百五十丈,闊二尺五寸,深三尺五寸,溉田種七十石。
諸家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溉田種六十石。
五峰陂五十丈,闊五尺,深三尺二寸,溉田種五十五石。
和平裡 上洋陂七十丈,闊二尺三寸,深□尺七寸,【(底本作“深□尺”,缺一字,庫本同,崇抄作“深一尺”。
)】溉田種三十石。
慕仁裡【(底本作“募仁裡”,崇抄同,據庫本及本志“叙縣”改“慕仁裡”。
)】 蔣洋陂三百七十丈,闊八尺,深三尺五寸,溉田種一百二十石。
徐洋陂二百八十丈,闊四尺,深二尺五寸,溉田種二百五十石。
漈下陂二百二十丈,闊三尺,深四尺八寸,溉田種百三十餘石。
【(底本有“種”字,庫本、崇抄所無。
)】 覆船陂百三十七丈,闊四尺,深二尺五寸,溉田種十五石。
崇禮裡 高頭洋陂百五十九丈,闊二尺三寸,深二尺,溉田種一百二十石。
西雲陂百六十五丈,闊三尺五寸,深二尺五寸,溉田種七十石。
橫溪裡 溪源陂六十四丈,闊二尺,深一尺五寸,溉田種二十石。
陳坑陂百五十八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種二十石。
東洋陂四十丈,闊二尺五寸,深一尺五寸,溉田種十石。
上堀陂四十五丈,闊三尺,深二尺,溉田種二十石。
倪洋縣東三十裡。
平湖縣北四十裡。
永福縣 塘陂八。
官季一檢舉,勸谕興修。
【(“塘陂”以下文字,底本、庫本相同,崇抄作“塘陂八每季官檢舉勸谕興修”。
)】 永安裡 官獵二塘【(底本作“官臘”,崇抄同,據庫本及本志“叙縣”改“官獵”。
)】内塘,十四畝百二十步,深九尺七寸;外塘,十八畝八十步,深八尺五寸。
溉田種十五石。
康元裡 白葉湖乾道二年修,溉田種十石。
後黃陂食溪水。
亘五裡,廣深二尺,溉田二頃。
歸義裡 大鄒官塘周百餘丈,深一丈二尺,溉田二石半。
保德裡 嵩口塘食濟溪。
八畝。
溉田一頃。
峬塘百餘丈,深一丈,溉田種十石。
閩清縣 諸裡小溪村落各堰或陂,溉田種五萬餘石。
甯德縣 臨海裡 赤鑒陂元祐四年,土民林圭與聖泉寺【(底本先書“垩泉寺”,複于“垩”旁校改“聖”字,庫本為“垩”字,崇抄為“靈爾寺”。
)】僧養譽以陂下田戶百六十均所費,于陂上為橋,【(底本作“□□上為橋”,缺二字,崇抄同,據庫本補。
)】号泗洲,延三十餘丈,石址。
又于陂西水際裡築堤,上廣二丈,長二裡,址亦以石,築堤二以為捍,鬥門三,以司啟閉,溉田三百十八頃,受種二千四百石,園藝不計也。
知縣留佑按閱賦詩:【(底本作“按盱”,崇抄同,據庫本改。
)】“赤鑒有遺利,曠古無人興”。
又雲:“今師欲斷海,海若當效靈”。
其後,日堕歲弛,漲水決壞四十餘丈。
深二丈。
宣和七年,儲知縣委僧修築,不就。
鬥門今猶存。
霍童裡【(底本、庫本、崇抄皆作“霍同裡”,查本志“叙縣”及他處皆作“霍童裡”,據改。
)】 仙湖,堵平湖,塘腹湖食小溪水。
隋,谏議黃公創,溉田千餘頃。
淳熙二年,有請佃者。
官以其妨民,不給,仍搜獲儲知縣詩雲:“咫尺仙湖号堵平,先賢曾此勸農耕。
若教一日歸豪右,敢向黃公廟下行?” 感德裡 周仙湖岩峰之上,中心低注,草木環繞。
陰翳幽寂,莫測深淺。
【(底本作“木環繞陰翳幽寂寞測深漠”,今據崇抄、庫本改。
)】相傳:昔有周其姓者得道于此。
四圍多芳草。
積水溉田。
懷安縣 嘉祐二年,郡守蔡襄從樂遊橋下開,沿城外至湯門、琴亭、湖心,至北嶺下去思橋,北出河尾艁場,【(底本、庫本俱作“艁場”,崇抄作“船場”。
“艁”,古“造”字,亦造船之意。
)】散入堘北、小浦、中浦、石泉、安國以北。
知縣樊紀複作橋十三,曰:濕堹、北、小浦、中浦、湖心、琴亭、越塘、龍腰、後溪、桑畲、嶺下、範溪、濑溪。
《三山志》卷第十六終